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椅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8586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坐椅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采用符合生理健康要求的蹬踏方式及相应的整车结构的自行车。
目前市场常见的各类自行车(两轮或三轮)就其基本结构和蹬踏方式而言,均可归属于同一种类型称之为“前倾下蹬式”自行车。
这种由于结构而决定的蹬踏方式,其缺点是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图1是两种蹬踏方式和人体受力示意图,
图1(A)是前倾下蹬式,
图1(B)是后靠前倾式。

图1(A)中可以看出,人体上半身成一直线,并向前倾成一θ1角,体重对车把有分压;坐位面积小,压强大,大腿向下蹬成一θ2角,致使会阴部受到坐位挤压,易引发和加重肛门、会阴部、腰脊椎等疾病;坐位高一般双脚不能看地,重心高,上下车频繁,易倾倒出车祸。久骑后掌心红肿,双臂不适,腰酸背痛,小腿,膝盖肿胀,“前倾下蹬式”自行车的不安全,不舒适等固有不足已明显地不适合中老年人、妇女及体质欠佳者骑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安全、舒适,省力、无损于健康,便于学骑,易掌握的新型自行车。
实现这个目的是通过改变蹬踏方式及相应的整车结构来达到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首先改变蹬踏方式为后靠前蹬式,改进自行车整车结构,调整车把、坐位及踏轮三者的相对位置,改三角形小面积的坐位为大面积的靠背式坐椅。
图1(B)所示,说明后靠前蹬式自行车的踏轮、车把及坐椅三者的相对位置。使骑者背向后靠,抬臂握把,车把后伸呈羊角式、八字形握把,坐椅后移,高度降低,踏轮在坐椅的前下方。车把、坐椅均可调节以适合不同高度人骑踏。这样的蹬踏方式再配合相应的整车结构就能消除前倾下踏式自行车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缺点。

图1(B)作进一步分析。抬臂握把成水平状,上半身对车把没有体重分压,不用紧压车把,故掌心不易红肿发麻;车把力臂较长,只要轻推轻拉即可灵活操纵前轮、掌握方向;背向后靠成一θ1角,使上半身体重对靠背有分压而得到一反作用力,其作用是起着“助力”作用,有利于起动与上坡,背后有靠,腰背不僵直,可活动,感到舒适;双腿前蹬时每转一圈大腿上抬一次,并和坐垫平面成一θ2角,其作用是每蹬一圈,会阴部自然稍有抬高缓解一次,空气流通一次(可减少汗渍),大腿血液回流一次,改善了腿部血液循环,即使久骑腰、背、会阴部以及小腿、膝盖等处也无明显的酸、胀、疼、麻等不适感;坐椅向后移,使踏轮在坐椅的前下方并降低高度至双脚能随时着地、停车,增大安全性,也不用频繁上下车,坐上起动,停车后离位。坐椅可前后平移,车把也可上下、前后移动,综合调节车把,踏轮和坐椅的相对位置可使不同高度的骑者都可找到一个最佳最舒适的蹬踏后靠位置,因而在同一体力情况下可增加持久性,骑程更远。
按照这种要求制作出的坐椅式自行车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两种蹬踏方式人体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1(A)是前倾下踏式,
图1(B)是后靠前蹬式。
图2是坐椅式自行车的外形示意图。
图3是整车结构示意图。
其中,车把(1)、压块(2)、上大梁(3)、承托框架(4)、减震弹簧(5)、坐椅导轨(6)、坐垫(7)、靠背(8)、后物架(9)、物架支撑(10)、下大梁(11)、弹簧导柱(12)、框架后支撑(13)、框架导轨(14)、半月槽轨(15)、弯勾(16)、靠背撑(17)、套管柱(18)、紧固螺栓(19)、把芯螺钉(20)、车架前管(21)、加固管(22)、中轴套管(23)、框架下支撑(24)、下压块(25)。
车把(1)走向是向上后延伸,握把处向上里偏转成“八字形”,车把下端中部用螺栓(19)夹紧在上压块(25)和下压块(2)之间的园槽内,并可绕压块槽转动,压块(2)与套管柱(18)用把芯螺钉(20)拧紧联接,压块内有二个园槽可供车把选用。调节把芯螺钉(20)可使套管柱(18)沿车架前管(21)上下移动以调节车把高低位置。车把向上后延伸,接近坐椅以使骑者抬手握把。
车前管(21)与上大梁(3)、下大梁(11)、中轨套管(23)、承托框架(4)、框架后支撑(13)、框架下支撑(24)、加固管(22)、焊接组成车身骨架。承托框架(4)上焊有四个弹簧导柱(12),装有四个减震弹簧(5)、承接框架导轨(14)、坐垫(7)下装有坐椅导轨(6),放上坐垫使导轨(6)和导轨(14)相靠合,并可沿导轨前后移动,定位后用螺栓(19)紧固,以调节坐椅、车把与踏轮的相对位置,坐椅通过弹簧而起到减震作用。
靠背(8)两侧的靠背撑(17)其上端与靠背垫联结,其下端与一弯勾(16)联结,弯勾套在伸出框架导轨(14)园孔外的螺栓头部(19)并可绕螺栓头转动。半月槽轨(15)其一端与靠背撑中部联结,另一端与伸出坐椅导轨孔中的螺栓(19)联结。以弯勾为中心,半月槽以坐椅导轨孔中的螺栓为导向作半月弧状转动并带动靠背撑、靠背向后转动,倾斜至一定位置时用螺栓固紧定位。
踏轮离地高度为(0.24-0.25)M,坐椅后置并降低高度至(0.5-0.65)M,使双足可随时着地;踏轮位于坐椅的前下方;羊角式车把向上后延伸接近坐椅。这样的车把,坐椅及踏轮三者的相对位置布局,满足后靠前蹬式的要求,与此相适应的整车结构即为本实用新型坐椅式自行车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坐椅式自行车除车把、压块、靠背坐椅、车架、框架、导轨等需专门制作外,其它配件如前(后)轴,前(后)轮,前叉、踏轮、链条、齿轮、轴承、螺栓(母)挡泥瓦、弹簧以及接焊式手刹车等均是标准件和常用件,市场易购;主要材料是常规管材、角铁、园钢;用普通的加工工艺制作组装而成。
本车总长不超过2米,坐椅离地高度为(0.5-0.65)M,中间距地为(0.24-0.25)M,中前轴间距为0.49M配用20英寸车轮。
本实用新型坐椅式自行车填补了自行车家族的一个空白、开辟了一个新的自行车领域。
权利要求1.坐椅式自行车由特殊形式的车把、靠背式坐椅,压块、车架,承托框架、导轨、前后轮、链条传动、接杆式手动刹车装置组成,其特征是1)车把走向为向上后延伸,接近坐椅,握把处向上里偏,呈“八”字形,车把外形类似羊角,车把下端中部用螺栓夹紧在上下压块圆槽内,并可绕圆槽转动;2)坐椅靠背两侧的靠背撑其上端与靠背垫联结,下端与一弯勾联结,弯勾与伸出框架导轨圆孔外的螺栓头联结,并可绕螺栓头转动,半月槽轨其一端与靠背撑中部联结,另一端与伸出坐椅导轨圆孔外的螺栓联结,以弯勾为中心,半月槽以坐椅导轨圆孔中的螺栓为导向,作半月弧状转动,并带动靠背撑及靠背向后转动,倾斜至一定位置时,用螺母紧固定位,坐垫下面两侧联结有坐椅导轨,与承托框架导轨靠合,可前后平移,调节至一定位置时用螺母紧固定位,在承托框架与框架导轨之间,安装有四根弹簧,既承托坐椅重量也起着减震作用;3)踏轮位于坐椅前下方,中轴中心离地高度为(0.24-0.25)M,与前轴间距离为0.49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椅式自行车,其特征是车总长不超过2M,坐椅离地高度为(0.5-0.65)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坐椅式自行车由可上下、前后调节的羊角式车把,可作前后移动,靠背可向后倾斜不同角度的坐椅以及车架,框架、导轨、压块和一些标准件,常用件加工组装而成。
踏轮离地高度(0.24-0.25)m,在坐椅前下方,坐椅后置并降低高度至(0.5-0.65)m,能使双足着地。车把后伸接近坐椅以便于握把。中轴与前轴间距离为0.49m。
本车骑之安全、舒适、无损健康、便于学骑、易掌握、持久、骑程远。
文档编号B62K21/00GK2166062SQ9320129
公开日1994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1993年2月1日 优先权日1993年2月1日
发明者沈永豪 申请人:沈永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