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73288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且特别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典型的跨坐型车辆(如速克达型车辆)可乘坐一名骑手及一名乘客。骑手可坐在椅垫的前半部,以操控跨坐型车辆,乘客则可坐在椅垫的后半部。跨坐型车辆可设有一对脚踏杆,其可凸出于车体外,以供乘客放置双脚。
[0003]一般来说,脚踏杆枢接于车体内的机构件上。因此,当需要脚踏杆时,可以枢转的方式将脚踏杆伸出车体外;当不需要脚踏杆时,也可以枢转的方式将脚踏杆收纳入车体内。倘若骑手将车辆停好后,忘记收合脚踏杆,则这对脚踏杆将呈现凸出于车体外的状态,而造成其中骑手的不便。

【发明内容】

[0004][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0005]在诸多前案中,虽有揭露脚踏杆的连动机构,但是其皆为脚踏杆自动开启(使用状态)的连动机构,未能有揭露在骑手将车辆停好后而自动将脚踏杆连动收纳入车体内(收合状态)的技术手段。
[0006][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07]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其可在骑手立起支撑架时自动地连动收合脚踏杆,从而避免脚踏杆在机车停放后仍伸出车体外。
[0008]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一种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包含一车体、一支撑架、一可旋转机构、一缆线以及一脚踏杆组。支撑架设置于车体。可旋转机构连接于支撑架。缆线具有一第一末端区段以及相对于第一末端区段的一第二末端区段。第一末端区段设置于可旋转机构。脚踏杆组设置于车体。脚踏杆组包含一枢轴和一脚踏杆体。脚踏杆体枢接于枢轴,且缆线的第二末端区段设置于脚踏杆体的偏离枢轴的位置,用以使脚踏杆体朝向车体旋转。藉由此设计,当骑手立起支撑架时,支撑架可藉由可旋转机构拉动缆线,并使脚踏杆体连动地旋转而实现收合的功能。
[0009]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可旋转机构包含一第一转盘、一第二转盘以及一缓冲扭簧。第一转盘连接于支撑架。第二转盘连接于缆线的第一末端区段。缓冲扭簧连接于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藉由此设计,倘若脚踏杆体在收合时碰到障碍物(例如乘客的脚),则缓冲扭簧可扭转,使得仅第一转盘旋转,而第二转盘不旋转,故可在支撑架旋转时,保护障碍物。
[0010]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包含一固定机构。当脚踏杆体被缆线拉动而旋转特定角度时,固定机构可阻挡脚踏杆体反向旋转。藉由此设计,固定机构可阻挡收合后的脚踏杆体向外弹开。
[0011]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扭转缓冲扭簧所需的力小于脚踏杆体被固定机构阻挡时解除固定机构所需的力。藉由此设计,由于扭转缓冲扭簧所需的力不足以解除固定机构,故当脚踏杆体已被固定机构所阻挡而支撑架继续旋转时,缓冲扭簧会被扭转,而第二转盘则不旋转,如此可避免脚踏杆体向外弹开。
[0012]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还包含至少一复位扭簧。复位扭簧连接于脚踏杆体与枢轴之间。缓冲扭簧的弹簧常数大于复位扭簧的弹簧常数。藉由此设计,缓冲扭簧可顺利带动第二转盘,并使复位扭簧扭转,以收合脚踏杆体。
[0013]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可旋转机构还包含一上盖和一本体。上盖可拆卸地设置于本体上。上盖与本体定义一容置空间于其间。第一转盘、第二转盘及缓冲扭簧容置于容置空间中。本体具有一贯穿孔及一缺口。第一转盘具有一凹槽。支撑架的一部分穿过贯穿孔而插设于第一转盘的凹槽中。第二转盘具有一缺槽,缆线的第一末端区段穿过缺口而固定于缺槽。藉由此设计,第一转盘、缓冲扭簧及第二转盘可位于容置空间中,而被上盖与本体所保护。支撑架的一部分可穿过本体的贯穿孔而插设于第一转盘的凹槽中,以实现与第一转盘相连动的功能。
[0014]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本体还具有一轴部形成于容置空间中。第一转盘还具有一第一框体。第一框体具有一第一外周面以及一第一凸部。第一凸部形成于第一外周面。缓冲扭簧的一部分容置于第一框体中。凹槽形成于第一凸部。第二转盘还具有一第二框体。第二框体具有一第二外周面、一第二凸部以及一沟槽。第二凸部及沟槽形成于第二外周面。缺槽形成于第二凸部,沟槽环绕于第二框体的第二外周面。
[0015]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还包含一连杆。缆线的第二末端区段设置于连杆上。脚踏杆体与连杆共同枢接于枢轴上。脚踏杆体具有一抵顶件。连杆用以抵顶抵顶件。
[0016]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当脚踏杆体位于一使用位置时,抵顶件与连杆相隔一间隙。藉由抵顶件与连杆所相隔的间隙,可确保收合后的脚踏杆体向外弹开时,连杆不会干涉脚踏杆体,以利于脚踏杆体完全地张开。
[0017]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还包含一底座以及一脚踏杆盖。脚踏杆盖设置于底座上。脚踏杆体夹设于脚踏杆盖与底座之间,且连杆设置于脚踏杆盖远离于脚踏杆体的一侧。枢轴设置于脚踏杆盖上。藉由此设计,脚踏杆体与连杆可被脚踏杆盖所分开,而各自以枢轴为轴地旋转。
[0018]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还包含一缓冲拉簧。缓冲拉簧连接于脚踏杆组与缆线的第二末端区段之间。藉由此设计,倘若脚踏杆体在收合时碰到障碍物(例如乘客的脚),缓冲拉簧可被拉伸,使得支撑架继续旋转,而脚踏杆体不旋转,如此,可在支撑架旋转时,保护障碍物。
[0019]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拉伸缓冲拉簧所需的力小于当脚踏杆体被固定机构阻挡时解除固定机构所需的力。由于拉伸缓冲拉簧所需的力不足以解除固定机构,故当脚踏杆体被固定机构所阻挡且支撑架仍继续旋转时,缓冲拉簧会被拉伸,而不会解除固定机构,如此可避免脚踏杆体向外弹开。
[0020]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还包含至少一复位扭簧。复位扭簧连接于脚踏杆体与枢轴之间。缓冲拉簧的弹簧常数大于复位扭簧的弹簧常数。藉由此设计,缓冲拉簧可顺利使复位扭簧扭转,以收合脚踏杆体。
[0021]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还包含一连杆。缓冲拉簧连接于连杆与缆线的第二末端区段之间。脚踏杆体与连杆共同枢接于枢轴上。脚踏杆体具有一抵顶件。连杆用以抵顶抵顶件。
[0022][发明的效果]
[0023]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至少可带来以下效果:当骑手立起支撑架时,支撑架会藉由可旋转机构拉动缆线,并使脚踏杆体连动地旋转而实现收合的功能。
[0024]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发明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0025]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0026]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的侧视图;
[0027]图2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在支撑架尚未立起时的局部侧视图;
[0028]图2B绘示图2A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组的俯视图;
[0029]图3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在支撑架立起时的局部侧视图;
[0030]图3B绘示图3A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组的俯视图;
[0031]图4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可旋转机构的前视图;
[0032]图5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架与可旋转机构的分解图;
[0033]图6绘示图5的可旋转机构的分解图;
[0034]图7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脚踏杆组的立体图;
[0035]图8绘示图7的脚踏杆组的分解图;
[0036]图9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各组件的行程量示意图;
[0037]图10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脚踏杆组的俯视图;以及
[0038]图11至13绘示脚踏杆体碰到障碍物时的详细作动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复数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0040]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10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所应用的跨坐型车辆10为速克达型车辆。其中,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0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亦可为其他跨坐型车辆。如图1所示,跨坐型车辆10可包含一支撑架100、一脚踏杆组500、一车体900以及一动力单元E。车体900可包含一车架910以及一车壳920。车架910至少部分地被包覆于车壳920中。车架910可包含一头管912、一前管914、一对下底管916以及一对坐垫轨架918。前管914连接于头管912。所述一对下底管916均连接于前管914,且自前管914的底部向跨坐型车辆10的车辆后方延伸。所述一对坐垫轨架918分别连接于所述一对下底管916,且向跨坐型车辆10的车辆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动力单元E枢接于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