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3587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过渡部底板的飞机登机桥(Fluggastbrücke)或飞机乘客舷梯,其中,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有一跨装在过渡部底板上的折棚,尤其是U形的折棚。
背景技术
由DE 3023885A1、EP 0277648A1和DE 3306109C2充分已知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所述飞机乘客舷梯用于进入飞机。这里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具有可展开的折棚,该折棚跨装在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与飞机之间的中间空间上,以保护登机人员不受天气的影响。折棚基本上设计成U形的,其中,折棚在下方由过渡部底板封闭。折棚在其端侧具有柔性框架,该框架具有用可弹性屈服的材料制成的冲击缓冲器,其中,折棚以所述冲击缓冲器贴靠在飞机的外壳上。因为必须通过框架保证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确实紧贴在飞机机身上,因此框架的柔性是必要的。这是刚性的框架不能做到的。通过冲击缓冲器应该防止,在柔性框架贴靠到飞机的外壳上时对外壳造成损坏。
这类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应保证能够进入不同类型的飞机。也就是说,利用这种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既可以保证例如进入小型飞机,也可以例如进入空中客车A380。空中客车A380具有延伸到飞机机身顶棚的上登机门。这意味着,这种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必须在其高度上有极大的伸展长度,这是因为,由于门洞的外轮廓,整个门洞只能用这种非常高的折棚才能完全包围。
如上所述,另一方面,有一种飞机,其入口门基本上只沿飞机机身的垂直部分延伸。这里不便于具有大的垂直延伸长度,这是因为,冲击缓冲器有时会延伸越过飞机的顶棚。这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即冲击缓冲器在上部区域不会在整个面上贴靠,因此存在水会流入的危险。此外,还存在这样的危险,即对于具有小的机身直径的飞机,会损坏顶棚结构,如天线、传感器等。此外,使折棚偏转的臂有时会直接与飞机机身接触。

发明内容
现在,为了使这种购置较贵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可以在广泛的范围内使用,既可以在小型飞机也可以大型飞机中使用,按照本发明建议,过渡部底板的上边缘与折棚的顶篷之间的净高是可以改变的。由此,如果这种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应该用在A380的上部登机口上,则需要一个大的开口尺寸。在这种情况下,可将过渡部底板的上边缘与折棚的顶棚之间的净高选择得很大,与此相反,如果登机桥应该使得能够进入小型飞机,其中,门洞基本上位于飞机机身的垂直范围内,并且折棚基本上应该不能明显超出门的轮廓伸出,则折棚只需有小的净高。由此可见,过渡部底板的上边缘与折棚的顶棚之间的净高可变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可以用途明显更为广泛地使用。
具体设想,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具有相对于过渡部底板高度可调地接纳折棚的框架装置。也就是说,过渡部底板保持不动,而只是折棚沿垂直方向相对于过渡部底板移动,从而放大或缩小净开口尺寸。在这种情况下,具体设想,框架装置具有两个可彼此相对移动的框架部分,其中,两个框架部分由纵向引导装置例如Rollon引导装置相互连接。由此可知,位于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上的框架部分固定地设置在这里,而与之相反,接纳折棚的另一个可移动框架部分则在高度上是可以移动的,并由此提供所要求的通道净高的可改变性。在这种情况下设想,一个框架部分可通过机动驱动装置,例如丝杠驱动装置相对于另一个框架部分移动。此处,丝杠驱动装置特别布置在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的两个纵向侧。
为了防止水分进入框架装置的两个彼此相对移动的框架部分之间,两个框架部分在上水平撑杆(Streben)上通过覆盖两个框架部分之间的间隙的覆盖织物覆盖。覆盖织物的长度对应于框架部分沿垂直方向彼此相对的移动路程。
同样可以设想,过渡部底板在高度上是可调的。在这种情况下设想,U形折棚通过联接框架与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连接。这里,过渡部底板可通过布置在联接框架上的机动驱动装置、例如丝杠驱动装置或活塞-缸驱动装置在高度上移动。如果现在可在高度上相对于飞机登机桥的地板调节过渡部底板,则在过渡部底板与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的地板之间强制性地形成一台阶部,该台阶部可以通过一搭接件来找平。这种搭接件在台阶部上形成一斜坡,由此,例如成坐轮椅的人员也可以通过台阶部。


下面参考附图举例较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1a和1b示意地示出具有冲击缓冲器的折棚贴靠在具有大直径的机身(图1a)上和贴靠在具有小直径的机身(图1b)上的问题;图2用透视图示意地示出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的前部;图3示出图2的侧视图;图4示出图2的一个视图;图5用正视图示出框形装置;图6按照图5的剖面A-A用侧视图并用放大的视图示出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处于移入位置的折棚,其中,为了更清晰起见,省去了驱动装置;图7按照图5的剖面A-A示出按图5的视图,其中,折棚向上移出,即具有上部终点位置;图8用分解视图示出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的两个框架部分,其中,为了清晰起见,省去了折棚以及舷梯或登机桥端侧的组件;图9示意地示出折棚的上部区域,它具有用于调节折棚的臂;图10示出飞机登机桥一具有可摆动的过渡部底板的实施形式;
图11a示出一飞机登机桥,其中高度可调节的过渡部底板位于下面的位置;图11b示出如图11a的视图,其中,过渡部底板位于上面的位置;图11c示出图11b在XIb/XIb线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a和1b示意地示出折棚以其布置在端侧的冲击缓冲器贴靠在具有大的直径的飞机机身上,其中门洞伸入顶棚(区域)(图1a)很远,以及折棚以其冲击缓冲器贴靠在具有小直径的飞机机身上,其中门洞位于飞机机身的垂直范围内。可以直接看出,在折叠的折棚以布置在端侧的冲击缓冲器贴靠在大直径的飞机机身上时,折棚在高度上的伸展尺寸必须大于折棚贴靠在小直径的飞机机身上时的情况。如果将在冲击缓冲器的范围内具有大净开口尺寸的折棚贴靠在小飞机机身上,则有这样的危险,即冲击缓冲器越过飞机机身的顶棚伸出,从而产生前面所述的所有后果。
从按图2的透视图可以看出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的前面部分,其中,该前面部分包括折棚1,该折棚通过框架装置10与飞机登机桥或舷梯的壳体20连接。折棚1覆盖用30表示的过渡部底板。此处,该底板可以设计成多片伸缩底板(Lamellenboden),从而该底板能对应于折棚1收拢或展开。当折棚1移动展开时,就可特别得到图9的状态,这里,设有专门设计的臂2,它由两个彼此铰接的臂部分2a和3a组成,其中,臂部分通过与索引导装置6连接的活塞-缸驱动装置4a、5a使折棚贴靠在飞机机身上。一冲击缓冲器1a在端侧位于折棚1上,为了清晰起见,在图2中省去了该冲击缓冲器。底板30不与折棚1连接。
现在,本发明的内容是,如图2所示向下超过底板30伸出的折棚1如何可对应于箭头40在高度上垂直移动,以改变由箭头50表示的净开口尺寸。为了在高度上相对于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移动折棚1,设置一所谓的框架装置10,其中,框架装置10的构形特别可由图8的视图中得出。图8示出两个框架部分11和12,它们可通过所谓的Rollon引导装置13沿垂直方向彼此相对地移动。为了彼此相对地移动两个框架部分11和12,在框架部分11的两侧设置整体用14表示的驱动装置,这里,驱动装置14表示为丝杠驱动装置。丝杠驱动装置14的驱动电机15布置在框架部分11上,其中,丝杠在端部侧具有用于与框架部分12连接的接受器(Mitnehmer)16。这就是说,在操作驱动装置14时,框架部分12可沿垂直方向对应于箭头40移动,同时,折棚使距底板的垂直距离扩大或缩小。
现在观察作为图5的A-A剖视图的图6和7,就可以看到框架元件11和12的彼此之间相对的两个位置。在按图6的视图中,两个框架部分11和12接近在一个平面内,也就是说,两个框架部分彼此处于一下部的终点位置。此处,两个框架部分11和12在其上端分别具有角形部11a、12a,其中,角形部12a布置在框架部分12的框架管12b上。在角形部12a和角形部11a之间有一密封件16,例如海绵橡胶件,以进行密封。如上所述,图6示出下部的终点位置。
在根据图7的上部的终点位置,框架元件12沿箭头40的方向移动,此时,角形部12a具有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角形部12a通过框架11的另一分支11c的密封件11b进行贴靠。现在,为了防止水分进入这里围成的自由空间17中,设有覆盖织物18,以特别是如图7所示的那样,覆盖开口。在根据图7的上部终点位置,通道在过渡部底板的上边缘与折棚顶棚的内边缘之间有最大的净高。
图10、11a和11b的内容是高度可调节的过渡部底板30的结构,其中,根据图10过渡部底板30设计成可摆动的,以便在从飞机登机桥进入飞机内部时跨接不同的高度。为了摆动过渡部底板30,这里可设置驱动装置,例如活塞-缸驱动装置45。如图11a和11b所示的另一种实施形式特征在于可基本上垂直地在高度上调节的过渡部底板30,其中,通过接纳梁46实现过渡部底板30与原本的飞机登机桥的连接,其中,过渡部底板30与梁46的连接通过导轨(图11c)实现,该导轨设计成一种燕尾槽形导轨47。为了实现过渡部底板30的垂直可调节性也设有活塞-缸驱动装置45。
权利要求
1.具有过渡部底板(30)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中,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有跨装在所述过渡部底板上的折棚(1),尤其是U形折棚,其特征为,过渡部底板(30)与折棚(1)的顶棚之间的净高(箭头50)是可变的。
2.如权利要求1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特征为,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具有框架装置(10),该框架装置相对于过渡部底板(30)在高度上可调节地接纳折棚(1)。
3.如权利要求2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特征为,所述框架装置(10)具有两个可彼此相对移动的框架部分(11、12),其中,两个框架部分(11、12)通过纵向引导装置(13)相互连接。
4.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特征为,一个框架部分(11、12)可通过机动的驱动装置(14)相对于另一个框架部分(11、12)移动。
5.如权利要求4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特征为,所述机动的驱动装置设计成丝杠驱动装置(14)。
6.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特征为,所述两个框架部分(11、12)通过覆盖织物(18)相连。
7.如权利要求1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特征为,所述过渡部底板(30)在高度上是可调的。
8.如权利要求7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特征为,所述过渡部底板(30)能够可摆动地由飞机登机桥接纳。
9.如权利要求7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特征为,所述过渡部底板(30)能够可垂直移动地由飞机登机桥来接纳。
10.如权利要求8或9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特征为,所述过渡部底板(30)可借助驱动装置,例如活塞-缸驱动装置(45)改变其位置。
11.如权利要求9的飞机登机桥,其特征为,所述过渡部底板(30)由接纳梁(46)可垂直移动地保持。
12.如权利要求11的飞机登机桥,其特征为,为了使所述过渡部底板(30)与所述接纳梁(46)连接,设有引导装置,例如按燕尾槽形导轨(47)的形式的引导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过渡部底板(30)的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其中,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具有跨装在过渡部底板上的折棚(1),尤其是U形折棚,其中,过渡部底板(30)与折棚(1)的顶棚之间的净高(箭头50)是可以改变的。
文档编号B64F1/315GK101088865SQ20071010917
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4日
发明者M·米勒, J·卡尔塞克 申请人:许布奈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