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套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60652阅读:来源:国知局
与外表面22的最短距离为5.07±0.2mm。该第二长条部242、该第三长条部243、该第四长条部244、该第五长条部245、该第六长条部246及该第七长条部247的第二端252的厚度T2(图中仅标示一个作代表),也就是该内表面21与该外表面22的最短距离分别为3.25 + 0.2mm0
[0025]第二长条部242的外表面22与该第一长条部241的外表面22相配合界定出一个第一边界261。该第一边界261与该第五长条部245的外表面22的距离Dl为29.2±0.2mm。
[0026]该第三长条部243的外表面22与该第七长条部247的外表面22平行,且距离D2为 26.6±0.2mm。
[0027]该第四长条部244的外表面22与该第五长条部245的外表面22相配合界定出一个第二边界262。该第二边界262对该第一长条部241的外表面22的距离D3为29.6±0.2mm。
[0028]该第六长条部246的外表面22与该第二长条部242的外表面22平行,且距离D4为 26.6±0.2mm。
[0029]该第七长条部247的外表面22与该第一长条部241的外表面22相配合界定出一个第三边界263。该第三边界263与该第四长条部244的外表面22的距离D5为29.2±0.2_。
[0030]定义一条通过该穿设空间3圆心的中心轴线31。延伸每一个长条部241?247的所述侧面23,会通过该中心轴线31,并与其他长条部241?247的所述侧面23,相配合定义出一个对应该第一长条部241且呈58度的第一圆心角231、一个对应该第二长条部242且呈61度的第二圆心角232、一个对应该第三长条部243且呈45度的第三圆心角233、一个对应该第四长条部244且呈45度的第四圆心角234、一个对应该第五长条部245且呈45度的第五圆心角235、一个对应该第六长条部246且呈45度的第六圆心角236,以及一个对应该第七长条部247且呈61度的第七圆心角237。应注意的是,前述的厚度T1、T2及距离Dl?D5,能依不同使用者的手掌大小而做调整,只要维持住前述圆心角231?237间的角度比例即可。
[0031]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被使用者的手掌I握持时,该第一长条部241能支撑该掌心11的下连接段112,该第二长条部242能支撑该拇指12的第一连接段121,该第三长条部243能支撑该拇指12的第一指头段122,该第四长条部244能支撑该食指13的第二指头段132,该第五长条部245能支撑该食指13的第二中间段133,该第六长条部246能支撑该食指13的第二连接段131,该第七长条部247能支撑该掌心11的上连接段111。
[00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手把套的所述长条部241?247彼此弯折连接的分段设计,能配合使用者手掌I的分段构造,符合人体工学,故本实用新型能达成服贴使用者手掌I内面之目的。
【主权项】
1.一种手把套,适于套设在一个柱体上,并包含一个供该柱体穿设的穿设空间;其特征在于:该手把套包含七个长条部,彼此弯折地连接,并相配合围绕界定出该穿设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把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部能分为一个第一长条部、一个与该第一长条部相间隔的第三长条部、一个连接于该第一长条部与该第三长条部间的第二长条部、一个连接该第三长条部的第四长条部、一个与该第四长条部及该第一长条部相间隔的第六长条部、一个连接于该第四长条部与该第六长条部间的第五长条部,以及一个连接于该第六长条部及该第一长条部间的第七长条部,该第一长条部的厚度最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把套,其特征在于:每一个长条部具有彼此内外间隔的一个内表面与一个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分别为弧面并相配合界定出剖面呈圆形的该穿设空间,所述外表面分别为平面并能供使用者握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把套,其特征在于:定义一条通过该穿设空间圆心的中心轴线,每一个长条部具有两个延伸会通过该中心轴线并与相邻的两个长条部连接的侧面,所述侧面相配合定义出一个对应该第一长条部且呈58度的第一圆心角、一个对应该第二长条部且呈61度的第二圆心角、一个对应该第三长条部且呈45度的第三圆心角、一个对应该第四长条部且呈45度的第四圆心角、一个对应该第五长条部且呈45度的第五圆心角、一个对应该第六长条部且呈45度的第六圆心角,以及一个对应该第七长条部且呈61度的第七圆心角。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把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长条部的厚度为4.87?5.27mm。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把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长条部、该第三长条部、该第四长条部、该第五长条部、该第六长条部及该第七长条部的厚度为3.05?3.45mm。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把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长条部的外表面与该第六长条部的外表面平行,该第三长条部的外表面与该第七长条部的外表面平行。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把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长条部的外表面与该第六长条部的外表面间的距离,以及该第三长条部的外表面与该第七长条部的外表面间的距离分别为26.4 ?26.8mm。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把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长条部的外表面与该第一长条部的外表面相配合界定出一个第一边界,该第一边界与该第五长条部的外表面的距离为29.0 ?29.4mm η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把套,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长条部的外表面与该第五长条部的外表面界定出一个第二边界,该第二边界对该第一长条部的外表面的距离为29.4?29.8mmο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把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长条部的外表面与该第一长条部的外表面相配合界定出一个第三边界,该第三边界与该第四长条部的外表面的距离为.29.0 ?29.4mm η
【专利摘要】一种手把套,适于套设在一个柱体上,并包含七个长条部。所述长条部彼此弯折地连接,并相配合围绕界定出一个供该柱体穿设的穿设空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长条部适于配合人体手掌内侧弯折的造型,符合人体工学,能良好地服贴在手指及掌心的内侧。
【IPC分类】B62K21/26
【公开号】CN204713326
【申请号】CN201520223597
【发明人】魏宁馨, 杨孟儒
【申请人】亚思纳国际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1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