车身门槛支撑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1273发布日期:2023-03-14 22:31阅读:92来源:国知局
车身门槛支撑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门槛支撑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壁障直接作用于车辆侧面车身结构,车内乘员与障碍壁仅一“墙”之隔。所以,对于侧碰而言,车身侧面结构设计尤为关键。主要是起支撑作用的侧围,包括a、b、c柱及门槛结构。随着近年来侧碰工况难度不断提升,侧碰壁障从原来的950kg增加到1400kg,使碰撞能量增加较多,对车身侧面结构刚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为了应对更恶劣的碰撞工况,抵抗更大的碰撞能量,车身侧面结构刚度逐步提升,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在b柱及门槛的型腔内还会增加一些加强板和支撑结构。这无疑会增加整车重量及焊接的复杂性。以门槛为例,为了抵抗侧碰中门槛翻转导致的b柱侵入量无法控制的问题,通常会在门槛型腔内增加支撑结构,称之为门槛吸能盒。此类结构多为盒子型结构,通过两个及以上板件焊接成小总成后,再与门槛内板或外板连接,最后进行门槛内外板连接。此类设计存在两点缺陷。其一,盒子结构多为四面及以上钣金,重量相对较重;其二,涉及分总成焊接,增加工序和焊点数量,从而增加开发和单车成本。与车身减重降本意愿相违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门槛支撑结构,目的是实现对门槛的有效支撑的同时,降低重量。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车身门槛支撑结构,包括设置于门槛内板的门槛型腔内的门槛吸能盒,所述门槛吸能盒上设置减重孔,门槛吸能盒与所述门槛型腔内的第一内壁面、第二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连接,门槛吸能盒与座椅横梁处于与门槛内板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同一直线上,第一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为相对布置,第二内壁面位于第一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之间。
6.所述座椅横梁设置多个且座椅横梁的数量与所述门槛吸能盒的数量相同,各个门槛吸能盒分别与一个座椅横梁处于与所述门槛内板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同一直线上。
7.所述座椅横梁和所述门槛吸能盒设置两个。
8.所述门槛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和设置于吸能盒本体上且与所述第一内壁面连接的第一翻边。
9.所述门槛吸能盒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吸能盒本体上且与所述第二内壁面连接的第二翻边。
10.所述吸能盒本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为相对布置,第三侧壁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且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车身门槛支撑结构。
12.本实用新型的车身门槛支撑结构,通过门槛吸能盒在侧面碰撞时与座椅横梁形成横向传力路径,有效支撑门槛型腔,抵抗门槛上部变形,从而避免因门槛翻转导致的b柱支撑性能下降,使车身侧面结构作为有效屏障,抵抗侧碰壁障向车内侵入,为车内乘员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降低车内乘员在侧面碰撞中的受伤害风险及程度,而且可以使重量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附图说明
13.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身门槛支撑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15.图2是门槛吸能盒的正视图;
16.图3是门槛吸能盒的侧视图;
17.图中标记为:1、a柱内板;2、前座椅前横梁;3、前座椅后横梁;4、前地板;5、门槛吸能盒;6、门槛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19.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20.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门槛支撑结构,包括设置于门槛内板6的门槛型腔内的门槛吸能盒5,门槛吸能盒5上设置减重孔,门槛吸能盒5为u型结构,门槛吸能盒5与门槛型腔内的第一内壁面、第二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连接,门槛吸能盒5与座椅横梁处于与门槛内板6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同一直线上,第一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为相对布置,第二内壁面位于第一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之间。
21.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现有门槛吸能盒5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达到相同作用的同时,降低零部件数量,通过对一个件结构的设计优化即可实现对门槛的有效支撑。从而实现抵抗门槛翻转的作用。如图1所示,当碰撞发生时,碰撞力通过门槛外板传递到门槛支撑结构,门槛吸能盒5与座椅横梁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形成顺畅稳定的传力路径,使侧向碰撞力通过门槛支撑结构顺利承接,传递至座椅横梁。门槛吸能盒5的设计有效支撑门槛型腔,抑制腔体上部空间被压缩,避免出现门槛上部向内翻转,从而更好的控制侧围b柱向内侵入,为乘员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22.如图1所示,门槛内板6的长度方向与车辆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座椅横梁的长度方向与车辆车身的宽度方向相平行,门槛内板6与门槛外板固定连接,门槛吸能盒5与门槛内板6和门槛外板固定连接,门槛吸能盒5位于门槛内板6的内腔体中,门槛外板的长度方向与门槛内板6的长度方向相平行,门槛内板6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门槛内板6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u型的结构,门槛外板封闭门槛内板6的外侧开口。
23.作为优选的,座椅横梁设置多个且座椅横梁的数量与门槛吸能盒5的数量相同,各个门槛吸能盒5分别与一个座椅横梁处于与车身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支撑效
果更好。
24.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座椅横梁和门槛吸能盒5设置两个,两个座椅横梁为沿门槛内板6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两个座椅横梁分别位于前座椅前横梁2和前座椅后横梁3,前座椅前横梁2和前座椅后横梁3用于安装座椅。
25.如图1至图3所示,门槛吸能盒5包括吸能盒本体和设置于吸能盒本体上且与第一内壁面连接的第一翻边,第一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为与车身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平面。
26.如图1至图3所示,门槛吸能盒5还包括设置于吸能盒本体上且与第二内壁面连接的第二翻边,第二内壁面为与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且与车身的宽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
27.如图1至图3所示,门槛吸能盒5还包括设置于吸能盒本体上且与门槛外板固定连接的第三翻边。
28.如图1至图3所示,吸能盒本体为u型结构,吸能盒本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为相对布置,第三侧壁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且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固定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长度方向与车辆车身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设置减重孔,减重孔为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沿壁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减重孔的设置,实现了轻量化,可以降低车身门槛支撑结构的重量。使该部件既能达到性能要求又做到成本重量最低。
29.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三侧壁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上方,第三侧壁位于第三内壁面的下方,第三侧壁为v形结构,第三侧壁上设置纵向加强筋,纵向加强筋为沿第三侧壁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提高门槛吸能盒5的结构强度,有助于提高车身门槛支撑结构的支撑能力。
30.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设置第一翻边,第一翻边分别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下方,设置于第一侧壁上的第一翻边朝向第一侧壁的外侧伸出,设置于第二侧壁上的第一翻边朝向第二侧壁的外侧伸出,第一翻边与第一内壁面贴合。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均设置第二翻边,设置于第一侧壁上的第二翻边朝向第一侧壁的外侧伸出,设置于第二侧壁上的第二翻边朝向第二侧壁的外侧伸出,第二翻边与第二内壁面贴合。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均设置第三翻边,设置于第一侧壁上的第三翻边朝向第一侧壁的外侧伸出,设置于第二侧壁上的第三翻边朝向第二侧壁的外侧伸出,第三翻边与门槛外板的表面贴合。
3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结构的车身门槛支撑结构。此车身门槛支撑结构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图1至图3,在此不再赘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身门槛支撑结构,所以其具有上述车身门槛支撑结构的所有优点。
32.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