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叉碗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7445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前叉碗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的前叉碗组。
当前的主要交通工具虽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但自行车并不因此而被淘汰,反因兼具健身效果,使得自行车的用途增加,休闲、运动、代步等等,均可能为当前人们购买自行车的目的。
故随着自行车的用途增加,自行车的功能也随之提升,就速度感、舒适性、便利性各方面而论,在速度感方面,今自行车的变速机构,已使最高级的自行车达到二十四段变速的功能,舒适性方面,座垫、前叉等处的避震设计,可使自行车骑行于崎岖不平的道路,仍具有极佳的舒适性,便利性方面,各种可折叠式构件的设计,使自行车收折后的体积缩至最小程度,利于携带;因此在自行车的技术领域中,业者莫不以各种更精良的设计,提供高质量的自行车。
唯自行车的研发过程中,除了以不同的功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外,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业者更须注重对构件的简化,以提高竞争力,而达到“最低成本、最佳质量”的最终目的。
而以自行车前叉处的设计来论,当前前叉是用于连结把手、车架及前轮,然因连结的型态不同,因此前叉的作用有二,一为车架的支撑,以使车架前端得以稳固定位,二为使把手、前轮间保持在顺畅的连动状态,因此当前前叉的上接管处,均为内、外双管式,外管作为车架的衔接,内管作为把手与前轮间的连动,故在双重要求下,当前所见前叉上接管处的设计均较复杂,如台湾专利公告第二九八一九二号“一种无螺纹式前叉与上碗束紧构造追加一”,其结构即如图5所示的型态,该结构前叉80上接管81部的内管811即往上延伸以套接把手套杆82,且于上端卡设一顶帽821,顶帽821中央锁入一紧迫螺杆822,紧迫螺杆822的螺纹部823并锁入一锥座83,当锥座83因紧迫螺杆822的旋转而往上运动时,即加诸于内管811较大的紧迫力,而使内管811与把手套杆82间保持极佳的紧迫连动状态,故于把手旋动时,即可藉内管811及前叉80而带动前轮转向。
另车架与外管84固设一起,而外管84与内管811间的衔接,则藉上碗组85及下碗组86作为支撑,且为使上、下碗组85、86间保持在极佳的转动状态,于上碗组85上端另设置一束环87,请配合参看图6所示,该束环87以下斜面871接触一斜锥座872,斜锥座872并以外斜面873与上碗组85接触,当定位螺杆88将具开口的束环87锁固时,即加诸于斜锥座872二方向的推力,使斜锥座872不仅往内运动而与内管811接触,且往下的作用力也加诸于上碗组85的珠体,使各构件保持接触状态,而使上碗组85得以转动,且使把手的转动不致影响到车架。
而上述结构是将“外管为车架的衔接,内管为把手与前轮间的连动”二目的分别考虑,故以二组不同结构来达到预期的目的,故在使用上存在二组构件的运动互不干扰的优点,因此能依用户的需求而随时调整部份处的结构,但缺点是整体构件相当繁杂,尤其是上碗组处的设计,须藉束环、斜锥座及上碗组的配合方可组成,不仅构件繁杂,且因定位螺杆88锁固时,因施力方向的缘故,最直接的变化是使斜锥座872紧贴内管811,但加诸于斜锥座872下推的力并不显着,因此无法使上碗组内的珠体获得较佳的紧迫力,相对的,即使上碗组的转动性降低,且当经过一段时间,上碗组内的珠体及其接触的构件会因磨损而影响转动的顺畅性,此时须定位螺杆及紧迫螺杆均再次锁紧,方可加诸于珠体双向的推掣力,因此调整过程较为繁杂,并非实用性的设计。
因此,便有业者设计出台湾专利公告第三四六九0六号“自行车转向组件”结构,请参看图7所示,该结构同样具有内管90及外管91,其中内管90往上延伸套接把手套杆92,且于上端同样设置一具紧迫螺杆93的紧迫构件931,唯其设计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把手套杆92底端是直接紧贴上碗组94上端的顶帽95处,而顶帽95的底端延伸凸座951,凸座951下端则直接抵掣内套环952及上碗组94,当紧迫螺杆93旋紧时,不仅藉紧迫构件931使把手套杆92与内管90呈紧迫状态,并同时加诸于把手套杆92下压的力,此力即直接加诸于顶帽95上,藉凸座951同时推掣内套环952及上碗组94,以使内套环952与内管90紧贴,并使上碗组94获得较佳的转动性。
上述结构的设计,较之图5所示的结构,存在的优点为藉单一旋转动作,即可达到双重的目的,然详观其结构发现,为实现此目的,却须藉助更复杂的结构,尤其其上碗组与内套环间,更须藉数个衔接小构件作为支撑,以致使整体所需的零件增加,更甚者,其藉把手套杆直接下压顶帽的方式,因力是垂直朝下的缘故,故无法加诸于内套环往内管方向紧迫的力,故纵使此下压的力可使上碗组的珠体转动性更佳,但在内套环未紧贴内管的情况下,把手的转动也无法保持极佳的状态。
因此由上述二前案可看出,当前前叉碗组处的设计并未臻完善,尤其构件复杂、把手转动性并未达更佳状况等问题,更突显确有缺点存在,若欲使把手与内管间的连动,及外管与把手间的转动等二部份的问题合并考虑,势必无法使构件更加简化,且受制于空间上的限制,在结构体的设计上也无法确实达到预期的效果,故若将二部份的结构分开考虑,把手套杆与内管间的连动,针对前叉碗组处的结构再作更深入的研发,藉施力点的方向再作进一步的研究,方能使碗组处的结构切实发挥极佳的转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叉碗组,可使各构件保持紧迫接触状态,因此可使内管与上下碗组间的转动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前叉碗组,包括上碗组及下碗组,于上碗组与下碗组间设置外管,下碗组的下座体上端与外管紧迫,内部以下钢珠座与内管紧迫,而上碗组也具有与外管紧迫的座体,于该座体内设有珠环,其特征在于于珠环内侧设置转环,转环内侧呈斜面,且于上端配合设置顶盘,顶盘内侧呈锥面,并于顶盘周缘形成数个斜向的定位螺孔,定位螺孔内设置调整螺栓,而配合转环的斜面及顶盘的锥面处设置紧迫环组,紧迫环组包括设在上方的上紧迫环及设在下方的下紧迫环,在该上紧迫环与下紧迫环之间设有簧片,旋动调整螺栓时,即加诸于紧迫环组往内及往下的推掣力。
在上述的前叉碗组中,上紧迫环可以外斜面与顶盘的锥面对应,而下紧迫环则可以下斜面与转环的斜面对应;而且,下紧迫环可具有缺口。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和积极效果非常明显。由以上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可具有下列功效1·本实用新型上碗组处的改进,可同时兼具紧迫内管及顶掣转环、珠环、座体三者的功效,故不仅使构件更加简化,且此简单、独立的调整动作与上端把手套杆间的紧迫构件无任何关连,而无须顾及上端紧迫构件的状态,因此在构件简化的功效,更兼具使用便利的实质效果。
2·本实用新型藉斜向调整螺栓的锁固,可同时加诸于往下、往内的紧迫力,而与传统须再藉上端紧迫构件加强往下紧迫力的结构比较,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更是一直接紧迫式的设计,且更能达到预期的紧迫效果。
3·本实用新型藉紧迫环组的簧片设计,当上、下碗组内珠体及珠体接触的构件略为磨损时,并无须进行任何微调动作,仍可使各构件保持紧迫状态,因此不仅令用户更加方便,且可随时使前叉碗组保持极佳的顺畅转动状态。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碗组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碗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碗组的实施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碗组的施力示意图。
图5是第一种传统结构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6是第一种传统结构部份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第二种传统结构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请参看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的设计在于前叉碗组处的结构,前叉碗组由上碗组10及下碗组20组成,于上碗组10及下碗组20内即设置内管30,内管30往下延伸可衔接前叉结构,而往上延伸则衔接把手套杆40,内管30与把手套杆40间的固结方式,可以套座50圈套于内管30上,再以螺杆固结,即可使把手套杆40与内管30呈连动状态。
而本实用新型前叉碗组的下碗组20结构,具有下座体21,下座体21上端延伸凸部22,凸部22即与外管60紧迫,而外管60一侧即固结车架61,而于下座体21内则设有下钢珠座23,下钢珠座23内部则与内管30紧迫,以藉下钢珠座23使内管30的旋动不会影响外管60的支撑;而本实用新型主要的特点在于上碗组10,请配合参看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碗组10同样具有一座体11,该座体11下端延伸凸部12,凸部12即与外管60呈紧迫状态,而于座体11内部设置一珠环13,该珠环13的珠体131与座体11呈紧接触的状态,而珠环13内侧设置一转环14,该转环14外侧为与珠环13各珠体131紧贴的弧面141,而内侧则为斜面142,另于转环14上端设置一顶盘15,该顶盘15内侧为锥面151,而于周缘数适当处形成数个斜向的定位螺孔152,各定位螺孔152内可锁入调整螺栓153。
另于顶盘15的锥面151与转环14的斜面142间设置紧迫环组16,紧迫环组16如图中所示为分离为二的型态,而由上紧迫环161、下紧迫环162及簧片165组成,上紧迫环161的外斜面163即与顶盘15的锥面151对应,下紧迫环162的下斜面164则与转环14的斜面142对应,且下紧迫环162周缘并形成缺口,而簧片165则位于上紧迫环161与下紧迫环162间。
上碗组10的固结方式,则是藉上端把手套杆40的定位而使顶盘15呈定位状态,使顶盘15呈稳固的支撑点,而当各调整螺栓153锁入定位螺孔152时,请配合参看图3所示,调整螺栓153即加诸于上紧迫环161一斜向的推力,该斜向推力可分解成往内的径向推力及往下的轴向推力,其中往内的径向推力迫使上紧迫环161不仅与内管30间的紧迫力增加,向下的轴向推力更藉簧片165加诸于下紧迫环162下推的力,此下推力即会直接加诸于转环14处,而使转环14、珠环13及座体11间的接触更加紧密,并使上下碗组间的转动效果更佳,而当使用一段时间珠环13内的珠体131、转环14的弧面141及座体11的内侧面因磨损而生成空隙时,藉簧片165加诸的推力仍使各构件保持在紧迫状态。
再以图4所示的施力图来看,本实用新型仅须藉斜向调整螺栓153的锁固,即可同时达到增加紧迫环组16与内管30间的紧迫力,及增加转环14、珠环13、座体11三者间紧迫力的功效,因此较之图5以横切方向锁固的传统结构,本实用新型即同时兼具往下及往内的双方向推掣力,同样较之图7以纵向顶掣的传统结构,本实用新型也是具备双重的功效,因此在上碗组所须具备的效果来论,本实用新型不仅可切实达到预期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仅藉转环、紧迫环、顶盘、珠环及座体等数个构件组成结构更明显较传统结构简化,因此对制造者而言,不仅可使构件简化、成本降低,而且能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把手转动效果更佳的前叉结构,而达到多重的功效;另配合簧片的设计,当上、下碗组的珠体及与珠体接触的构件生成些许磨损时,即可藉具弹力的簧片加诸于转环下压力,使各构件仍保持紧迫状态,故无须经常旋紧调整螺栓,只须在磨损较严重、空隙加大时,再藉旋紧调整螺栓的动作来增加各构件间的紧迫力即可,故使用上更加便利。
权利要求1·一种前叉碗组,包括上碗组及下碗组,于上碗组与下碗组间设置外管,下碗组的下座体上端与外管紧迫,内部以下钢珠座与内管紧迫,而上碗组也具有与外管紧迫的座体,于该座体内设有珠环,其特征在于于珠环内侧设置转环,转环内侧呈斜面,且于上端配合设置顶盘,顶盘内侧呈锥面,并于顶盘周缘形成数个斜向的定位螺孔,定位螺孔内设置调整螺栓,而配合转环的斜面及顶盘的锥面处设置紧迫环组,紧迫环组包括设在上方的上紧迫环及设在下方的下紧迫环,在该上紧迫环与下紧迫环之间设有簧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碗组,其特征在于该上紧迫环以外斜面与顶盘的锥面对应,而该下紧迫环以下斜面与转环的斜面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碗组,其特征在于该下紧迫环具有缺口。
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的前叉碗组,包括上碗组及下碗组,下碗组的下座体上端与外管紧迫,内部以下钢珠座与内管紧迫,而上碗组的座体与外管紧迫,于该座体内设有珠环,于珠环内侧设置转环,于上端设置顶盘,并于顶盘周缘形成定位螺孔,定位螺孔内设置调整螺栓,而配合转环的斜面及顶盘的锥面处设置紧迫环组,紧迫环组包括上紧迫环、簧片及下紧迫环,可使各构件间呈现极佳的紧迫状态,使把手具备极佳且顺畅的转动效果。
文档编号B62K21/02GK2365126SQ9920563
公开日2000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1999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1999年3月12日
发明者林金成 申请人:林金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