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04307发布日期:2023-06-08 14:56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特别涉及一种车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1、当前c-ncap法规中正面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mpdb)碰撞试验不仅考察车辆正面碰撞中本车辆的乘员保护情况,还考察本车对对方车辆的碰撞侵入情况。非承载式车架主要应用于商用车,因其自身特点,车辆前端纵梁刚度较大、吸能差。在c-ncap管理规则mpdb工况中容易造成对方车辆侵入量大的情况,所以,目前应用于皮卡的非承载式车架很难满足c-ncap管理规则mpdb工况中车辆相容性要求,且车辆脉冲指数(vpi)指数较高,乘员保护优化难度也较高,容易击穿对方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架及车辆,用于提高车辆碰撞时的吸能效果,满足车辆相容性要求,降低车辆脉冲指数,降低乘员优化难度。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架,该车架包括:防撞横梁和纵梁,所述防撞横梁设置于所述纵梁的前端,且与所述纵梁之间连接有一个吸能盒。

4、在上述车架中,由于在防撞横梁和纵梁的前端之间均设置一个吸能盒,当车辆发生碰撞时,防撞横梁向后方挤压吸能盒,吸能盒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可增加车辆碰撞过程中的吸能效果,减少碰撞时给对方车辆的碰撞能量,有效降低vpi指数,有利于本车辆乘员保护,降低乘员优化难度。同时,可满足mpdb碰撞工况的碰撞相容性要求,且车架不易击穿对方车辆,有效减小碰撞过程中对对方车辆的侵入击穿,具有较好的碰撞相容性。

5、可选地,所述吸能盒的材质不同于所述防撞横梁的材质以及对应的所述纵梁的材质,且所述吸能盒分别与所述防撞横梁和所述纵梁可拆卸连接。

6、可选地,所述吸能盒朝向所述纵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相同材质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纵梁朝向所述吸能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相同材质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对接,并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7、可选地,所述吸能盒朝向所述防撞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相同材质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防撞横梁可拆卸连接。

8、可选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安装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相对两侧的翼板,所述防撞横梁夹持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两个翼板之间,且与所述翼板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9、可选地,所述纵梁朝向所述吸能盒的部分依次间隔设有多个压溃结构,所述压溃结构包括环绕所述纵梁间隔设置的多个压溃槽。

10、可选地,所述压溃槽均设置于所述纵梁的横截面拐角处。

11、可选地,所述压溃槽的深度介于4mm至6mm之间。

12、可选地,所述纵梁的数量为两根,所述防撞横梁设置于两根所述纵梁的前端,且与两根所述纵梁之间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吸能盒连接。

13、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车架,所述车身固定连接于所述车架上。

14、所述的车辆与上述的车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横梁和纵梁,所述防撞横梁设置于所述纵梁的前端,且与所述纵梁之间连接有一个吸能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朝向所述纵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相同材质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纵梁朝向所述吸能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相同材质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对接,并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朝向所述吸能盒的部分依次间隔设有多个压溃结构,所述压溃结构包括环绕所述纵梁间隔设置的多个压溃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槽均设置于所述纵梁的横截面拐角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槽的深度介于4mm至6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数量为两根,所述防撞横梁设置于两根所述纵梁的前端,且与两根所述纵梁之间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吸能盒连接。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和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车架,所述车身固定连接于所述车架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车架及车辆,该车架包括:防撞横梁和纵梁,防撞横梁设置于纵梁的前端,且与纵梁之间连接有一个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材质不同于所述防撞横梁的材质以及对应的所述纵梁的材质,纵梁的材质为钢,所述防撞横梁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吸能盒的材质为铝;所述吸能盒朝向所述防撞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相同材质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防撞横梁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安装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相对两侧的翼板,所述防撞横梁夹持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两个翼板之间,且与所述翼板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本技术提高车辆碰撞时的吸能效果,满足车辆相容性要求,降低车辆脉冲指数,降低乘员优化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李延峰,陆学青,谈国荣,吴有成,张廷波,郑禄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06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