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水开启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5755发布日期:2020-02-14 16:53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进水开启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载物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下用载物装置的进水开启机构。



背景技术:

无人潜航器(英文缩写为uuv,英文全名unmannedunderwatervehicle)也被称为“潜水机器人”或“水下机器人”,是无人驾驶、靠遥控或自动控制在水下航行的器具,用于代替潜水员或载人小型潜艇进行深海探测、救生、排除水雷等高危险性水下作业,具有用途广和应用前景好的优点。

现有公告号cn106741647b,名为“一种uuv海底驻留的锚泊装置及方法”的专利公开的是一种将uuv驻留在海底来完成任务的技术方案。但是,因为uuv存在造价高昂,续航能力有限的特点;所以,将uuv驻留在海底存在较高风险(例如,长时间使用后难以确保可靠回收;海底环境恶劣多变,易对uuv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避免上述风险,也为了使得uuv的性能提升与拓展起来更为方便,考虑在uuv本体的外部配置安装任务载荷(例如:水下或海底探测传感器、亦或通讯控制模块等)。但是,uuv正常航行的必要条件是整体为零浮力状态,任务模块通常为负浮力结构,直接装载会破坏uuv的浮力平衡,导致uuv无法航行。故考虑设计一种由载物舱体与正浮力的浮力器组合而成,携带任务模块后浮力接近于零的水下用载物装置来保证uuv的正常航行。

对于重复使用任务模块,载物装置的浮力状态在任务过程中始终不变,任务完成后全部回收;对于一次性使用任务模块或海底驻留模块,在uuv到达工作区域后,分离载物装置,载物装置携带任务模块变为负浮力沉入海底工作,仅回收uuv。

所以,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能够在特定时间使得内部进水并使得浮力变化的浮力器。但是,要先考虑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动作可靠的进水开启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动作可靠的进水开启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进水开启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弹性件和活塞阻止结构;

所述活塞可滑动密封地插装在浮力器的外壳上设置的进水孔处,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浮力器的外壳内部并施加给所述活塞一个能够脱离出所述进水孔处的作用力;所述活塞阻止结构在载物器装载在无人潜航器的外部时阻止住活塞,在载物器即将或正在与无人潜航器脱离时消除对活塞的阻止,且使得活塞在弹性件作用下移出并开启进水孔。

上述进水开启机构具有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无需电能驱动

上述进水开启机构的构件较少,故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制造并降低制造成本;与此同时,沿同一直线安装、大小相同的活塞形成的水压力相互抵消,弹性件只需较小的力即可打开采用活塞来封堵进水处的结构,不消耗电能,而且可靠性高。

2、活塞阻止结构易于实现

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活塞阻止结构的方案较多(例如,可采用电控式结构或机械式结构,各自见下方的实例),其中,采用机械式结构来实现,能够避免因电力不足引起失效的情况发生,动作可靠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水下用载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水下用载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水下用载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省略了夹持释放机构的大部分结构)。

图4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水下用载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省略了浮力器的外壳)。

图5为图4中i处放大图。

图6为水下用载物装置的触发机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水下用载物装置的夹持释放机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省略了安装座和一对安装平板中位于上方的一块)。

图中标记为:

1载物器;

2浮力器:

外壳:211圆筒段,212端盖,213密封用堵头,

进水开启机构:221活塞,222连接杆,223拉簧,224推拉块,225钩挂件;触发机构:226限位件(2261固定部,2262限位部),227限位钉(2271推块);

3夹持释放机构:

31被夹件(311被夹部);

可控夹持爪:32夹持块(321夹持部);

33锁定柱,34锁定块(341凸柱,342限位凹槽),中间限位块(351连接部,352限制部),36安装平板,37电磁铁;

夹紧微调机构:38调节螺钉;

39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水下用载物装置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第一种实施例,如图1至图7所示:

水下用载物装置,包括能够用于装载物品的载物器1;

还包括具有正浮力的浮力器2,所述载物器1和浮力器2之间为固定连接或可脱离式连接;装载有物品的载物器1为负浮力,该负浮力与所述浮力器2的正浮力的大小相同或相近。

上述水下用载物装置具有的优点是“能够让uuv外部携带的任务模块自身保持零浮力状态,满足uuv航行的必要条件”,理由是:

因为,采用正浮力的浮力器来与载物器相连接,且浮力器的正浮力与装载任务模块后的载物器的负浮力的大小相同或相近;所以,载物器与浮力器共同组成的水下用载物装置在水下的负浮力趋近于零,这样就可以直接将水下用载物装置与uuv连接而不破坏uuv的浮力状态,满足uuv正常航行的必要条件。

其中,所述载物器1整体为筒体形结构,该筒体形结构的两端具有端板,所述筒体形结构上具有供物品装入的装入口。

筒体形结构的载物器1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造价低,结构强度高的优点。

此外,载物器1为筒体形结构,也便于在载物器1筒体结构的两端各自安装浮力器2,这样可使得由载物器1和浮力器2组成的水下用载物装置的质心更靠近几何中心,从而可帮助使得挂载安装在无人潜航器外部的水下用载物装置整体能够更为平稳。

实施时,优选载物器1为圆筒形结构。这样可使得载物器1具有的优点是:1、承压能力更强,更适于在水下高压环境使用,装载更为可靠;2、水阻更小;3、易于采用夹爪进行夹固,也便于通过松开夹爪来完成释放。

其中,所述载物器1的筒体形结构两端的端板中至少有一个为可拆式固定装配,该可拆的端板拆离后即构成所述装入口。

上述装入口的结构简单,不仅易于加工制造;也易于采用密封圈或密封垫来实现连接处的可靠密封,密封难度低,更好确保载物器1可靠载物。

其中,所述载物器1能够通过夹持释放机构3固定安装在无人潜航器的外部。

这样一来,就无需在无人潜航器内部设置容纳水下用载物装置的容舱和舱门,帮助简化无人潜航器的结构设计,节省成本并降低造价。

其中,所述浮力器2包括外壳和进水开启机构;

所述外壳与载物器1固定相连并位于所述载物器1外部;所述外壳的内部具有密闭空腔,或者,所述外壳与载物器1的表面围成有密闭空腔;

所述外壳的表面设有一个进水孔,该进水孔与所述密闭空腔连通,所述外壳上设有所述进水开启机构;所述进水开启机构能够在载物器1装载在无人潜航器的外部时使得所述进水孔出于封堵状态,在载物器1即将或正在与无人潜航器脱离时使得所述进水孔开启。

上述浮力器2具有的优点是“适应多种任务模块应用模式”。

本方案,装载重复适用任务载荷时,载物器1不从无人潜航器脱离,进水开启机构不工作,任务结束后可以全部回收;装载一次性工作任务模块或海底驻留模块时,载物器1从无人潜航器脱离,进水开启机构将进水孔开启,从而使得密闭空腔内装满海水,使得载物器1与浮力器2组成的水下用载物装置整体为负浮力并下沉到海底。

其中,所述外壳包括圆筒段211和端盖212;所述圆筒段211轴向的一端为用于与载物器1相连接的固定安装端,另一端固定有所述端盖212。

上述浮力器2的外壳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水阻小、承压力大的优点。

其中,所述端盖212的外形为外凸的曲面形状结构。

上述端盖212的结构构成流线型的迎水端结构,进一步帮助降低沿浮力器2轴向航行时的水阻。

其中,在端盖212上设有穿孔,所述穿孔处固定设置有密封用堵头213。

上述穿孔和密封用堵头213的设置,便于采用密封检测设备通过穿孔处来检测浮力器2内部的密闭空腔的密封性,从而更好的确保浮力器2的可靠性。

实施时,上述密封用堵头213也可采用由外向内单向导通的单向阀来代替,这样一来,不仅也便于进行气密性检测,也便于通过单向阀来供入氮气,从而可更加灵活调整浮力器2的正浮力大小,更好的与各种负浮力的载物器1相适配。

其中,所述穿孔位于所述端盖212上在外凸方向的顶点位置处。

采用上述穿孔设置位置的好处是:

1、便于钻孔加工;

2、该处位于整个端盖212迎水方向的最前端,使得该处流经的流体不易产生扰流,帮助提升浮力器2沿轴向航行时的平稳性。

其中,所述端盖212的端面具有沿轴向外凸的一圈圆筒形的插入段,所述端盖212通过该插入段插装在所述圆筒段211内,且所述插入段与所述圆筒段211之间的径向上设有通过螺钉固定相连的装配孔,且该装配孔为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所述端盖212的插入段的外侧面内凹设置有至少一个套有密封圈的环形槽。

上述端盖212与圆筒段211的装配结构,具有装配简单,密封效果好的优点。

其中,所述载物器1的表面具有外凸的一圈圆筒形的插入段,所述端盖212通过该插入段插装在所述圆筒段211内,且所述插入段与所述圆筒段211之间的径向上设有通过螺钉固定相连的装配孔,且该装配孔为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所述端盖212的插入段的外侧面内凹设置有至少一个套有密封圈的环形槽。

同样的,上述浮力器2与载物器1之间的装配结构,具有装配简单,密封效果好的优点。

其中,所述进水开启机构包括活塞221、弹性件和活塞221阻止结构;

所述活塞221可滑动密封地插装在浮力器2的外壳上设置的进水孔处,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浮力器2的外壳内部并施加给所述活塞221一个能够脱离出所述进水孔处的作用力;所述活塞221阻止结构在载物器1装载在无人潜航器的外部时阻止住活塞221,在载物器1即将或正在与无人潜航器脱离时消除对活塞221的阻止,且使得活塞221在弹性件作用下移出并开启进水孔。

上述进水开启机构具有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无需电能驱动

上述进水开启机构的构件较少,故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制造并降低制造成本;与此同时,沿同一直线安装、大小相同的活塞221形成的水压力相互抵消,弹性件只需较小的力即可打开采用活塞221来封堵进水处的结构,不消耗电能,而且可靠性高。

2、活塞221阻止结构易于实现

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活塞221阻止结构的方案较多(例如,可采用电控式结构或机械式结构,各自见下方的实例),其中,采用机械式结构来实现,能够避免因电力不足引起失效的情况发生,动作可靠性更高。

其中,所述进水孔朝向夹持释放机构3的外表面或无人潜航器的外表面;

夹持释放机构3的外表面或无人潜航器的外表面上正对所述进水孔处的表面构成所述活塞221阻止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的优点是:

1、直接利用夹持释放机构3或无人潜航器的外表面供活塞221抵接限位,使得进水开启机构维持进水孔处在封堵状态的结构最简。

2、利用弹性件的弹力来加强活塞221外端与夹持释放机构3或无人潜航器的外表面之间的接触力度,该接触力度能够更好的维持浮力器2(水下用载物装置)与无人潜航器之间的相对位置,提升水下用载物装置在无人潜航器上装载的平稳性。

3、在载物器1与无人潜航器相脱离时,活塞221杆的外端在弹力作用下向外施加推力,加快水下用载物装置与无人潜航器之间分离的速度,这样可起到好处是:一是能够避免两者相碰撞并影响各自动作或姿态,并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二是能够使得进水孔与无人潜航器之间的间隔快速增大,增加进水孔处的进水效率,加速浮力器2的浮力变化,利于更快实现水下载物装置下沉动作。

其中,所述外壳上沿同一直线方向贯穿设置有两个所述进水孔,两个所述进水孔对应设有两个所述活塞221,且两个所述活塞221之间通过一根连接杆222固定连接在一起。

采用上述结构的好处是,沿同一直线方向、大小相同的活塞221承受的水压力可以相互抵消,没有水压力的影响进水机构的开启会更可靠。

与此同时,上述两个进水孔与两个活塞221相配合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加速浮力器2的外壳内部的进水速度,从而加速浮力器2由正浮力变为负浮力的变化过程,实现更为快速的下沉动作。

其中,所述弹性件为拉簧223;

所述浮力器2的外壳内部设置有拉簧223钩挂结构,所述拉簧223钩挂结构包括推拉块224和钩挂件225;

两个活塞221之间的连接杆222上固定有一块沿该连接杆222径向外凸的推拉块224,所述推压块的端面上贯穿设置有钩拉孔;

所述浮力器2的外壳的内侧面固定设有与所述钩拉孔对应的钩挂件225;

所述拉簧223整体为拉伸状且两端钩挂在所述钩挂件225与所述推拉块224上的钩拉孔之间,并使得所述连接杆222具有指向活塞221阻止结构的推压力。

同样的,上述弹性件及其设置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装配的优点。

其中,在两个活塞221之间的连接杆222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有两处所述拉簧223钩挂结构,使得两处所述拉簧223钩挂结构上各自钩挂的拉簧223共同呈“八”字型分布于所述连接杆222的左右两侧。

采用上述结构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也易于装配设置。

2、可有效增大弹性件作用于连接杆222的作用力,更好的克服水压和活塞221向外阻力,确保活塞221能够可靠的从进水孔处脱离。

其中,所述进水开启机构还包括触发机构,所述触发机构用于使得载物器1内的搭载设备开启,所述触发机构包括限位件226、限位钉227和压缩弹簧;

所述限位件226具有固定部2261和限位部2262,所述连接杆222的圆周方向靠近所述载物器1的位置沿径向外凸形成有所述固定部2261,所述固定部2261在连接杆222径向上的外端边缘沿活塞221移动的反方向延伸形成有所述限位部2262,所述限位部2262整体呈板块状结构,所述限位部2262上设置有顺连接杆222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限位孔,且该条形限位孔长度方向上远离固定部2261的一端为开口端;

所述限位钉227整体为柱形结构,所述限位钉227在柱形长度方向上的一段为处在浮力器2内部的限位段,另一段为处在载物器1内部的触动段;所述限位段穿过所述条形限位孔且该限位段的外端与限位部2262的内侧面抵接并限位;

所述限位钉227的触动段上套有所述压缩弹簧,所述触动段的外端沿自身径向外凸延伸形成有推块2271,所述压缩弹簧抵压在所述推块2271与所述载物器1的内侧面,使得所述限位钉227具有沿自身柱形方向向触动段所在方向推动的作用力。

上述触发机构动作过程为:

在载物器1即将或正在与无人潜航器脱离时,活塞221阻止结构消除对活塞221的阻止,弹性件作用力使得连接杆222推动活塞221脱离进水孔;

与此同时,连接杆222带动限位件226移动,并最终使得限位钉227的限位段从限位件226的条形限位孔中移出并解除限位;随即,限位钉227在上述压缩弹簧作用力下,沿自身柱形方向向触动段所在方向移动并能够用于触发搭载设备上的开关并使其开启。

由上可见,上述触发机构与活塞221的运动形成了无需耗费电能的联动,结构设置十分巧妙,并能够使得载物器1上的搭载设备的开启时机精准到位。

实施时,如图所示,优选限位件226的固定部2261为圆板形,限位部2262为圆筒形。这样可使得限位件226整体结构强度更高,限位起来更加可靠。

其中,所述夹持释放机构3包括被夹件31和可控夹持爪;

所述被夹件31为顺水下用载物装置长度方向的条形块状结构,所述被夹件31用于固定在水下用载物装置的外表面,所述被夹件31的顶端为被夹部311,该被夹部311具有在垂直于水下用载物装置长度方向背对的两个被夹用凸起,每个被夹用凸起的外凸面均为顺水下用载物装置长度方向的条形凸状弧面;

所述可控夹持爪用于固定安装在无人潜航器上,所述可控夹持爪包括一对夹持块32,该对夹持块32为横向设置,且该对夹持块32的夹持部321上相对侧面具有可供被夹件31的被夹部311的两个被夹用凸起落入的限位槽。

当无人潜航器在水下航行时,如果,夹持释放机构3使得无人潜航器与水下用载物装置相隔较远,则会使得无人潜航器与水下用载物装置的表面充分与流体接触,进而容易出现水阻更大,并引起水下用载物装置挂载起来不够平稳的情况发生。

本方案中,采用上述夹持释放机构3的优点是“能够使得无人潜航器与水下用载物装置之间尽量靠拢,降低水阻”,理由是:

上述被夹件31与横向设置的一对夹持块32相配合的结构,可使得无人潜航器与水下用载物装置之间的间距只接近于夹持块32的厚度,这样就可使得无人潜航器与水下用载物装置之间间距最小,靠的更拢,帮助降低水阻,也降低水阻对夹持住的水下用载物装置的扰动力,从而可帮助使得水下用载物装置在无人潜航器上的挂载更为平稳。

其中,所述被夹件31的顶面贯穿设置有连接孔,水下用载物装置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孔相对应的螺纹孔,并通过装入所述连接孔和螺纹孔内的连接螺钉来实现被夹件31的装配;且在被夹件31的长度方向上至少设置有2个所述连接孔。

上述被夹件31的装配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装配可靠的优点。

其中,所述连接孔为可供连接螺钉的头部沉入的沉头孔。

这样避免水下用载物装置在释放过程中,连接螺钉的头部与可控夹持爪撞击并改变水下用载物装置姿态的情况发生;从而更好确保释放的顺利进行。

其中,所述夹持释放机构3还包括触发件、锁定柱33、锁定块34、中间限位块和一对安装平板36;

所述锁定块34、中间限位块和所述一对夹持块32各自通过销轴可转动的安装在一对安装平板36之间的位置;

其中,所述锁定块34整体为长条形,且锁定块34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装有销轴,锁定块34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横向的凸柱341,且该凸柱341外端抵接至锁定柱33侧面并限位,触发件用于触发锁定柱33动作并消除对所述凸柱341的限位,锁定块34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周向上与所述凸柱341相同位置处具有一个限位凹槽342;

所述中间限位块具有连接部351和限制部352,所述连接部351整体呈e形平块状,所述限制部352为长条形,且所述限制部352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351的e形背离开口的侧端相连,所述限制部352的另一端处在所述限位凹槽342内;所述连接部351与限制部352连接交汇处装有销轴;

所述一对夹持块32平行隔开的长条形结构,且一对夹持块32长度方向的一端通过固定的垂直竖向的销轴一一对应且可滑动的插接在中间限位块的e形的连接部351的两个开口槽内;且一对夹持块32中其中一个夹持块32上的销轴位于其自身长度方向另一端,另一个夹持块32上的销轴位于其自身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

上述夹持释放机构3的动作原理是:

当锁定柱33不动时,锁定块34和中间限位块维持限位与不动,并使得一对夹持块32的夹持部321维持夹紧靠拢状态,从而能够实现夹持功能。

在需要释放时,触发件使得锁定柱33回退,锁定块34和中间限位块的限位解除并各自能够绕着销轴旋转,且当中间限位块转动后一对夹持块32的夹持部321随即打开并完成释放。

结合上述动作原理可知,上述夹持释放机构3具有的优点是:

1、因为,维持锁定柱33不动即实现夹持,触动锁定柱33回退即快速完成释放。所以,夹持与释放操作简单可靠。

2、整体结构更为轻巧

所有连动件均为条块状结构,故整体质量能够更为轻巧,帮助实现更好减重效果。

其中,所述触发件为通电后动铁芯回退的电磁铁,所述电磁铁的动铁芯构成所述锁定柱33。

电磁铁的结构小巧动作可靠,且直接利用电磁铁的动铁芯构成所述锁定柱33来构成锁定住,可使得结构更为精简紧凑。

其中,所述一对夹持块32中每一根长度方向中部呈弯折状。

这样不仅可提升每根夹持块32的结构强度,还能够通过弯折加工来更好的保证与中间限位块的e形平块状的连接部351的两个开口槽内相正对,确保配合精度。

其中,所述夹持释放机构3还包括夹紧微调机构,所述夹紧微调机构包块一个调节螺钉38,所述锁定块34的限位凹槽342的侧壁贯穿设置有一个螺纹孔,所述调节螺钉38的螺柱旋接在螺纹孔并能够穿过所述螺纹孔,且当螺柱穿过该螺纹孔后能够与限位凹槽342内所述中间限位块的限制部352的端部相抵接并实现微调。

采用上述夹紧微调机构后,即可通过调节螺钉38来调节中间限位块的旋转度,进而调节一对夹持块32的夹持部321之间的间距,从而实现对夹紧力的微调;从而可获得更好的夹紧效果。

其中,所述一对安装平板36位于各个销轴周边的区域具有多个镂空处。

这样一来即可大幅降低一对安装平板36的重量,实现更好的减重。

其中,夹持释放机构3还包括安装座39,所述安装座39的底部内凹设置有供所述可控夹持爪整体装入并固定的夹持爪安装空间。

上述安装座39的设置,能够更好的罩护好可控夹持爪,更好确保可控夹持爪夹持与释放的可靠性。

其中,所述安装座39整体为顺水下用载物装置的长条形,且所述安装座39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为流线型结构。

这样,即可及进一步降低安装座39以及夹持爪的水阻。

其中,所述夹持爪安装空间位于所述安装座39条形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所述安装座39条形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下表面与水下用载物装置的外表面贴合接触。

采用上述安装座39的优点是:

1、通过“安装座39条形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下表面与水下用载物装置的外表面贴合接触”的结构来使得水下用载物装置的挂载更为平稳可靠。

2、可直接通过安装座39上与水下用载物装置相贴合的表面来构成活塞221阻止结构,拓展安装座39的功能,并精简活塞221阻止结构的结构。

另一种实施例,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实施时,“载物器1和浮力器2之间的可脱离式连接”可采用以下结构来实现:

浮力器2可磁吸,载物器1上装有可控电磁铁,浮力器2与载物器1之间通过载物器1上安装的电磁铁产生的电磁力吸合固定在一起;在uuv需要抛卸载物器1前,通过控制断开上述电磁铁的供电,使得载物器1与浮力器2脱离,随即,uuv抛卸载物器1,载物器1在自身负浮力作用下实现下沉动作。

另一种实施例,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实施时,进水开启机构可设置在外壳的外部,例如,进水开启机构包括在夹持释放机构3的外表面或无人潜航器的外表面安装的一个弹性推杆,该弹性推杆的外端在弹力作用下封堵住所述进水孔。

另一种实施例,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实施时,所述活塞221阻止结构可采用设置在浮力器2的外壳内部的一个可控电磁铁,该可控电磁铁带有可回退的动铁芯;在载物器1装载在无人潜航器的外部时,该可控电磁铁的动铁芯外端伸入活塞221径向上设置的限位孔内,阻止住活塞221动作;在载物器1即将或正在与无人潜航器脱离时电磁铁的动铁芯动作,消除对活塞221的阻止,使得活塞221在弹性件作用下移出并开启进水孔。

另一种实施例,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弹性件为压簧;

两个活塞221之间的连接杆222上固定有一块沿该连接杆222径向外凸的推压块;所述压簧套装在所述连接杆222长度方向上远离所述活塞221阻止结构的一段,且所述压簧抵压在所述推压块和所述浮力器2的外壳的内侧面之间。

上述弹性件及其设置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装配的优点。

另一种实施例,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一对夹持块32为剪刀叉型结构,在夹持住被夹件31的被夹部311时,该剪刀叉型结构的施力把手呈八字张开状并通过一个带有可回退的动铁芯的电磁铁固定相连,电磁铁动作并使得动铁芯退回并带动剪刀叉型结构的施力把手收拢,从而使得该剪刀叉型结构的另一侧张开并完成释放。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需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前提下,作出的若干变形和改进的技术方案应同样视为落入本权利要求书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