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侧气囊式船用堵漏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9029发布日期:2020-03-24 14:18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侧气囊式船用堵漏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侧气囊式船用堵漏器,其属于船用堵漏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新时代国家战略的核心转移,人们对海洋的探索又有了新的高峰。海上航运的出海次数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海上安全事故频发,在众多海难中船艇破损进水代理的安全事故尤为突出,对船艇安全影响最大。船艇的破口有外翻口和内翻口两种,外翻口为船舱内壁平整,而外部反口;内翻口为船舱外壁平整,而内部反口。现有的堵漏器材有:堵漏毯、堵漏板、堵漏塞等,内翻口在堵漏时一般需要2个人,外翻口至少需要3个人协助配合才能完成。在实验室模拟压力情况下,设立的是一个人手持堵漏毯可以独自封堵破损口的进水压力设置的,但是大吨位或吃水深的船艇的进水压力远远大于实验室的压力,单人很难完成封堵,进而影响堵漏人数和堵漏时间。在船艇发生破损进水时,最有效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每耽误一秒进水量都非常大,会极大的影响船艇安全系数。并且传统的堵漏器在使用时有很大的局限性,以外翻口为例,传统的堵漏毯等需要为支撑杆寻找至少两个以上稳固的支撑点,否则很难实现有效的堵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侧气囊式船用堵漏器,采用船体两侧都设置气囊,通过船载的高压气瓶可以给气囊快速充气,以完成迅速堵漏,缩短堵漏时间减少进水量,增加船艇的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两侧气囊式船用堵漏器,它包括堵漏杆、第一气囊结构和第二气囊结构,所述第一气囊结构采用堵漏杆的顶端设有堵杆连接块和弧形堵杆头,气囊连接杆铰接到堵杆连接块上,气囊连接杆连接第一耐压防刺保护套,第一气囊设置在第一耐压防刺保护套内,第一气囊呈环形套在堵漏杆上,并且堵漏杆上设置第一气囊充气口;所述第二气囊结构设置在堵漏杆的下端,第二气囊采用环形结构套在堵漏杆上,第二耐压防刺保护套设在第二气囊外侧,第二耐压防刺保护套连接在气囊固定架上,气囊固定架上还设置为第二气囊充气的第二气囊充气口,气囊固定架包括横杆、纵杆和连接环,横杆的一端连接纵杆,纵杆上设置固定架垫脚,横杆的另一端连接到连接环;横杆内设置安装有弹簧的弹簧槽,弹簧的一端作用在横杆上,弹簧的另一端作用在止退销,止退销与堵漏杆上的止退齿相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堵漏器包括堵漏杆、第一气囊结构和第二气囊结构,第一气囊结构设置在堵漏杆的顶端。堵杆头设计为弧形,可在其穿出破口时减小阻力;第一气囊结构在穿出破口时呈收束状态,通过船载压缩空气迅速给第一气囊充气后,呈现展开状态,在水压作用下,将第一气囊结构压向船体外侧。将第二气囊结构迅速充气,在气囊固定架的作用下将其压向船体内侧。再通过止退销和止退齿的配合,将第一气囊向里贴紧作用在船体外侧,第二气囊向外贴紧作用在船体内侧,完成堵漏工作。该堵漏器结构简单,两侧气囊同时作用,能更完全的进行堵漏。并且堵漏迅速,缩短了堵漏时间减少了进水量,增加了船艇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两侧气囊式船用堵漏器的结构图。

图2是堵漏杆的结构图。

图3是第一气囊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第二气囊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第二气囊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止退销的放大图。

图7是堵漏器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中:1、堵漏杆,2、堵杆头,3、堵杆连接块,4、气囊连接杆,5、第一气囊充气口,6、第一气囊,7、第一耐压防刺保护套,8、第二气囊充气口,9、气囊固定架,9a、横杆,9b、纵杆,9c、连接环,10、固定架垫脚,11、弹簧,12、弹簧槽,13、止退销,14、止退齿,15、第二气囊,16、第二耐压防刺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图1-图6示出了一种两侧气囊式船用堵漏器,它包括堵漏杆1、第一气囊结构和第二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气囊结构采用堵漏杆1的顶端设有堵杆连接块3和弧形堵杆头2,气囊连接杆4铰接到堵杆连接块3上,气囊连接杆4连接第一耐压防刺保护套7,第一气囊6设置在第一耐压防刺保护套7内,第一气囊6呈环形套在堵漏杆1上,并且堵漏杆1上设置第一气囊充气口5;第二气囊结构设置在堵漏杆1的下端,第二气囊15采用环形结构套在堵漏杆1上,第二耐压防刺保护套16设在第二气囊15外侧,第二耐压防刺保护套16连接在气囊固定架9上,气囊固定架9上还设置为第二气囊15充气的第二气囊充气口8,气囊固定架9包括横杆9a、纵杆9b和连接环9c,横杆9a的一端连接纵杆9b,纵杆9b上设置固定架垫脚10,横杆9a的另一端连接到连接环9c;横杆9a内设置安装有弹簧11的弹簧槽12,弹簧11的一端作用在横杆9a上,弹簧11的另一端作用在止退销13,止退销13与堵漏杆1上的止退齿14相作用。

如图7所示,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堵漏杆1连接第一气囊结构穿过破口,此时第一气囊结构呈收束状态并且堵杆头2为弧形设计减少了外推时的阻力。将堵漏杆1底部连接到船载压缩气瓶上,堵漏杆1采用的中空结构,此时充当充气管,通过顶部的第一气囊充气口5为第一气囊6迅速充气,气囊连接杆4也会呈伞状一样展开呈现很大的面积,在外部水压的情况下将第一气囊结构压到破口处,形成初级堵漏状态,此时船内进水现象会明显缓解;在第一气囊6充气过程中或充气后,将第二气囊结构套到堵漏杆1的下端,用气囊固定架9框到船体内侧,再通过第二气囊充气口8为第二气囊15充气,第二气囊15充气后堵在船体内侧,呈现中级堵漏状态。最后,将堵漏杆1向船内侧拉拽,第一气囊结构在水压作用和拉拽作用下更贴紧船体外侧,第二气囊结构在气囊固定架9的压迫下也更贴紧船体内侧,气囊固定架9上的止退销13和堵漏杆1上的止退齿14相作用,直到第一气囊结构压紧在船体外侧,第二气囊结构压紧在船体内侧,形成最终的堵漏状态。图7中示意的为外破口状态,内破口时也同样适应。第一气囊6的外侧设有第一耐压防刺保护套7,第二气囊15外侧设有第二耐压防刺保护套16,耐压防刺保护套的作用就是保护气囊不被破口或船体外侧硬物刺破、划伤。第一气囊充气口5和第二气囊充气口8都采用的是单向进气口,起到止逆的作用,防止压力过大时气体从气囊中漏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