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7946发布日期:2019-03-22 20:4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上救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



背景技术:

在水上救生过程中,救生衣、救生带和救生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是一般的救生衣、救生带和救生圈在使用前,都事先填充好气体,造成该类救生工具的体型较大,不便于携带,占用空间较大的同时,在穿戴过程中,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一些不便,如救生衣穿戴时,显得很是笨重等现象。

现有技术中,存在可在溺水时进行自动充气的救生器,只是这类救生器与水体的接触面较为固定,由此造成的浮力较为固定,若是体重过大的使用者佩戴,则可能造成救生效果不理想的现象,且,在使用者佩戴该类的救生衣在水中时,重心较低,整个下半身完全浸泡在水体中,若是长期浸泡,受水体内部热传导等因素,容易降低使用者的身体机能,不利于实际使用,更不利于在长期的救援过程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包括救生衣主体,所述救生衣主体的前端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前身气囊,且两个前身气囊之间通过防水拉链连接,所述救生衣主体的后端表面安装有后身气囊,所述前身气囊和后身气囊的表面皆安装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的表面皆固定安装有自动充气机构,所述救生衣主体的底端表面安装有扩展机构,所述扩展机构的底端和后身气囊的顶端皆固定安装有辅助延伸机构,所述后身气囊的底端安装有折叠机构。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管件,所述前身气囊和后身气囊的表面皆固定安装有连接管件,连接管件的表面通过系带安装有防护盖,且连接管件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单向阀片。

优选的,所述自动充气机构包括第一气瓶和第二气瓶,所述前身气囊的连接管件一端通过螺纹体安装有第一气瓶,后身气囊的连接管件一端通过螺纹体安装有第二气瓶,第一气瓶和第二气瓶与连接管件的连接处皆安装有电磁单向阀管,第一气瓶和第二气瓶的表面皆固定安装有控制壳体,且控制壳体的表面皆安装有水压传感器,连接管件上方的前身气囊表面安装有荧光条。

优选的,所述扩展机构包括两个扩展气袋,救生衣主体的底端表面斜向下安装有两个扩展气袋,扩展气袋的表面安装有弹性绑带,扩展气袋的后端表面固定安装有单面毛毡。

优选的,所述辅助延伸机构包括上凹囊体和下凹囊体,所述两个扩展气袋的底端皆通过凹槽安装有上凹囊体,后身气囊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下凹囊体,下凹囊体和上凹囊体的表面皆活动套接有固定螺柱,且下凹囊体和上凹囊体的内部皆固定安装有螺纹块。

优选的,所述折叠机构包括折叠气袋,后身气囊的底端安装有折叠气袋,且折叠气袋的内部通过单向阀件与后身气囊连接,折叠气袋的表面安装有两个双面魔术贴。

优选的,所述后身气囊的内表面安装有两条捆绑卡带,两个前身气囊的内表面皆安装有两个高纤维拉环。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瓶下方的后身气囊表面固定安装有伸缩浮杆,且伸缩浮杆的两端向外延伸,第一气瓶一侧的前身气囊表面皆固定安装有两个插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通过第一气瓶,多个第一气瓶结合使用,可在特定情况下,实现对前身气囊的区域化充气,便于实际使用。

2、本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通过连接管件,可实现第一气瓶和第二气瓶分别与前身气囊和后身气囊的固定连接效果的同时,可实现分离效果,在必要情况下,可抛弃和更换气瓶,便于减小救生器的质量和循环更换使用,通过防护盖,并和单向阀片结合使用,可在连接管件与气瓶分离之后,保证连接管件密封效果的同时,防止气囊内部的气体逆流而出。

3、本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通过控制壳体,并和水压传感器结合使用,内部安装有蓄电池等部件,可感应出水体情况,可在溺水过程中自行开启电磁单向阀管,对气囊进行充气操作。

4、本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通过折叠气袋,并和双面魔术贴结合使用,可进行双向的折叠效果,在适宜情况下充气,并贴附在后身气囊后,增加浮力,也可包裹人体的下半身,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并通过扩展气袋,可斜向扩展,对人的腿部进行托起,使得人体重心上移,避免人的下半身长时间浸泡在水体中,通过下凹囊体和上凹囊体,可在特殊情况下实现扩展延伸效果,对人的腿部和头部进行支撑,使得该救生器与水体接触面的进一步增大。

5、本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通过捆绑卡带,可在穿戴该救生器的过程中,对人体进行约束,增加人体与该救生器的固定连接效果,通过高纤维拉环,可在整个救生器扩展的情况下,如人体趴在该救生器上,方便使用者的双手紧握,防止人体脱离等事故的发生。

6、本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通过伸缩浮杆,并和插环结合使用,可实现前身气囊和后身气囊之间的固定连接功能,达到前身气囊和后身气囊所产生浮力的整体性,达到救生筏的使用效果,便于使用者站立在救生器上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后视图;

图3为实施例1的气瓶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1的螺纹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整体展开图;

图7为实施例3的整体后视展开图。

图中:1、弹性绑带;2、第一气瓶;3、前身气囊;4、荧光条;5、上凹囊体;6、扩展气袋;7、防水拉链;8、下凹囊体;9、折叠气袋;10、第二气瓶;11、单面毛毡;12、双面魔术贴;13、后身气囊;14、水压传感器;15、电磁单向阀管;16、控制壳体;17、连接管件;1701、防护盖;1702、单向阀片;18、螺纹块;19、固定螺柱;20、捆绑卡带;21、高纤维拉环;22、插环;23、伸缩浮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包括救生衣主体,救生衣主体的前端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前身气囊3,且两个前身气囊3之间通过防水拉链7连接,两个前身气囊3的表面分割为四个区域气囊袋,区域气囊袋的内部两两之间通过单向阀件连接,救生衣主体的后端表面安装有后身气囊13,表面分为三个区域气囊袋,且三个区域气囊袋之间通过单向阀件连接,且前身气囊3和后身气囊13的表面皆安装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与前身气囊3和后身气囊13的内部相互导通,连接机构的表面皆固定安装有自动充气机构,可在该救生器接触水体的瞬间,为前身气囊3和后身气囊13的内部填充气体,使得整个救生衣主体瞬间膨胀,与水之间产生浮力,救生衣主体的底端表面安装有扩展机构,可增大救生衣主体表面积的同时,增大浮力,扩展机构的底端和后身气囊13的顶端皆固定安装有辅助延伸机构,可在适宜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救生衣主体的体型,增大浮力,后身气囊13的底端安装有折叠机构,与后身气囊13内部导通,可进行折叠和弯曲,增大浮力的同时,对使用者的臀部进行支撑,使得使用者重心上移。

具体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管件17,前身气囊3和后身气囊13的表面皆固定安装有连接管件17,连接管件17为硬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且末端表面设置有螺纹体,连接管件17的表面通过系带安装有防护盖1701,防护盖1701内部设置有内螺纹体,可与连接管件17的末端结合,实现末端的密封效果,且连接管件17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单向阀片1702,单向阀片1702内部安装有活动片,可在特定情况下,防止气囊内部的气体经连接管件17向外溢出。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充气机构包括第一气瓶2和第二气瓶10,前身气囊3的连接管件17一端通过螺纹体安装有第一气瓶2,第一气瓶2体型较小,内部填充有高压气体,后身气囊13的连接管件17一端通过螺纹体安装有第二气瓶10,比第一气瓶2体型大,为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材质较轻,而受螺纹体作用,第一气瓶2和第二气瓶10皆可旋转并和连接管件17分离,可在必要情况下,抛弃气瓶,便于减小救生器的质量,或更换气瓶,达到循环更换使用的目的,第一气瓶2和第二气瓶10与连接管件17的连接处皆安装有电磁单向阀管15,可由电信号进行开关控制,开启时,气瓶内部的高压气体受压强作用,快速喷出,且电磁单向阀管15具有单向性,可防止气体回流,第一气瓶2和第二气瓶10的表面皆固定安装有控制壳体16,其内部安装有可循环充电的防水电池,并具备信号放大器等控制电路,且控制壳体16的表面皆安装有水压传感器14,此水压传感器14的型号可选为yy-sy100水压传感器,实际,水压传感器14、控制壳体16内部电路和电磁单向阀管15依次串联,水压传感器14由控制壳体16内部的防水电池提供电能,可感应外部的水压情况,当使用者跌入水体中时,水压传感器14可立即感受水压变化,并形成电信号传递给控制电路,经信号放大器等电路进行处理后,通过导线反馈给电磁单向阀管15,电磁单向阀管15由控制壳体16提供电能的同时,接受电信号,可由控制电路对电磁单向阀管15进行开启或闭合操作,连接管件17上方的前身气囊3表面安装有荧光条4,为荧光材料制造而成,可在夜间实现反光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扩展机构包括两个扩展气袋6,救生衣主体的底端表面斜向下安装有两个扩展气袋6,扩展气袋6实际与前身气囊3的内部连接,在前身气囊3充气时,可同步对扩展气袋6内部充气,由扩展气袋6对使用者的腿部进行支撑,使得人体重心上移,避免人的下半身长时间浸泡在水体中,扩展气袋6的表面安装有弹性绑带1,在实际穿戴过程中,使用者的双腿可穿入弹性绑带1与扩展气袋6的间隙处,由弹性绑带1将扩展气袋6限位安装在使用者腿部。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延伸机构包括上凹囊体5和下凹囊体8,两个扩展气袋6的底端皆通过凹槽安装有上凹囊体5,在不充气的情况下,上凹囊体5与扩展气袋6紧紧贴附,后身气囊13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下凹囊体8,下凹囊体8和上凹囊体5的表面皆活动套接有固定螺柱19,可在受力情况下,实现旋转效果,且下凹囊体8和上凹囊体5的内部皆固定安装有螺纹块18,实际螺纹块18的内部中空,并形成一个通道,分别与扩展气袋6和后身气囊13相互导通,即实现扩展气袋6与上凹囊体5的导通,后身气囊13和下凹囊体8的导通,当螺纹块18与固定螺柱19连接时,可对通道进行闭合。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机构包括折叠气袋9,后身气囊13的底端安装有折叠气袋9,且折叠气袋9的内部通过单向阀件与后身气囊13连接,可在后身气囊13充气的同时,对折叠气袋9内部充气,增加该救生器的浮力增加浮力,也可反向展开,包裹人体的臀部位置,提高使用者的重心,折叠气袋9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双面魔术贴12,且双面魔术贴12向外延伸,为防水性能好的毛刺条,扩展气袋6的后端表面固定安装有单面毛毡11,单面毛毡11表面固定安装有多个粘性的纤维毛团,实际后身气囊13表面也安装有单面毛毡11,可和双面魔术贴12结合使用,二者产生吸附力,可将折叠气袋9固定在后身气囊13或扩展气袋6上。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为:根据实际情况,并在保证控制壳体16内部电池充满电流的情况下使用,使用者可在水域附近作业或游玩时将该救生器佩戴在身上,也可在他人落水的情况下,向落水者抛出该救生器进行使用,在正常状态下,整个救生器为橡胶材料,柔韧性良好,可进行折叠,使得该救生器的体积较小,在该救生器与水体接触时,如前身气囊3与水体接触,第一气瓶2上的水压传感器14立即感受到水压变化,并通过控制壳体16开启电磁单向阀管15,受压强作用,第一气瓶2内部的高压气体喷出,顶开单向阀片1702,并迅速填充整个前身气囊3内部的空腔,在实际佩戴时,若是该救生器上的某个气瓶上水压传感器14未接触水体,则由使用者自身将水体泼在水压传感器14上,便于开启对应的气瓶,当使用者穿戴上该救生器时,整个救生器类似于救生衣,内部充满气体后,形成较大的浮力对人体进行支撑,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者为避免长期浸泡在水体中,可双手向后,拉扯下折叠气袋9,并将折叠气袋9上的双面魔术贴12粘接在单面毛毡11上,此时整个折叠气袋9处于人体的臀部位置,可产生较大的浮力,将人体的重心抬升,可便于人体将双脚同时放在充气后扩展气袋6上,并由弹性绑带1实现扩展气袋6与人体腿部的固定,此时,人体的下半身受浮力作用,浮在水面上,使得人体整个身体托付在救生器上,避免身体长期浸泡在水体中,此时,可手动旋转固定螺柱19,使得其与螺纹块18分离,扩展气袋6与上凹囊体5或后身气囊13与下凹囊体8内部导通,上凹囊体5和下凹囊体8充气膨胀,分别对使用者的腿部和头部进行支撑,进一步增大该救生器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可形成一个类似于浮板的状态,使用者全身躺在救生器上,当需要拆卸第一气瓶2或第二气瓶10时,可手动旋转电磁单向阀管15,沿螺纹体进行逆向旋转,使得气瓶与连接管件17分离,抛弃气瓶,为实现循环使用功能,也可卸下使用后的气瓶,利用气泵等部件为气瓶继续填充高压气体,当使用者脱离危险,不使用该救生器时,可利用细长杆件,伸入连接管件17内部,顶开单向阀片1702上的阀片,使得单向阀片1702乃至连接管件17内部通道打开,气囊内部的空气排出,整个救生器开始缓缓干瘪,直到内部气体全部排出,方便后续折叠和存放。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的结构与实施例1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后身气囊13的内表面安装有两条捆绑卡带20,两个前身气囊3的内表面皆安装有两个高纤维拉环21(参见图6)。捆绑卡带20的紧固性能良好,可在穿戴时,对人体进行捆绑,增大整个救生器与人体之间的连接效果,高纤维拉环21为柔韧性强的高聚合物制作而成,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在整个救生器展开的过程中,便于人工施加拉力。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为:在实际使用前,使用者可在穿戴时,将捆绑卡带20捆绑在身上,再拉动防水拉链7,将两个前身气囊3连接,实现穿戴效果,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整个救生器完全展开后,可拉开防水拉链7,双手紧紧拉住高纤维拉环21,将整个人体匍匐在该救生器上,用双手撑开,使得救生器与水体的接触面再次增大,类似于冲浪板,便于实际使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的结构与实施例1或2遇水自充式充气救生器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气瓶10下方的后身气囊13表面固定安装有伸缩浮杆23,即两根伸缩浮杆23,其内部中空,为优质的碳纤维材料制造而成,且伸缩浮杆23的两端向外延伸,为粗细不一的套杆连接而成,具备伸缩功能,第一气瓶2一侧的前身气囊3表面皆固定安装有两个插环22,为一般的尼龙布制造而成(图7)。在实际使用时,对两个前身气囊3进行正向展开时,插环22与伸缩浮杆23处于同一水平状态,在伸缩浮杆23进行伸缩运动时,其末端可经插环22内部导出。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为:在整个救生器完全展开,为便于进行自救,使用者可手动对伸缩浮杆23施加拉力,对其进行伸展,使得伸缩浮杆23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同时插入两个插环22的内部,两根伸缩浮杆23同时伸展,由此,可实现后身气囊13与前身气囊3之间的固定连接效果,使用者可站立在该救生器上,所产生的压力可经后身气囊13传递给伸缩浮杆23,并由伸缩浮杆23传递给前身气囊3,形成力矩的扩散效果,实现前身气囊3和后身气囊13对使用者重力的抵消,身体可避免与水体接触,此时,使用者可以手代桨,将此时的救生器充当救生筏使用,实现自救功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