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船与小艇对接方法及登离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56844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客船与小艇对接方法及登离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船与小艇的对接方法及登离艇方法,属于船艇对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游船,游客从大船登陆小艇时,通过在大船尾部设置通过改造的尾部浮箱,临时停靠小艇,乘客通过该浮箱登上小艇,由于海上风浪大,小艇无法平稳地与浮箱对接,停靠时会产生强烈的相对运动,乘客登离艇时的安全无法保证,且效率低。

具体来说,在现有客船基础上,为解决乘客登艇问题,在客船尾部增加浮箱,充当乘客登艇的平台,小艇停泊在浮箱旁,乘客再从浮箱上登上小艇。由于船舶吃水的限制,一般客船无法停靠在岛礁码头,只能停泊在开敞海域,海上风浪大,小艇很难稳定地与浮箱连接,会产生很大的相对运动,容易发生危险事故,如乘客坠海、挤压受伤等情况。由于很危险,乘客登艇速度会非常慢,故登艇效率也很低;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吊车或其他收放装置将小艇吊起完全脱离海面后,游客再登艇,这样登艇比较安全,但小艇下放或吊起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如机械故障、吊具损坏、小艇坠落等,且小艇的起吊和下放程序复杂效率低,起重设备的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客船,通过在船尾部增加浮箱,充当乘客登艇平台的方式完成乘客登艇,效率较低,安全系数较低;或者通过吊车将小艇起吊,然后在登艇,存在安全隐患,且小艇的起吊和下放程序复杂效率低,起重设备成本也比较高。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客船与小艇的对接及登离艇方法,在客船左右两舷设置两个小艇隧道,隧道后侧设置小艇入口,隧道前侧设置小艇出口,小艇入口和小艇出口之间与海水相通;小艇从小艇入口驶入,进入隧道后,停靠在隧道旁的登艇平台,登艇平台高于海面一定距离;该登艇平台高于海面一定距离;登艇时:乘客通过登艇平台登上小艇,然后小艇从小艇出口驶离客船;离艇时:乘客从小艇,爬上登艇平台。

进一步的,隧道只有小艇入口和小艇出口与海水相通,小艇入口设于隧道的正后方,小艇出口设于隧道前端的侧旁。

进一步的,该隧道内还设有维修小艇的装置,为小艇提供日常维护。

进一步的,乘客从某一甲板的侯艇休闲大厅下楼梯后即能到达登艇平台。

进一步的,所述小艇隧道为固定式隧道,固定式隧道的出入口设有可开闭的门,减少航行时的船舶阻力。

进一步的,所述隧道具有伸出和收敛两种状态,通过铰链1和液压杆2带动隧道外侧两块钢板向外展开变成小艇隧道,使用完成后,再通过铰链和液压杆将隧道外侧两块钢板收回船体内,收起后与船体侧面相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特别设计的登艇方式,设有专门的游客登艇区,能保证乘客安全、且效率高、使用方便;

2)乘客登离小艇的舒适度高,安全系数高,效率也高;由于小艇隧道与外界海水相对封闭,外界风浪对小艇隧道影响很小,因此小艇能与大船保持稳定地连接,从而保证了人员安全,并提高了效率。

3)无需起重设备,无需起吊和下放过程,登离小艇的成本较低;

4)将隧道设计成可以收缩和展开的形式,不影响正常行驶状态下,船舶的宽度。

5)设计巧妙,具有广泛推广应用的前景,尤其适用于适合豪华邮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客船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客船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的横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二中客船的主视图。

图7是实施例二中客船的俯视图。

图8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6的横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铰链,2.液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5,一种客船与小艇的对接及登离艇方法,在客船左右两舷设置两个小艇隧道,隧道后侧设置小艇入口,隧道前侧设置小艇出口,小艇入口和小艇出口之间与海水相通;小艇从小艇入口驶入,进入隧道后,停靠在隧道旁的登艇平台,登艇平台高于海面一定距离;该登艇平台高于海面一定距离;登艇时:乘客通过登艇平台登上小艇,然后小艇从小艇出口驶离客船;离艇时:乘客从小艇,爬上登艇平台。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4,隧道只有小艇入口和小艇出口与海水相通,小艇入口设于隧道的正后方,小艇出口设于隧道前端的侧旁。

在此实施例中,该隧道内还设有维修小艇的装置,为小艇提供日常维护。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4,乘客从某一甲板的侯艇休闲大厅下楼梯后即能到达登艇平台。

本实施例采用固定式小艇隧道,固定式是在船舶建造时就包含在船舶两舷之内的,这样隧道结构比较简单。

参见图5,固定式的隧道不能突出船宽,不会影响船舶的正常航行,固定式隧道的出入口设有可开闭的门,减少航行时的船舶阻力。固定式隧道一般较适用于新造船。

实施例二:

参见图6-10,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隧道具有伸出和收敛两种状态,通过铰链1和液压杆2带动隧道外侧两块钢板向外展开变成小艇隧道,使用完成后,再通过铰链和液压杆将隧道外侧两块钢板收回船体内,收起后与船体侧面相平,不影响正常行驶状态下,船舶的宽度。

本实施例采用活动式采用特殊机构在需要的时候展开,不用时可收回船体内,可适用于旧船改造。

本发明采用特别设计的登艇方式,设有专门的游客登艇区,能保证乘客安全、且效率高、使用方便;乘客登离小艇的舒适度高,安全系数高,效率也高;无需起重设备,无需起吊和下放过程,登离小艇的成本较低;将隧道设计成可以收缩和展开的形式,不影响正常行驶状态下,船舶的宽度;设计巧妙,具有广泛推广应用的前景,尤其适用于适合豪华邮轮。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发明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船与小艇的对接及登离艇方法,在客船左右两舷设置两个小艇隧道,隧道后侧设置小艇入口,隧道前侧设置小艇出口,小艇入口和小艇出口之间与海水相通;小艇从小艇入口驶入,进入隧道后,停靠在隧道旁的登艇平台,该登艇平台高于海面一定距离;登艇时:乘客通过登艇平台登上小艇,然后小艇从小艇出口驶离客船;离艇时:乘客从小艇,爬上登艇平台。本发明设有专门的游客登艇区,能保证乘客安全、且效率高、使用方便;乘客登离小艇的舒适度高,安全系数高,效率也高;登离小艇的成本较低;将隧道设计成可以收缩和展开的形式,不影响正常行驶状态下,船舶的宽度;尤其适用于适合豪华邮轮。

技术研发人员:贺明鸣;孙家鹏;张敏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7.07.18
技术公布日:2017.11.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