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52788发布日期:2023-03-15 01:23阅读:38来源:国知局
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车用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2.电机悬置是车辆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起到承担动力总成的重量、承受行驶过程中各种载荷的冲击,以及衰减电机振动等作用。在车辆组合安装时,现有的电机悬置通常预装于机舱纵梁上;同样安装在机舱纵梁上的还有副车架,为了保证整车的安全性能,电机悬置与副车架的安装位置会受到限定。
3.在车辆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安装点强度不足,电机悬置和副车架均会相对于机舱纵梁发生位置变化,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旨在提高副车架安装点的强度,以及电机悬置安装点的强度,解决因安装点强度不足导致车辆行驶安全性降低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提供一种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包括:
7.固定板,用于固定在机舱的纵梁上,定义其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纵梁相连,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纵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固定板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两侧均具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纵梁延伸,且适于与所述纵梁相接;
8.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板上,处于所述间隙内,且其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两侧均具有第一侧加强部,两个所述第一侧加强部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
9.定位板,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部上,且处于两个所述支撑部之间;
10.第一定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加强板相连的位置上,用于定位副车架;以及
11.两组第二定位结构,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分布,用于定位电机悬置,且其中一组设置在所述定位板与对应的所述支撑部相连的位置上,另一组设置在同侧的所述第一侧加强部与所述支撑部相连的位置上。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
13.定位环,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强板上,处于所述间隙内,且其轴向与车身上下方向平行;
14.螺纹管,固定插接在所述定位环内,其一端处于所述间隙内,另一端贯穿所述加强板和所述固定板并伸出。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还包括:
16.侧撑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强板上,处于所述间隙内,且朝向所述纵梁延伸;所述侧撑板的板面与所述螺纹管的外周壁相接。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撑板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两侧均具有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均处于两个所述支撑部之间,且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
19.定位孔,开设在所述支撑部上;
20.对位孔,开设在所述定位板或所述第一侧加强部上;在所述定位板或所述第一侧加强部与所述支撑部相连时,对应的所述对位孔与所述定位孔连通;以及
21.螺母,固定连接在所述定位板或所述第一侧加强部上,处于所述间隙内,并与所述对位孔连通。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定位板还包括:
23.若干个侧加强臂,并列排布于两个所述支撑部之间,其一端与所述定位板相连,另一端与远离所述定位板的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定位板还包括:
25.若干个面加强臂,并列排布于两个所述支撑部之间,其表面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且其一端与所述定位板相连。
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板还包括:
27.内加强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纵梁的侧面上,其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两侧均具有第二侧加强部,且两个所述第二侧加强部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
2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板沿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其延伸端伸出至所述第二端外并一体连接有端加强部;所述端加强部朝向所述纵梁延伸,且用于与所述纵梁相接。
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板还包括:
30.两个加固板,与两个所述第一侧加强部一一对应;所述加固板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侧加强部一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端加强部固定连接。
31.本技术实施例中,副车架通过第一定位结构设置在固定板和加强板相连的位置,电机悬置通过两组第二定位结构分别设置在定位板和支撑部相连的位置,以及第一侧加强部与支撑部相连的位置;由于加强板和第一侧加强部对固定板和支撑部起到加强作用,因此固定板和加强板加强了第一定位结构处的结构强度,定位板和支撑部、第一侧加强部与支撑部均加强了第二定位结构处的结构强度。
32.本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保证了副车架及电机悬置连接点的安装强度,提高副车架和电机悬置安装后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3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3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
图;
3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定位板和螺母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加强板和螺母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螺纹管和侧撑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板;11、支撑部;12、内加强部;121、第二侧加强部;2、加强板;21、第一侧加强部;22、端加强部;23、加固板;3、定位板;31、侧加强臂;32、面加强臂;4、第一定位结构;41、定位环;42、螺纹管;5、第二定位结构;51、定位孔;52、对位孔;53、螺母;6、侧撑板;61、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1.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进行说明。本技术所提出的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包括固定板1、加强板2、定位板3、第一定位结构4和两组第二定位结构5。
42.固定板1用于固定在机舱的纵梁上,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位于纵梁的上表面;并且,为了便于叙述,定义固定板1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固定板1的第一端与纵梁相连,固定板1的第二端与纵梁之间具有间隙;也就是说,自固定板1的第一端至第二端,固定板1的板身背向纵梁倾斜延伸。固定板1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两侧均具有支撑部11,该支撑部11朝向纵梁延伸,且适于与纵梁相接,从而起到支撑固定板1倾斜部位的作用。
43.加强板2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上,具体是处在固定板1朝向纵梁的侧面;也就是说,该加强板2处于间隙内,其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两侧均具有第一侧加强部21,两个第一侧加强部21分别与两个支撑部11固定连接,从而起到加强支撑部11表面强度的作用。
44.定位板3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支撑部11上,且处于两个支撑部11之间,用以起到加强支撑部11表面强度的作用。
45.第一定位结构4设置在固定板1和加强板2相连的位置上,用于定位副车架。
46.两组第二定位结构5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分布,处于同一侧的支撑部11上,用于定位电机悬置,具体的:其中一组第二定位结构5设置在定位板3与对应的支撑部11相连的位置上,另一组第二定位结构5设置在上述支撑部11和同侧的第一侧加强部21相连的位置上。
47.本技术实施例中,副车架通过第一定位结构4设置在固定板1和加强板2相连的位置,电机悬置通过两组第二定位结构5分别设置在定位板3和支撑部11相连的位置,以及第一侧加强部21与支撑部11相连的位置;由于加强板2和第一侧加强部21对固定板1和支撑部11起到加强作用,因此固定板1和加强板2加强了第一定位结构4处的结构强度,定位板3和支撑部11、第一侧加强部21与支撑部11均加强了第二定位结构5处的结构强度。
48.本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保证了副车架及电机悬置连接点的安装强度,提高副车架和电机悬置安装后的结构稳定性。,
49.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一定位结构4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第
一定位结构4包括定位环41和螺纹管42。
50.定位环41固定连接在加强板2上,靠近于固定板1的第二端设置,处于上述间隙内,且其轴向与车身上下方向平行。
51.螺纹管42固定插接在定位环41内,其轴向平行于固定板1和加强板2的排列方向,且其一端处于上述间隙内,另一端贯穿加强板2和固定板1并伸出;通过螺纹管42与副车架上预装的螺杆实现副车架的定位连接。
52.并且,定位环41起到加强螺纹管42与加强板2连接强度的技术目的。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6,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还包括侧撑板6,该侧撑板6固定连接在加强板2上,处于上述间隙内,且朝向纵梁延伸;侧撑板6的板面与螺纹管42的外周壁相接,起到加强螺纹管42径向结构强度的作用。
5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侧撑板6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6,侧撑板6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两侧均具有连接部61;两个连接部61均处于两个支撑部11之间,且分别与两个支撑部11固定连接,起到加强侧撑板6相对于加强板2结构强度的作用。
5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二定位结构5可以采用如图3至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3至图5,第二定位结构5包括定位孔51、对位孔52和螺母53。
56.两组第二定位结构5对应的两个定位孔51均开设在同一侧的支撑部11上,并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并列设置。
57.其中一组第二定位结构5对应的对位孔52开设在定位板3上,另一组第二定位结构5对应的对位孔52开设在第一侧加强部21上;在定位板3或第一侧加强部21与支撑部11相连时,对应的对位孔52与定位孔51连通。
58.螺母53固定连接在定位板3或第一侧加强部21上,处于上述间隙内,并与对位孔52连通;通过螺母53与预装在电机悬置上的螺杆配合,实现电机悬置的两点定位。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定位板3还包括并列排布于两个支撑部11之间的若干个侧加强臂31。
60.其中,每个侧加强臂31的其中一端与定位板3相连,另一端与远离定位板3的支撑部11固定连接,从而起到加强两个支撑部11之间结构强度的作用。
61.在本实施例中,该侧加强臂31具有两个,且分别连接在定位板3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
6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定位板3还包括并列排布于两个支撑部11之间的若干个面加强臂32。
63.其中,面加强臂32的表面与固定板1固定连接,且其一端与定位板3相连,从而起到加强定位板3和固定板1之间结构强度的作用。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固定板1还包括内加强部12;并且,该内加强部12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朝向纵梁的侧面上,且其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两侧均具有第二侧加强部121,两个第二侧加强部121分别与两个支撑部11固定连接,起到加强固定板1结构强度的作用。
65.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和内加强部12通过点焊连接在一起;并且,上述的侧加强臂31和面加强臂32均与该第二侧加强部121相连,从而分别提高侧加强臂31与固定板1的连接点、以及面加强臂32与固定板1的连接点的结构强度。
66.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加强板2可以采用如图2和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2和图5,加强板2沿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其延伸端伸出至第二端外并一体连接有端加强部22;端加强部22朝向纵梁延伸,且用于与纵梁相接,起到加强加强板2与纵梁之间连接强度的作用。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5,加强板2还包括与两个第一侧加强部21一一对应的两个加固板23;其中,每个加固板23的一端与均对应侧方的第一侧加强部21一体连接,另一端与端加强部22固定连接,起到加强加强板2和第一侧加强部21之间结构强度的作用。
68.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