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潜式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1245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潜式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工程装备,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半潜式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的半潜式平台有如图I所示,包括下浮体10和立柱20,下浮体10和立柱20的连接处30大都采用直角连接或近似直角连接形式,且连接处为满足疲劳强度的要求,通常需要适当地添置肘板。这样的连接方式具有如下优点构件加工方式简单,便于定位、施エ;但却具有如下缺点①不论浮体甲板连续或是立柱垂向外板连续,连接处连续的板皆需采用具有能承受沿钢板厚度方向拉カ的“Z”向钢;②连接处由于疲劳强度的影响严重,外板或抗疲劳肘板通常需要每三到五年更换一次,成本较高,且使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半潜式平台的下浮体和立柱的连接处由于采用直角连接或近似直角连接存在的不足,提供ー种不需要周期性更换连接处外板或肘板,能提高使用率及节省使用费用的半潜式平台。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半潜式平台,包括下浮体和连接于下浮体上的立柱,立柱与下浮体的连接处为弧形连接。上述的半潜式平台,其中,所述立柱与所述下浮体之间通过具有弧形外板的第一连接结构和具有马鞍形外板的第二连接结构以形成所述弧形连接。上述的半潜式平台,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皆具有与所述弧形外板的弧形轮廓适配的弧形部,所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通过各自的弧形部连接于所述弧形外板的内側。上述的半潜式平台,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弧形外板直接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使所述第一加强板截面呈T型。上述的半潜式平台,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由T型材制成。上述的半潜式平台,其中,所述第二加强板由板型材制成。上述的半潜式平台,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皆具有与所述马鞍形外板适配的弧形部,所述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通过各自的弧形部连接于所述马鞍形外板的内側。上述的半潜式平台,其中,所述第三加强板包括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马鞍形外板直接连接,且所述第三板体远离所述马鞍形外板ー侧上具有凹部,所述第四板体连接于所述凹部内,且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连接后使所述第三加强板截面呈T型。上述的半潜式平台,其中,所述第三加强板由T型材制成。上述的半潜式平台,其中,所述第四加强板由板型材制成。[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通过将立柱与下浮体的连接处设置为弧形连接,无需周期性更换连接处外板或肘板,能提高使用率及节省使用费用,不仅解决了平台的建造耗资及疲劳强度问题,而且増加了半潜平台的美观度。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I为现有技术的半潜式平台局部结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半潜式平台的局部结构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的第一加强板的示意图; 图3c为图3a中的第二加强板的示意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另ー方向看);图4c为图4a中的第三加强板的示意图;图4d为图4a中的第三加强板的示意图(另ー方向看)。其中,附图标记10-下浮体20-立柱30-连接处31、32、33、34-连接处40-第一连接结构4ト弧形外板42-第一加强板421-弧形部422-第一板体423-第二板体43-第二加强板50-第二连接结构51-马鞍形外板52-第三加强板521-弧形部522-第二板体5221-凹部523-第四板体53-第四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歩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參阅图2本实用新型的半潜式平台的结构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半潜式平台,包括下浮体10和连接于下浮体10上的立柱20,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发明点在于立柱20与下浮体10的连接方式,因此,有关半潜式平台的其它详细结构就不多做赘述。结合參阅图3a至图4d,本实用新型的立柱20与下浮体10的所有连接处皆为弧形连接,具体来说,立柱20与下浮体10之间通过具有弧形外板41的第一连接结构40和具有马鞍形外板51的第二连接结构50以形成所述弧形连接。通过图2可以看出,立柱20与下浮体10的普通连接处(如图2中的连接处31、33)通过第一连接结构40形成弧形连接,立柱20与下浮体10的连接拐点处(如图2中的连接处32、34)通过第二连接结构5 0形成弧形连接。參阅图3a至图3c,第一连接结构40包括弧形外板41、第一加强板42和第二加强板43,第一加强板42和第二加强板43皆具有与弧形外板41的弧形轮廓适配的弧形部(如图3b中的弧形部421和图3c中的弧形部431),第一加强板42和第二加强板43通过各自的弧形部连接于弧形外板41的内侧,此处的内侧为与立柱20的外露表面或下浮体10的外露表面相对的ー侧。第一加强板42包括第一板体422和第二板体423,第一板体422与弧形外板41直接连接,第二板体423与第一板体422连接使第一加强板截面呈T型。较佳地,第一加强板42由T型材制成,第二加强板43由板型材制成。參阅图4a至图4d,第二连接结构50包括马鞍形外板51、第三加强板52和第四加强板53,第三加强板52和第四加强板53皆具有与马鞍形外板51适配的弧形部(如图4c中的弧形部521及图4b中的弧形部531),第三加强板52和第四加强板53通过各自的弧形部连接于马鞍形外板51的内侧,此处的内侧为与立柱20的外露表面或下浮体10的外露表面相对的ー侧。第三加强板52包括第三板体522和第四板体523,第三板体522与马鞍形外板51直接连接,且第三板体522远离马鞍形外板51 —侧上具有凹部5221,第四板体523连接于凹部5221内,且第四板体523与第三板体522连接后使第三加强板52截面呈T型。较佳地,第三加强板52由T型材制成,第四加强板53由板型材制成。本实用新型由于连接处不存在间断连续的问题,所以不存在承受沿钢板厚度方向拉カ的连接处,即不需要采用昂贵的“Z”向钢。另外,立柱20与下浮体10的普通连接处的外板采用单向2. 5米半径的圆弧板结构,内部用间距750毫米的T型材和板型材进行加强,相对现有技术采用球扁钢等轧制型材进行连接具有很难顺着相应的弧度折弯问题而言,解决了加工困难的问题。并且,立柱20与下浮体10的连接拐点处可将下浮体10的边缘一直过渡到连接处的圆弧处,最終形成漂亮的马鞍形拐点,有效地解决了拐点处的疲劳问题,且不必周期性更换肘板。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不需要周期性更换连接处外板或肘板,进而提高了半潜式平台的使用率,节省了使用费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半潜式平台的建造耗资及疲劳强度问题,而且増加了半潜平台的美观度。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半潜式平台,包括下浮体和连接于下浮体上的立柱,其特征在于,立柱与下浮体的连接处为弧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半潜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与所述下浮体之间通过具有弧形外板的第一连接结构和具有马鞍形外板的第二连接结构以形成所述弧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潜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皆具有与所述弧形外板的弧形轮廓适配的弧形部,所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通过各自的弧形部连接于所述弧形外板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潜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弧形外板直接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使所述第一加强板截面呈T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潜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由T型材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潜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由板型材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潜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皆具有与所述马鞍形外板适配的弧形部,所述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通过各自的弧形部连接于所述马鞍形外板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潜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包括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马鞍形外板直接连接,且所述第三板体远离所述马鞍形外板一侧上具有凹部,所述第四板体连接于所述凹部内,且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连接后使所述第三加强板截面呈T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潜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由T型材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潜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加强板由板型材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潜式平台,包括下浮体和连接于下浮体上的立柱,立柱与下浮体的连接处为弧形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立柱与下浮体的连接处设置为弧形连接,无需周期性更换连接处外板或肘板,能提高使用率及节省使用费用,不仅解决了平台的建造耗资及疲劳强度问题,而且增加了半潜平台的美观度。
文档编号B63B35/44GK202574575SQ201220176900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4日
发明者张工, 李磊, 韩华伟, 滕瑶, 贺昌海, 王晓云 申请人: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