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向前进的赛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36273发布日期:2022-11-26 00:5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向前进的赛艇
1.所属领域
2.属于运动和运输工具领域。


背景技术:

3.龙舟运动的激烈与赛艇运动的优美为人类水上运动贡献了东西方的精彩,也需可以将龙舟与赛艇的相对优缺点在技术上做如下的总结:龙舟的优点是:向前进——前进方向向着桨手面对的方向,缺点是:双腿的力量发挥不好,桨在船艇上无支点、发力效率较低,每桨在水中的行程短、推进效率相对要低,速度相对要慢,这些优缺点也是大部分皮划艇的优缺点,龙舟运动的本质技术上就是一种有着龙的造型并有众多桨手划动的大皮划艇。
4.再看赛艇运动的优点是:双腿的力量得到高效发挥,桨在船艇上有支点、发力效率高,每桨在水中的行程长、推进效率相对高,速度相对要高,赛艇的缺点是:向后进——前进方向背着桨手面对的方向,同时其高手位拉桨、低手位回桨的划船方式在发力效率上不如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的低手位拉桨、高手位回桨的划船方式。
5.可不可以将龙舟与赛艇运动的优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驱船效率更高、感受更好、整体上也更加精彩的正向前进的新式龙舟运动或新式赛艇运动呢?本技术案将解决上述问题。
6.同时,现有龙舟与赛艇运动共同的缺点是:对风浪的适应与抗御能力均很低,这严重限制了运动的发展,也使其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环境有较大的脱节,这一共同缺点也是可以通过采用新的适宜的双船体(双体赛艇或双体龙舟)等方式来大大改进的。
7.发明创造的目的
8.本发明的目的是要通过相应的结构与技术调整及改进,以融合龙舟运动与赛艇运动的优点,形成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风采更佳正向驱动前进——向前进的赛艇式新龙舟运动,或者说形成驱划效率进一步提高、速度进一步增加,且正向驱动前进——向前进的东西合璧的新式赛艇运动。
9.发明创造的内容与有益效果
10.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现有赛艇(及龙舟)运动的技术经验与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在船艇的两侧或中间等部分上设置位置可相对高一些的桨架与桨架枢轴,且同一支桨的桨架(桨架枢轴结构)与(划水)桨叶分别处于桨手所持握的船桨部分的左右两侧,或者说:桨手所持握的船桨部分与桨叶处于桨架(桨架枢轴)的同一侧,面向前方的桨手可采用或站立驱动或跪姿驱动或蹲姿驱动或固定座椅驱动或滑动座椅驱动等正向拉桨方式,该正向拉桨方式为低手位向后拉桨划水、高手位向前回桨的技术上更加高效的新的划桨驱船方式,同时,面向前方的桨手低手位向后拉桨划水的发力方向与桨叶向后推水的用力方向完全一致,故可进一步实现“向前进”——正向驱动前进的新式赛艇运动或“向前进”——正向驱动前进的手脚可同时高效发力的新式赛艇式龙舟运动。
11.上述“向前进”的新式赛艇亦可分为单桨式和双桨式两种基本形式:
12.在单桨式新式赛艇上,桨架结构与船桨之间、两侧船桨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在双
桨式新式赛艇上,在一些情况下为更好地解决左右桨交叉相互干扰、及左手桨对右手或右手桨对左手的干扰等问题,可考虑将一侧或两侧的船桨做成非完全直线(直杆) 的形式。
13.工作时,桨叶结构2处于桨手右侧的右侧船桨结构2的另一端与处于桨手左侧或桨手正前方的桨架结构3通过桨架枢轴结构4相枢接;桨叶结构2处于桨手左侧的左侧船桨结构2的另一端与处于桨手右侧或桨手正前方的桨架结构3通过桨架枢轴结构 4相枢接。
14.在需要的情况下,为平衡桨体重量,实现更高效地挥桨拉船,可采用适当的平衡弹簧或配重等结构与技术。
15.为提高风浪的适应及抗御能力,可考虑采用双体赛艇或双体龙舟等的结构设置方式,同时可在左右船体中间的位置上设置桨架及桨架枢轴等结构。
16.本正向驱动前进的赛艇的较具体的实现方式还包括:
17.一、可采用双人单桨或多人单桨的正向驱动前进的赛艇结构形式。
18.二、可采用单人双桨或双人双桨或多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设置的的正向驱动前进的赛艇结构形式。
19.三、可采用单人双桨或双人双桨或多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分处左右两侧的的正向驱动前进的赛艇结构形式。
20.四、可采用双人单桨或多人单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于整个船体中部的正向驱动前进的双体赛艇的结构形式。
21.五、可采用三人混合桨或六人混合桨或更多人混合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于整个船体中部的正向驱动前进的双体或单体赛艇的结构形式。
22.六、可在船桨结构的一端(外侧端)设置浮脚结构或浮脚同桨叶的合成结构,进而形成相应结构形式的正向驱动前进的赛艇。
23.七、可设计和制造可在一般路面或冰雪等路面行驶的正向驱动前进的陆上赛艇。
24.八、可设计和制造滑动座椅可直接带动船桨结构进行驱动的正向前进的赛艇。
25.九、其它相关的结构系统的创新,其可包括:
26.(一)、可使桨架枢轴结构的空间位置在上下或前后等方向上移动、调节变化
27.(二)、船桨平衡弹簧及桨架摆杆平衡弹簧等结构的设置方法。
28.(三)、固定座椅情况下的脚驱动方式。
29.(四)、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结构系统。
30.(五)、特殊的桨叶结构形式等。
31.(六)、潜航形式的正向前进赛艇或赛艇式龙舟。
32.(七)、可具有飞滑能力的多栖的正向前进的赛艇或赛艇式龙舟。
33.(八)、可横向摆移的自调桨架结构系统。
34.(九)、长短可伸缩的自调桨柄结构——自调船桨结构系统。
35.(十)、外侧端部可摆转的“船桨”结构系统。
36.(十一)、可采用长尺寸的船桨平衡弹簧结构(系统)。
37.(十二)、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或船桨平衡弹力绳结构40与船桨结构2一起摆转的设置方式。
38.(十三)、可采用只通过中部单一轴架结构系统连接(枢接)在一起的双船体的结构形式。
39.(十四)、机械力驱动的正向赛艇式船机系统及正向赛艇式的地效船机系统。
40.(十五)、机器人驱动的正向前进的赛艇式船机系统。
41.(十六)、含折弯形式的握把结构的正向赛艇。
42.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本正向驱动赛艇的发力及推进效率更高、速度可更快、也更具应用价值,其原因在于:
43.1、低手位拉桨的发力形式更佳,低手位拉桨时手的发力点距离脚的登力点与人体重心的连线间的距离更近,划水驱动时腰部等的力量可得到更好发挥,同时由人体重心所形成的反抗力矩也相对更强大,可明显有利于实现更高效的划水推进等过程。
44.2、在左右桨叶划水外端的横向距离相同(占用水域的宽度相同)以及拉桨角度也相同的情况下,桨叶的划水行程可明显提高,故每桨及整个划桨与推船前进的效率都会相应提高。
45.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的是,在仍可保持船艇的推进效率与前进速度的情况下,本“向前进”的新式赛艇的左右桨叶划水外端的横向距离——占用水域的宽度可较明显地减小,这也将有利于降低运动对环境的过分要求。
46.3、当正向赛艇的左右桨叶划水外端的横向距离相同(占用水域的宽度相同)以及桨叶的划水行程也相同的情况下,船桨的拨水角度可明显减小,整个划水行程中桨叶划水的横向无用做功消耗可大幅降低,船桨的推进效率可明显提升,船艇行驶速度亦会相应提高。
47.4、正向驱动前进——向前进的赛艇运动,对桨手和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都会形成更加正向的激励与感受,会进一步提升赛艇运动桨手的动力效率和整个运动的观赏等美学价值与效应。
附图说明
48.对附图1——35说明如下:
49.附图1a、1b、1c分别为双人单桨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50.附图2a、2b、2c分别为单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设置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51.附图3a、3b、3c分别为单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设置的含有多个循环桨位工作情况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52.附图4a、4b、4c分别为单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设置的含曲线造型的船桨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53.附图5a、5b、5c分别为单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分处船体左右两侧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54.附图6a、6b、6c分别为单人双桨且桨架分处左右,同时左、右桨架枢轴结构间的距离小于划桨工作时左右手臂间的距离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55.附图7a、7b、7c为四人单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的双体正向赛艇的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56.附图8为六人混合桨(左右两侧的四人为单桨划式、中间两人为双桨划式),且中间两人可采用正向或反向站立等非坐姿划船方式的双体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57.附图9为六人混合桨(左右两侧的四人为单桨划式、中间两人为双桨划式),且中间两人可采用(反向)坐式划船方式的双体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58.附图10为船体左右两侧的船桨结构的外侧上设有(扁)椭圆体造型的浮脚结构的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59.附图11为船体左右两侧的船桨结构的外侧上设有(扁)球体造型的浮脚结构与桨叶结构的合成结构的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60.附图12为船体左右两侧的船桨结构的外侧上设有窄船体造型的联动浮脚结构,且同一窄船体造型的联动浮脚结构同时与两个同侧的船桨结构相互枢接联动的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61.附图13a、13b、13c分别为单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设置的含轮式行驶结构的陆上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62.附图14a、14b分别为单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设置的含链索牵引驱动轮式结构系统的陆上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
63.附图15为单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设置的含前转向轮结构及后置雪橇 (或冰刀)支撑结构的陆上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64.附图16为单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设置的含前转向雪橇(或冰刀)结构及后置驱动或支撑轮结构的陆上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65.附图17为单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设置的含前转向雪橇(或冰刀)结构及后置雪橇(或冰刀)支撑结构的陆上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66.附图18a、18b分别为单人双桨及桨架结构居中设置、且含有单个桨架摆杆结构、同时采用了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结构系统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附图18c为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结构系统的具体结构的视图情况。
67.附图19a、19b、19c分别为单人双桨及桨架结构居中设置、且含有左、右两套居中设置的桨架摆杆结构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68.附图20a、20b、20c分别为单人双桨及桨架结构居中设置、且含有两套分别向左右两侧延展设置的桨架摆杆结构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69.附图21a、21b、21c分别为单人双桨及两套桨架结构非居中设置、同时含有设置于两侧的左右两套桨架摆杆结构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70.附图22a、22b、22c分别为单人双桨及桨架结构高位居中设置、且含有单个桨架摆杆结构、同时可采用站立等姿态进行划桨驱动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71.附图23a、23b、23c分别为单人双桨及桨架结构高位居中设置、且含有左右两套桨架摆杆结构、同时还可利用脚踏拨水轮系统进行驱动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72.附图24a、24b、24c分别为单人双桨及桨架结构居中设置、且含有左右两套水下浮体(船体)结构、同时采用了小水线体船艇技术的抗波浪能力更强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
73.附图25a、25b分别为单人双桨及桨架结构居中设置、且含有左右两套水下浮体 (船体)结构、同时加设了主机翼、尾翼及放飞轮等结构的具有“水陆空”三栖能力的正向赛艇的主视图、前视图。
74.附图26为单人双桨及桨架结构居中设置、且含有水下浮体(船体)结构及龙头、龙尾装饰的、同时采用了小水线体船艇技术的抗波浪能力更强的的正向赛艇(赛艇式龙舟)的视图情况。
75.附图27a、27b、27c分别为含有可横向摆转运动的自调桨架结构系统的单桨式冰上正向赛艇的(局部)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的情况。
76.附图28为含有可横向摆转运动的自调桨架结构系统的单桨式冰上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77.附图29为含有外侧端部可摆转的“船桨”结构系统的单桨式雪地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78.附图30为含有长短可伸缩的自调桨杆结构的单桨式陆上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79.附图31a、31b、31c分别为含有万向桨架枢轴结构系统(桨柄亦可高效旋动)的单桨式正向赛艇的(局部)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的情况。
80.附图32a、32b、32c分别为电机或热机驱动的正向赛艇式船机系统——机械动力正向赛艇的(局部)主视图、俯视图、前视图的情况。
81.附图33为电机或热机驱动的正向赛艇式地效(翼)船机系统的视图的情况。
82.附图34为采用只通过中部单一轴架结构系统连接(枢接)在一起的双体船式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83.附图35a、35b、35c、35d均为含折弯形式的握把结构的正向赛艇的视图情况。
84.图中:1.船体,2.船桨结构,3.桨架结构,4.桨架枢轴结构,5.桨叶结构,6.滑动座椅,7.相配合的脚踏结构,8.滑动轨道结构,9.船桨重力平衡弹簧,10.浮脚结构,11. 联动浮脚结构,12.轴心纵置的触地驱动轮结构,13.中间骨架结构,14.中间的沿出必要长度结构,15.驱动轮结构,16.驱动轮结构,17.雪橇(或冰刀)结构,18.轴心横置的触地单向驱动轮结构,19.锋锐触地结构,20.船桨链索驱动结构,21.转向导轮结构,22.滑动座椅链索驱动结构,23.船桨驱动链索结构,25.桨架摆杆结构,26. 桨架摆杆枢轴结构,27.桨架摆杆平衡弹簧结构,28.座椅摆杆结构,29.座椅摆杆枢轴结构,30.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结构,31.座椅回位弹簧结构,32.小水线体结构,33. 主机翼,34.尾翼,35.放飞轮,36.自调桨架结构,37.自调桨架枢轴结构,38.船体沿出骨架结构,39自调桨架拉簧结构,40弹性拉绳结构,41压簧结构,42.自调桨杆结构,43.同时设置桨杆伸缩压簧结构,44.桨杆伸缩拉簧结构,45.可摆转驱动杆, 46.可摆转驱动杆枢轴结构,47.可摆转驱动杆拉簧结构,48.可摆转驱动杆压簧结构, 49.抓地驱动结构,50.船体单一轴架结构,51.船体横向水平枢轴结构,52.近椭圆运动机械手臂结构,53.机械手臂曲柄结构,54.机械手臂曲柄中轴结构,55.机械手臂曲柄中轴轴座结构,56.机械手臂曲柄外侧枢轴结构,57.及机械手臂控轨摆杆结构, 58.机械手臂控轨摆杆支架结构,59.机械手臂控轨摆杆内侧枢轴结构,60.机械手臂控轨摆杆外侧枢轴结构,61.电机或热机动力结构,62.(万向)枢轴结构,63.机械船桨结构,64.机械桨叶结构,65.机械桨架(万向)枢轴结构,66.可横向摆转的机械桨架结构,67.可围绕机械桨架摆转芯轴结构,68.机械桨架限控拉簧结构,69.机械桨架限控压簧结构,70.弹簧支架沿出结构,71.地效机翼,72.折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73.船桨结构的正常直线延展轴线,74.折弯形式的反手握把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85.可参考附图1——34中所示的情况:
86.所述正向驱动前进的赛艇至少包括船体1、船桨结构2、桨架结构3、桨架枢轴结构4、桨叶结构5或浮脚结构10或浮脚同桨叶的合成结构等结构系统。
87.在船体1的两侧或中间部分等之上设置桨架结构3与桨架枢轴结构4,船桨结构 2的一端通过桨架枢轴结构4枢接在桨架结构3之上,船桨结构2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设有桨叶结构5或浮脚结构10或联动浮脚结构11或浮脚同桨叶的合成结构或桨臂陆地接触驱动结构或桨臂链索牵引驱动结构(20),船桨结构2之上的驱动把手部分处于船桨所枢接的桨架结构3与桨叶结构5或浮脚结构10或联动浮脚结构11或浮脚同桨叶的合成结构或桨臂陆地接触驱动结构之间,面向前方的桨手采用站立驱动或跪姿驱动或蹲姿驱动或固定座椅驱动或滑动座椅驱动的正向划桨驱动方式。
88.上述正向划桨驱动方式为低手位向后拉桨划水、高手位向前空中回桨的技术上更高效的新的划桨驱船方式,同时,面向前方的桨手低手位向后拉桨划水的发力方向与桨叶向后推水的用力方向完全一致,从而可进一步实现“向前进”——正向驱动前进的新式赛艇运动或“向前进”——正向驱动前进的手脚可同时高效发力的新式赛艇式龙舟运动。
89.可设置与固定的座椅结构相配合的脚踏结构或进一步设置滑动座椅结构6及与滑动座椅6相配合的脚踏结构7、滑动轨道结构8。
90.桨架枢轴结构4处于所述固定座椅结构或滑动座椅结构6及滑动轨道结构8的两侧位置之上或者处于所述固定座椅结构或滑动座椅结构6与脚踏结构7之间的上部空间位置之上。
91.在需要的情况下,为平衡桨体重量,实现更高效地挥桨拉船,可采用适当的船桨重力平衡弹簧9或配重等结构与技术。
92.本正向驱动的新式赛艇的较更具体结构形式与实现方式还可以包括:
93.一、可采用双人单桨或多人单桨的正向驱动前进的赛艇结构形式
94.可如附图1中所示的情况,在船体结构1之上设置滑动座椅结构6及与滑动座椅 6相配合的脚踏结构7、滑动轨道结构8,同时,在船体结构1的右侧设置与左侧船桨结构2其所联动的桨叶结构在船体的左侧划水驱动相配合的右侧桨架结构3及桨架枢轴结构4,即使左侧船桨结构2的一端与右侧桨架结构3的桨架枢轴结构4相互枢接;在船体结构1的左侧设置与右侧船桨结构2(其所联动的桨叶结构在船体的右侧划水驱动)相配合的左侧桨架结构3及桨架枢轴结构4,即使右侧船桨结构2的一端与左侧桨架结构3的桨架枢轴结构4相互枢接。
95.桨手双手同时抓握和驱动左侧船桨结构2或双手同时抓握和驱动右侧船桨结构2 划水驱船前进。
96.二、可采用单人双桨或双人双桨或多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中设置的的正向驱动前进的赛艇结构形式
97.可如附图2-4中所示的情况,在船体结构1之上设置滑动座椅结构6及与滑动座椅6相配合的脚踏结构7、滑动轨道结构8,同时,在船体结构1的中间部分——在滑动轨道结构8的上方及滑动座椅6与脚踏结构7之间的空间位置上设置(中间) 桨架结构3及中间桨架枢轴结构4,左、右两侧的船桨结构2的一端均与(中间)桨架结构3的桨架枢轴结构4相互枢接。
98.同一桨手的右手抓握和驱动右侧船桨结构2、左手抓握和驱动左侧船桨结构2划水驱船前进。
99.为避免船桨结构2在使用过程中与双腿的膝盖等处相接触与碰撞,在相应部位处可采用弯曲杆的结构形式。(可如附图4中所示的情况)。
100.三、可采用单人双桨或双人双桨或多人双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分处左右两侧的的正向驱动前进的赛艇结构形式
101.可如附图5、6中所示的情况,在船体结构1之上设置滑动座椅结构6及与滑动座椅6相配合的脚踏结构7、滑动轨道结构8,同时,在船体结构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左、右桨架结构3及左、右桨架枢轴结构4,同时,使左侧船桨结构2的一端与右侧桨架结构3的桨架枢轴结构4相互枢接;使右侧船桨结构2的一端与左侧桨架结构3的桨架枢轴结构4相互枢接。
102.同一桨手的右手抓握和驱动右侧船桨结构2、左手抓握和驱动左侧船桨结构2。
103.为避免左、右船桨结构2之间以及左、右船桨结构2与双臂或双腿之间在使用过程中相接触与碰撞,在船桨结构2适宜部分处可采用弯曲杆的结构形式。(可如附图5中所示的情况)。
104.为避免左侧船桨结构2的靠近桨架枢轴结构4的部分与右侧手臂之间,右侧船桨结构2的靠近桨架枢轴结构4的部分与左侧手臂之间在使用过程中相接触与碰撞,可使左、右桨架结构3及左、右桨架枢轴结构4之间的距离缩短至小于桨手正常划船过程中左、右手抓握船桨结构2时的(工作)距离,形成(相对)近距桨架的双桨结构形式。从而可以使左侧船桨结构2可完全处于右侧手臂左面而完全不会与右侧手臂相接触及碰撞,也使右侧船桨结构2可完全处于左侧手臂右面而完全不会与左侧手臂相接触及碰撞。(可如附图6中所示的情况)。
105.四、可采用双人单桨或多人单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于整个船体中部的正向驱动前进的双体赛艇的结构形式。
106.可如附图7中所示的情况,采用双船体的结构形式,左、右船体结构1通过相应的中间骨架结构13相连接,在左、右船体结构1之上均设置滑动座椅结构6及与滑动座椅6相配合的脚踏结构7、滑动轨道结构8。
107.同时,在中间骨架结构13等之上设置左、右桨架结构3及左、右桨架枢轴结构 4,同时,使左侧船桨结构2的一端与左侧桨架结构3的桨架枢轴结构4相互枢接;使右侧船桨结构2的一端与右侧桨架结构3的桨架枢轴结构4相互枢接。
108.左右船桨的划水桨叶5分别处于左右船体结构1的外侧;左侧(船体上的)桨手双手同时抓握和驱动左侧船桨结构2,右侧(船体上的)桨手双手同时抓握和驱动右侧船桨结构2。
109.五、可采用三人混合桨或六人混合桨或更多人混合桨且桨架(枢轴)结构居于整个船体中部的正向驱动前进的双体或单体赛艇的结构形式。
110.当采用相应的双船体的结构形式时,其一种具体方式可如附图9中所示的情况;
111.左、右船体结构1通过相应的中间骨架结构13相连接,在左、右船体结构1之上及中间骨架结构13之上均设置固定座椅结构或滑动座椅结构6及与滑动座椅6相配合的脚踏结构7、滑动轨道结构8。
112.左、右船体结构1之上的固定座椅结构或滑动座椅6及其相配合的脚踏结构7等按
正向划船驱动方式设置;中间骨架结构13之上的固定座椅结构或滑动座椅6及其相配合的脚踏结构7等按反向划船驱动方式设置。
113.同时,在中间骨架结构13之上设置彼此距离相对较大的左、右桨架结构3及彼此距离相对较大的左、右桨架枢轴结构4。
114.使左侧船桨结构2与左侧桨架结构3的桨架枢轴结构4相互枢接;使右侧船桨结构2与右侧桨架结构3的桨架枢轴结构4相互枢接。
115.左侧船体上的桨手双手同时抓握和驱动左侧船桨结构2;右侧船体上的桨手双手同时抓握和驱动右侧船桨结构2。
116.同时,使左侧船桨结构2穿过左侧桨架枢轴结构4向右侧沿出必要长度结构14,使右侧船桨结构2穿过右侧桨架枢轴结构4向左侧沿出必要长度结构14,上述左、右船桨结构2所沿出的必要长度结构14可以成为处于中间骨架结构13的滑动座椅6 之上的桨手反向划船驱动的可持握的船桨结构部分。
117.当采用相应的双船体的结构形式时,其可采用的另一种具体方式可与附图9中所示的前一种具体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可在于:在中间骨架结构13之上不设置固定座椅结构或滑动座椅结构6等结构,而设置供相应的桨手以站立或蹲姿或跪姿等非坐姿方式划桨驱船前进的空间及结构系统。
118.处于中间骨架结构13之上的单列或双列桨手以站立或蹲姿或跪姿等非坐姿方式持握左右船桨结构指向中间的沿出必要长度结构14正向或反向划桨驱船前进。
119.当在中间骨架结构13之上设置单列桨手时,桨手的左、右手分别持握同排的左、右船桨结构指向中间的沿出必要长度结构14正向或反向划桨驱船前进。(可如附图8 中所示的情况)。
120.当在中间骨架结构13之上设置双列桨手时,左列桨手的双手同时持握左侧船桨结构指向中间的沿出必要长度结构14正向或反向划桨驱船前进;右列桨手的双手同时持握右侧船桨结构指向中间的沿出必要长度结构14正向或反向划桨驱船前进。
121.根据需要,当在中间骨架结构13之上设置坐姿驱动结构系统时,也可选择采用设置单列桨手或双列桨手等不同的方式,其相应的划桨驱动方式与前述的非坐姿划船驱进方式可基本相同。
122.通过上述不同的具体方式均可以形成一支桨可由双人同时驱动或者左右两只桨可同时由3人或4人等同时驱动的更高效的情况,从而增加整个船体的结构布局效率与驱动推进效率,也更有利于适应船体更大、桨手更多的情况。
123.六、可在船桨结构的一端(外侧端)设置浮脚结构或浮脚同桨叶的合成结构,进而形成相应结构形式的正向驱动前进的赛艇
124.可如附图10——12中所示的情况:
125.当船桨结构2的一端(外侧端)设置浮脚结构10或浮脚结构10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时,在船桨结构2的划水阶段,将需要手臂等下压——下拉船桨结构2,以克服浮脚结构10或浮脚结构10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的上浮力并使其下沉,这一方面将有利于浮脚结构10或浮脚结构10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下沉一定深度以形成强的推动船体1前进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左右手臂等同时下压——下拉船桨结构2 将使人体或及船体获得较强的向上分力,从而减弱人体重量对船体的压迫等,使船体 1明显上浮并大大减小船体1的前进阻
力。
126.在船桨结构2的回桨阶段,将使浮脚结构10或浮脚结构10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均在空中前移回位,加上浮脚结构10或浮脚结构10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的质量可以设计的明显较小、造型可十分适宜,故其对整个船体的前进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可控制到明显较小。
127.处于船体1两侧的左、右浮脚结构10或浮脚同桨叶的合成结构同时将可提供强的抗船体倾覆能力,显著提升此新式赛艇运动对水域和风浪的适应能力。
128.浮脚结构10或浮脚结构10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的具体结构方式可以为:球体造型或扁球体造型或椭圆体造型或窄船体造型或鱼雷造型或圆柱体造型等多种可选形式。(其可如附图10、11中所示的情况)。
129.可进一步考虑采用同侧的双桨或多桨联合枢接并驱动同一联动浮脚结构11或联动浮脚结构11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这种结构上的联合方式及双桨或多桨的同步联动将可以使同一联动浮脚结构11或联动浮脚结构11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的前后定向及整个运动过程等更加适宜和高效。(其可如附图12中所示的情况)。
130.在采用上述同侧的双桨或多桨联合枢接并驱动同一联动浮脚结构11或联动浮脚结构11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的设置方式时,可使船体1和左右联动浮脚结构11 或联动浮脚结构11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同时采用龙(饰)的造型或同时采用凤 (饰)的造型或同时采用马(饰)的造型或同时采用虎(饰)的造型或采用龙(饰) 凤(饰)相结合的造型或采用龙(饰)马(饰)相结合的造型或采用龙(饰)虎(饰) 相结合的造型等。
131.可考虑使中间的船体1采用较大的龙(饰)造型、左右联动浮脚结构11或联动浮脚结构11同桨叶结构5的合成结构采用较小的龙(饰)造型,从而形成快速、高效、靓丽、稳定的三龙快舟——三龙飞艇的总体造型与风格。为“龙艇天下”的运动、场景及文化提供一种“三龙开泰”的特殊神采。
132.类似的,可考虑形成三马竟跃(三驾马车)、万马奔腾、龙马精神、龙马竞渡、龙马奔腾、龙争虎跃、龙争虎斗、龙凤呈祥、龙凤争锋等诸多的运动及文化场景与情境,为文化及文明的进步增添光彩
133.七、可设计和制造可在一般路面或冰雪等路面行驶的正向驱动前进的陆上赛艇
134.在相应的陆上赛艇之上可设置能够同时适应一般路面或冰雪等路面的转向轮或驱动轮或转向轮与驱动轮的组合轮系结构,也可独立地设置可更好地适应冰雪路面的雪橇(或冰刀)等形式的转向与支撑结构,或设置轮结构与雪橇(或冰刀)结构17 相结合的复合陆上行驶系统。(可如附图13-17中所示的情况)。
135.在驱动方式上,一方面,可采用通过船桨结构2与桨臂陆地接触驱动结构相结合的驱动方式,来实现赛艇的前进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独立地采用轮式推进的驱动方式或采用船桨桨臂驱动与轮式推进相结合的复合驱动方式。
136.当采用船桨结构2与桨臂陆地接触驱动结构相结合的驱动方式时,可处于桨臂结构外侧的桨臂陆地接触驱动结构系统的触地部分可为轴心纵置的触地驱动轮结构12 或轴心横置的触地单向驱动轮结构18或锋锐触地结构19。
137.可处于桨臂结构外端的轴心纵置的触地驱动轮结构12,既可与地面接触形成纵向摩擦力以做为推动船艇前进的反向支持力,又可以实现横向移动以更好地适应整个驱动推
进过程中横向触地点会发生变化的情况。(其可如附图13中所示的情况)。
138.可处于桨臂结构外端的轴心横置的触地单向驱动轮结构18,既可在船桨的驱动行程中与地面接触形成纵向摩擦力以做为推动船艇前进的反向支持力,又可以在船桨的非驱动行程(回桨行程)中仍可采用与地面滚动接触并只产生小的滚动摩擦阻力的回桨方式。(其可如附图15中所示的情况)。
139.可处于桨臂结构外端的锋锐触地结构(19)可更好地适应冰雪等路面上行驶和驱动的情况。(其可如附图16、17中所示的情况)。
140.当采用独立的轮式推进的驱动方式或采用船桨桨臂驱动与轮式推进相结合的复合驱动方式时,可考虑通过链索及相应的导轮等结构方式实现驱动力向驱动轮的传递过程。(其可如附图14中所示的情况)。
141.可设置船桨链索驱动结构20,船桨链索驱动结构20的一端与船桨结构2相连接,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带动驱动轮结构16的轮轴旋转,船桨链索驱动结构20的中间部分可与相应的转向导轮结构21相配合,加上相应的其它配合结构,可形成完整的链索式船桨驱动结构系统。
142.可设置滑动座椅链索驱动结构22,滑动座椅链索驱动结构22的一端与滑动座椅结构6相连接,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带动驱动轮结构16的轮轴旋转,滑动座椅链索驱动结构22的中间部分也与相应的转向导轮结构相配合,加上相应的其它配合结构,可形成完整的链索式滑动座椅驱动结构系统。
143.在相应的船艇系统之上可分别独立地设置上述链索式船桨驱动结构系统或链索式滑动座椅驱动结构系统;也可以同时联合设置链索式船桨驱动结构系统与链索式滑动座椅驱动结构系统。
144.八、可设计和制造滑动座椅可直接带动船桨结构进行驱动的正向前进的赛艇
145.通过利用相应的座椅——船桨驱动链索结构23,可使依靠双脚驱动的滑动座椅的位移动力部分乃至全部直接传递给船桨结构2以推船前进,从而减小手臂的拉桨驱动力量,以更好地适应特殊情况及人士等的需要。(其可如附图10中所示的情况)。
146.座椅——船桨驱动链索结构23的一端可相对固定地设于滑动座椅结构6之上,座椅——船桨驱动链索结构23的另一端可采用位置固定的方式或位置可调节的方式与船桨结构2相连接。通过座椅——船桨驱动链索结构23的另一端在船桨结构2之上的连接位置的调节,可以改变滑动座椅结构6的运动速度与桨叶结构及整个船桨结构各部分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可形成更高效更适宜的联动关系,促成更高效更适宜的驱动过程。
147.上述座椅——船桨驱动链索结构23可应用于水上或陆上等使用的各赛艇系统之上。
148.九、其它相关的结构设置情况
149.(一)、可使桨架枢轴结构的空间位置在上下或前后等方向上移动、调节变化
150.相应的具体的结构方式可以为:
151.1、在相应桨架结构3与桨架枢轴结构4之间设置桨架摆杆结构25,桨架摆杆结构25的一端(前端)通过桨架摆杆枢轴结构26枢接于桨架结构3之上,桨架摆杆结构25的另一端设置桨架枢轴结构4,船桨结构2的一端通过桨架枢轴结构4与桨架摆杆结构25相枢接。
152.使用时,在手通过船桨结构2实现划水驱动或空中回桨的过程中,在水体对船桨结
构2的反作用力等的参与作用下,船桨结构2的一端可带动与其相枢接的桨架枢轴结构4发生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或其它适宜方向上的必要移动,以使整个划水与回桨等过程更加顺畅、高效。相应过程中,桨架摆杆结构25围绕桨架摆杆枢轴结构26做相应的摆转运动。(可如附图18——22等中所示的情况)。
153.与相应的桨架结构3及船桨结构2相配合,桨架摆杆结构25可设置于桨手的正前方或设置于桨手正前方的两侧。(分别可如附图18、19和附图20、21中所示的情况)
154.当桨架摆杆结构25设置于桨手的正前方时,可只设置一套桨架摆杆结构25并使其一端与中间设置的桨架结构3相枢接,另一端的两侧分别与左、右船桨结构2相枢接。(可如附图18中所示的情况)。
155.当桨架摆杆结构25设置于桨手的正前方时,也可设置左、右两套桨架摆杆结构 25并使它们的一端均与中间设置的桨架结构3相枢接,另一端分别与左、右船桨结构2相枢接。(可如附图19中所示的情况)。
156.当桨架摆杆结构25设置于桨手正前方的两侧时,相应的桨架结构3可设置于桨手的正前方或设置于桨手的两侧,左、右桨架摆杆结构25的一端与桨架结构3相枢接,另一端分别与左、右船桨结构2相枢接。(可如附图20、21中所示的情况)。
157.2、还可以采用滑动套管、导轨——导轮等结构系统,来实现前述的桨架枢轴结构(4)的空间位置在上下或前后或其它适宜方向上的移动变化的目的。
158.(二)、船桨平衡弹簧及桨架摆杆平衡弹簧等结构的设置方法
159.为减小因船桨重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提升回桨及整个划船过程的效能与舒适度,可设置相应的船桨平衡弹簧或及桨架摆杆平衡弹簧等结构。
160.当采用在船体的中间或人体的正前方设置(中间)桨架结构3的方式时,两侧船桨结构2的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可直接设置于(中间)桨架结构3之上或设置于(中间)桨架结构3的沿出结构之上,——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的一端与右侧或左侧船桨结构2相连接,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的另一端与(中间)桨架结构3或(中间)桨架结构3的(左、右)沿出结构相连接。(可如附图2中所示的情况)。
161.当采用在船体或人体的两侧设置桨架结构3的方式时,右侧船桨结构2的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可设置于左侧桨架结构3之上——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的两端分别与右侧船桨结构2和左侧桨架结构3相连接;左侧船桨结构2的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可设置于右侧桨架结构3之上——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的两端分别与左侧船桨2和右侧桨架结构3相连接;(可如附图5中所示的情况)。
162.当采用在船体或人体的两侧设置桨架结构3的方式时,右侧船桨结构2的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也可设置于右侧桨架结构3之上——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的两端分别与右侧船桨结构2和右侧桨架结构3相连接;左侧船桨结构2的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也可设置于左侧桨架结构3之上——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的两端分别与左侧船桨结构2 和左侧桨架结构3相连接。(可如附图6中所示的情况)。
163.当同时设置了桨架摆杆结构25时,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可设置于桨架摆杆结构 25与船桨结构2之间或仍可设置于桨架结构3与船桨结构2之间。(可分别如附图19、22中所示的情况)。
164.在设置桨架摆杆结构25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可加设或不加设桨架摆杆平衡弹簧
结构27。
165.桨架摆杆平衡弹簧结构27可设置于桨架摆杆结构25与桨架结构3或其沿出结构之间。(可如附图18中所示的情况)。
166.(三)、固定座椅情况下的脚驱动方式
167.当采用固定座椅的划桨方式时,也可同时考虑将脚腿的运动力量通过相应的脚踏、脚踏摆杆、拉索或相应的曲轴、链轮、链条等传动结构直接传递给船桨结构2或螺旋桨或拨水桨轮或陆上驱动轮等之上,从而也可达到使人体肌肉系统得到全面、高效发挥的作用。其具体的实现方式可借鉴本技术案中近似的情况,也可借鉴现有的各类人力车船系统中所采用的近似情况。(可如附图23中所示的情况)。
168.(四)、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结构系统
169.可在相应的船艇之上采用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结构系统及其相应的脚踏结构等,同样可起到可同时高效发挥双腿力量的作用,并可使相应的结构得到简化。
170.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结构系统由至少两条相互平行的座椅摆杆结构28、设置于座椅摆杆结构28上下两端的座椅摆杆枢轴结构29、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结构30、座椅回位弹簧结构31等组成。(可如附图18中所示的情况)。
171.相互平行的每条座椅摆杆结构28的上下两端的座椅摆杆枢轴结构29之间的距离相等,座椅摆杆结构28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下座椅摆杆枢轴结构29与双摆杆式移动座椅及船体的相应骨架结构相枢接,由此可确保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结构在前后移动的过程中其座面的角度保持不变,可基本处于水平状态或其它可选择的适宜角度状态。
172.可分别设于座椅下面前后位置处的可彼此相互反向用力的座椅回位弹簧结构31 的一端可均设于船体的相应骨架结构之上,另一端可设于座椅摆杆结构28之上或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的相应骨架结构之上。由此可确保双摆杆式移动座椅结构30拥有可自动回到初始位置状态——前、后座椅回位弹簧结构31的力量及力矩相互平衡的位置状态。
173.(五)、特殊的桨叶结构形式等
174.在一些情况下,如相对高手位划桨或站姿划桨等情况下,为提高桨叶的出、入水及整个划桨过程中的效率,可考虑采用有弯折的桨叶结构形式或采用使桨叶结构5与船桨结构2处于非平行的角度关系状态等设置方式。(可分别如附图19、22、23中所示的情况)。
175.(六)、潜航形式的正向前进赛艇或赛艇式龙舟
176.为提升本案所述船艇的抗波浪等能力,可借鉴小水线船艇技术,将赛艇或龙舟的主浮力船体部分浸于水下,而将固定座椅结构或滑动座椅结构6及与滑动座椅6相配合的脚踏结构7、滑动轨道结构8乃至龙头、龙尾等结构置于水面以上,水下的主浮力船体部分与水面以上的结构部分之间以相应的“小水线体结构32”——各方向上的迎水面积、触浪面积均相对小的结构体相连接。从而形成破浪及水域适应能力更强的赛艇或只有龙首、龙尾外露,同时抗风浪等能力也更强的“潜龙式龙舟”。(可如附图24、25、26中所示的情况)。
177.(七)、可具有飞滑能力的多栖的正向前进的赛艇或赛艇式龙舟
178.为进一步提升本案所述船艇的运动及观赏等价值,可考虑在相应的船艇之上加设主机翼33、尾翼34及放飞轮35等结构,使其具有水陆空三栖的能力,以使其可利用相应的具有一定重力高差的固定式或移动式放飞平台及其相应的放飞轨道、收船——升船系统等,借助处于放飞平台之上的船艇本身的重力势能实现下滑加速及放飞,之后可在空中滑翔乃
至飞行一定距离,再之后,可以以水上飞机等形式接水、划水、落于水上,进而以正向前进的赛艇或赛艇式龙舟乃至前述的“潜龙式龙舟”的形式行游于水上,再后,可以回到固定式或移动式放飞平台的下面重新与相应的收船——升船系统等对接,并借助它们重新回到固定式或移动式放飞平台的顶部,为下次放飞做好准备。使其可更广泛地应用于体育、游艺、旅游等诸多场所。放舟——放飞龙舟于天下将可成就新的精彩场面与新的精彩文化。(可如附图25中所示的情况)。
179.在竞技比赛之中,可由起点处的高平台之上滑跃而下的正向赛艇或赛艇式龙舟在空中抛飞乃至滑翔一段距离之后,安全接水、触水/击水,溅起浪花后,桨手奋力划桨、舟船快速破水前进,先及终点或用时最少者胜。
[0180]“亚舟行于天下、华艇奋飞世界”——“亚舟行于世界、华艇奋飞天下”——“东方飞龙、华艇天下”的场景与文化可以打造!可以创出!可以期待!
[0181]
依托本技术案的相应技术,同时借鉴其它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文化形式,可以打造融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及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东方神韵、现代气息与时代精神、东西合璧与大中华气派的的“飞龙文化节”。其可以成为重要的省市乃至国家文化工程!
[0182]
(八)、可横向摆移的自调桨架结构系统
[0183]
为更好地适应陆上赛艇、冰上赛艇及机械驱动的正向前进的赛艇式船机系统等的需要,可设置可横向摆移的自调桨架结构系统。其具体结构方式可以为:
[0184]
设置自调桨架结构36、自调桨架枢轴结构37、自调桨架弹簧结构,自调桨架结构36通过设置于其下端或下部的自调桨架枢轴结构37与船体结构1相应的船体沿出骨架结构38相枢接,自调桨架结构36的上部在与船的前进方向近相垂直的方向上可进行横向摆转运动,以更好地适应一般路面、冰雪路面等上行驶与驱动的需要,与自调桨架结构36相接触、连接、联动的一个或多个自调桨架拉簧结构39或弹性拉绳结构40或及压簧结构41对自调桨架结构36的上部的横向移动在受力及位移方面起到平衡、限控及调节的作用。(可分别如附图27、28、29中所示的情况)。
[0185]
(九)、可设置长短可伸缩的自调桨杆结构
[0186]
为更好地适应陆上、冰上或雪上等正向前进的赛艇的需要,可设置其长短可伸缩的自调桨杆结构42,同时设置桨杆伸缩压簧结构43或及桨杆伸缩拉簧结构44或及桨杆伸缩弹力绳结构,以对自调桨杆结构42的伸缩在受力及位移方面起到平衡、限控及调节的作用。(可如附图30中所示的情况)。
[0187]
(十)、可设置外侧端部可摆转的“船桨”结构系统
[0188]
为更好地适应陆上、冰上或雪上等正向前进的赛艇的需要,可在船桨结构2的外侧端部分之上——桨叶位置端之上设置(相对于船桨结构2的主延展方向)可横向摆转、变角移动的可摆转驱动杆45;
[0189]
可摆转驱动杆45通过可摆转驱动杆枢轴结构46与船桨结构2相枢接,同时设置可摆转驱动杆拉簧结构47或可摆转驱动杆弹性拉绳结构或及可摆转驱动杆压簧结构 48,以对可摆转驱动杆45的横向摆转、变角移动在受力及位移方面起到平衡、限控、调节的作用,可摆转驱动杆45的下端设置可更好地适应赛艇在冰上、或雪地或一般路面行驶驱动需要的抓地驱动结构49。(可如附图29中所示的情况)。
[0190]
(十一)、可采用长尺寸的船桨平衡弹簧结构或船桨平衡弹性拉绳结构
[0191]
可采用长尺寸的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或船桨平衡弹性拉绳结构40,以减小工作时船桨所受到的弹簧拉力大小的变化幅度,所述长尺寸的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或船桨平衡弹性拉绳结构40的全部或部分可设于桨架结构3等的内部或外部,所述长尺寸
[0192]
的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或船桨平衡弹性拉绳结构40的一端可直接与船桨结构2 相连接或通过相应的船桨拉绳/拉索结构与船桨结构2相连接。(可如附图29中所示的情况)。
[0193]
(十二)、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或船桨平衡弹力绳结构40与船桨结构2一起摆转的设置方式
[0194]
使船桨平衡弹簧结构9或船桨平衡弹性拉绳结构40与船桨结构2一起摆转,可使工作时船桨结构2受到的弹性平衡拉力更加均匀,在结构设置上可通过使相应的弹簧支架沿出结构70等随船桨结构2在(近)等水平方向上一起摆转的方式来实现。 (可分别如附图27、28、29中所示的情况)。
[0195]
(十三)、可采用只通过中部单一轴架结构系统连接(枢接)在一起的双船体的结构形式
[0196]
使左右船体结构1只通过设于中部区域的船体单一轴架结构50相连接——枢接在一起,即使船体单一轴架结构50通过其两端设置的船体横向水平枢轴结构51分别与左右船体结构1的中部相枢接,这样可使左右船体结构1的首尾可在风浪等的作用下各自独立地起伏升降,从而明显减小波浪等力量对船体整体强度及运动的不利影响,以明显提升整个船的适航能力。(可如附图34中所示的情况)。
[0197]
(十四)、机械力驱动的正向前进的赛艇式船机系统及正向赛艇式的地效船机系统
[0198]
通过设置相应的机械驱动的近椭圆轨迹运动的机械手臂系统,使其代替人的手臂驱动船桨结构2,以使正向前进的赛艇具有更强的动力与适航能力、更高的速度及更大的可再造性与可适用性。(可如附图32中所示的情况)。
[0199]
近椭圆轨迹运动的机械手臂系统可由近椭圆运动机械手臂结构52、机械手臂曲柄结构53机械手臂曲柄中轴结构54、机械手臂曲柄中轴轴座结构55、机械手臂曲柄外侧枢轴结构56,及机械手臂控轨摆杆结构7、机械手臂控轨摆杆支架结构58、机械手臂控轨摆杆内侧枢轴结构59、机械手臂控轨摆杆外侧枢轴结构60,以及相应的电机或热机动力结构61、驱动——传动系统等构成。
[0200]
近椭圆运动机械手臂结构52的中部通过机械手臂曲柄外侧枢轴结构56与机械手臂曲柄结构53相枢接,机械手臂曲柄结构53设置在机械手臂曲柄中轴结构54之上、机械手臂曲柄中轴结构54设置在机械手臂曲柄中轴轴座结构55之上,在相应的电机或热机动力结构61及传动系统的带动下,机械手臂曲柄结构53可以以机械手臂中轴结构54为轴心做旋转运动。
[0201]
近椭圆运动机械手臂结构52的一端通过机械手臂控轨摆杆外侧枢轴结构60与机械手臂控轨摆杆结构57相枢接,机械手臂控轨摆杆结构57通过机械手臂控轨摆杆内侧枢轴结构59枢接在机械手臂控轨摆杆支架结构58之上,机械手臂控轨摆杆结构 57及机械手臂控轨摆杆外侧枢轴结构60可围绕机械手臂控轨摆杆内侧枢轴结构59 做往返摆动运动。
[0202]
在上述机械手臂曲柄结构53及机械手臂控轨摆杆结构57的带动和控制下,近椭圆运动机械手臂结构52的另一端可形成近椭圆的运动轨迹,所述可形成近椭圆运动轨迹的近
椭圆运动机械手臂结构52的另一端通过(万向)枢轴结构62与机械船桨结构63的中部相枢接,机械船桨结构63的一端设机械桨叶结构64;
[0203]
机械船桨结构63的另一端通过机械桨架(万向)枢轴结构65与可横向摆转的机械桨架结构66相枢接,可围绕机械桨架摆转芯轴结构67做横向摆转的机械桨架结构 66的摆转幅度、位移、力量等可通过所加设的机械桨架限控拉簧结构68或及机械桨架限控压簧结构69来实现调节与控制。
[0204]
上述机械手臂控轨摆杆结构57及机械手臂控轨摆杆外侧枢轴结构60的往返摆转运动对近椭圆运动机械手臂结构52所发挥的限控作用也可以由相应的导轮——导轨结构或滑套——滑轨结构来发挥,即可通过设置相应的导轮——导轨结构或滑套——滑轨结构并使它们与机械手臂曲柄结构53等相配合,以实现近椭圆运动机械手臂结构52的运动轨迹。(可如附图32中所示的情况)。
[0205]
可进一步形成正向赛艇式的地效船机系统:在前述的机械力驱动的正向前进的赛艇式船机系统之上加设相应的地效机翼71等结构系统,即可形成新的更加高效及可靠的正向赛艇式的地效船机系统。由电机或热机动力结构61所带动的近椭圆运动机械手臂结构52及机械船桨结构63、机械桨叶结构64可以以更高的速度、更大力量、更可靠的方式驱动船艇前进,以更好地满足水上高速及安全运输等的要求。(可如附图33中所示的情况)。
[0206]
(十五)、机器人驱动的正向前进的赛艇式船机系统
[0207]
通过设置相应的类人机电系统,使机器人代替人完成正向前进的赛艇的划桨、划船动作,从而形成机器人驱动的正向前进的赛艇式实用船机系统或机器人驱动的正向前进的赛艇式模型船机系统。
[0208]
可同时设置机器人滑座结构、机器人脚踏结构等结构系统,使类人化的机器人坐在滑座结构之上,双脚登踏脚踏板结构,身体前后移动,双手挥动船桨驱船前进。
[0209]
相信上述机器人驱动的正向前进的赛艇不但会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还会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人们(人类)日常及社会生活的(形象等的)亲和力。
[0210]
(十六)、含折弯形式的握把结构的正向赛艇
[0211]
在正向赛艇的船桨结构之上可设置折弯形式的握把结构,从而形成含折弯形式的握把结构的正向赛艇。其具体情况可以为:
[0212]
1、只含折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的情况:当船桨结构2的划水行程及空中回桨行程的平均水平倾角较大,造成正手握把(手背向上、手心向下)的传统结构形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效挥桨驱动的需要时,可采用设置折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72。
[0213]
其中,相对于船桨结构2的正常直线延展轴线73,靠近桨架结构3一侧的内侧折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72的虎口握端的高度抬高、小指握端的高度降低;靠近桨叶结构5一侧的外侧折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72的虎口握端的高度可不变或抬高或压低、小指握端的高度也可不变或抬高或压低。(可如附图35a、35b中所示的情况)。
[0214]
2、同时含折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72及折弯形式的反手握把结构74的情况。
[0215]
当船桨结构2的划水行程及空中回桨行程的平均水平倾角进一步增大,造成只采用单一的正手握把的结构形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效挥桨驱动的需要时,可同时设置折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72和折弯形式的反手握把(手心向上、手背向下)结构74,可在靠近桨架结构3一侧设置(内侧)折弯形式的反手握把结构74,在靠近桨叶结构5一侧设置(外侧)折
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72。
[0216]
其中,相对于船桨结构2的正常直线延展轴线73,靠近桨架结构3一侧的内侧折弯形式的反手握把结构74的虎口握端的高度可不变或抬高、小指握端的高度可不变或降低;靠近桨叶结构5一侧的外侧折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72的虎口握端的高度可不变或抬高或压低、小指握端的高度也可不变或抬高或压低。(可如附图35c中所示的情况)。
[0217]
根据需要,也可在靠近桨架结构3的一侧同时设置折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72 和折弯形式的反手握把结构74,在靠近桨叶结构5的一侧设置一个折弯形式的正手握把结构72或设置两个乃至多个水平倾角不同的正手握把结构72。(可如附图35d 中所示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