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70489发布日期:2024-03-22 10:23阅读:10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指一种摩托车。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大部分摩托车的扶手都采用外置金属扶手以便于乘坐人员的抓握,虽然金属扶手架具有较强的结构,但是金属扶手架质量大、结构复杂且需要固定在车架上,因而既增加了摩托车的整体重量,又干涉其他零部件的拆装,同时需要占据较大的车身空间,进而浪费摩托车的布局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座组件结构紧凑的摩托车。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车身覆盖件、动力组件和鞍座组件。行走组件至少部分与车架连接。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组件由车架支撑。鞍座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与车架设置为固定连接。鞍座组件包括后坐垫,后坐垫包括坐垫本体、拉带和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与坐垫本体固定连接,拉带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鞍座组件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至少部分穿设拉带、安装支架和坐垫本体,使拉带、安装支架和坐垫本体固定连接,安装支架与车架设置为固定连接。

4、进一步地,连接件至少部分穿设安装支架、拉带、坐垫本体以及车架,使安装支架,拉带、坐垫本体以及车架形成固定连接。

5、进一步地,当拉带相对于所述后坐垫处于安装状态时,拉带和安装支架连接后基本设置为环绕坐垫本体设置。

6、进一步地,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宽度方向的纵向平面,纵向平面设置为基本平分鞍座组件,拉带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段,安装支架包括至少两个与连接段对应设置的两个连接端,连接端关于纵向平面基本呈对称设置,连接段和连接端通过连接件连接至坐垫本体。

7、进一步地,后坐垫还包括加固件,加固件套设于连接段,连接件至少部分穿设连接端、连接段、坐垫本体以及加固件,使拉带、加固件、安装支架和坐垫本体固定连接。

8、进一步地,坐垫本体包括抵接部,安装支架包括卡接部,卡接部与抵接部至少部分贴合;沿摩托车高度方向,卡接部包括向上延伸的凸起,抵接部包括卡接孔,凸起至少部分穿设卡接孔。

9、进一步地,车架包括连接支架,连接支架关于纵向平面基本对称设置,连接支架与车身覆盖件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卡接部和抵接部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中;连接支架包括与凸起对应的通孔,凸起至少部分穿设通孔与连接支架卡接。

10、进一步地,沿摩托车的高度方向,连接支架和安装支架至少部分重叠。

11、进一步地,连接支架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关于纵向平面基本对称设置;鞍座组件包括前坐垫,前坐垫后侧包括与固定部对应设置的固定端,固定部、固定端和车架通过紧固件连接。

12、进一步地,后坐垫包括后固定部,安装支架与连接支架卡接后,后固定部与车架固定连接。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可以将拉带和安装支架固定连接至坐垫本体,且拉带、安装支架和坐垫本体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有利于提高鞍座组件的结构紧凑性,并通过安装支架将拉带的承载应力传输至车架,进而有效的保证拉带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摩托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至少部分穿设所述安装支架、所述拉带、所述坐垫本体以及所述车架,使所述安装支架,所述拉带、所述坐垫本体以及所述车架形成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拉带相对于所述后坐垫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拉带和所述安装支架连接后基本设置为环绕所述坐垫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宽度方向的纵向平面,所述纵向平面设置为基本平分所述鞍座组件,所述拉带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段,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至少两个与所述连接段对应设置的两个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关于所述纵向平面基本呈对称设置,所述连接段和所述连接端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至所述坐垫本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坐垫还包括加固件,所述加固件套设于所述连接段,所述连接件至少部分穿设所述连接端、所述连接段、所述坐垫本体以及所述加固件,使所述拉带、所述加固件、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坐垫本体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本体包括抵接部,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抵接部至少部分贴合;沿所述摩托车高度方向,所述卡接部包括向上延伸的凸起,所述抵接部包括卡接孔,所述凸起至少部分穿设所述卡接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关于所述纵向平面基本对称设置,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车身覆盖件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卡接部和所述抵接部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连接支架包括与所述凸起对应的通孔,所述凸起至少部分穿设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支架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摩托车的高度方向,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安装支架至少部分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关于所述纵向平面基本对称设置;所述鞍座组件包括前坐垫,所述前坐垫后侧包括与所述固定部对应设置的固定端,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端和所述车架通过紧固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坐垫包括后固定部,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连接支架卡接后,所述后固定部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车身覆盖件、动力组件和鞍座组件。行走组件至少部分与车架连接。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组件由车架支撑。鞍座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与车架设置为固定连接。鞍座组件包括后坐垫,后坐垫包括坐垫本体、拉带和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与坐垫本体固定连接,拉带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鞍座组件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至少部分穿设拉带、安装支架和坐垫本体,使拉带、安装支架和坐垫本体固定连接,安装支架与车架设置为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置,拉带、安装支架和坐垫本体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有利于提高鞍座组件的结构紧凑性,进而有利于提高摩托车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徐同敏,王华,张堂玉,陈斌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30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