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侧向加强零件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底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77989发布日期:2023-10-21 12:30阅读:25来源:国知局
包括侧向加强零件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底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要求于2021年2月22日提交的法国申请2101699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文本、附图和权利要求)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尤其是机动车辆)的结构的领域。本发明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底座结构。


背景技术:

1、车辆(尤其是机动车辆)的底座结构的实施需满足许多服务(尤其是碰撞测试服务)。

2、测试例如测量“立柱碰撞”类型的针对侧向碰撞的车辆强度。在该测试中,车辆装配在平台上,所述平台以相对于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具有75°的碰撞角度地以32km/h开动。所述车辆经定位成使得该车辆在前部驾驶员座椅位置处撞到立柱。所述乘客舱的变形会造成尤其是在胸部或腹部位置处的较大受伤风险,所述测试特别是旨在估计该变形的幅度。

3、在发生“立柱碰撞”类型的侧向碰撞的情况下,由所述碰撞产生的作用力中的一部分由所述底座结构转移。底座结构通常由底板组成,所述底板在至少两个纵向的纵梁之间延伸,所述至少两个纵向的纵梁分别地布置在所述车辆的每个侧面处。

4、所述底座结构可在前单元和后单元之间进行划分,所述前单元和所述后单元组装在所述底板位置处。由此,所述底座结构的底板可在前单元和后单元之间进行划分,所述后单元与横向的踵板(plancheàtalon)固定。所述底板的前单元和后单元是两个不同金属板零件。所述底板的前单元和/或后单元的长度根据所述车辆的轴距预确定。该长度可根据不同的车辆模型而不同。

5、在电动车辆或混动电动车辆的背景下,相对于热力车辆,电池和特定设备的集成引起大约400kg的超重。

6、电池托盘通常装配在所述底板的前单元下方且例如在座椅横梁位置处。由此导致所述底座结构在所述底板的前单元位置处具有相对于在所述后单元处大得多的刚度。

7、在所述底座结构的底板的前单元和后单元之间的该刚度差异导致在立柱碰撞类型的碰撞期间在所述后单元位置处的较大剪切应力,这伴随有所述底座结构的底板断开的较高风险。

8、由于给定车辆模型的轴距的多样性,不可能使所述电池托盘固定在所述底座结构的底板的后单元位置处。

9、因此需要改善底座结构在发生立柱碰撞的情况下的性能。

10、已知用于增加底座结构的刚度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文件cn208021558u中描述。该文件描述了机动车辆的底座结构,所述底座结构包括由底板分开的两个纵梁以及用于在所述车辆的后车轮位置处使所述两个纵梁联接的横梁。加强梁一方面与纵梁固定,并且另一方面与所述横梁固定,以便改善所述车辆的底座结构的扭转刚度。

11、该解决方案并不适用于吸收立柱类型的碰撞。此外,该文件未考虑到包括刚度不同的前单元和后单元的底座结构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文提及的问题和/或缺陷的至少其中之一。特别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底座结构,所述底座结构包括具有前单元和后单元的底板,所述底板在发生侧向碰撞的背景下限制了由在所述底板的前单元和后单元之间的刚度差异造成的剪切应力影响。优选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底座结构,所述底座结构包括具有前单元和后单元的底板,所述底板在发生侧向碰撞的背景下限制了由在所述底板的前单元和后单元之间的刚度差异造成的剪切应力影响,并且,所述底板不太复杂且可适配于具有不同轴距的车辆。

2、为此,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底座结构,所述底座结构包括:底板;和至少两个纵向的纵梁,所述至少两个纵向的纵梁分别地布置在所述底板的每个纵向边缘处;所述底板经划分成:至少一个前单元;和后单元,所述后单元与横向的踵板固定。

3、所述底座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侧向加强零件,所述至少一个侧向加强零件包括至少一个细长主体,所述至少一个细长主体从所述踵板朝向最接近的纵梁延伸;所述侧向加强零件一方面与所述踵板固定,并且另一方面与所述底板的前单元固定或者在所述底板的前单元位置处与纵梁固定。

4、所述侧向加强零件能够在发生侧向碰撞的情况下从所述纵梁朝向所述踵板传输所述作用力。在所述底板的前单元和后单元的情况下,这能够减小经传输至所述底板的作用力,并因此能够限制在发生例如立柱碰撞类型的侧向碰撞的情况下所述底板断开的风险。此外,对于所述侧向加强零件的固定一方面经实施在所述踵板处,并且另一方面经实施在所述底板或所述纵梁处,所述侧向加强零件可根据车辆模型的变型适配于多样的轴距。

5、优选地,所述侧向加强零件包括与所述踵板固定的刚性区域以及可压缩变形区域;所述可压缩变形区域包括有助于自身变形的方式。优选地,有助于所述可变形区域的压缩变形的方式包括以下元素的至少其中之一:相对于所述刚性区域不同的材料型号,相对于所述刚性区域不同的金属板厚度,一个或多个缺口、孔口、起伏部、肋或凸缘,或者上述元素的组合。

6、所述可压缩变形区域的变形能够消散由碰撞生成的作用力的一部分,以提供对于乘客的保护。所述刚性区域构成用于使作用力朝向所述踵板通过的通过区域。

7、在实施例中,所述前单元包括后座椅横梁,所述后座椅横梁具有与所述纵梁固定的且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压缩变形的可变形区域以及刚性区域,所述底座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加强零件的可变形区域从所述纵梁横向地延伸出比所述后座椅横梁的可变形区域的长度小的长度。由于沿着所述车辆的横向方向施加的作用力中的大部分传输至所述横梁,所述加强零件的可变形区域的该配置允许所述作用力朝向所述踵板的良好传输。

8、优选地,所述侧向加强零件是包括主体且还包括至少一个分支的零件,所述主体与所述纵梁形成角度并且从所述踵板朝向最接近的纵梁延伸,所述至少一个分支从所述主体延伸出。优选地,至少一个分支在所述底板的后单元位置处延伸。所述分支在所述侧向加强零件中的存在能够使由所述侧向加强零件传输的作用力相对于包括简单主体的零件更优地分布。

9、有利地,所述侧向加强零件的主体和分支与所述踵板固定,以便具有所述作用力的更均匀的分布。

10、在实施例中,所述侧向加强零件是扁平的金属板零件,所述底座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加强零件的刚性区域是相对于所述可变形区域加高的加高区域,所述加高区域由强化凸缘围绕的。这些实施例能够获得尤其在竖直方向上几乎不占空间的侧向加强零件。所述侧向加强零件可容易地隐藏在底板覆盖层下方而不干扰所述底板覆盖层的视觉外观。

11、在实施例中,所述侧向加强零件是具有固定凸片的u形型材。所述固定凸片可朝向内部或朝向外部定向。所述型材是简单零件,所述简单零件可通过焊接在总装(ferrage)工位位置处进行组装,而无需额外的装配工位。

12、优选地,所述侧向加强零件的主体与所述纵梁形成至少30°(优选地至少45°)的角度。这些定向给出了在发生立柱碰撞类型的侧向碰撞的背景下的对于所述作用力的最优传输结果。

13、优选地,所述侧向加强零件竖直地升高至多6mm(优选地至多8mm;优选地至多10mm)的距离。对于所述侧向加强零件的竖直限制便利了底板覆盖层在所述底板上方的安装,而不修改所述底板覆盖层的视觉外观,且不干扰使用者的脚的安置。

14、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所述机动车辆包括根据第一方面的底座结构。优选地,所述车辆包括推进电池托盘,所述推进电池托盘配置在所述底座结构的底板的前单元位置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