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蛛网式水下搜救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14909发布日期:2018-12-19 05:2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蛛网式水下搜救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面搜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蛛网式水下搜救设备。

背景技术

许多落水者在水中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冻死而非溺水身亡,当水温小于20℃时,落水者生存时间少于12小时,且每下降5℃落水者生存时间减少一半,即使水温大于20℃落水者也往往会由于热量散失导致休克溺亡,但在远海海难事故中,救援船只受到天气、洋流以及航程等因素影响,其搜救时间往往大于12小时,目前海上救援方式主要为抛撒救生圈,船舶需要停机才能施救,速度慢且精度低,容易对营救目标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蛛网式水下搜救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搜救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能够减少海浪对落水者的二次伤害,提高了落水者的生存率与互救效率,适合大规模推广。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蛛网式水下搜救设备,包括水下救援艇,水下救援艇表面装有红外探测器和红外测距仪,水下救援艇上方安装有转盘,转盘中央设有转轴,转盘内均布有发射筒,发射筒绕转轴分布,发射筒内有设有发射筒体,发射筒体内设有蛛网捕捉器,通过在水下救援艇表面安装红外探测器和红外测距仪,可以根据落水上救生衣上红外发射器发出的红外信号进行红外探测,和距离锁定,使水下救援艇能够准确的到达落水者正下方进行施救,转盘均布多个发射筒,可以对水面上的落水者进行多点位同时施救,提高救援效率。

作为优选,发射筒体底部安装有密封环,密封环主要由抗拉基底材料组成,发射筒体下方设有密封槽,发射筒体底部的密封环主要由抗拉基底的弹性材料组成,使该底部压缩弹性模量小,易于向下弯曲变形,易于从内往外移动;拉伸弹性模量大不易拉伸变形,不易从外向内移动,从而达到密封止水的作用,当发射筒到达密封舱口位置时,由于抗拉基底材料压缩弹性模型小,受到该发射筒的撞击,压缩弯曲,易于将上一个发射筒体从密封槽内推出,而该发射筒留在密封槽内继续循环使用。

作为优选,蛛网捕捉器底部设有保险栓连接于发射筒体内部筒底,设置保险栓将蛛网捕捉器与发射筒体筒底连接,当发射筒内的蛛网捕捉器依靠惯性继续向上移动时,发射筒由于撞击与密封槽的作用停止运动,保险栓滑出,导致蛛网发射器内放置的柠檬酸和碳酸氢钠混合产生二氧化碳,使弹出的蛛网发射器迅速充气形成救生圈,救生圈圈中的蛛网迅速膨胀,拯救落水者。

作为优选,蛛网捕捉器上方两侧设有凹槽于转盘内,两侧凹槽内分别安装有伸缩转刀、导套,伸缩转刀端部设有圆锥,伸缩转刀端部外侧绕圆锥按装有弧形划片,弧形划片内设有滑槽,伸缩转刀侧面设有滑轨,滑轨内设有弹性开关,圆锥顶点设有向外延伸的定位条,导套面向蛛网捕捉器一端面设有十字凹槽,十字凹槽中部设有圆槽,圆槽内表面均布有螺纹刀片,通过在蛛网捕捉器上方两侧设置凹槽于转盘内,两侧凹槽内分别安装有伸缩转刀、导套,当蛛网捕捉器向上弹出,将落水者托出水面时,控制伸缩转刀向前延伸,通过伸缩转刀端部圆锥顶点延伸的定位条,将与救生圈连接的网绳定位在定位条的夹角间并深入至导套内,此时弧形划片被导套端面设置的十字凹槽挡住,往滑轨方向移动,使弹性开关在压缩下打开,伸缩转刀旋转,旋转方向与多股细绳拧成网绳的方向相反,使网绳在导套内通过圆锥面旋转下被螺纹刀片切断,此时网绳在由一股变成多股细绳浮出水面,被救者可以通过多股细绳,帮忙施救其他落水者,将其拉上救生圈,同时还可以用这被剪切后的多股细绳连接附近的救生圈,形成简易气垫船,增加在水面上的稳定性,防止风浪将救生圈掀翻,减少二次伤害,提高了落水者的生存率与互救效率。

作为优选,定位条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5°-90°,定位条顶点之间的最远距离与圆槽直径比为0.2-0.5,通过设置定位条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5°-90°,防止夹角过小,定位条随伸缩转刀向前延伸时,网绳无法被固定在夹角内,同时又能防止夹角过大,无法深入圆槽中,设置定位条顶点之间的最远距离与圆槽直径比为0.2-0.5,保证了定位条能够深入圆槽中,并使定位条不会与圆槽内表面均布的螺纹刀片产生摩擦。

作为优选,凹槽下方安装有定位继电器,定位继电器连接定位销,发射筒表面设有定位槽,发射筒下方设有弹射活塞,弹射活塞下端连接有弹射弹簧,弹射弹簧下端连接弹射继电器,当发射筒到达工作位置前时,通过弹射继电器,使得弹射弹簧压缩,拉动弹射活塞,此时,发射筒底部与弹射活塞贴合配合,定位继电器动作,使得定位销收缩,离开定位槽,脱开发射筒,此时,经弹射继电器作用,释放弹射弹簧,推动弹射活塞动作,产生足够推力,将发射筒向上的推力,密封环在发射筒撞击下,压缩弯曲,将发射筒内的发射筒体从密封槽内推出,当发射筒体内的蛛网捕捉器依靠惯性继续向上移动时,发射筒由于撞击与密封槽的作用停止运动,发射筒体内的保险栓滑出,蛛网发射器内的食用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在蛛网捕捉器发射过程中,混合产生二氧化碳,蛛网膨胀,完成蛛网捕捉器的发射,且通过弹射继电器工作,将弹射活塞拉回工作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设置伸缩转刀旋转,将网绳切断并使网绳一股变成多股细绳浮出水面,被救者可以通过多股细绳,帮忙施救其他落水者;2)减少落水者二次伤害,提高了落水者的生存率与互救效率;3)在水下救援艇表面安装红外探测器和红外测距仪,可以根据落水上救生衣上红外发射器发出的红外信号进行红外探测,和距离锁定,使水下救援艇能够准确的到达落水者正下方进行施救,转盘均布多个发射筒,可以对水面上的落水者进行多点位同时施救,提高救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水下救援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盘的俯视图;

图3是密封环与密封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转盘剖视图;

图5是发射筒局部俯视图;

图6是导套结构示意图;

图7是伸缩转刀结构示意图;

图8是伸缩转刀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转盘;2蛛网捕捉器;3转轴;4定位继电器;5发射筒;6弹射弹簧;7弹射活塞;8定位销;9定位槽;10弹射继电器;11密封环;12密封槽;13发射筒体;14保险栓;15水下救援艇;16网绳;17救生圈;18凹槽;19伸缩转刀;20导套;21圆锥;22弧形划片;23定位条;24十字凹槽;25螺纹刀片;26圆槽;27红外探测器;28红外测距仪;29弹性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蛛网式水下搜救设备,包括水下救援艇15,水下救援艇15表面装有红外探测器27和红外测距仪28,水下救援艇15上方安装有转盘1,转盘中央设有转轴3,转盘1内均布有发射筒5,发射筒5绕转轴3分布,发射筒5内有设有发射筒体13,发射筒体13内设有蛛网捕捉器2,通过在水下救援艇表面安装红外探测器和红外测距仪,可以根据落水上救生衣上红外发射器发出的红外信号进行红外探测,和距离锁定,使水下救援艇能够准确的到达落水者正下方进行施救,转盘均布多个发射筒,可以对水面上的落水者进行多点位同时施救,提高救援效率。

发射筒体13底部安装有密封环11,密封环11主要由抗拉基底材料组成,发射筒体13下方设有密封槽12,发射筒体底部的密封环主要由抗拉基底的弹性材料组成,使该底部压缩弹性模量小,易于向下弯曲变形,易于从内往外移动;拉伸弹性模量大不易拉伸变形,不易从外向内移动,从而达到密封止水的作用,当发射筒到达密封舱口位置时,由于抗拉基底材料压缩弹性模型小,受到该发射筒的撞击,压缩弯曲,易于将上一个发射筒体从密封槽内推出,而该发射筒留在密封槽内继续循环使用。

蛛网捕捉器2底部设有保险栓14连接于发射筒体13内部筒底,设置保险栓将蛛网捕捉器与发射筒体筒底连接,当发射筒内的蛛网捕捉器依靠惯性继续向上移动时,发射筒由于撞击与密封槽的作用停止运动,保险栓滑出,导致蛛网发射器内放置的柠檬酸和碳酸氢钠混合产生二氧化碳,使弹出的蛛网发射器迅速充气形成救生圈,救生圈圈中的蛛网迅速膨胀,拯救落水者。

实施例2:

如图4-8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优化方案为:蛛网捕捉器2上方两侧设有凹槽18于转盘1内,两侧凹槽18内分别安装有伸缩转刀19、导套20,伸缩转刀19端部设有圆锥21,伸缩转刀19端部外侧绕圆锥21按装有弧形划片22,弧形划片22内设有滑槽,伸缩转刀19侧面设有滑轨20,滑轨20内设有弹性开关29,圆锥21顶点设有向外延伸的定位条23,导套20面向蛛网捕捉器2一端面设有十字凹槽24,十字凹槽24中部设有圆槽26,圆槽26内表面均布有螺纹刀片25,通过在蛛网捕捉器上方两侧设置凹槽于转盘内,两侧凹槽内分别安装有伸缩转刀、导套,当蛛网捕捉器向上弹出,将落水者托出水面时,控制伸缩转刀向前延伸,通过伸缩转刀端部圆锥顶点延伸的定位条,将与救生圈连接的网绳定位在定位条的夹角间并深入至导套内,此时弧形划片被导套端面设置的十字凹槽挡住,往滑轨方向移动,使弹性开关在压缩下打开,伸缩转刀旋转,旋转方向与多股细绳拧成网绳的方向相反,使网绳在导套内通过圆锥面旋转下被螺纹刀片切断,此时网绳在由一股变成多股细绳浮出水面,被救者可以通过多股细绳,帮忙施救其他落水者,将其拉上救生圈,同时还可以用这被剪切后的多股细绳连接附近的救生圈,形成简易气垫船,增加在水面上的稳定性,防止风浪将救生圈掀翻,减少二次伤害,提高了落水者的生存率与互救效率。

上述螺纹刀片25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计,酚醛树脂粘接剂加辅助金属填料之和为100%配比混合,其中酚醛树脂粘接剂为24份;辅助填料铜粉23份,钨粉9份;锌粉9份;硅粉27份;炭黑8份;按螺纹刀片尺寸的体积加入金刚石含量为0.65g/cbm的金刚石磨料与辅助金属填料、粘接剂混合均匀;然后将两种原料经球磨机进行球磨、振磨、球磨,再将上述重量百分比的粘接剂将球磨后的原料粘接均匀,再加0.2份分散剂和12份乙醇将粉料分散均匀,上述分散剂为含有混合比例为1:2的2,4-二氟联苯与2,3,6-三甲苯酚混合物,80目过筛,混合料于真空箱内烘干;粉料预压成块状体,砸碎后分别用20目和40目的筛子过筛,去除大于20目小于40目的粉体;用球磨桶和球磨机连续滚动而成;预压及定模热压:将上述经造粒后的原料通过复合金刚石切片模具进行压制,然后在带有加热板的压机上热压到规定尺寸;保温结束热脱模,产品毛坯缓冷至室温;鼓风电热烘箱硬化;将坯体在真空状态下升温至1200℃,加入2mpa的氩气保护;然后升温至1850℃时,保温30分钟,再加入8mpa的氩气,随炉冷却;其真空温度分别为400℃和1200℃;用树脂结合剂砂轮并通过c18wc磨削液对上述处理后的刀片进行刃磨;加入的2,4-二氟联苯与2,3,6-三甲苯酚混合物具有协同作用,吸附于粉体的表面,使凝聚的粉体表面易于湿润,粉体的表面形成吸附层,使粉体表面的电荷增加,提高形成立体阻碍的粉体间的反作用力,使制备过程中粉料分散均匀、不易发生团聚,使所制得的刀片结构稳定、紧密,从而增加刀片强度、韧性;在使用过程中刀片与被加工材料的摩擦较小,延长了刀片使用寿命长,并且制造方便,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定位条23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5°,定位条23顶点之间的最远距离与圆槽26直径比为0.3,通过设置定位条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5°,防止夹角过小,定位条随伸缩转刀向前延伸时,网绳无法被固定在夹角内,同时又能防止夹角过大,无法深入圆槽中,设置定位条顶点之间的最远距离与圆槽直径比为0.3,保证了定位条能够深入圆槽中,并使定位条不会与圆槽内表面均布的螺纹刀片产生摩擦。

凹槽18下方安装有定位继电器4,定位继电器4连接定位销8,发射筒5表面设有定位槽9,发射筒5下方设有弹射活塞7,弹射活塞7下端连接有弹射弹簧6,弹射弹簧6下端连接弹射继电器10,当发射筒到达工作位置前时,通过弹射继电器,使得弹射弹簧压缩,拉动弹射活塞,此时,发射筒底部与弹射活塞贴合配合,定位继电器动作,使得定位销收缩,离开定位槽,脱开发射筒,此时,经弹射继电器作用,释放弹射弹簧,推动弹射活塞动作,产生足够推力,将发射筒向上的推力,密封环在发射筒撞击下,压缩弯曲,将发射筒内的发射筒体从密封槽内推出,当发射筒体内的蛛网捕捉器依靠惯性继续向上移动时,发射筒由于撞击与密封槽的作用停止运动,发射筒体内的保险栓滑出,蛛网发射器内的食用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在蛛网捕捉器发射过程中,混合产生二氧化碳,蛛网膨胀,完成蛛网捕捉器的发射,且通过弹射继电器工作,将弹射活塞拉回工作位。

实施例3:

救援对比试验:

试验对象:本发明的一种蛛网式水下搜救设备(试验组1),传统海上搜救设备(试验组2);

实验条件:水面待救人数:10人,距离救援设备为1海里,两救援设备航行速度相同;

试验流程:将搜救设备开到距离待救人员1海里距离,开始搜救工作,以人胸腔被托出水面即救援成功为准则,计算两组所用时间与被救人数。

结果:试验组1用时12分14秒,人员全部获救,操作人员无费力现象;

试验组2用时35分22秒,7人员获救,操作人员多人出现费力现象。

实施例4:

本发明一种蛛网式水下搜救设备的工作原理为:落水者身上的救生衣上配备有红外发射器,当发出的红外信号时,当水下救援艇15上的红外探测器27探测到红外信号时,通过红外测距仪28监测落水者的距离,使水下救援艇15停留在落水者正下方合适的距离,通过控制中心,旋转转盘1,使发射筒5对准落水者,启动发射,当发射筒5到达密封舱口位置时,由于密封环11抗拉基底材料压缩弹性模型小,受到该发射筒5的撞击,压缩弯曲,将上一个发射筒体13从密封槽12内推出,而该发射筒5留在密封槽12内继续循环使用,当发射筒5内的蛛网捕捉器2依靠惯性继续向上移动时,发射筒5由于撞击与密封槽12的作用停止运动,保险栓14滑出,导致蛛网发射器2内的用柠檬酸和碳酸氢钠混合产生二氧化碳,使弹出的救生圈17与救生圈圈中的蛛网迅速膨胀,拯救落水者,当救生圈17将落水者托出水面时,控制中心控制伸缩转刀19向前延伸,通过伸缩转刀19端部圆锥21顶点延伸的定位条23,将与救生圈17连接的网绳16定位在定位条23的夹角间并深入至导套20内,此时弧形划片22被导套20端面设置的十字凹槽24挡住,往滑轨20方向移动,使弹性开关29在压缩下打开,伸缩转刀19旋转,旋转方向与多股细绳拧成网绳16的方向相反,使网绳16在导套20内通过圆锥21面旋转下被螺纹刀片25切断,此时网绳16在由一股变成多股细绳浮出水面,被救者可以通过多股细绳,帮忙施救其他落水者,将其拉上救生圈17,同时还可以用这被剪切后的多股细绳连接附近的救生圈17,形成简易气垫船,增加在水面上的稳定性,防止风浪将救生圈掀翻,等待水面救援船的救援,增加了落水者的存活率。

上述实施例中的常规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详细叙述。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