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艇登船点处的防护式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3165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引航艇登船点处的防护式构造。



背景技术:

引航艇接送引航员登离被引船只主要依靠引水梯或组合引水梯为载体,即利用引水员软梯或引水员软梯结合舷梯的组合。在此过程中,因为引航艇靠在被引船边时,肯定会有前后移动和上下颠簸,引水员软梯如果高度放置不当,极易造成引水梯损坏或者拉扯断裂,给引航员在引水过程中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船舶前后移动和上下颠簸,易造成引水梯损坏或者拉扯断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引航艇登船点处的防护式构造。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引航艇登船点处的防护式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式构造位于引航艇首部的左、右舷引航员登船点与被引船舶的接触位置,该位置的舷侧设有向船内侧凹陷的内凹型结构。

所述内凹型结构不局限于船体护舷的形状及结构。

所述内凹型结构的内凹深度为0.1-0.6m,船长方向长度为1-2.5m。

本实用新型在船舶设计时充分考虑船舶在引水过程中引水梯被损坏的原因,在引航艇与被引船只接触部分采用内凹型结构设计,当引航艇靠被近引船只同步航行过程中,被引船只释放引水梯,引水梯恰好位于引航艇内凹结构中,使得引水梯下端处于自由状态,避免引航艇在运行中夹住拉扯引水,最终实现引航员安全、快捷的完成引水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凹型结构;2、护舷;3、登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引航艇登船点处的防护式构造,所述防护式构造位于引航艇首部的左、右舷引航员登船点3与被引船舶的接触位置,该位置的舷侧设有向船内侧凹陷的内凹型结构1,内凹型结构1不局限于船体护舷2的形状及结构,内凹型结构1的内凹深度为0.1m,船长方向长度为1m。

本实用新型在船舶设计时充分考虑船舶在引水过程中引水梯被损坏的原因,在引航艇与被引船只接触部分采用内凹型结构设计,当引航艇靠被近引船只同步航行过程中,被引船只释放引水梯,引水梯恰好位于引航艇内凹结构中,使得引水梯下端处于自由状态,避免引航艇在运行中夹住拉扯引水,最终实现引航员安全、快捷的完成引水作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引航艇登船点处的防护式构造的各部分结构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内凹型结构1的内凹深度为0.4m,船长方向长度为1.8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引航艇登船点处的防护式构造的各部分结构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内凹型结构1的内凹深度为0.6m,船长方向长度为2.5m。

以上内容是结合优选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仅限于这些说明。对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简单的推演及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