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救生装置及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1107发布日期:2019-02-15 22:09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救生装置及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救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救生装置及救生圈。



背景技术:

类似水上娱乐场所一般都配有游泳圈,当水中的人员出现溺水状况时,救生员一般会从远处扔一个救生圈至溺水人员附近,让溺水人员抓住救生圈及时缓解危险情况,但由于救生圈体积较大,在空气中飞行的阻力较大,扔不了多远,当溺水人员距离较远时,救生圈无法扔到溺水人员旁边,导致救援不及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救生装置及救生圈。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装置,包括囊体、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

囊体的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设有开合结构,第一气囊与囊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气囊和囊体的第二端连接,囊体内容置有双氧水,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容置有二氧化锰;

开合结构闭合状态下,囊体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隔绝;

囊体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开合结构打开,开合结构打开状态下,囊体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连通,囊体内的双氧水进入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生成氧气;

所述氧气充满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状态下,第一气囊呈碗状将囊体的第一端包覆,第二气囊呈碗状将囊体的第二端包覆,并且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相互抵靠。

优选地,所述开合结构为在囊体上设置的薄弱划痕。

优选地,所述开合结构为在囊体上设置的开口,囊体在开口处设有凹凸骨。

优选地,囊体上设有注液口,注液口配合有密封塞。

优选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还容置有泡腾崩解剂。

优选地,囊体呈圆柱状,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位于囊体沿轴向的两侧,囊体长度为10cm-20cm,囊体直径为5cm-10cm。

优选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壁涂覆有荧光粉。

本发明中,所提出的救生装置,没有使用的状态下,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是干瘪的,当救生员发现有人溺水时,可将所述救生装置扔到溺水人员附近,由于此时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是干瘪的,所述救生装置整体体积较小,因而能够扔的较远;当所述装置达到溺水人员附近时,溺水人员本能的握住囊体,使得开合结构被双氧水撑开,囊体内的双氧水进入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快速生成氧气,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发生膨胀,增大溺水人员的浮力,及时地缓解危险情况,并且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膨胀后相互抵靠,将溺水人员的手腕夹紧,即使溺水人员由于慌张而松开囊体,在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夹持下,所述救生装置也不会与溺水人员脱离。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圈,包括多个上述救生装置,多个救生装置顺序连接形成环形结构。

本发明中,所提出的救生圈,没有使用的状态下,其上的多个第一气囊和多个第二气囊是干瘪的,救援时溺水人员时,由于所述救生圈整体体积较小,因而能够扔到较远;所述救生圈到达溺水人员附近时,溺水人员本能的握住囊体,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膨胀起来,危险情况缓解后,可将其余的囊体捏爆,使得其余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膨胀,辅助溺水人员游回岸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装置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干瘪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装置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膨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装置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干瘪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装置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膨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装置,包括囊体1、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

囊体1材质柔软,囊体1呈圆柱状,囊体1沿轴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囊体1长度为10cm-20cm,囊体1直径为5cm-10cm,囊体1直径大小适合手握;

囊体1内容置有双氧水,囊体1在第一端和第二端设有开合结构,囊体1在手握力作用下其内的双氧水所述开合结构撑开;

第一气囊2内容置有二氧化锰,第一气囊2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端的开合结构被双氧水撑开后,第一气囊2内的双氧水通过所述开合结构进入第一气囊2内,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氧气,使得第一气囊2逐渐膨胀起来;

第二气囊3内容置有二氧化锰,第二气囊3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端的开合结构被双氧水撑开后,第二气囊3内的双氧水通过所述开合结构进入第二气囊3内,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氧气,使得第二气囊3逐渐膨胀起来;

参照图2,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膨胀状态下,第一气囊2将所述第一端包覆,第二气囊3将所述第二端包覆,并且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相互抵靠。

本发明中,所提出的救生装置,没有使用的状态下,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是干瘪的,双氧水容置在囊体1内不会泄露至第一气囊2或第二气囊3内,当救生员发现有人溺水时,可将所述救生装置扔到溺水人员附近,由于此时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是干瘪的,所述救生装置整体体积较小,因而能够扔的较远;当所述装置达到溺水人员附近时,溺水人员本能的握住囊体1,使得开合结构被双氧水撑开,囊体1内的双氧水进入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内,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快速生成氧气,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发生膨胀,增大溺水人员的浮力,及时地缓解危险情况,并且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膨胀后相互抵靠,将溺水人员的手腕夹紧,即使溺水人员由于慌张而松开囊体1,在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的夹持下,所述救生装置也不会与溺水人员脱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合结构为在囊体1上设置的薄弱划痕4,手握紧囊体1后,薄弱划痕4处经不住双氧水的压力从而破开,双氧水通过破开的裂口分别进入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内。

在另外一种设计方式上,所述开合结构为在囊体1上设置的开口,囊体1在开口处设有凹凸骨,凹凸骨相互配合将开口密封起来,从而将双氧水密封在囊体1内,手握紧囊体1后,凹凸骨在双氧水的压力作用下分开,双氧水通过所述开口分别进入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内;囊体1上设有注液口,注液口配合有密封塞,注液口用于倾注双氧水;上述设计方式的救生装置可重复使用,一次使用后,将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3和囊体1内的水份通过注液口倾倒出来,再将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捏瘪,将凹凸骨重新配合,再通过注液口向囊体1内倾注双氧水,倾注完毕后将密封塞配合在注液口上,以供下次使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内还容置有泡腾崩解剂,双氧水分解会产生水,水与泡腾崩解剂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填充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提高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的膨胀速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内壁涂覆有荧光粉,便于夜间救援。

参照图3,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圈,包括多个上述救生装置,多个救生装置顺序连接形成环形结构。

本发明所提出的救生圈,没有使用的状态下,其上的多个第一气囊2和多个第二气囊3是干瘪的,救援时溺水人员时,由于所述救生圈整体体积较小,因而能够扔到较远;所述救生圈到达溺水人员附近时,溺水人员本能的握住囊体1,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膨胀起来,危险情况缓解后,可将其余的囊体1捏爆,使得其余的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膨胀,辅助溺水人员游回岸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