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性能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70171发布日期:2023-03-15 08:08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性能测试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性能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2.滚装船、客滚船等船舶均设置有大型船舶跳板,用作人员和车辆上下船的通道。在此类船舶航行试验期间,一般均应开展车辆的装卸载试验,以验证车辆通过船舶跳板上下船时,船舶跳板的强度以及对车辆的可通过性。目前,车辆的装卸载试验一般在码头开展,首先船舶航行至码头处,然后放下船舶跳板并搭在码头通道上,接着车辆依次驶上、驶下船舶跳板,得到船舶的相关性能参数,以验证船舶跳板的强度以及对车辆的可通过性。
3.但是,进行上述装卸载试验时,需要将码头清空,因此每次试验时均需协调空闲的汽渡码头进行试验,试验协调难度较大,试验耗时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性能测试方法,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进行车辆装卸载试验时,需要将码头清空,因此每次试验时均需协调空闲的汽渡码头进行试验,试验协调难度较大,试验耗时较多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船舶性能测试方法,所述方法是用于测试当车辆在船舶上装/卸载时,所述船舶的性能参数;所述方法通过船舶下水装置实施,所述船舶下水装置包括下水滑道以及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水滑道上的第一斜船架,所述第一斜船架水平设置,所述测试方法包括:
6.将车辆驶入所述第一斜船架上,到达指定位置后停下;
7.将所述船舶在水里移动到所述第一斜船架的一侧并固定,所述船舶的船艏朝向所述车辆的车尾;
8.下放所述船舶的船舶跳板,使所述船舶跳板的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一斜船架上,所述船舶跳板正对所述车辆的车尾;
9.对所述车辆进行装卸载试验,以得到所述船舶的性能参数。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将车辆驶入所述第一斜船架上,具体包括:将车辆驶入所述第一斜船架的边部。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船舶下水装置还包括第二斜船架,所述第一斜船架和第二斜船架并排设置,其中,所述将所述船舶在水里移动到所述第一斜船架的一侧并固定具体包括:
12.调整所述第一斜船架和所述第二斜船架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一斜船架和所述第二斜船架之间形成驶入口,所述船舶在水里移动到所述驶入口中,且所述船舶靠近所述第一斜船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斜船架相连,所述船舶靠近所述第一斜船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斜船架相连,以使所述船舶固定。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船舶在水里移动到所述驶入口中,具体包括:所述船舶通
过拖轮拖动到所述驶入口中。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船舶通过系缆的方式与第一斜船架、第二斜船架相连。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所述第一斜船架和所述第二斜船架的高度,具体包括:
16.将所述第一斜船架调整到高于湖泊水平面0-100mm处;将所述第二斜船架调整到与所述船舶干舷高度持平。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船舶与所述第一斜船架之间的缆绳保持张紧状态,所述船舶与所述第二斜船架之间的缆绳保持松弛状态。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车辆进行装卸载试验,具体包括:
19.记录当船舶跳板空载时船舶的第一组性能参数;
20.所述车辆倒车通过所述船舶跳板驶入所述船舶的甲板上,所述车辆停稳后,记录所述船舶的第二组性能参数;
21.所述车辆通过所述船舶跳板驶离所述船舶,记录所述船舶的第三组性能参数。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性能参数包括所述船舶的左右舷、艏艉的吃水深度以及所述船舶跳板的应力和应变。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船舶跳板上设置有应力应变测量传感器,以测量所述船舶跳板的应力和应变。
24.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2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船舶性能测试方法,利用了船舶下水装置中的第一斜船架以代替码头,无需专门花时间协调空闲的码头,提高了试验效率。在测试时,先使车辆驶入第一斜船架上,到达指定位置后停下,以为登上船舶跳板做准备,再将船舶在水里移动到第一斜船架的一侧并固定,以模拟船舶停靠在码头的情形,且船舶的船艏朝向车辆的车尾,再下放船舶的船舶跳板,使船舶跳板的一端搭接在第一斜船架上,船舶跳板正对车辆的车尾,从而可对车辆进行装卸载试验,使车辆通过船舶跳板进入或离开船舶,以得到船舶的性能参数。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27.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船舶性能测试的示意图;
28.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29.图3为图2的侧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00-船舶下水装置,110-绞车牵引系统,120-下水滑道,130-第一斜船架,140-第二斜船架,200-车辆,300-船舶,310-船舶跳板,320-缆绳,400-船舶下水广场,500-拖船。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舶性能测试方法,该方法是用于测试当车辆在船舶上装/卸载,即车辆通过船舶跳板进入或驶离船舶时,船舶的性能参数,从而验证船舶跳板的强度以及对车辆的可通过性。
34.结合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舶性能测试方法通过船舶下水装置100实施,船舶下水装置100包括绞车牵引系统110、下水滑道120以及多个斜船架,下水滑道120为一系列倾斜且平行设置的钢质轨道,从绞车牵引系统110处向外和向下延伸至河底。多个斜船架水平设置在下水滑道120上,可在绞车牵引系统110的牵引下沿着下水滑道120上下运动,且多个斜船架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同步运行。船舶300下水时,首先将船舶300转运至斜船架上,然后在绞车牵引系统110的牵引下,斜船架载着船舶300沿着下水滑道120逐渐滑至水下,从而实现船舶300的平稳下水。具体地,在进行船舶300性能测试时,本实施例中选取其中一个斜船架为第一斜船架130,该试验方法包括:
35.s1:将车辆200驶入第一斜船架130上,到达指定位置后停下;
36.下水滑道120的一侧设有船舶下水广场400,第一斜船架130可选取紧靠船舶下水广场400的斜船架,并通过调整第一斜船架130的高度使得第一斜船架130与船舶下水广场400平齐,这样一来,车辆200可从船舶下水广场400直接驶入第一斜船架130上。车辆200可停放在第一斜船架130靠近边部的位置,以缩小车辆200后续驶入船舶跳板310的行程。
37.s2:将船舶300在水里移动到第一斜船架130的一侧并固定,船舶300的船艏朝向车辆200的车尾;
38.船舶300可通过拖船500拖动以实现在水里移动。相关技术中,船舶300性能测试是在航行试验期间、船舶300具有自主航行能力时才能开展,现本实施例由于船舶300可通过拖船500拖动,从而可将试验提前至系泊试验阶段开展,有助于缩短试验周期。
39.s3:下放船舶300的船舶跳板310,使船舶跳板310的一端搭接在第一斜船架130上,船舶跳板310正对车辆200的车尾;
40.船舶跳板310的一端搭接在第一斜船架130上,形成了车辆200进入或驶离船舶300的通道,船舶跳板310正对车辆200的车尾,从而车辆200可直接驶入船舶跳板310。
41.s4:对车辆200进行装卸载试验,以得到船舶300的性能参数。
42.装卸载试验具体包括:记录当船舶跳板310空载时船舶300的第一组性能参数;车辆200倒车通过船舶跳板310驶入船舶300的甲板上,车辆200停稳后,记录船舶300的第二组性能参数;车辆200通过船舶跳板310驶离船舶300,记录船舶300的第三组性能参数。通过这三组性能参数即可验证船舶跳板310的强度以及对车辆200的可通过性。
43.具体地,性能参数包括船舶300的左右舷、艏艉的吃水深度以及船舶跳板310的应力和应变。可通过在船舶跳板310上设置应力应变测量传感器以测量船舶跳板310的应力和应变。
4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船舶性能测试方法,利用了船舶下水装置100中的第一斜船架130以代替码头,无需专门花时间协调空闲的码头,提高了试验效率。在测试时,先使车辆200驶入第一斜船架130上,到达指定位置后停下,以为登上船舶跳板310做准备,再将船舶300在水里移动到第一斜船架130的一侧并固定,以模拟船舶300停靠在码头的情形,且
船舶300的船艏朝向车辆200的车尾,再下放船舶300的船舶跳板310,使船舶跳板310的一端搭接在第一斜船架130上,船舶跳板310正对车辆200的车尾,从而可对车辆200进行装卸载试验,使车辆200通过船舶跳板310进入或离开船舶300,以得到船舶300的性能参数。
45.进一步地,船舶下水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斜船架140,第一斜船架130和第二斜船架140并排设置,当然,第一斜船架130的一侧设有船舶下水广场400,第二斜船架140设置在第一斜船架130背离船舶下水广场400的一侧。其中,将船舶300在水里移动到第一斜船架130的一侧并固定具体包括:
46.调整第一斜船架130和第二斜船架140的高度,以使第一斜船架130和第二斜船架140之间形成驶入口,船舶300在水里移动到驶入口中,当然,船舶300通过拖轮拖动到驶入口中,且船舶300靠近第一斜船架130的一端与第一斜船架130相连,船舶300靠近第一斜船架130的一侧与第二斜船架140相连,以使船舶300固定。
47.具体地,车辆200和船舶300均可水平停放,以方便船舶跳板310对准车尾;且船舶300可通过系缆的方式与第一斜船架130、第二斜船架140相连,可分别设置两个系缆点,其中,为避免车辆200通过船舶跳板310上下船时,船舶300作用晃动,船舶300需靠在第二斜船架140上,为避免船舶300表面划伤,可在船舶300和第二斜船架140之间设置橡胶垫。
48.船舶300与第一斜船架130之间的缆绳320保持张紧状态,即船舶300与第一斜船架130连接的缆绳320在船舶跳板310上的位置确定后紧固,保证车辆200上下时的冲击不会造成船舶300的滑动,船舶300与第二斜船架140之间的缆绳320则保持松弛状态,以保证车辆200上下船的时候力不会传到侧边的缆绳320上去。
49.进一步地,调整第一斜船架130和第二斜船架140的高度,具体包括:
50.将第一斜船架130调整到高于湖泊水平面0-100mm处,以模拟码头的高度;将第二斜船架140调整到与船舶300干舷高度持平,以方便船舶300需靠在第二斜船架140上。
51.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52.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