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71738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一般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或倒退方向的一系列装置称为汽车转向系统。汽车转向系统的功能就是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汽车转向系统对汽车的行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汽车转向系统的零件都称为保安件。汽车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都是汽车安全必须要重视的两个系统。一般转向器(也常称为转向机构)是完成由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或近似直线运动)的一组齿轮机构,同时也是转向系中的减速传动装置。较常用的有齿轮齿条式、循环球曲柄指销式、蜗杆曲柄指销式、循环球-齿条齿扇式、蜗杆滚轮式等。然而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向装置的结构也有很大变化。汽车转向器的结构很多,从使用的普遍程度来看,主要的转向器类型有4种:有蜗杆肖式(WP型)、蜗杆滚轮式(WR型)、循环球式(BS型)、齿条齿轮式(RP型)。这四种转向器型式,已经被广泛使用在汽车上。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汽车循环球式转向器占45%左右,齿条齿轮式转向器占40%左右,蜗杆滚轮式转向器占10%左右,其它型式的转向器占5%。循环球式转向器一直在稳步发展。在西欧小客车中,齿条齿轮式转向器有很大的发展。日本汽车转向器的特点是循环球式转向器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日本装备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各类型汽车,采用不同类型转向器,在公共汽车中使用的循环球式转向器,已由60年代的62.5%,发展到现今的100% 了(蜗杆滚轮式转向器在公共汽车上已经被淘汰)。大、小型货车大都采用循环球式转向器,但齿条齿轮式转向器也有所发展。微型货车用循环球式转向器占65%,齿条齿轮式占35%。综合上述对有关转向器品种的使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循环球式转向器和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上主要的两种转向器;而蜗轮#0 ;蜗杆式转向器和蜗杆肖式转向器,正在逐步被淘汰或保留较小的地位。在小客车上发展转向器的观点各异,美国和日本重点发展循环球式转向器,比率都已达到或超过90% ;西欧则重点发展齿轮齿条式转向器,比率超过50%,法国已高达95%。由于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种种优点,在小型车上的应用(包括小客车、小型货车或客货两用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大型车辆则以循环球式转向器为主要结构。但是这些都是适合一些普通汽车的认为驾驶转向,不合适一些无人驾驶,以及一些微型自动控制的汽车。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上述的技术问题所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其主要构造有:左转向轮、右转向轮、轮曲骨、轴曲骨a、连杆轴、轴曲骨b、一级差速轮组、二级差速轮组、连接片、刹车盘、刹车钳、系统架、减震弹簧、减震连板、弹簧调盘、叉钳、支架连板、驱动轮、转向驱动轴、拉杆、推杆、驱动扭轴、电磁控制轴,所述的系统架两侧各设有减震弹簧,所述的减震连板两末端各固定于减震弹簧上;所述的叉钳一端固定驱动轮,另一端固定于系统架上;
[0005]所述的左转向轮上一侧中心位置处固定有轮曲骨,连杆轴一端设有轴曲骨a,另一端设有轴曲骨b;所述的轮曲骨、轴曲骨a相铰接,轴曲骨b铰接于一级差速轮组上,一级差速轮组内套接有二级差速轮组,所述的二级差速轮组另一端固定于右转向轮;
[0006]所述的一级差速轮组上驳接固定有转向驱动轴,所述的转向驱动轴受控于拉杆、推杆;驱动扭轴一端铰接拉杆、推杆末端;
[0007]所述的左转向轮、右转向轮通过连接片固定刹车盘,其刹车盘上设有刹车钳;
[0008]所述的系统架一处固定有电磁控制轴,所述的电磁控制轴控制驱动扭轴;
[0009]上述的系统架上紧固有支架连板。
[0010]上述的减震连板两末端上设有弹簧调盘。
[0011]上述的驱动轮通过皮带传动接入动力。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了电磁控制轴的双模式控制,实现电子机械可控制整个行驶车辆的目的;其次在转向系统中加入一级差速轮组、二级差速轮组使得转向过程更为的平稳;再次在转向的系统中采用了驱动扭轴一杆双控推杆、拉杆,实现了恒稳控制效果。在整个系统中也加入了一对减震结构,实现了动能传入的平稳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的转向部件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的动力传入部件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左转向轮,2-右转向轮,3-轮曲骨,4-轴曲骨a,5_连杆轴,6-轴曲骨b,
7-一级差速轮组,8- 二级差速轮组,9-连接片,10-刹车盘,11-刹车钳,12-系统架,13-减震弹簧,14-减震连板,15-弹簧调盘,16-叉钳,17-支架连板,18-驱动轮,19-转向驱动轴,20-拉杆,21-推杆,22-驱动扭轴,23-电磁控制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0018]实施例: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其主要构造有:左转向轮1、右转向轮2、轮曲骨3、轴曲骨a4、连杆轴5、轴曲骨b6、一级差速轮组7、二级差速轮组8、连接片9、刹车盘10、刹车钳11、系统架12、减震弹簧13、减震连板14、弹簧调盘15、叉钳16、支架连板17、驱动轮18、转向驱动轴19、拉杆20、推杆21、驱动扭轴22、电磁控制轴23,所述的系统架12两侧各设有减震弹簧13,所述的减震连板14两末端各固定于减震弹簧13上;所述的叉钳16 —端固定驱动轮18,另一端固定于系统架12上;
[0019]所述的左转向轮I上一侧中心位置处固定有轮曲骨3,连杆轴5 —端设有轴曲骨a4,另一端设有轴曲骨b6 ;所述的轮曲骨3、轴曲骨a4相铰接,轴曲骨b6铰接于一级差速轮组7上,一级差速轮组7内套接有二级差速轮组8,所述的二级差速轮组8另一端固定于右转向轮2 ;
[0020]所述的一级差速轮组7上驳接固定有转向驱动轴19,所述的转向驱动轴19受控于拉杆20、推杆21 ;驱动扭轴22 —端铰接拉杆20、推杆21末端;
[0021]所述的左转向轮1、右转向轮2通过连接片9固定刹车盘10,其刹车盘10上设有刹车钳11;
[0022]所述的系统架12 —处固定有电磁控制轴23,所述的电磁控制轴23控制驱动扭轴22 ;
[0023]所述的系统架12上紧固有支架连板17。
[0024]所述的减震连板14两末端上设有弹簧调盘15。
[0025]所述的驱动轮18通过皮带传动接入动力。
[0026]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一级差速轮组7、二级差速轮组8,以及配套的轴曲骨a4、连杆轴5、轴曲骨b6组成了转向系统。具体是这样子实现的:电磁控制轴23是自动控制电路的执行模块,当电磁控制轴23发生运动时,其拉杆20、推杆21共同的牵引下,实现了一级差速轮组7、二级差速轮组8弯曲,从而实现了右转向轮2 —侧转向,在转向的过程中,轮曲骨3、轴曲骨a4为活动节,也会跟着转向,从而实现同步换向前进。
【主权项】
1.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其主要构造有:左转向轮(I)、右转向轮(2)、轮曲骨(3)、轴曲骨a (4)、连杆轴(5)、轴曲骨b (6)、一级差速轮组(7)、二级差速轮组(8)、连接片(9 )、刹车盘(10 )、刹车钳(11)、系统架(12 )、减震弹簧(13 )、减震连板(14 )、弹簧调盘(15)、叉钳(16)、支架连板(17)、驱动轮(18)、转向驱动轴(19)、拉杆(20)、推杆(21)、驱动扭轴(22)、电磁控制轴(23),其特征在于:系统架(12)两侧各设有减震弹簧(13),所述的减震连板(14)两末端各固定于减震弹簧(13)上;所述的叉钳(16) —端固定驱动轮(18),另一端固定于系统架(12)上; 所述的左转向轮(I)上一侧中心位置处固定有轮曲骨(3),连杆轴(5) —端设有轴曲骨a (4),另一端设有轴曲骨b (6);所述的轮曲骨(3)、轴曲骨a (4)相铰接,轴曲骨b (6)铰接于一级差速轮组(7)上,一级差速轮组(7)内套接有二级差速轮组(8),所述的二级差速轮组(8)另一端固定于右转向轮(2); 所述的一级差速轮组(7 )上驳接固定有转向驱动轴(19 ),所述的转向驱动轴(19 )受控于拉杆(20 )、推杆(21);驱动扭轴(22 ) 一端铰接拉杆(20 )、推杆(21)末端; 所述的左转向轮(I)、右转向轮(2)通过连接片(9)固定刹车盘(10),其刹车盘(10)上设有刹车钳(11); 所述的系统架(12 ) —处固定有电磁控制轴(23 ),所述的电磁控制轴(23 )控制驱动扭轴(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架(12)上紧固有支架连板(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震连板(14)两末端上设有弹簧调盘(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轮(18)通过皮带传动接入动力。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微型汽车的自动转向系统。所述的系统架两侧各设有减震弹簧,所述的减震连板两末端各固定于减震弹簧上;所述的叉钳一端固定驱动轮,另一端固定于系统架上;所述的左转向轮上一侧中心位置处固定有轮曲骨,连杆轴一端设有轴曲骨a,另一端设有轴曲骨b,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电磁控制轴的双模式控制,实现电子机械可控制整个行驶车辆的目的;其次在转向系统中加入一级差速轮组、二级差速轮组使得转向过程更为的平稳;再次在转向的系统中采用了驱动扭轴一杆双控推杆、拉杆,实现了恒稳控制效果。在整个系统中也加入了一对减震结构,实现了动能传入的平稳性。
【IPC分类】B62D5-04, B62D7-16
【公开号】CN204279607
【申请号】CN201420773872
【发明人】林晨
【申请人】林晨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