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扭杆支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70871发布日期:2023-11-17 23:13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抗扭杆支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特别涉及一种抗扭杆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1、敞篷车车身相对于常规车,顶盖总成和部分侧围接头缺失,而代替顶盖总成和部分侧围接头机能的敞篷机构不为车身提供刚度,造成车身没能形成闭环框架结构,车身骨架连续性被打断,导致车身扭转刚度性能集聚下降。影响整车操纵稳定性,nvh以及疲劳耐久,存在较大风险。

2、现有方案是在底盘梁架增加两根x字型抗扭管梁的方案,但抗扭管梁与车身连接形式,是通过螺栓连接到钣金支架,钣金支架的上端通过螺栓或焊接固定在底盘梁架上。现有钣金支架主要缺点在于与抗扭管梁连接不充分,常存在变形比较大,导致整车扭转刚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扭杆支架,该抗扭杆支架增加了支架本体与抗扭杆的连接面和连接强度,以抵抗变形和提升扭转刚度。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抗扭杆支架的车辆。

3、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抗扭杆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连接耳,支架本体包括底壁和固接于底壁的侧壁部,侧壁部的上端被配置为用于固接于车辆底盘的梁架上,底壁被配置用于安装抗扭杆,连接耳的一端固接于支架本体上,并且连接耳的底面与底壁的底面平齐,连接耳被配置为用于增加支架本体与抗扭杆的连接面。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侧壁部的上端设置有翻边,翻边上开设有多个用于与梁架固定的第一孔,底壁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抗扭杆固定的第二孔,连接耳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抗扭杆固定的第三孔。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连接耳的一侧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侧壁,连接耳的另一侧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被配置为分别与抗扭杆的两侧壁抵接。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竖向板,竖向板的一侧固接于侧壁部上,竖向板的下端固接于连接耳的一侧或上端面上。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底盘梁架、抗扭杆以及上述的支架,支架固接于底盘梁架上,抗扭杆固接于支架上。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车辆为电动敞篷车,车辆还包括固接于底盘梁架上的电池仓。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抗扭杆包括第一杆以及与第一杆固接的第二杆,第一杆和第二杆共同形成x形。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支架的数量为八个,八个支架平均分为前部支架组件和后部支架组件,前部支架组件的上端固接于电池仓前部的底盘梁架上,抗扭杆的前半部固接于前部支架组件的下端部,后部支架组件的上端固接于电池仓后部的底盘梁架上,抗扭杆的后半部固接于后部支架组件的下端部。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前部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第一支架的上端固接于底盘梁架的左侧纵梁上,第一杆的前端部固接于第一支架的下端,第二支架的上端固接于底盘梁架的横梁的左侧上,第一杆的前杆身固接于第二支架的下端,第三支架的上端固接于底盘梁架的右侧纵梁上,第二杆的前端部固接于第三支架的下端,第四支架的上端固接于底盘梁架的横梁的右侧上,第二杆的前杆身固接于第四支架的下端。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后部支架组件包括第五支架、第六支架、第七支架以及第八支架,第五支架的上端固接于底盘梁架的右侧纵梁上,第一杆的后端部固接于第五支架的下端,第六支架的上端固接于底盘梁架的横梁的右侧上,第一杆的后杆身固接于第六支架的下端,第七支架的上端固接于底盘梁架的左侧纵梁上,第二杆的后端部固接于第七支架的下端,第八支架的上端固接于底盘梁架的横梁的左侧上,第二杆的后杆身固接于第八支架的下端。

14、本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的抗扭杆支架,由于包括支架本体和连接耳,支架本体包括底壁和固接于底壁的侧壁部,侧壁部的上端被配置为用于固接于车辆底盘的梁架上,底壁被配置用于安装抗扭杆,连接耳的一端固接于支架本体上,并且连接耳的底面与底壁的底面平齐,连接耳被配置为用于增加支架本体与抗扭杆的连接面,以抵抗变形,提升扭转刚度。



技术特征:

1.一种抗扭杆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扭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12)的上端设置有翻边(121),所述翻边(121)上开设有多个用于与梁架固定的第一孔(1211),所述底壁(11)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抗扭杆固定的第二孔(111),所述连接耳(2)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抗扭杆固定的第三孔(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扭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耳(2)的一侧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侧壁(22),所述连接耳(2)的另一侧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侧壁(23),所述第一侧壁(22)和所述第二侧壁(23)被配置为分别与抗扭杆的两侧壁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扭杆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竖向板(3),所述竖向板(3)的一侧固接于所述侧壁部(12)上,所述竖向板(3)的下端固接于连接耳(2)的一侧或上端面上。

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梁架(4)、抗扭杆(5)以及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抗扭杆支架,所述抗扭杆支架固接于所述底盘梁架(4)上,所述抗扭杆(5)固接于所述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电动敞篷车,所述车辆还包括固接于所述底盘梁架(4)上的电池仓(6),所述抗扭杆(5)位于所述电池仓(6)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扭杆(5)包括第一杆(51)以及与所述第一杆(51)固接的第二杆(52),所述第一杆(51)和所述第二杆(52)共同形成x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数量为八个,八个所述支架平均分为前部支架组件(13)和后部支架组件(14),所述前部支架组件(13)的上端固接于所述电池仓(6)前部的所述底盘梁架(4)上,所述抗扭杆(5)的前半部固接于所述前部支架组件(13)的下端部,所述后部支架组件(14)的上端固接于所述电池仓(6)后部的所述底盘梁架(4)上,所述抗扭杆(5)的后半部固接于所述后部支架组件(14)的下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支架组件(13)包括第一支架(131)、第二支架(132)、第三支架(133)和第四支架(134),所述第一支架(131)的上端固接于所述底盘梁架(4)的左侧纵梁上,所述第一杆(51)的前端部固接于所述第一支架(131)的下端,所述第二支架(132)的上端固接于所述底盘梁架(4)的横梁的左侧上,所述第一杆(51)的前杆身固接于所述第二支架(132)的下端,所述第三支架(133)的上端固接于所述底盘梁架(4)的右侧纵梁上,所述第二杆(52)的前端部固接于所述第三支架(133)的下端,所述第四支架(134)的上端固接于所述底盘梁架(4)的横梁的右侧上,所述第二杆(52)的前杆身固接于所述第四支架(134)的下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支架组件(14)包括第五支架(141)、第六支架(142)、第七支架(143)以及第八支架(144),所述第五支架(141)的上端固接于所述底盘梁架(4)的右侧纵梁上,所述第一杆(51)的后端部固接于所述第五支架(141)的下端,所述第六支架(142)的上端固接于所述底盘梁架(4)的横梁的右侧上,所述第一杆(51)的后杆身固接于所述第六支架(142)的下端,所述第七支架(143)的上端固接于所述底盘梁架(4)的左侧纵梁上,所述第二杆(52)的后端部固接于所述第七支架(143)的下端,所述第八支架(144)的上端固接于所述底盘梁架(4)的横梁的左侧上,所述第二杆(52)的后杆身固接于所述第八支架(144)的下端。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扭杆支架及车辆,属于车辆配件技术领域。该抗扭杆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连接耳,支架本体包括底壁和固接于底壁的侧壁部,侧壁部的上端被配置为用于固接于车辆底盘的梁架上,底壁被配置用于安装抗扭杆,连接耳的一端固接于支架本体上,并且连接耳的底面与底壁的底面平齐,连接耳被配置为用于增加支架本体与抗扭杆的连接面。

技术研发人员:陈昊,黎谦,段大禄,莫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