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船用方向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3076发布日期:2019-11-08 23:07阅读:15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船用方向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船用方向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船只在直行时的转弯多为由方向舵来完成船只行进方向的,只有快艇是用螺旋桨来改变方向的,但它是由螺旋桨和发动机一体来完成转向的。船用方向舵它的转向原理是靠在船行进时舵的平面直线偏离船只的行进直线,用它与水产生的阻力而改变方向的,也就是说想快速变更方向就得有相应的阻力来推动船舵,让船舵往相反的方向来完成船只的方向转变。这就行成了船只在行进时的阻力。而它不是一点阻力就能改变方向,这就要看船只的大小而匹配相应的船舵来完成。

但是现有的船用方向控制系统构成较为简单,控制系统无法准确的对船体方向进行控制,从而影响船体的正常航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船用方向控制系统构成较为简单,控制系统无法准确的对船体方向进行控制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小型船用方向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型船用方向控制系统,包括主箱体,所述主箱体内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油泵,所述油泵远离电机的一端贯穿主箱体的内壁并向外延伸,所述主箱体的内壁上设有与油泵对应的贯穿口,所述油泵延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直通接头,所述直通接头远离油泵的一端设有油管,所述油管与直通接头通过油管接头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箱体的顶部设有注油口,所述注油口与油泵通过加油管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主箱体靠近电机一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的输出端与电机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箱体的内底部设有通口,所述通口内固定插设有防尘网。

优选地,所述直通接头靠近油泵的一端固定套接有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油泵与主箱体的内壁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电机的设置,用于为油泵进行动力供应,同时注油口和加油管的设置用于为油泵进行供油,同时控制盒可以对电机和油泵进行控制,同时油管可以对转向油缸进行供油,同时直通接头和油管接头的设置,可以保证供油的稳定性,同时密封圈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油泄漏,同时防尘网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灰尘进入主箱体内。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和油泵的设置,使装置可以对转动油缸进行稳定的供油,从而使系统可以准确的对船体进行方向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小型船用方向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箱体、2电机、3油泵、4直通接头、5油管、6油管接头、7注油口、8加油管、9控制盒、10防尘网、11密封圈、12 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2,一种小型船用方向控制系统,包括主箱体1,主箱体1内部固定连接有电机2,用于为油泵功能,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油泵3,用于为转向油缸进行供油,油泵远离电机2的一端贯穿主箱体1的内壁并向外延伸,主箱体1的内壁上设有与油泵3 对应的贯穿口,油泵3延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直通接头4,用于连接油管5,直通接头4远离油泵3的一端设有油管5,用于连接转动油缸,油管5与直通接头4通过油管接头6螺纹连接,方便更换油管5。

本实用新型中,主箱体1的顶部设有注油口7,用于加油,注油口7与油泵3通过加油管8相连通,主箱体1靠近电机2一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控制盒9,用于控制电机2和油泵3,控制盒9的输出端与电机2的输入端连接,主箱体1的内底部设有通口,用于散热,通口内固定插设有防尘网10,防止灰尘进入主箱体1内,直通接头4靠近油泵3的一端固定套接有密封圈11,防止油漏出,油泵 3与主箱体1的内壁通过固定杆12固定连接,防止油泵3晃动。

本实用新型中,电机2的设置,用于为油泵3进行动力供应,同时注油口7和加油管8的设置用于为油泵3进行供油,同时控制盒9可以对电机2和油泵3进行控制,同时油管5可以对末端转向油缸进行供油,同时直通接头4和油管接头6的设置,可以保证供油的稳定性,同时密封圈11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油泄漏,同时防尘网10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灰尘进入主箱体1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