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机构及具有此支撑机构的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01587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支撑机构及具有此支撑机构的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儿童用品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支撑机构及具有此支撑机构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婴儿车构造的设计上,为了满足消费者所需实用性及携带的方便性,婴儿车一般都会设计成可收折。在使用状态时婴儿车可以展开,而不使用时婴儿车则可以收合成较小体积以方便收藏或携带。
[0003]然而,现有婴儿车收折后大都不能站立,必须用手携带或平放在地上,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会借助一些支撑机构来辅助婴儿车收折后的站立。但是,现有的支撑机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操作不便。
[0004]因此,亟待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的支撑机构及具有该支撑机构的婴儿车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能帮助婴儿车实现收折后的站立。
[0006]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婴儿车,其包括一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能帮助婴儿车实现收折后的站立。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撑机构,其用于包括车架及座椅组件的婴儿车,座椅组件连接于车架,其中车架包括车手。该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动件及第一支撑件,第一连杆的上端与车手连接,第一连杆的中部与座椅组件枢接,第一连杆的下端与第一连动件的第一端枢接,第一支撑件与第一连动件的第二端及座椅组件枢接。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动件及第一支撑件,由于第一连杆的上端与婴儿车的车手连接,第一连杆中部与婴儿车的座椅组件枢接,第一连杆的下端与第一连动件的第一端枢接,第一支撑件与第一连动件的第二端及座椅组件枢接,即在第一连杆、座椅组件、第一连动件及第一支撑件形成了一个四连杆结构。操作车手以收合车架时,车手透过四连杆结构带动座椅组件向后、向下运动,并使第一支撑件相对座椅组件展开,且使第一支撑件实现整个婴儿车收折后的站立。该支撑机构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0009]具体地,座椅组件包括座椅及座管,座椅固定于座管且座管连接于车架,其中第一连杆的中部与座椅枢接,且第一支撑件与座椅枢接。
[0010]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相连的第一枢接部及第二枢接部,第一枢接部与座椅组件枢接,第二枢接部与第一连动件的第二端枢接,其中,第一枢接部及第二枢接部之间具有第一夹角。
[0011]较佳地,第一支撑件还包括站立管和底脚,第一连接部还包括插接部,站立管的一端插接于插接部,站立管的另一端套设底脚。
[0012]具体地,第一连动件具有相连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其中第一端位于第一部分,第二端位于第二部分,且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间具有第二夹角。
[0013]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该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杆、第二连动件及第二支撑件,第一连杆、第一连动件及第一支撑件位于座椅组件的一侧,第二连杆、第二连动件及第二支撑件位于座椅组件的另一侧,其中第二连杆的上端与车手连接,第二连杆的中部与座椅组件枢接,第二连杆的下端与第二连动件的第一端枢接,第二支撑件与第二连动件的第二端及座椅组件枢接。
[0014]较佳地,该支撑机构还包括一底座,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经由底座相连以形成U型结构。
[0015]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婴儿车,包括支撑机构、车架及座椅组件,座椅组件连接于车架,其中车架包括车手。该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动件及第一支撑件,第一连杆的上端与车手连接,第一连杆的中部与座椅组件枢接,第一连杆的下端与第一连动件的第一端枢接,第一支撑件与第一连动件的第二端及座椅组件枢接。
[0016]需要说明的是,该支撑机构及婴儿车的其余部件及其连接关系如上所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0017]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发明婴儿车的第一实施例的展开状态图。
[0019]图2为图1所示婴儿车在另一角度的展开状态图。
[0020]图3为图1所示I部分的放大图。
[0021]图4为图2所示II部分的放大图。
[0022]图5为图3所示第一支撑件的结构图。
[0023]图6为图5的分解图。
[0024]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四连杆结构的展开状态图。
[0025]图8为图7收折过程中的状态图。
[0026]图9为图7收折后的状态图。
[0027]图10为图1的侧视图。
[0028]图11为图10婴儿车收折过程中的状态图。
[0029]图12为图10婴儿车收折后、站立时的状态图。
[0030]图13为本发明婴儿车第二实施例的展开状态图。
[0031]图14为图13所示III部分的放大图。
[0032]图15为图13所示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底座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0034]请参考图1及图2,本发明婴儿车I包括车架100、支撑机构200、座椅组件300、一对后轮组400及一对前轮组500。座椅组件300连接于车架100,其中车架100包括车手
10、一对后脚12及一对前脚14。各后轮组400连接于对应的后脚12,且各前轮组500连接于对应的前脚14。具体地,座椅组件300包括至少一座管30及后座椅32。后座椅32固定于座管30,且座管30连接于车架100。后座椅32配置在婴儿车I的后部。
[0035]如图1及图2所示,后座椅32包括底板321及由底板321两侧向上延伸的两个侧板322,其中后座椅32更可选择性地包括背靠(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座椅组件300包括一对座管30,各座管30分别连接对应的后脚12以及前脚14,且后座椅32配置在两座管30之间。具体地,两个侧板322分别固定于对应的座管30,使后座椅32固定于车架100。另外,本实施例的座椅组件300还可包括另一固定于座管30的前座椅34,前座椅34配置在婴儿车I的前部。两个座椅的设计可提高婴儿车I的使用便利性。前座椅34的设计与后座椅32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200位于座椅组件300的一侧(即图1中的右侧),并配置于后座椅32的后部。支撑机构200可在婴儿车I收折后支撑婴儿车1(请参考图12)。
[0036]请参考图3、图4及图7,支撑机构200包括第一连杆201、第一连动件202及第一支撑件203。第一连杆201的上端201a与车手10连接,第一连杆201的中部201b与座椅组件300枢接,第一连杆201的下端201c与第一连动件202的第一端202a枢接。第一支撑件203与第一连动件202的第二端202b枢接,且第一支撑件203与座椅组件300枢接。
[0037]换言之,本实施例的支撑机构200包括第一枢接点A、第二枢接点B、第三枢接点C及第四枢接点D。第一连杆201在第一枢接点A与座椅组件300枢接,且在第二枢接点B与第一连动件202枢接;第一支撑件203在第三枢接点C与第一连动件202枢接,且在第四枢接点D与座椅组件300枢接。从图7中可以看出,第一连杆201、座椅组件300、第一连动件202及第一支撑件203形成一个四连杆结构。
[00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01的中部201b与后座椅32枢接(如图7所示),且第一支撑件203与后座椅32枢接(如图7所示)。具体地,第一连杆201的中部201b及第一支撑件203分别枢接于其中一个侧板322(即图1中右侧的侧板322,以下简称侧板322)。侧板322的顶面3221具有一个凸出部3221a,且第一连杆201的中部201b枢接于凸出部3221a (即图7中第一枢接点A的位置),第一支撑件203则枢接于后座椅32的后部(即图7中第四枢接点D的位置)。另外,第一连杆201连接于车手10的内侧,并夹置于车手10以及侧板322之间。在一个实施例里,后座椅32固定于座管30且座管30可延伸至后座椅32的末端,此时第一支撑件203可枢接在座管30的最末端。
[0039]请参考图5至图7,第一支撑件203包括第一连接部2031,且第一连接部2031包括相连的第一枢接部2031a及第二枢接部2031b,其中第一枢接部2031a及第二枢接部2031b可具有对应的枢接孔。第一枢接部2031a与座椅组件300的侧板322枢接,第二枢接部2031b与第一连动件202的第二端202b枢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2031a及第二枢接部2031b之间具有第一夹角2031e。第一支撑件203还包括站立管2032及底脚2033,且第一连接部2031还包括插接部2031c及补强部2031d。插接部2031c凸出于第一枢接部2031a及第二枢接部2031b相连处,补强部2031d的两侧则分别连接第一枢接部2031a及第二枢接部2031b,可增强第一连接部2031的结构强度。站立管2032的上端插接于插接部2031c使站立管2032与第一枢接部2031a连接成竖直状。站立管2032的下端套设有底脚2033,底脚2033可包括缓冲材质,当第一支撑件203相对座椅组件300展开而使底脚2033接触地面时可提供缓冲效果。
[0040]此外,第一连动件202具有相连的第一部分2021及第二部分2022,第一部分2021及第二部分2022可具有对应的枢接孔,且第一部分2021及第二部分2022之间具有第二夹角2023。第一端202a位于第一部分2021,第二端202b位于第二部分2022, B卩第一连杆201枢接于第一连动件202的第一部分2021,第一支撑件203的第二枢接部2031b枢接于第一连动件202的第二部分20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2031e例如是直角使第一连接部2031为L型,第二夹角2023例如是钝角。当车架为展开状态时(即图7绘示的状态),第二枢接部2031b与第二部分2022之间的角度约为180度。当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