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3301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水下遇难或出现故障时进行自救的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载人潜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载人潜器的用途在现代海洋开发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但随之而来的潜器自身的救援问题。如何能在事故发生后有效的减小人员伤亡,提高救援效率及人员存活比,是当今各国所关注关心的问题。目前,事故发生后的救援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种:一是依靠自身能力救援,二是依靠外界救援。失事后的自身救援,方法较简单、快速,自救脱险的方法有三种:1.减压脱险法,人员在统一组织下,穿着专用救援装具,从潜器上的专用部位经调压后出舱,沿着标有深度标记的救生浮标索,按减压表的规定逐站减压,最后上升到水面脱险。该方法自1928年开始实际应用,至今未被淘汰。缺点是这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主要是舱内保持常压。如已出现高压,必须在提供的减压方案所规定的深度压力及暴露极限时间内(注意应将调压所需时间包括在内)及早组织人员离艇,故有很大的限制性,事实上只适用于较浅深度。2.自由上浮脱险法,这也是人员实施单人脱险的一种方法。脱险时,待救人员不使用任何呼吸器,经单人快速调压舱调压后迅速出舱,凭脱险人员的自然浮力或附加浮力件在水中快速上浮至水面。应用此法脱险时,艇员在离舱体上升直至到达水面的整个过程中不能自由呼吸,而是要保持持续的呼气状态,在水中也不可能作减压停留。但由于受不减压潜水高压下允许停留的时间限制及上升速度难以控制,故脱险深度有限,危险较大。3.快速上浮脱险法,事故人员在常压环境下着专用脱险装具,通过潜艇专设的单人快速调压舱出舱,呼吸脱险服中的高压空气,直接上浮至水面,而不需要逐站减压。该方法具有均压速度快、海底暴露时间短、水中停留时间短,上浮速度快、脱险深度大及操作简单等优点。缺点是艇内必须是常压才能实施此法,人员的高压暴露时间必须在不减压时间极限之内,否则只能考虑其他脱险方式。外界的救援措施现行的主要有深潜救生器、救生钟。救生钟由母船携带至救援海域,通过母船放入海中,在水下通过与失事船只的对接来进行救援,称为“干救”。如不能对接则需将救生钟悬停在失事船只附近,人员在水中迅速转移至救生钟内,称为“湿救”。优点是常压“干救”比较安全,缺点是每次救援人数少,效率低,同时由于母船的限制使得对救援海域的海况还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在进行对接时,对接倾角也有要求。深潜救生器抗内压程度仅限于0.29 0.7MPa,有的深潜救生器还不具备压力下转运人员的能力,且对救援海域的海况和对接倾角均有要求。虽然现行 的潜器失事救援成功案例有很多,但是在复杂海况,诸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深水潜器失事后现行很多救援手段无法实施,甚至会由于救援方法实施不当造成二次事故。因此需要发展和完善深水潜器事故的救援手段,将危险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复杂海况下具有更高安全性、自救效率更高的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包括两个由非耐压结构壳体构成的双耐压船体,两个双耐压船体的首部由第一连接构件连接;尾部由第二连接构件连接;第三连接构件为两个与双耐压船体舯部尺寸相配合的呈3字形构件,第四连接构件将第二构件的中部连接在一起,双耐压船体船体安装在第三连接构件构成的圆形区域内;双耐压船体上方有指挥塔,指挥塔由通道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第三连接构件、第四连接构件均可由指挥塔控制进行分离。两个双耐压船体均安装有螺旋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 在无外界救援或外界实施救援受限时实施自我救援,安全性更高,人员的潜在危险低,有更高的自救效率。同时由于采用了双体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原理图。图2是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连接处细节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为了克服现行深水潜器救援手段方面的不足,本发明的潜器采用双柱壳组合形式,它是一艘双体潜器,即将两个尺寸完全相同的耐压主体并列布置在一个大型外壳内,两个壳体采用相互独立机构,在出现事故后人员可转移到未破损的船体内,双体分离,从而实现自我救援的目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多用途潜艇,可以执行对陆攻击、海上攻击、布放水雷、搜集情报、反潜战、特种作战等各种任务。同国外某型号潜器不同的是,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的两个船体并无主次之分,分离后均可作为独立的潜器行动。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因为两个耐压壳体相互独立,在一个船体破损进水的情况下,另一个艇体仍可继续工作。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结构布置新颖,采用双艇体连接的形式,两个船体水平排列,中间有通道及连接构件连接。并采用双推进螺旋桨,每个单独的船体均有推进器,这样在分离以及连接两种状态下均能正常工作。首部及外部采用非耐压壳结构来确保船体的流线型,减少阻力。与常规水滴形船体结构不同,整个船型为扁平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既可有效利用双体之间的空间,又可解决因设计原因引起船体强度降低的缺陷,还可有效提高潜器的自我救援及生存能力。船体采用双指挥塔设计,指挥塔处设置连接通道,以便于两个船体之间的人员进行走动。在潜器发生事故时,可同正常潜艇一样发挥其功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进行分离,成为两个完整的船体,分开后发挥两个潜器的作用。当潜器在水下发生事故后,破损船体的人员可通过通道迅速的转移到另一个船体中,两个船体分离,放弃已破损的船体,在无需外界救援的情况下达到自救的目的,安全性高,不存在深水对接,海况等诸多问题。在图1中,示意图为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的三视图,两个船体通过编号3、编号4及编号5构件连接在一起,首部由编号6构件及非耐压外壳固定。当遇事故或任务需要时,外部非耐压壳及编号6脱离。抛掉编号8,编号9采用爆破分离方式分开,编号10失去作用脱离。人员可在分离前通过编号4结构转移到未破损艇体。分离后使得连接的两船体形成两个自由的潜艇,抛弃掉事故艇体。为了克服现行深水潜器救援手段方面的不足,本发明的潜器采用双柱壳组合形式,它是一艘双体潜器,即将两个尺寸完全相同的耐压主体并列布置在一个大型外壳内,两个壳体采用相互独立机构,在出现事故后人员可转移到未破损的船体内,双体分离,从而实现自我救援的目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多用途潜艇,可以执行对陆攻击、海上攻击、布放水雷、搜集情报、反潜战、特种作战等各种任务。同国外某型号潜器不同的是,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的两个船体 并无主次之分,分离后均可作为独立的潜器行动。
权利要求
1.一种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包括两个由非耐压结构壳体构成的双耐压船体和外壳,其特征在于:两个双耐压船体的首部由第一连接构件(3)连接;尾部由第二连接构件(5)连接;外壳(10)为与双耐压船体舯部尺寸相配合的呈3字形的壳体,第三连接构件(9 )将外壳的中部连接在一起,双耐压船体船体安装在外壳构成的圆形区域内;双耐压船体上方有指挥塔,指挥塔由通道(4 )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第三连接构件、外壳均可由指挥塔控制与双耐压船体进行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自救载人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双耐压船体均安装有螺旋 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水下遇难或出现故障时进行自救的双柱壳双体组合式载人潜器。本发明包括两个由非耐压结构壳体构成的双耐压船体,两个双耐压船体的首部由第一连接构件连接;尾部由第二连接构件连接;第三连接构件为两个与双耐压船体舯部尺寸相配合的呈3字形构件,第四连接构件将第二构件的中部连接在一起,双耐压船体船体安装在第三连接构件构成的圆形区域内;双耐压船体上方有指挥塔,指挥塔由通道连接在一起。可在无外界救援或外界实施救援受限时实施自我救援,安全性更高,人员的潜在危险低,有更高的自救效率。同时由于采用了双体的结构。
文档编号B63C9/03GK103224015SQ201310134080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7日
发明者邹佳星, 邹广平, 任慧龙, 李陈峰 申请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