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机内部的气流系统以及旋翼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853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旋翼机内部的气流系统以及旋翼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旋翼机内部的气流系统以及旋翼机。



背景技术:

旋翼机是一种利用前飞时的相对气流吹动旋翼自转以产生升力的旋翼航空器。它的前进力由发动机带动螺旋桨直接提供。是一种介于直升机和飞机之间的飞行器,装有旋翼和固定翼面。具有起降距离短、能作低速低空飞行、简单轻巧、便于隐蔽等特点,但不能垂直起降、不能悬停。可用于空中摄影、武器发射、战地侦察等。

旋翼机和直升机从外形上简直一模一样,而实质上旋翼机和直升机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飞行器。

旋翼机实际上是一种介于直升机和飞机之间的飞行器,它除去旋翼外,还带有一副垂直放置的螺旋桨以提供前进的动力,一般也装有较小的机翼在飞行中提供部分升力。旋翼机与直升机的最大区别是,旋翼机的旋翼不与发动机传动系统相连,发动机不是以驱动旋翼为旋翼机提供升力,而是在旋翼机飞行的过程中,由前方气流吹动旋翼旋转产生升力,象一只风车,旋翼系统仅在起动时由自身动力驱动,称之为预旋(prerotate),起飞之后靠空气作用力驱动;而直升机的旋翼与发动机传动系统相连,既能产生升力,又能提供飞行的动力,象一台电风扇。由于旋翼为自转式,传递到机身上的扭矩很小,因此旋翼机无需像单旋翼直升机那样的尾桨,但是一般装有尾翼,以控制飞行。

在飞行中,旋翼机同直升机最明显的分别为直升机的旋翼面向前倾斜,而旋翼机的旋翼则是向后倾斜的。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每到冬季,或机舱内外温差较大时总会出现旋翼机的前挡风玻璃结霜、结雾的现象,清除起来费时费力,而且影响驾驶员视野,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现有除霜器大都采用加热方式除雾除霜,但是除霜所需的一部分热源散发到外界白白的浪费了,因此为了节约能源,加热方式除霜器一般是结雾结霜后才开始工作的,起不到预防的效果。

此外,冬季或温度较低时旋翼机机舱内需要供应暖风达到舒适的温度,如果加装空调,势必增加能源消耗,整机成本也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旋翼机的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到周围环境,这些热量没有加以利用就白白地散发掉了,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和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翼机内部的气流系统以及旋翼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旋翼机的前挡风玻璃结霜、结雾后清除起来费时费力,而且影响驾驶员视野,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翼机内部的气流系统,包括冷风装置,所述冷风装置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气流通道,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旋翼机的机身的外表面上,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旋翼机机身的内表面,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经过所述出风口流出的冷风能沿前挡风玻璃流动。

霜是车内热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通过设置冷风装置将外界冷风引入旋翼机机舱内,给旋翼机机舱内的空气降温,含有蒸汽的空气降温后与玻璃外界空气的温差减小,蒸汽不易凝结形成雾或霜,驾驶员视野清晰,保障了行驶途中的安全性,而且引入外界空气给机舱空气降温,无需额外的能量消耗,节能又环保。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旋翼机仪表盘的靠近前挡风玻璃的位置。

给前挡风玻璃附近的空气降温,这种针对性的局部降温方式保证机舱内前挡风玻璃附近的空气温度与挡风玻璃外界的温差减小,机舱内空气中的蒸汽不易凝结形成雾或霜,驾驶员视野清晰,保障了行驶途中的安全性;而且由于是局部降温,机舱内部整体温度不会受到很大影响,驾驶员和乘客不至于因为温度下降过多而感到冷。

进一步地,所述气流通道穿过旋翼机的仪表盘的内部。

所述气流通道穿过旋翼机的仪表盘的内部直接连通至仪表盘靠近前挡风玻璃的出风口。

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风口均布于仪表盘的前侧,且出风口靠近前挡风玻璃;出风口流出的冷风沿着前挡风玻璃向上、向后流动,给前挡风玻璃附近的空气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旋翼机的航灯的两侧。

进风口方向与风机飞行方向一致,气流能够随着旋翼机的行驶自动流向进风口,并经过进风口流通至出风口,无需额外的动力装置,方便易实现,且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还包括暖风装置,所述暖风置收集旋翼机发动机的散热量来调节旋翼机机舱内的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暖风装置包括输送管以及设置于发动机散热器下方的热量收集盒,所述输送管的入口端与所述热量收集盒连通,所述输送管的出口端与机舱的内部连通。

与传统的加装加温装置相比,回收利用发动机的散热来给机舱升温的方式不但节约能耗,而且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成本也低廉。

进一步地,所述热量收集盒与发动机散热器固定连接。

热量收集盒直接与发动机散热器固定连接,中间环节少,热量损耗少,效率高。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管为柔性管。

采用柔性管输送热量,安装方便,不用改变原有结构,路径选择灵活多样,也能更加节省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管的出口端设置于旋翼机副驾驶座椅靠背的后侧。

一种旋翼机,包括上述的旋翼机内部的气流系统。

通过设置冷风装置将外界冷风引入旋翼机机舱内,给旋翼机机舱内的空气降温,含有蒸汽的空气降温后与玻璃外界空气的温差减小,蒸汽不易凝结形成雾或霜,驾驶员视野清晰,保障了行驶途中的安全性,而且引入外界空气给机舱空气降温,无需额外的能量消耗,节能又环保;回收利用发动机的散热来给机舱升温的方式不但节约能耗,而且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成本也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置内部的气流系统的一种旋翼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冷风装置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给出了旋翼机前挡风玻璃的示意图,图中箭头所指为冷风装置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4是暖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暖风装置与发动机散热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出风口;2-前挡风玻璃;3-仪表盘;4-输送管;5-发动机散热器;6-热量收集盒;7-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翼机内部的气流系统,包括冷风装置,所述冷风装置包括进风口7、出风口1和气流通道,所述进风口7设置于旋翼机的机身的外表面上,所述出风口1设置于旋翼机机身的内表面,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进风口7和所述出风口1,经过所述出风口1流出的冷风能沿前挡风玻璃2流动,流动方向如图3所示。

霜是车内热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通过设置冷风装置将外界冷风引入旋翼机机舱内,给旋翼机机舱内的空气降温,含有蒸汽的空气降温后与玻璃外界空气的温差减小,蒸汽不易凝结形成雾或霜,驾驶员视野清晰,保障了行驶途中的安全性,而且引入外界空气给机舱空气降温,无需额外的能量消耗,节能又环保。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出风口1设置于旋翼机仪表盘3的靠近前挡风玻璃2的位置。

给前挡风玻璃2附近的空气降温,这种针对性的局部降温方式保证机舱内前挡风玻璃2附近的空气温度与挡风玻璃外界的温差减小,机舱内空气中的蒸汽不易凝结形成雾或霜,驾驶员视野清晰,保障了行驶途中的安全性;而且由于是局部降温,机舱内部整体温度不会受到很大影响,驾驶员和乘客不至于因为温度下降过多而感到冷。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气流通道穿过旋翼机的仪表盘3的内部。

所述气流通道穿过旋翼机的仪表盘3的内部直接连通至仪表盘3靠近前挡风玻璃2的出风口1。

出风口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风口1均布于仪表盘3的前侧,且出风口1靠近前挡风玻璃2;出风口1流出的冷风沿着前挡风玻璃2向上、向后流动,给前挡风玻璃2附近的空气降温。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进风口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进风口7设置于旋翼机的航灯的两侧。

进风口7方向与风机飞行方向一致,气流能够随着旋翼机的行驶自动流向进风口7,并经过进风口7流通至出风口1,无需额外的动力装置,方便易实现,且结构简单。

如图4和图5所示,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旋翼机内部的气流系统还包括暖风装置,所述暖风置收集旋翼机发动机的散热量来调节旋翼机机舱内的温度。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暖风装置包括输送管4以及设置于发动机散热器5下方的热量收集盒6,所述输送管4的入口端与所述热量收集盒6连通,所述输送管4的出口端与机舱的内部连通。

与传统的加装加温装置相比,回收利用发动机的散热来给机舱升温的方式不但节约能耗,而且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成本也低廉。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热量收集盒6与发动机散热器5固定连接。

热量收集盒6直接与发动机散热器5固定连接,中间环节少,热量损耗少,效率高。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输送管4为柔性管。

采用柔性管输送热量,安装方便,不用改变原有结构,路径选择灵活多样,也能更加节省材料。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输送管4的出口端设置于旋翼机副驾驶座椅靠背的后侧。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翼机,包括上述的旋翼机内部的气流系统。通过设置冷风装置将外界冷风引入旋翼机机舱内,给旋翼机机舱内的空气降温,含有蒸汽的空气降温后与玻璃外界空气的温差减小,蒸汽不易凝结形成雾或霜,驾驶员视野清晰,保障了行驶途中的安全性,而且引入外界空气给机舱空气降温,无需额外的能量消耗,节能又环保;回收利用发动机的散热来给机舱升温的方式不但节约能耗,而且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成本也低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