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4648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尤指一种于缓冲压力之调整时,其调整钮不致随其调整动作作上下垂直位移,且其上定位座亦不会随调整钮之调整而旋动,以避免与弹性体之间产生旋转摩擦及调整扭转阻力大的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
常用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之调整构造,通常系于前叉架架管顶部设有一可调整及压挤管内弹性体弹力之调整钮,该调整钮系螺设于一位于支架管顶部呈凹陷状设置之顶座中,且其底部具有一转轴与上定位座固接,因此缓冲压力调整时,该调整钮在作调整旋转动动作,系沿着顶座作上下位移,当调整钮下移时即于顶座中之调整钮上方形成一内凹空间,而该内凹空间则于使用时易造成雨水之聚积,此对赛车选手而言,具有增加荷重之缺点;而且位于弹性体上方,用以控制弹性体弹性之上定位座系随调整钮之调整旋动而随之转动作上下位移,由于上定位座系与弹性体之顶面相贴触,因此于调整位移时,该上定位座会与弹性体之间产生旋动扭转摩擦,致其调整之扭转阻力极大,使其调整动作上更加不便和费力,实有待进一步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创新,且其调整钮得以定点调整,不会随其调整动作而上下位移的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上定位座调整时,不会随其调整动作而旋动,以避免与弹性体之间产生摩擦,造成旋调时扭转阻力大的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机构包括有一调整钮;一环座,固定于前叉架架管顶部,并位于调整钮下方,于其内部中央设有一内壁具有螺牙之调整孔,该调整孔上方之环座顶面具有一与调整孔同心且相连通,而孔径较小之通孔;一位移轴套,为一位于环座调整孔中之中空套管,其外周缘具有可与环座之调整孔内壁螺牙相螺合之螺牙,而其顶面形成一可供旋轴贯穿、呈非圆状设置之轴孔,底端具一挡部;一旋轴,其伸入位移轴套内,其上半段外径系与位移轴套孔孔径相配合为非圆状,且其顶端由下向上贯穿位移轴套之轴孔后,再贯穿环座通孔而与调整钮相固接连动;一上定位座,顶端具有一凹状承套槽,使位移轴套底端之挡部可与承套槽底面接触,底端与弹性体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藉由上述改良构造组成之调整机构,于缓冲压力之调整时,调整钮得以定点调整,不致随其调整动作而上下位移;且上定位座亦不致随之旋动,以避免与弹性体间产生旋动摩擦及扭转阻力大之缺点。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功效,所采用之技术手段及具体构造,兹举一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图面简单说明如下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整体组设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构造分解图;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构造组合剖视图;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动作调整示意图(一);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动作调整示意图(二);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调整钮立体图。
首先请参阅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组设示意图,其系组设于脚踏车前叉架之缓冲架管a顶部,进以调整控制位于架管a内弹性体之避震缓冲压力之大小,以使脚踏车行驶于各式不同路况时,得以调整至适当的缓冲压力加以避震缓冲,使其行驶更为舒适;再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构造分解图,其主要是具有一调整钮10,其中央具有一贯穿本体之穿孔11,而该穿孔11于内侧底面处凹设形成一概呈矩状之容槽12(如图6所示);一环座20,系螺设定位于前叉架架管a(请配合参阅图3所示),于其外壁中段处形成有可螺合固接于架管a顶端内壁之定位螺部21;另于其内部中央设有一内壁具有螺牙220之调整孔22,且于环座20顶面开设有一与调整孔22同心并相连通,而孔径较调整孔22略小之通孔23,于通孔23之顶端孔缘系嵌固有一封环230;并于定位螺部21上方凹设一环槽24,以供一封环25容设置入;一位移轴套30,是一位于环座20调整孔22中之中空管体,其外周围具有可与环座20调整孔22内壁螺牙220相螺合组接之螺牙31,并于靠近底端处形成一外径较螺牙31段为小之套接部32,以便螺牙31段底端与套接部分32间形成一突出状之挡部34;且于轴套顶面形成一概呈矩状之轴孔33;一旋轴40,系可伸入位移轴套30内侧,其上半段之外轴面二侧系各切割有一切割面41,致形成一概呈矩状之轴杆,而其顶面中央向内开设有一螺孔42,且于外围适当处凹设一可供一扣环45抵扣之槽沟43;而其下半段则形成一径度较小可伸入弹性体60轴孔内之轴杆44;一上定位座50,系位于弹性体60顶端,于其顶面向内凹设形成一可供位移轴套30之套接部32容置套入之承套槽51,该承套槽51中间设有一可供旋轴40轴杆44贯穿之穿孔52;另于其底面内凹形成一可供弹性体60顶面嵌入之抵压凹面53;藉由上述构造改良,其组装时,系将旋轴40由下向上穿置于位移轴套30中,令其顶端穿出矩形轴孔33上方,再以扣环45套扣于旋轴40之槽沟43中,使旋轴40被旋调时,位移轴套30可与之连动,嗣将位移轴套30沿著环座20调整孔22之螺牙220旋螺置入相螺合,此时位于位移轴套30中之旋轴40顶端即由环座20顶面之通孔23穿出,且把调整钮10套置于其上,使调整钮10底面之矩形容槽12供旋轴40顶端嵌入,且藉由螺件b由调整钮10穿孔11伸入后,再螺设入旋轴40顶面之螺孔42中螺合组接,以使调整钮10与旋转轴40相连动组接;另外位移轴套30之套接部32挡部34与上定位座50之承套槽51底面相接触,而套接部32伸入上定位座50之穿孔52;位于位移轴套30中之旋轴40,其下半段之轴杆44贯穿上定位座50承套槽51之穿孔52,且穿置入位于上定位座50底侧抵压凹面53内之弹性体60轴孔中;最后再将上述组成之调整机构设脚踏车前叉架架管a顶管,藉由环座20外侧之定位螺部21螺接定位,而其组设完成之状态即如图3所示。
而上述所组成之缓冲压力调整机构之调整动作(请参阅图4、5所示),系旋调转动调整钮10,使旋轴40与之连动旋转,而该旋轴40于旋调过程中,即同时带动位于环座20调整孔22中与之以矩形相触接之位移轴套30旋转(因切割面41穿过矩形轴孔33之故),因此该位移轴套30会依旋轴40之转向使其外围螺牙31沿着环座20调整孔22内壁之螺牙220而上下位移调整,进而使位于位移轴套30下方之上定位座50随之压缩或松压位于其底侧之弹性体60,以便达到调整弹性体60不同弹压应力之缓冲压力之作用;然而,于调整过程中,该调整钮10及旋轴40系呈定点旋转调整,不会因其调整作动而上下位移;故由此可知,其主要系藉由调整钮10、旋轴40之旋动而带动位移轴套30于环座20调整孔22中沿其牙径移位调整,藉由移位调整之行径,以紧压或释压位于位移轴套30下方之上定位座50,进而达到调整弹性体60适当之弹压缓冲力量之效;而且上定位座50并不会因调整钮10、旋轴40之旋动而随之旋转,其系藉由位移轴套30之上下位移行径所产生之顶压力量以压缩或松压弹性体60,因此上定位座50与弹性体60之间并不会因其调整动作而产生摩擦或扭转阻力大之缺点,确能针对常用者之使用缺点加以改良。另外,当位移轴套30顶端上移至碰到旋轴40上之扣环45时,即如图3所示,此时弹性体60呈最松弛之上限;当位移轴套30下移至矩形轴孔33底缘碰到旋轴40之切割面41下缘时,即图5所示,此时,弹性体60呈最挤压之上限。
因此经由以上之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之缓冲压力调整机构之构造,不但结构新颖,且同时能针对常用缓冲压力调整构造使用上之缺点加以改良,而提供一种全新构造之调整机构,确实达到预期改良之目的与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机构包括有一调整钮;一环座,固定于前叉架架管顶部,并位于调整钮下方,于其内部中央设有一内壁具有螺牙之调整孔,该调整孔上方之环座顶面具有一与调整孔同心且相连通,而孔径较小之通孔;一位移轴套,为一位于环座调整孔中之中空套管,其外周缘具有可与环座之调整孔内壁螺牙相螺合之螺牙,而其顶面形成一可供旋轴贯穿、呈非圆状设置之轴孔,底端具一挡部;一旋轴,其伸入位移轴套内,其上半段外径系与位移轴套孔孔径相配合为非圆状,且其顶端由下向上贯穿位移轴套之轴孔后,再贯穿环座通孔而与调整钮相固接连动;一上定位座,顶端具有一凹状承套槽,使位移轴套底端之挡部可与承套槽底面接触,底端与弹性体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旋轴上半段外径为非圆状,上半段二侧面切割形成有一概呈矩状,且于其顶面设有一螺孔;而位移轴套之轴孔系可与旋轴上半段相配合设置;另于调整钮中央设有一可藉螺件螺穿以与旋轴顶端相螺接之穿孔,该穿孔之底侧面凹设有一与旋转轴顶端形状相配合,可供旋轴顶端容设之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位移轴套在挡部下方系形成一套接部,而于上定位座对应位移轴套之套接部处,设有一可供套接部伸入之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于旋轴上半段非圆状外围适当处凹设有一槽沟,当旋轴由下向上置入位移轴套中而顶端穿过位移轴套之轴孔伸出时,由一扣环扣抵入其槽沟中,以将旋轴限位在环座调整孔内不致脱离。
专利摘要一种脚踏车前叉架缓冲压力调整机构,包括一调整钮;一定位在前叉架架管上,内侧设有内螺牙调整孔之环座;一外壁设外螺牙与环座调整孔螺牙相螺接,为中空状之位移轴套;一穿设在位移轴套内,可驱动位移轴套连动,且随着调整钮旋转之旋轴;以及一顶面与位移轴套底端触接之一定位座。于缓冲压力调整时,调整钮不致随其调整动作作上下垂直位移,且上定位座亦不会随调整钮而旋动,以避免与弹性体之间产生旋动摩擦及调整扭转阻力大的缺点。
文档编号B62K25/06GK2293507SQ9720976
公开日1998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1997年3月8日 优先权日1997年3月8日
发明者郑柏活 申请人:台湾穗高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