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可调节的自行车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7443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角度可调节的自行车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角度可调节的自行车把手装置,其能调节一自行车把手的一下倾角。
通常,普通的自行车提供有两个车轮、用于向车轮传递一推进力的踏板、连接在一车轮与踏板之间的一链条、具有一预定形状以可转动地支承车轮的一车架、安装在车架上的一车座和一把手。
已知各种类型的把手结构,例如通过使把手进一步向下倾斜,用于将一骑行者的一踏板力最大地传递给车轮的一把手结构;和坐在车座上的一骑行者的手能以一短距离够着的一水平把手结构。
把手的类型是具有一水平结构还是一弯曲结构,这取决于使用者的使用。水平的把手结构不适于赛车或长距离行驶,而弯曲的把手结构则不适于短距离行驶,例如运送负载等。特别是,固定的骑行姿势可能导致腰、肩等处产生肌肉问题。
近来,已推广一种家用自行车,其具有如自行车特征的一推进结构和一把手结构。然而,制成的把手是或者为水平类、或者是弯曲类的单一形式。在弯曲把手的情形中,家庭妇女或初学者不易自由地骑行。由于一不稳定的骑行姿势,一固定的水平把手对于使用者来说并不受欢迎。为了在该结构中确保一稳定的姿势,可调节一车座的高度,但使用者不可能弯曲或伸张其后背,以适应他们的高度。
如果一单一的把手结构根据使用者的高度能变化为一水平形状或弯曲形状,则可容易解决上述问题。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昭58-209674披露了用于调节一自行车把手的一角度的一装置,其中两个把手杆在一转向轴的顶端被分成左、右把手,以调节一上、下角度。该左、右把手可被向上和向下调节相同的角度,因为它们与齿部啮合。
为了在调节一向上和向下的角度后进行暂时的锁止,在齿部的前端形成凸出的齿,并且提供可移动地设置在该凸出的齿的前面的一盖结构。
因此,连接到盖齿上的一拉紧杆穿过齿的端部,并且然后由一预定的装置使一凸轮转动,由此与盖齿啮合或脱开。
带有一销形凸轮的一传统锁止结构形成一控制板,其被连接到位于齿的轴套后面的拉紧杆上,并且在控制板与拉紧杆之间插入连接到一操作杆上的一杆状凸轮。这是这样的一结构,其中凸轮的两端设置在拉紧杆之间,并且不提供用于防止凸轮偏心的装置。因此,该结构具有频繁的损坏和在相对于凸轮的一呈角度的表面执行一锁止或释放操作时需要一很大的旋转力的缺陷,即使提供了相对于其一弯曲的表面的平滑运动,从而完全不能提供平滑的锁止和释放操作。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由同一申请人注册的韩国实用新型注册号No.91480(实用新型公开No.95-5336)公开了一种凸轮张紧结构,其中一拉紧杆可转动地安装在一铰接的凸轮轴上,该凸轮轴形成在拉紧杆的后端,并且在该凸轮轴上可运动地设有带一挂钩的一控制板。
但是,由于作为移动装置的控制板进一步延伸到壳体的后端,因此在使用或者外观上带来不便。而且,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昭58-209674和韩国实用新型注册号No.91480中因凸轮移动的拉紧间距取决于凸轮的有限的外圆周面。因此,其缺陷是,应当增大凸轮的厚度以拉长线性运动距离,并且当锁止或释放凸轮轴时,由于该凸轮轴无支承部件,故相应的齿部将一起运动,由此在齿部之间频繁地发生脱开并且左、右把手不能牢靠地支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角度可调节的自行车把手装置,当执行一锁止或释放操作时,无需改变齿部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自行车的一盖结构用于覆盖传统的暴露出的拉紧杆,即一可移动的盖,其包括一预定的支承结构,一操作杆在该支承结构的后端自由和偏心地运动。
为完成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角度可调节的自行车把手装置,包括一操作杆,其包括一凸轮,其中一拉紧杆的后端偏心地连接到该凸轮上;和一壳体,其包括一空心的圆筒体;一容纳部分,它形成在空心圆筒体前部,在其一开口的前端设置一可移动的盖,并且在其开口的两侧相对地设置轴套;一固定齿,其形成在容纳部分内侧,与圆筒体的空心的内侧分开并且与轴套接触;一阻挡部分,用于阻挡圆筒体后端;一操作凸轮区域,其具有从阻挡部分外侧的三侧开口,用于允许凸轮偏心地运动;和用于将拉紧杆的后端导入操作凸轮区域内侧的导孔。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角度可调的自行车把手装置的一透视图;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角度可调的自行车把手装置的一分解图;图3A和3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角度可调的自行车把手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图3A表示其锁止状态,而图3B则表示其释放状态;图4A和4B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角度可调的自行车把手装置的透视图,其中图4A表示其锁止状态,而图4B则表示其释放装置;和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角度可调的自行车把手装置的一透视图。
现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角度可调的自行车把手装置的一透视图,而图2是表示该角度可调的自行车把手装置的一分解图。如
图1和2所示,自行车把手装置包括一壳体10、左右轴套20、许多拉紧杆30、一操作杆40、可移动盖50和把手杆60。
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一空心的圆筒体,在其下部形成一转向轴连接件11,并且在其前端设置一头部12。在头部12的内侧形成一容纳部分13,其前侧和两侧都是开口的。在容纳部分13的后端内侧,设置有一八边形的固定齿14,其中形成有一圆管孔18。
壳体10的后端由一阻挡部分17阻挡,在该阻挡部分17上形成有许多圆管口(其与拉紧杆穿过的导孔相连,此后将描述)。在阻挡部分17的外部形成一三侧开口的操作凸轮区域15。在操作凸轮区域15的两侧形成有导孔16,其相对地延伸,以与阻挡部分17的内侧相连。
如图4A所示,轴套20包括连接部分21,其与把手杆60相连,其中该把手杆60从把手61与头部22处延伸。在头部22的两侧形成有齿轮23和24。每一头部22包括一贯通的圆管孔25,并且其被插入壳体10的容纳部分13内,以与其左右侧的齿轮23和24啮合。
如图2、3A和3B所示,每一拉紧杆30包括其前端的一螺纹部分31和以一预定的角度弯曲的一轴杆部分32。两个拉紧杆30穿过阻挡部分17、固定齿14、轴套20的圆管口25、可移动盖50的通孔52,并且然后在螺纹部分31上安装一垫圈71和一螺母72。此时,拉紧杆30的后部可移动地穿过导孔16设置,且其连接到一凸轮42上。
如图2、3A和3B所示,操作杆40的凸轮42位于壳体10的后端的操作凸轮区域15,并且与此同时拉紧杆30的轴杆部分32被连接到一偏心孔43内。
如图2所示,可移动盖50包括一八边形的压齿51,其被按压到壳体10的头部12的前面,其中形成有许多通孔52。
壳体10的头部12与左右轴套20、可移动盖50及带有螺母72的拉紧杆30的前端啮合,并且然后由一前盖元件70覆盖。也就是说,穿过可移动盖50的中央后,穿过盖元件70的一长螺栓73被固定在固定齿14的中央,其中固定齿14形成在容纳部分13与壳体10的空心部分之间。此时,可移动盖50未由长螺栓73固定。
图3A和3B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的操作的剖视图,而图4A和4B则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锁止状态和一释放状态的透视图。现结合图3和4描述本发明的操作过程。
图3B和4B表示通过拉起操作杆40来释放把手装置的锁止状态。拉起的操作杆40处于这样的状态凸轮42的偏心孔43从“a”移到“b”。即,当通过拉起操作杆40来使轴杆部分32运动时,拉紧杆30沿导孔16线性地移动,并且然后前移了轴杆部分32的移动距离。
当拉紧杆30后移时,与螺纹部分31相连的可移动的盖50从头部22的一个齿轮23上分离,并且与此同时从与齿14相啮合的另一齿轮24分离。
通过在压力条件下使可移动盖50的压齿51和固定齿14与齿轮23和24相啮合来停止齿轮23和24的转动,由拉紧杆30的移动释放了两个轴套20,并且然后这两个轴套位于与彼此面对的齿轮23和24相啮合的状态。
当左右把手杆60被拉起和拉下与啮合的齿轮23和24对中的一必要的角度时,该齿轮23和24允许左右把手杆60同时进行对应于其齿转动的一角度的位置调节。
在调节把手杆60的角度后,通过拉下操作杆40拉紧拉紧杆30,如图3A和4A所示,并且由此暂时固定了把手杆60的角度。
操作杆40的操作状态,如图3A所示,是凸轮42的偏心孔43从“b”移动到“a”。即,当通过拉起操作杆40而使轴杆32运动时,拉紧杆30沿操作凸轮区域15的导孔16线性地移动,并且接着后移了轴杆32的移动行程。
通过拉紧杆30的后移,连接到螺纹部分31前部的可移动盖50被闭合到齿轮23上,并且与此同时另一齿轮24与容纳部分13内侧的固定齿14相连。
因此,相互啮合的左右轴套20处于暂时的停止状态,此时齿轮23和24相互啮合。如图5所示,本发明能允许以反向操纵操作杆40,这使得操作杆40具有一相反的操作。
如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轻松地操纵具有一弯曲表面的一操作杆,允许拉紧或释放一拉紧杆,并且然后允许一可移动齿和一固定齿与轴套的齿相啮合,由此提供简化轴套的锁止和释放操作的一效果。
特别是,当为了在传统的结构内延伸一线性移动长度而将一凸轮插入一凸轮孔内时,可克服诸如凸轮孔的尺寸受限制之类的问题和在锁止齿轮时引起的连接和断开中的缺陷,由此获得了齿轮可彼此牢固地啮合的效果。然而,当锁止或释放齿轮时,由于仅在齿部啮合,传统的结构的轴套会有位置变化,而本发明提供了解决传统问题的效果,因为锁止和释放操作不会造成轴套齿部位置的变化。此外,本发明采用了一种预定的盖结构,其覆盖拉紧杆和可移动盖,并且促使操作杆的凸轮也可移动地支承在壳体的后端上。因此,与传统的装置相比,本发明提供了用于调节一角度的一稳定的装置结构和一改进的外观。
虽然在此仅具体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但显而易见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作多种修改。
权利要求1.一种角度可调节的自行车把手装置,包括一操作杆,其包括一凸轮,其中拉紧杆的后端偏心地连接到该凸轮上;和一壳体,其包括形成在其后端的一开口的操作凸轮区域,和形成在所述操作凸轮区域相对的内侧的导孔,经这些导孔来导引拉紧杆,所述壳体允许所述操作杆在操作凸轮区域的所述导孔内偏心地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可调节的自行车把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还包括一空心圆筒体;一容纳部分,其具有三侧的一开口形状,并且形成在所述空心圆筒体的前面,在其开口的前端设置一可移动盖,并且在其开口的两侧相对地设置轴套;和一固定齿部分,其形成在所述容纳部分的内侧,用于使所述容纳部分从圆筒体的空心内侧脱开并且与轴套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可调节的自行车把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轴套的齿轮为从其前后凸出的齿轮形式。
专利摘要一角度可调节的自行车把手装置,它包括一操作杆,其包括一凸轮,其中拉紧杆的后端偏心地连接到该凸轮上;和一壳体,其包括一空心的圆筒体,形成在该空心圆筒体前部的一容纳部分,在其开口的前端设置一可移动的盖,一固定齿形成在容纳部分内侧,与圆筒体的空心的内侧分开并且与轴套接触,用于阻挡圆筒体后端的一阻挡部分,一操作凸轮区域,其具有从阻挡部分外侧的三侧开口,用于允许凸轮偏心地运动,和用于将拉紧杆的后端导入操作凸轮区域内侧的导孔。该装置提供了一稳定的装置结构和改进的外观。
文档编号B62K21/00GK2366345SQ9920556
公开日2000年3月1日 申请日期1999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1999年3月12日
发明者安相佶 申请人:安相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