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3596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遥控航模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通道横列双桨 直升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遥控航j莫中的橫列双桨直升机,是以旋翼作为其主要升力来 源的垂直起落器,与固定翼模型飞机不同,通常固定翼模型飞机因为机 型的构造,使其操作较为简单, 一般人的反映速度就可以跟的上,而双 桨直升机的控制面较多,使横列双桨直升机复杂的飞行操作,如果不借 电子设备的话,不经过大量的训练是很难控制的。
在横列双桨直升机飞行姿态操控上,常采用改变俩侧旋翼角度来控 制, 一般旋翼是由机械结构控制完成各种角度的变化,旋翼向前、向后、 向左、向右倾斜,会产生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水平分力,从而使 直升机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飞行。现有横列双桨直升机完成各种姿态操 控,均要求对旋翼角度进行操纵,使其操作难度较高,同时操纵旋翼角 度变化的机械结构也会比较复杂。当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如果遇到气流 变化,姿态就会发生改变,为了控制双桨直升机飞行航向, 一般配有三 个或以上的陀螺仪来控制直升机飞行航向,陀螺仪会利用自身的定轴性 控制飞机回到原来的位置。然而遥控航模小型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其 消费群主要是初学者,所以这类产品必须是低价位的,然而复杂的机械 结构及采用多个陀螺仪必然导致成本的增加,不利于这类产品的普及, 同样现有横列双桨直升机复杂的结构也不易于直升机操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横列双桨直升机结构复杂、操作复杂的技术 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的横列双桨直升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四通道横列双桨直 升机,包括内部封装有电池的机架、橫向设于机架尾部的尾翼,设于机
架底部的机轮组件,机架两侧横向设有两根与机架连接可绕自身轴线转 动的左、右悬臂杆,左、右悬臂杆各通过一组连杆机构分别与设于机架 上的可带动左、右悬臂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的左、右舵机连接,左、右悬 臂杆末端各设有一组旋翼机构,两组旋翼机构中的马达及左、右舵机与 设于机架内的信号接收机连接,马达为变速马达。 、
其中,所述机架的中部设有一固定座,固定座顶部横向设有一杆套, 该杆套内活套有从其两侧插入的横向设于机架两侧的左、右悬臂杆,左、 右悬臂杆的长度相等,其转动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固定于左、右悬臂 杆上的旋翼机构成对称设置。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固定于悬臂杆上的升降摇臂,设于舵机输出轴上 的驱动臂,升降摇臂与驱动臂间经第二绳扣连接,第二绳扣由一段钢丝 及固定于钢丝两端的分别与升降摇臂与驱动臂铰接的两个球头扣组成。
固定在左、右悬臂杆上的两个升降摇臂各设有一个球形销,左、右 悬臂杆通过第一绳扣相互连接,第一绳扣由一段钢丝及固定于钢丝两端 的球头扣组成,两个球头扣分别与两个升降摇臂上的球形销连接。
所述旋翼机构包括一马达固定套,设于马达固定套内的马达,设于 马达轴上的马达齿轮、与马达齿轮啮合的回转轴线平行马达轴轴线的大 齿轮,还包括上部装有旋翼及平衡组件的螺旋桨主轴,马达固定套上设 有插接悬臂杆的连接孔及主轴固定套,螺旋桨主轴穿套在大齿轮的轴孔 及主轴固定套中,其末端抵靠于位于主轴固定套底部的主轴挡块上,螺 旋桨主轴与大齿轮为紧配合,马达的马达轴露于马达固定套外,螺旋桨 主轴上在大齿轮与主轴固定套间、主轴固定套与主轴挡块间均设有径向 受力的滑动轴承。
所述旋翼固定于一旋翼套上,旋翼套固定在螺旋桨主轴顶部,在旋翼
套顶端设有连接座;平衡组件包括平衡杆,及固定于该平衡杆两端的两 个平衡锤,平衡杆中间处设有固定环,固定环两侧于平衡杆上设有球形 销,固定环与连接座连接;同时平衡杆及旋翼间经第三绳扣相互连接, 第三绳扣由一段钢丝及固定于钢丝两端的球头扣组成,两个球头扣一个 与平衡杆上的球形销连接,另一个旋翼连接。
所述的左、右悬臂杆上设有均设有卡线架。
所述的机轮组件包括设于机架前部的前机轮及设于机架中部两侧的 一对侧机轮。
本发明,直升机旋翼只有向前、向后倾斜两种角度变化,通过对旋 翼向前、向后倾斜完成直升机的前、后飞行或方向转动。模型直升机的
升降靠两侧马达转速同时增大或减小来控制;而通过控制两个马达转速
来控制反扭力的变化来控制直升机的倾斜,达到直升机飞行转向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简化了旋翼操作,使带动旋翼角度变化的机械 结构相对简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直升机操作难度,使无操纵 基础的初学者也能操纵直升机平稳飞行。同时直升机的机械部分简单也 使直升机性能稳定性大大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 2、 3示出了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基本结构, 一种四通道横 列双桨直升机,包括内部封装有电池1的机架2、横向设于机架2尾部的 尾翼3,设于机架2底部的机轮组件,机架2两侧横向设有两根与机架2 连接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左、右悬臂杆4、 5。左、右悬臂杆4、 5各通过 一组连杆机构分别与设于机架2上的可带动左、右悬臂杆4、 5绕自身轴 线转动的左、右舵机6、 7连接,左、右悬臂杆4、 5末端各设有一组旋 翼机构,两组旋翼机构中的马达8及左、右舵机6、 7与设于机架2内的 信号接收机9连接。本实施例中,因直升机的飞行控制有部分取决于马 达8的转速变化,所以马达8采用变速马达。安装在机架2底部的机轮 组件包括设于机架2前部的前机轮IO及设于机架2中部两侧的一对侧机 轮ll。
如图3所示,机架2中部内设有安装电池1及信号接收机9的腔室; 机架2的中部信号接收机9上方固定有一个固定座12,固定座U顶部橫 向设有一杆套13,该杆套13内活套有从其两侧插入的横向设于机架2两 侧的左、右悬臂杆4、 5,左、右悬臂杆4、 5的长度相等,其转动轴线处 于同一直线上,固定于左、右悬臂杆4、 5末端的旋翼机构成对称设置, 左、右悬臂杆4、 5上设有均设有卡线架14。
如图3所示,旋翼机构包括一马达固定套,设于马达固定套内的马 达8,设于该马达轴上的马达齿轮15、与该马达齿轮15啮合的回转轴线 平行马达轴轴线的大齿轮16,还包括上部装有旋翼17及平衡组件的螺旋 桨主轴18。马达固定套由上、下马达固定套19、 20对接组成,上马达固 定套19上设有主轴固定套21及插接悬臂杆的连接孔,螺旋桨主轴18穿 套在大齿轮16的轴孔及主轴固定套21中,其末端抵靠于位于主轴固定 套21底部的主轴挡块23上,螺旋桨主轴18与大齿轮16为紧配合,马 达8的马达轴露于马达固定套外,螺旋桨主轴18上在大齿轮16与主轴 固定套21间、主轴固定套21与主轴挡块23间均设有径向受力的滑动轴 承24。安装旋翼机构时,左、右悬臂杆4、 5端部插入对应的上马达固定 套19的连接孔中,使两组旋翼机构分别与左、右悬臂杆4、 5实现连接。
本实施例中,旋翼17由两片桨叶,及将两片桨叶连为一体的连接块 25构成。旋翼17通过连接块25固定于一旋翼套26上,旋翼套26固定 在螺旋桨主轴18顶部,两者属于紧配合。在旋翼套26顶端设有连接座 27,连^l妄块25侧壁上设有球形销。平衡组件包括平衡杆28,及固定于平 衡杆28两端的两个平衡锤29,平衡杆28中间处设有固定环30,固定环 30两侧于平衡杆28上设有球形销,固定环30经螺栓与连接座27固连。 同时平衡杆28及旋翼17间经第三绳扣31相互连接,第三绳扣31由一 段钢丝及固定于钢丝两端的球头扣组成,两个球头扣一个与平衡杆28上 的球形销连接,另一个与连接块25上的球形销连接。直升机的平衡由两 侧的平衡杆28共同平衡,平衡杆28与桨叶的角度为30度。
如图1、 3所示,连杆机构包括固定于悬臂杆上的升降摇臂32,设于 舵机输出轴上的驱动臂33,升降摇臂32与驱动臂33间经第二绳扣34连 接,第二绳扣34由一段钢丝及固定于钢丝两端的分别与升降摇臂W与 驱动臂33铰接的两个球头扣組成。舵机工作时驱动连杆机构运动,舵机 输出轴带动驱动臂33转动,第二绳扣34受力带动升降摇臂32绕悬臂杆 轴线转动,同时悬臂杆随同升降摇臂32—起转动。随舵机输出轴转动方 向的不同,使悬臂杆可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在连杆机构带动下,悬臂 杆逆时针转动可使旋翼机构向前倾斜,即旋翼U向前倾斜;悬臂杆顺时 针转动可使旋翼机构向后倾斜,即旋翼U向后倾斜。本实施例中,固定 在左、右悬臂杆4、 5上的两个升降摇臂32各设有一个球形销,左、右悬臂杆4、 5通过第一绳扣35相互连接,第一绳扣35由一段钢丝及固定 于钢丝两端的球头扣组成,两个球头扣分别与两个升降摇臂32上的球形 销连接。
本发明飞行时,马达8由信号接收机9控制,马达8通电,马达轴 旋转,马达轴上的马达齿轮15带动大齿轮16旋转,与大齿轮16紧配合 的螺旋桨主轴18带动旋翼17旋转,旋翼17在飞速旋转时会产生相应的 反扭矩,信号接收机9可发送不同指令以控制马达8的转速,由马达8 驱动的旋翼17根据马达8转速的不同反扭力会有相应变化。信号接收机 9发送指令给两个马达8对直升机进行飞行控制时。当信号接收机9发送 指令控制两侧旋翼组件中的马达8以不同转速工作时,因两侧旋翼17产 生相应的反扭矩大小不同,使直升机向左或向右倾斜,达到直升机飞行 转向的目的。模型直升机的升降靠两侧马达8转速同时增大或减小来控 制。
当信号接收机9发送指令给左、右舵机6、 7对直升机进行飞行控制 时。控制直升机前飞时,左、右舵机6、 7同时带动驱动臂33向后侧转 动,即左、右旋翼17向前倾斜,可使直升机向前飞行;控制直升机后飞 时,左、右舵机6、 7同时带动驱动臂33向前侧转动,即左、右旋翼17 向后倾斜,可使直升机向后飞行;如左、右航机6、 7成反向运动 一个 舵机带动驱动臂33向后侧转动、另一个带动驱动臂33向前侧转动,即 一个旋翼17向前倾斜,另一旋翼17向后倾斜,可实现对直升机飞行方 向的控制。
本发明,直升机旋翼只有向前、向后倾斜两种角度变化,通过对旋 翼向前、向后倾斜完成直升机的前、后飞行或方向转动。模型直升机的 升降靠两侧马达转速同时增大或减小来控制;而通过控制两个马达转速 来控制反扭力的变化来控制直升机的倾斜,达到直升机飞行转向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简化了旋翼操作,使带动旋翼角度变化的机械 结构相对简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直升机操作难度,使无操纵 基础的初学者也能操纵直升机平稳飞行。同时直升机的机械部分简单也 使直升机性能稳定性大大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包括内部封装有电池的机架、横向设于所述机架尾部的尾翼,设于所述机架底部的机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两侧横向设有两根与所述机架连接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左、右悬臂杆,所述的左、右悬臂杆各通过一组连杆机构分别与设于所述机架上的可带动所述左、右悬臂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的左、右舵机连接,所述的左、右悬臂杆末端各设有一组旋翼机构,所述的两组旋翼机构中的马达及所述的左、右舵机与设于所述机架内的信号接收机连接,所述马达为变速马达。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的中部设有一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顶部横向设有一杆套,该杆套 内活套有从其两侧插入的横向设于所述机架两侧的所述左、右悬臂杆, 所述左、右悬臂杆的长度相等,其转动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固定于所述左、右悬臂杆上的所述旋翼机构成对称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连杆机构包括固定于悬臂杆上的升降摇臂,设于舵机输出轴上的驱动 臂,所述的升降摇臂与驱动臂间经第二绳扣连接,所述第二绳扣由一段 钢丝及固定于钢丝两端的分别与所述的升降摇臂与驱动臂铰接的两个球 头扣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其特征在于固 定在所述的左、右悬臂杆上的两个所述升降摇臂各设有一个球形销,所述的左、右悬臂杆通过第一绳扣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绳扣由一段钢丝及 固定于钢丝两端的球头扣组成,两个球头扣分别与两个所述升降摇臂上的球形销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旋翼机构包括一马达固定套,设于所述马达固定套内的所述马达,设 于该马达轴上的马达齿轮、与该马达齿轮啮合的回转轴线平行所述马达 轴轴线的大齿轮,还包括上部装有旋翼及平衡组件的螺旋桨主轴,所述 马达固定套上设有主轴固定套及插接悬臂杆的连接孔,该螺旋桨主轴穿 套在所述大齿轮的轴孔及所述主轴固定套中,其末端抵靠于位于所述主 轴固定套底部的主轴挡块上,所述螺旋桨主轴与所述大齿轮为紧配合, 所述马达的马达轴露于所述马达固定套外,所述螺旋桨主轴上在所述的 大齿轮与主轴固定套间、所述的主轴固定套与主轴挡块间均设有径向受 力的滑动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旋翼固定于一旋翼套上,该旋翼套固定在螺旋桨主轴顶部,在所述旋 翼套顶端设有连接座;所述平衡组件包括平衡杆,及固定于该平衡杆两 端的两个平^"锤,所述平衡杆中间处设有固定环,该固定环两侧于所述 平衡杆上设有球形销,所述固定环与所述连接座连接;同时所述的平衡 杆及旋翼间经第三绳扣相互连接,所述第三绳扣由一段钢丝及固定于钢 丝两端的球头扣组成,两个球头扣一个与所述平衡杆上的球形销连接, 另一个所述旋翼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左、右悬臂杆上设有均设有卡线架。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机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机架前部的前机轮及设于所述机架中部两侧 的一对侧机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通道横列双桨直升机,包括内部封装有为电池的机架、横向设于机架尾部的尾翼,设于机架底部的机轮组件,机架两侧横向设有两根与机架连接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左、右悬臂杆,左、右悬臂杆各通过一组连杆机构分别与设于机架上的可带动左、右悬臂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的左、右舵机连接,左、右悬臂杆末端各设有一组旋翼机构,两组旋翼机构中的马达及左、右舵机与设于机架内的信号接收机连接,马达为变速马达。本发明操作简单,使无操纵基础的初学者也能操纵直升机平稳飞行。同时直升机的机械部分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低,也使飞机性能稳定性大大提高。
文档编号B64C27/00GK101204991SQ200710123720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8日
发明者姚永亮, 罗方瑞, 范晋红, 良 金 申请人:深圳市艾特航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