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87454发布日期:2024-03-13 20:36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电动汽车是通过电池供电驱动的一类新能源汽车。为了保证车辆使用可靠性及安全性,现有电动汽车的电池往往是安装于车身底盘上位于乘客座椅下方的位置,通过车身底盘的纵梁以及横梁构成保护电池的框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纵梁及横梁通过相互的支撑以吸收冲击,从而减小电池变形程度,降低车辆爆炸起火的可能性。

2、然而,现有的车身底盘结构中,纵梁及横梁往往是通过焊接或接头连接,在车身承受碰撞特别是横向碰撞时,冲击力仅能通过焊接位置或接头连接位置在横梁及纵梁之间传递,由于传力路径较少,在大冲击作用下,横梁及纵梁之间的连接位置将很容易发生断裂,进而导致车身底盘的整体结构强度大幅降低,造成电池的较大形变,进而影响到乘客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旨在解决现有车身结构侧面碰撞时传力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身结构,包括:

3、门槛梁组件;

4、座椅横梁,设于所述门槛梁组件的一侧,所述座椅横梁内部具有空腔;

5、加强体,设于所述座椅横梁的空腔内,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6、连接件,连接所述门槛梁组件与所述座椅横梁;以及

7、抵接体,设于所述门槛梁组件及所述座椅横梁之间,所述抵接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抵接体的另一端对应所述加强体设置;

8、其中,在所述门槛梁组件承受横向冲击的过程中,所述连接件将所述横向冲击传递至所述座椅横梁,所述抵接体将所述横向冲击传递至所述加强体。

9、可选地,所述抵接体内部具有吸能腔,所述抵接体通过所述吸能腔的变形吸收所述冲击。

10、可选地,所述吸能腔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吸能腔的内壁,以将所述吸能腔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子腔。

11、可选地,所述隔板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以将所述吸能腔分隔为沿车辆宽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子腔;和/或,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横梁通过螺栓连接;和/或,所述抵接体与所述加强体间隙配合;和/或,所述抵接体为铝材料。

12、可选地,所述加强体包括:

13、第一加强筋,设于所述空腔内;

14、第二加强筋,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以将所述空腔分隔为多个独立的腔室,所述抵接体将所述横向冲击传递至所述第一加强筋及所述第二加强筋中的至少一个。

15、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

16、拱形板,一端贴合连接于所述座椅横梁的外周壁,另一端靠近所述门槛梁组件延伸,所述拱形板具有一内凹空间,所述抵接体嵌设于所述内凹空间内;及

17、连接板,设于所述拱形板的另一端,所述连接板贴合连接于所述门槛梁组件的顶表面和/或侧面。

18、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包括电池包,所述座椅横梁固设于所述电池包。

19、可选地,所述门槛梁组件包括:

20、本体梁,设于所述车辆的门槛位置,且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

21、门槛内板,一端连接所述本体梁,另一端朝向车辆的车厢一侧延伸

22、下加强板,设于所述门槛内板朝向地面一侧,所述下加强板连接所述本体梁及所述门槛内板,且贴合连接于所述电池包的端面。

23、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下加强板与所述电池包之间,以对所述下加强板与所述电池包的连接位置密封;和/或,所述座椅横梁与所述电池包一体制成。

2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结构。

25、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该车身结构包括有门槛梁组件,该门槛梁组件设于车身的门槛位置,门槛梁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座椅横梁,该座椅横梁连接于门槛梁组件,座椅横梁的内部设有空腔,该空腔内设有加强体,该加强体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即平行于座椅横梁延伸;该车身结构还设有连接件,该连接件连接门槛梁组件及座椅横梁,使得两者连为一体,当门槛梁组件承受横向冲击时,连接件可将门槛梁组件的承受的冲击力传递至座椅横梁,从而分散门槛梁组件的受力,减小其变形。另外,该车身结构还包括有抵接体,该抵接体设于门槛梁组件与座椅横梁之间,该抵接体的一端连接于连接件上,另一端与加强体的位置相对设置,当门槛梁组件承受横向冲击时,该抵接体可分别抵接于门槛梁组件及加强体上,门槛梁组件承受的冲击可通过抵接体传递至加强体,从而对该冲击进一步分散,从而有利于降低该车身结构的局部受力,有利于降低其整体变形,进而降低碰撞时电池包的变形,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体内部具有吸能腔,所述抵接体通过所述吸能腔的变形吸收所述冲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腔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吸能腔的内壁,以将所述吸能腔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子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以将所述吸能腔分隔为沿车辆宽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子腔;和/或,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横梁通过螺栓连接;和/或,所述抵接体与所述加强体间隙配合;和/或,所述抵接体为铝材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体包括: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包括电池包,所述座椅横梁固设于所述电池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组件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下加强板与所述电池包之间,以对所述下加强板与所述电池包的连接位置密封;和/或,所述座椅横梁与所述电池包一体制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其中,该车身结构包括:门槛梁组件;座椅横梁,设于门槛梁组件的一侧,座椅横梁内部具有空腔;加强体,设于座椅横梁的空腔内,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连接件,连接门槛梁组件与座椅横梁;以及抵接体,设于门槛梁组件及座椅横梁之间,抵接体的一端连接于连接件,抵接体的另一端对应加强体设置;其中,在门槛梁组件承受横向冲击的过程中,连接件将横向冲击传递至座椅横梁,抵接体将横向冲击传递至加强体;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车身结构侧面碰撞时传力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孙亚飞,张朝辉,王杰,陈松元,盖宏健,李天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5
技术公布日:2024/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