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93986发布日期:2022-11-15 22:50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和海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


背景技术:

2.风力发电是新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开发条件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各国纷纷视其为新能源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近海5~25米水深线以内区域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远海还有更为丰富的风资源;海上风机发展受限于缺乏专业的安装船舶资源,海上施工成本高、风险大;与陆地风电场建设相比,海上风电场要面对风浪流等多重载荷的考验,环境条件更复杂,技术开发难度更大。
3.目前,海上风电平台的快速登靠方式多采用多自由度波浪运动补偿的舷梯系统,换乘舷梯可以实现人员和少量货物的运输。现有的海上换乘舷梯工作环境困难,通过控制俯仰机构实现伸缩舷梯的俯仰角度角度调节,并在调节固定后,直接通过俯仰机构的液压部件进行支撑固定,受海上风浪影响,对液压部件的压力较大,从而导致液压部件损坏,进而导致俯仰结构整体损坏;俯仰件需要不断根据风浪情况进行调试,长时间使用下易造成元件失灵或压力调整不准确的情况;由于伸缩舷梯伸缩结构较长,导致整体结构偏载过大,易产生倾覆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俯仰件受压力影响不稳定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包括换乘平台和伸缩舷梯,所述伸缩舷梯设置在换乘平台一侧且与换乘平台铰接设置,还包括:
7.换乘底座,所述换乘底座设置在换乘平台下方,所述换乘底座与换乘平台固定设置,所述换乘底座下方还设有回转支承,所述换乘底座侧面设有俯仰装置;
8.俯仰装置,所述俯仰装置包括俯仰件和固定部件,所述俯仰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在换乘底座侧壁和伸缩舷梯底部,所述固定部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在换乘底座侧壁且与俯仰件底端铰接,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伸缩舷梯底部且与俯仰件顶端铰接设置,所述俯仰件为液压杆;
9.蓄能装置,所述蓄能装置包括稳定底座和蓄能器本体,所述稳定底座设置在换乘底座侧壁,所述蓄能器本体底部设置在稳定底座上,所述蓄能器本体还通过连接支架固定在俯仰件侧壁上,所述蓄能器本体与俯仰件并列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换乘底座支撑换乘平台和伸缩舷梯,换乘底座下方设置回转支承用于实现整体的回转功能,俯仰件实现伸缩舷梯的俯仰运动,控制海上换乘舷梯的快速登乘,提高海上换乘效率,通过固定部件提升俯仰装置的稳固性,减轻俯仰装置固定后承受压力,同时通过蓄能装置将能量存储起来,保证液压元件的压力稳定,避免俯仰件损
坏,减少登乘后受风浪影响带来的晃动,保证了运维人员的安全。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座、连接座和转动件,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换乘底座侧壁固定,所述连接座设置在第一固定座上,所述转动件固定在连接座上且转动件与俯仰件铰接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件固定俯仰件底部,在俯仰件进行伸缩操作时保证其稳定性,通过转动件不影响俯仰件角度调节。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座底部延伸有远离换乘底座的承接板,所述连接座呈z型且底部搭放在承接板上,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座、转动轴和支撑轴承,所述转动座呈u型且底部固定在连接座侧面,所述支撑轴承定位转动在转动座两侧边内,所述转动轴与支撑轴承同轴设置且固定在俯仰件底部。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接板和连接座配合固定俯仰件底部,减少晃动脱落等意外的发生,保证整体结构稳定性,设置转动轴和支撑轴承保证俯仰件受力均匀牢固。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卡扣座和卡扣件,所述卡扣座固定在伸缩舷梯底部,所述卡扣件与俯仰件铰接设置,所述卡扣件包括连接柱、引导柱和螺纹段,所述引导柱和螺纹段设置在连接柱两端,所述引导柱呈圆台状且引导柱远离连接柱一端直径大于连接柱直径,所述螺纹段直径小于连接柱直径,所述引导柱远离连接柱一端与俯仰件顶端铰接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固定件连接固定俯仰件顶部和伸缩舷梯,保证俯仰件顶部结构稳定,通过连接柱卡接和螺纹段螺纹连接的方式,保证顶部连接的牢固性,同时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后续维修更换。
17.进一步的,所述卡扣座内开设有容纳卡扣件的卡扣孔,所述卡扣孔内部设有与螺纹段配合的内螺纹,所述卡扣孔内部还延伸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设置在螺纹段与连接柱之间,所述连接柱外侧还套设有防滑段。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扣孔与卡扣件配合,设置限位环对卡扣件进行限位并设置防滑段套设在连接柱外壁,避免卡扣件脱落,影响俯仰件与伸缩舷梯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底座包括稳定架和防滑垫,所述稳定架靠近蓄能器本体一侧为斜面且外表面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内顶部和底部设置有弧状防滑垫,所述卡接槽相对的两侧设有外扩槽。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稳定底座固定蓄能器本体底部,保证设置在俯仰件上的装置结构稳定,同时减少蓄能器本体对俯仰件的压迫,避免俯仰件承受过大压力。
2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多个连接条和过渡座,每组所述连接条包括第一固定条和第二固定条,所述第一固定条和第二固定条相对设置且均为弧形,所述第一固定条套设在蓄能器本体外,所述第二固定条套设在俯仰件本体外,所述过渡座安装在蓄能器本体和俯仰件之间,所述过渡座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呈弧形。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条和第二固定条将蓄能器本体固定在俯仰件上,并设置过渡座减少两者之间的挤压摩擦,其结构简单且保证了连接之间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2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条和第二固定条内均设有减震座,所述减震座呈圆弧状,所述减震座远离圆心一侧固定有减震弹簧,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条或第二固定条内侧固定,
所述减震座靠近圆心一侧还设置有弹性垫,所述过渡座上阵列设置有多个减压孔。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座一方面能够提升装置固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蓄能器本体在使用时的震动,避免蓄能器本体对其他工作元器件造成损害。
2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6.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通过固定部件提升俯仰装置的稳固性,减轻俯仰装置固定后承受压力,避免俯仰件损坏,同时通过蓄能装置将能量存储起来,保证液压元件的压力稳定,保证运维人员的安全。
27.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第一固定件连接换乘底座侧壁和俯仰件底端,第二固定件连接伸缩舷梯底部和俯仰件顶端,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使俯仰件两端的连接更加牢固稳定。
28.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第一固定条和第二固定条将蓄能器本体固定在俯仰件上,还设置减震座减少对电子元气件造成损坏,并设置过渡座减少两者之间的挤压摩擦。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固定部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固定部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蓄能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换乘平台;2、伸缩舷梯;3、换乘底座;31、回转支承;4、俯仰装置;5、俯仰件;6、固定部件;61、第一固定件;611、第一固定座;6111、承接板;612、连接座;613、转动件;6131、转动座;6132、转动轴;6133、支撑轴承;62、第二固定件;621、卡扣座;6211、卡扣孔;62111、限位环;622、卡扣件;6221、连接柱;62211、防滑段;6222、引导柱;6223、螺纹段;7、蓄能装置;71、稳定底座;711、稳定架;7111、卡接槽;7112、外扩槽;712、防滑垫;72、蓄能器本体;73、连接支架;731、连接条;7311、第一固定条;7312、第二固定条;7313、减震座;73131、减震弹簧;73132、弹性垫;732、过渡座;7321、减压孔。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7.一种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换乘平台1、伸缩舷梯2、换乘底座3、俯仰装置4和蓄能装置7,伸缩舷梯2设置在换乘平台1一侧且与换乘平台1铰接设置,换乘底座3设置在换乘平台1下方,换乘底座3下方还设有回转支承31,换乘底座3侧面设有俯仰
装置4,俯仰装置4包括俯仰件5和固定部件6,俯仰件5通过固定部件6固定在换乘底座3侧壁和伸缩舷梯2底部,固定部件6包括第一固定件61和第二固定件62,第一固定件61设置在换乘底座3侧壁且与俯仰件5底端铰接,第二固定件62设置在伸缩舷梯2底部且与俯仰件5顶端铰接设置,俯仰件5为液压缸,蓄能装置7包括稳定底座71和蓄能器本体72,稳定底座71设置在换乘底座3侧壁,蓄能器本体72底部设置在稳定底座71上,蓄能器本体72还通过连接支架73固定在俯仰件5侧壁上,蓄能器本体72与俯仰件5并列设置且设置在俯仰件5上方,换乘底座3支撑换乘平台1和伸缩舷梯2,换乘底座3下方设置回转支承31用于实现整体的回转功能,俯仰件5实现伸缩舷梯2的俯仰运动,控制海上换乘舷梯的快速登乘,提高海上换乘效率,通过固定部件6提升俯仰装置4的稳固性,减轻俯仰装置4固定后承受压力,避免俯仰件5损坏,同时通过蓄能装置7将能量存储起来,保证液压元件的压力稳定,减少登乘后受风浪影响带来的晃动,保证了运维人员的安全。
38.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件61包括第一固定座611、连接座612和转动件613,所述第一固定座611背部与换乘底座3侧壁固定,第一固定座611底部延伸有远离换乘底座3的承接板6111,连接座612呈z型且底部搭放在第一固定座611上,连接座612与第一固定座611之间还通过螺栓固定,转动件613固定在连接座612远离第一固定座611的侧面上且转动件613与俯仰件5铰接设置,承接板6111和连接座612配合固定俯仰件5底部,减少晃动脱落等意外的发生,保证整体结构稳定性,设置转动轴6132和支撑轴承6133保证俯仰件5受力均匀牢固,转动件613包括转动座6131、转动轴6132和支撑轴承6133,转动座6131呈u型且底部固定在连接座612侧面,支撑轴承6133定位转动在转动座6131两侧边内,转动轴6132与支撑轴承6133同轴设置且固定在俯仰件5底部,设置转动轴6132和支撑轴承6133保证俯仰件5受力均匀牢固。
39.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固定件62包括相互配合的卡扣座621和卡扣件622,卡扣座621固定在伸缩舷梯2底部,卡扣件622底部与俯仰件5顶端铰接设置,卡扣件622包括连接柱6221、引导柱6222和螺纹段6223,引导柱6222和螺纹段6223设置在连接柱6221两端,引导柱6222呈圆台状且引导柱6222远离连接柱6221一端直径大于连接柱6221直径,螺纹段6223直径小于连接柱6221直径,引导柱6222远离连接柱6221一端与俯仰件5顶端铰接设置,通过连接柱6221卡接和螺纹段6223螺纹连接的方式,保证顶部连接的牢固性,同时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后续维修更换,卡扣座621内开设有容纳卡扣件622的卡扣孔6211,卡扣孔6211内部设有与螺纹段6223配合的内螺纹,卡扣孔6211内部还延伸有限位环62111,限位环62111设置在螺纹段6223与连接柱6221之间,连接柱6221外侧还套设有防滑段62211,卡扣孔6211与卡扣件622配合,设置限位环62111对卡扣件622进行限位并设置防滑段62211套设在连接柱6221外壁,避免卡扣件622脱落,影响俯仰件5与伸缩舷梯2连接。
40.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稳定底座71包括稳定架711和防滑垫712,稳定架711靠近蓄能器本体72一侧为斜面且外表面开设有卡接槽7111,卡接槽7111内顶部和底部设置有弧状防滑垫712,卡接槽7111左右相对的两侧设有外扩槽7112,外扩槽7112外部长度大于内部长度,稳定底座71固定蓄能器本体72底部,保证设置在俯仰件5上的装置结构稳定,同时减少蓄能器本体72对俯仰件5的压迫,避免俯仰件5承受过大压力,外扩槽7112设计便于蓄能器本体72更好放入稳定架711中。
41.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蓄能器本体72与俯仰件5之间设置有两组连接支架73,连接
支架73包括多个连接条731和过渡座732,每组连接条731包括第一固定条7311和第二固定条7312,第一固定条7311和第二固定条7312为弧形且弧状开口相对设置,第一固定条7311套设在蓄能器本体72外,第二固定条7312套设在俯仰件5本体外,过渡座732安装在蓄能器本体72和俯仰件5之间,过渡座732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呈弧形,过渡座732上阵列排布有多个贯穿的减压孔7321,第一固定条7311、过渡座732和第二固定条7312之间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进行加固,第一固定条7311和第二固定条7312将蓄能器本体72固定在俯仰件5上,并设置过渡座732减少两者之间的挤压摩擦,其结构简单且保证了连接之间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第一固定条7311和第二固定条7312内均设有减震座7313,减震座7313呈圆弧状,减震座7313远离圆心的外侧固定有减震弹簧73131,减震弹簧73131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条7311或第二固定条7312内侧固定,所述减震座7313靠近圆心的内侧还设置有弧状弹性垫73132,弹性垫73132面积小于减震座7313内部面积,减震座7313一方面能够提升装置固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蓄能器本体72在使用时的震动,避免蓄能器本体72对其他工作元器件造成损害。
42.本海上换乘舷梯的俯仰机构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根据现场情况,控制换乘平台1实现回转和伸缩舷梯2实现俯仰,俯仰件5通过第一固定件61和第二固定件62固定在换乘底座3侧壁和伸缩舷梯2底部,俯仰件5上方还连接有蓄能装置7,蓄能装置7通过稳定底座71设置在换乘底座3侧壁,蓄能器本体72通过连接支架73与俯仰件5连接,蓄能器本体72通过存储多余能量来缓解液压元件压力。
43.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