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为无人船平台设计的抗浪型三体船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3091阅读:28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身结构,具体说是一种专为无人船平台设计的抗浪型三体船身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不少国家已开始研制无人船。高效能的海洋无人船平台可搭载多种测量或探测设备,如侧扫声纳、单波束声纳、多波束声纳、高精度惯导设备、磁力仪、小型潜水器、水质传感器等设备,完成海底地形测绘、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自动化作业。以测绘为例,相较于目前普遍使用的人工驾驶大型测量船长期水上测量的作业方式,采用无人船作业,具有安全方便,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但是现有无人船技术设计制造的船身,主要以双体船船身为主,且都是小型化船型,适用于江河湖面航行,不利于无人船在海上的航行和使用。

传统的无人船船体,考虑到只在江河湖面等风浪较小的水域使用,以及船身轻巧便携,方便携带的考虑,一般设计成自重较轻的单体船或者双体船船型。所以传统无人船船身较小、较轻,并且载重量较低,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在海洋中航行的需要,没有设计成抗浪型结构。因此传统的单体无人船和双体无人船如果在海洋中航行,容易发生倾覆的危险,并且在小风浪情况下航行,受侧风浪影响也会出现航线偏离等其他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传统无人船在海洋中航行抗浪能力不足以及承载能力低下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专为无人船平台设计的抗浪型三体船身结构,使得无人船能够适应更多的水域环境,提高了无人船在各类水域中航行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专为无人船平台设计的抗浪型三体船身结构,包括:载体船身、左平衡副船体、右平衡副船体、主船体,所述左平衡副船体、右平衡副船体、主船体设置在载体船身下面,且左平衡副船体、右平衡副船体对称分布在主船体两侧,三者呈M型;载体船身与主船体由碳纤维板制龙骨相连接,间隔400mm对称加装不锈钢角钢加固;载体船身与左平衡副船体由碳纤维板连接,间隔300mm加装不锈钢角钢加固;载体船身与右平衡副船体由碳纤维板连接,间隔300mm加装不锈钢角钢加固。

优选的,整个船身结构表面包覆S级无碱玻璃钢纤维经编复合毡。

优选的,所述左平衡副船体、右平衡副船体具备流体流线型,并且还能形成两个围壁。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能够取得如下的技术效果:‘M’型三体船的优点是吃水浅、速度快、使用灵活性大。相比传统三体船以中间主船体作为赤水船身,该船型所设计的左右对置式深吃水副船体,更有利于这类小型无人驾驶船舶在海浪低速巡航状态下保持非常高稳性和抗浪性。这将非常有利于提升无人船搭载的采样、采集、探测等设备的数据可靠性,减少船身晃动对采集数据的影响,减少后期处理软件对采集数据的误差修正工作量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专为无人船平台设计的抗浪型三体船身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左平衡副船体,2、右平衡副船体,3、主船体,4、载体船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专为无人船平台设计的抗浪型三体船身结构,包括:载体船身、左平衡副船体、右平衡副船体、主船体,所述左平衡副船体、右平衡副船体、主船体设置在载体船身下面,且左平衡副船体、右平衡副船体对称分布在主船体两侧,三者呈M型;载体船身与主船体由碳纤维板制龙骨相连接,间隔400mm对称加装316不锈钢角钢加固;载体船身与左平衡副船体由碳纤维板连接,间隔300mm加装316不锈钢角钢加固;载体船身与右平衡副船体由碳纤维板连接,间隔300mm加装316不锈钢角钢加固,整个船身结构表面包覆S级无碱玻璃钢纤维经编复合毡。

优选的,所述左平衡副船体、右平衡副船体具备流体流线型,并且还能形成两个围壁。

整体无人船设计为‘M’型三体船型,左右对置式深吃水设计,船体装配316不锈钢角件加强三部分船体与甲板之间的连接。‘M’型三体船型的中间部分是主船体,主要用来排水以及构成穹腔。左平衡副船体、右平衡副船则是船体的附属船体,具备流体流线型,并且还可形成两个围壁,其主要作用是为整个船身提供浮力,加速两个副船体与主船体之间流体的流速,还可以起到类似于气垫登陆艇围裙的作用。字母‘M’的中间空白部分则是空气通道。在‘M’船型高速航行时,主船体的艇首部分,也就是字母‘M’中间的尖头部分产生的首波能量可以将空气通道中的空气进行压缩,鼓入两个通道中间。由于通道已经密封,通道中的空气在压力作用下,由艇首至艇尾产生螺旋式的运动,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空气气垫,从而将船体进行抬升,减少了船艇的尾迹,使得舰艇能够快速平稳前进。

较大的承载能力将提升无人船的任务载荷,同时配备更大容量电池实现数倍于传统无人船的续航能力和更丰富的扩展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