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速土壤固结的动力贯入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9903发布日期:2018-06-15 17:1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贯入锚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加速土壤固结的动力贯入锚。



背景技术:

动力贯入锚是一种用于深海系泊的新型系泊系统。在当今油气资源逐渐向深水化、大型化发展的背景下,动力贯入锚这类新型系泊系统正在受到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动力贯入锚简称动力锚,利用自重进行安装,操作相对简便快捷,并且加工简单,造价低廉,运输方便,不会受到水深条件的限制,同时具有较好的抗拔能力,因此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普通动力贯入锚进入海底土内时,会对周围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导致周围土壤的有效应力大为下降,从而使得锚的能力也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极长时间才能恢复土壤的有效应力,发挥锚的作用,这在实际的工程中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动力贯入锚进入海底土后,由于破坏海底结构导致长时间内锚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问题,提供一种加速土壤固结的动力贯入锚,可以使得动力贯入锚周围土体在混凝土的作用下快速固结,提高动力贯入锚的抗拔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速土壤固结的动力贯入锚,包括鱼雷型管体,和设置在所述鱼雷型管体尾部的尾翼,以及设置在所述鱼雷型管体末端的锚链连接件;所述鱼雷型管体前部为实心结构,后部具有空腔,空腔的前端侧壁开有出浆口,出浆口设置有内嵌式阀门,出浆口后方的侧壁开有容置所述内嵌式阀门的暗槽;所述空腔的侧壁还开有注浆口;空腔内具有活塞,将空腔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后部分用于压入气体,前部分作为混凝土储存室。空腔的后端开有气孔和引线孔,气孔设置有阀门,引线孔内的引线与内嵌式阀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内具有中心轴,所述活塞嵌套于中心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尾翼的数量为四个。

进一步地,出浆口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对称布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加速土壤固结的动力贯入锚装置,通过空腔内置混凝土,在锚扎入图中稳定后,将混凝土压出锚体,将锚体和周围受到影响的土体粘合在一起,从而可以大大提升锚的抗拔能力,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拉力,在实际工程中更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因此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附图说明

图1、动力贯入锚的外立面侧视图。

图2、动力贯入锚的剖面侧视图。

图3、动力贯入锚的外立面俯视图。

图4、动力灌入帽出浆口局部三维示意图。

图5、活塞及活塞导轨三维示意图。

图中,鱼雷型管体1、尾翼2、出浆口3、注浆口4、活塞5、锚链连接件6、气孔7、内嵌式阀门8、引线孔9、引线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加速土壤固结的动力贯入锚,包括鱼雷型管体1,和设置在所述鱼雷型管体1尾部的尾翼2,以及设置在所述鱼雷型管体1末端的锚链连接件6;所述鱼雷型管体1前部为实心结构,以保证动力贯入锚的整体重量;后部具有空腔,空腔的前端侧壁开有出浆口3,如图4所示,出浆口3设置有内嵌式阀门8,出浆口3后方的侧壁开有容置所述内嵌式阀门8的暗槽;所述空腔的侧壁还开有注浆口4;空腔内具有活塞5,将空腔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后部分用于压入气体,前部分作为混凝土储存室。如图3所示,空腔的后端开有气孔7和引线孔9,气孔7用于往空腔内注入足够大压强的空气,在海底用于压出混凝土。引线孔9内的引线10与内嵌式阀门8相连;引线10埋在管壁内,当引线10上提时,内嵌式阀门8向上移动到暗槽内,出浆口3将会打开,混凝土可以流出。

如图5所示,所述空腔内具有中心轴,所述活塞5嵌套于中心轴上,活塞5沿着中心轴上下移动。

所述尾翼2的数量为四个,保证锚在水中下落的稳定性。为保证出浆的平衡性,出浆口3设置为两个,且呈对称布置。

本实施例的实际操作施工方式如下:

(1)检验密封性:将整个动力贯入锚竖直放置,在各个开口处需要进行密封性检查,防止混凝土泄露污染环境。

(2)注入混凝土:打开气孔7的阀门和两个出浆口3,将气孔和活塞之间的气体排空,关闭气孔7的阀门,关闭两个出浆口3,打开注浆口4,注入适量的混凝土,关闭注浆口4。

(3)压入空气:打开气孔7阀门,压入足量空气,保证内部压力足够大。

(4)在锚链连接口6上连上锚链。将锚缓慢放入水中。在距离水底50-100m处释放锚链,任其自由下落,落入土中。

(5)在土中稳定后,在水上将控制线向上拉,由于腔内高压,混凝土会被压出,与周围的土壤混合,形成类混凝土状物块,大大增加了摩擦面积,锚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6)经过一段时间,待动力贯入锚周围完全稳定,将锚链连至需要的水上建筑上,完成整个步骤。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