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翼与多旋翼一体的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85306发布日期:2020-11-20 09:37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翼与多旋翼一体的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翼与多旋翼一体的无人机。



背景技术:

伴随着各行各业对远程监测、控制或操作的要求,无人机作业已经大范围的投入使用,目前普遍使用的无人机类型有固定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这两种。固定翼无人机具有长航时、长航程的特点,但起降场地受限制,没有办法悬停。多旋翼无人机可以悬停,且拥有机动、灵活、操作简单的特点。

在实际使用中,面对不同的工作需要和使用环境,有时适合使用固定翼无人机作业,但有时又需要使用多旋翼无人机近距离作业,这就需要使用者同时拥有固定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两种类型。这也导致因要采购多款无人机而需要支付高昂的采购成本和培训成本,同时在外出作业时也需要携带两种不同的无人机类型和相关设备,占用空间多,运输不方便,使用起来比较不便。另外,由于两款无人机大多来自于不同的厂家,会存在许多不一样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者也容易混淆,造成操作不当,引起故障或事故而造成意外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定翼与多旋翼一体的无人机,其兼顾固定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两种类型的特点,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固定翼与多旋翼一体的无人机,包括主机身、左机翼、右机翼、尾机翼、左旋翼、右旋翼和后旋翼,所述主机身的左端、右端和后端均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左机翼和左旋翼的右端、右机翼和右旋翼的左端以及尾机翼和后旋翼的前端均对应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左机翼、右机翼和尾机翼的第二连接部可分别与主机身左端、右端和后端的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左旋翼、右旋翼和后旋翼的第二连接部可分别与主机身左端、右端和后端的第一连接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左机翼包括第一左机翼和设于第一左机翼左端的第二左机翼,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第一左机翼的右端;所述右机翼包括第一右机翼和设于第一右机翼右端的第二右机翼,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第一右机翼的左端;所述第一左机翼和第一右机翼的前端均设有第一舵机,所述第一舵机上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前桨,所述第一舵机可带动第一前桨前后转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尾机翼包括尾管和设于尾管后端的尾翼,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尾管的前端,所述尾管的上端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一尾桨,所述第一尾桨呈水平状态,所述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左旋翼包括左机臂,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左机臂的右端,所述右旋翼包括右机臂,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右机臂的左端,所述左机臂的左前端以及右机臂的右前端均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二前桨,所述第二前桨呈水平状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后旋翼包括后机臂以及设于后机臂后端的第二舵机,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后机臂的前端,所述第二舵机上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二尾桨,所述第二舵机可带动第二尾桨左右转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定位件和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设置于对应位置的第二定位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左机翼、右机翼、尾机翼、左旋翼、右旋翼和后旋翼均通过第二定位件和第一定位件的相互配合与主机身进行定位,所述左机翼、右机翼、尾机翼、左旋翼、右旋翼和后旋翼均通过第二固定件和第一固定件的连接与主机身进行固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主机身左端和右端的第一定位件为销孔或销柱,所述左机翼右端、左旋翼右端、右机翼左端和右旋翼左端的第二定位件对应为销柱或销孔,所述销柱可插接于销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主机身后端的第一定位件为套筒或定位柱,所述尾机翼前端和后旋翼前端的第二定位件对应为定位柱或套筒,所述定位柱可插接于套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固定件为锁扣或锁体,所述第二固定件对应为锁体或锁扣,所述锁扣和锁体可相互锁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锁扣包括安装板以及与安装板连接的锁钩,所述锁体包括底板以及铰接在底板的钩环和压板,所述钩环可套接锁钩,所述压板可固定钩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本无人机具有两种状态,当左机翼、右机翼和尾机翼安装在主机身上时,无人机为固定翼无人机状态;当左旋翼、右旋翼和后旋翼安装在主机身上时,无人机为多旋翼无人机状态。这两种状态均采用相同的主机身,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和拆分,就可以轻松实现两种状态的转换。相对比携带两架不同的无人机,集固定翼与多旋翼于一体的方式,可有效减小搬运过程中的无人机体积,而且在使用无人机时,也不需要携带两种不同的控制设备,极大的增加无人机的便携性和使用率,且可以使用同一套控制设备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增强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而且,本无人机的各个部分可以拆分,可减小包装体积,方便运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为固定翼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机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尾机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右机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为多旋翼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固定翼与多旋翼一体的无人机,包括主机身1、左机翼2、右机翼3、尾机翼4、左旋翼5、右旋翼6和后旋翼7,所述主机身1的左端、右端和后端均设有第一连接部11,所述左机翼2和左旋翼5的右端、右机翼3和右旋翼6的左端以及尾机翼4和后旋翼7的前端均对应设有第二连接部8,所述左机翼2、右机翼3和尾机翼4的第二连接部8可分别与主机身1左端、右端和后端的第一连接部11连接,所述左旋翼5、右旋翼6和后旋翼7的第二连接部8可分别与主机身1左端、右端和后端的第一连接部11连接。

具体的,所述左机翼2包括第一左机翼21和设于第一左机翼21左端的第二左机翼22,所述第二连接部8设于第一左机翼21的右端,第一左机翼21的右端通过第二连接部8与主机身1连接;所述右机翼3包括第一右机翼31和设于第一右机翼31右端的第二右机翼32,所述第二连接部8设于第一右机翼31的左端,第一右机翼31的左端通过第二连接部8与主机身1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定位件和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连接部8包括设置于对应位置的第二定位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左机翼2、右机翼3、尾机翼4、左旋翼5、右旋翼6和后旋翼7均通过第二定位件和第一定位件的相互配合与主机身1进行定位,所述左机翼2、右机翼3、尾机翼4、左旋翼5、右旋翼6和后旋翼7均通过第二固定件和第一固定件的连接与主机身1进行固定。

参见图3和图7,所述主机身1左端和右端的第一定位件为销孔12,第一左机翼21右端和第一右机翼31左端的第二定位件对应为销柱81,所述销柱81可插接于销孔12。第一左机翼21和第一右机翼31均与主机身1通过销孔12和销柱81进行定位,方便安装,以及通过销孔12和销柱81的配合进行力的承载和传导。

再参见图2和图4,所述第一固定件为锁扣14,所述第二固定件对应为锁体82,锁扣14和锁体82可相互锁紧。在本实施例中,锁扣14和锁体82均为搭扣锁的一部分,具体机构为,所述锁扣14包括安装板141以及与安装板141连接的锁钩142,安装板141通过螺丝紧固连接在主机身1的左端和右端。所述锁体82包括底板821以及铰接在底板821的钩环822和压板823,底板821通过螺丝紧固连接在第一左机翼21右端和第一右机翼31左端的对应位置,所述钩环822套接锁钩142后,按压下压板,压板823就可以固定钩环822,这样锁扣14和锁体82就相互锁紧了,这样就可以固定好第一左机翼21和第一右机翼31。

而且,为了信号和电的传输,主机身1的左端和右端均设有航插插座15以及电源插座16,第一左机翼21的右端和第一右机翼31的左端对应设有航插插头26和电源插头27。

具体的,主机身1左端的销孔12、航插插座15和电源插座16位于同一端面,主机身1右端的销孔12、航插插座15和电源插座16也位于同一端面,第一左机翼21或第一右机翼31的销柱81插入对应插入主机身1左端或右端的销孔12的同时,与销柱81同端的航插插头26和电源插头27亦可分别插在与销孔12同端面的航插插座15和电源插座16。

而且参见图6,所述第一左机翼21和第一右机翼31的前端均设有第一舵机23,所述第一舵机23上安装有电机25,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前桨24,所述第一舵机23可带动第一前桨24前后转动,第一前桨24的转动轴可在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内转动。

具体的,第一左机翼21的左端设有销孔,第二左机翼22的右端对应设有销柱,销柱可以插入销孔中,第一左机翼21和第二左机翼22通过销孔和销柱进行定位,便于将第二左机翼22安装在第一左机翼21上。相同的,第一右机翼31的右端设有销孔,第二右机翼32的左端对应设有销柱,方便第二右机翼32和第一右机翼31的定位与安装。

进一步的,第一左机翼21和第二左机翼22、第一右机翼31和第二右机翼32均通过搭扣锁进行固定连接。具体的,锁体82安装在第一左机翼21的左端和第一右机翼31右端,锁扣14安装在第二左机翼22右端和第二右机翼31左端。

而且,所述尾机翼4包括尾管41和设于尾管41后端的尾翼42,所述第二连接部8设于尾管41的前端,所述主机身1后端的第一定位件为套筒13,所述尾管41前端的第二定位件对应为定位柱83,所述定位柱83可插接于套筒13,尾机翼4与主机身1通过定位柱83和套筒13进行定位。

另外,主机身1后端也安装有锁扣14,锁扣14为第一固定件,安装板141通过螺丝紧固连接在主机身1的后端,尾管41前端也对应安装有锁体82,锁体82为第二固定件,底板821通过螺丝紧固连接在尾管41的前端,尾管41与主机身1通过锁体82和锁扣14固定连接。

此外,为了信号和电的传输,主机身1的后端设有航插插座15以及电源插座16,且航插插座15和电源插座16位于套筒13的前侧,定位柱83的前端对应设有航插插头26和电源插头27。这样,定位柱83插入套筒13后,航插插头26和电源插头27方可分别插在主机身1后端的航插插座15和电源插座16上。

具体参见图5,所述尾管41的上端设有电机25,所述电机25输出端设有第一尾桨43,所述第一尾桨43呈水平状态,所述尾翼42包括水平尾翼421和垂直尾翼422。尾翼42通过搭扣锁与尾管41进行固定连接。

当左机翼2、右机翼3和尾机翼4安装在主机身1上时,无人机为固定翼无人机状态。当第一舵机23带动第一前桨24向后转动,使第一前桨24的转动轴呈上下的竖直状态,第一前桨24为水平状态,由于第一尾桨43也为水平状态,因此,在此状态下,无人机可以垂直起降或者悬停;当第一舵机23带动第一前桨24向前转动,使第一前桨24的转动轴呈前后的水平状态,第一前桨24处于竖直平面内,在此状态下,无人机可以向前飞行。本无人机处于固定翼无人机状态时,相比于其他一般的固定翼无人机,可以进行垂直升降,降低了无人机升降对场地的要求,且相对于一般的多旋翼无人机,还具有高速飞行性能好以及高速飞行省电的特点。

再参见图8,所述左旋翼5包括左机臂51,所述第二连接部8设于左机臂51的右端,所述右旋翼6包括右机臂61,所述第二连接部8设于右机臂61的左端,所述左机臂51的左前端以及右机臂61的右前端均设有电机25,所述电机25的输出端设有第二前桨52,所述第二前桨52呈水平状态。

相同的,由于主机身1左端和右端的第一定位件为销孔12,因此左机臂51右端和右机臂61左端的第二定位件对应为销柱81,销柱81可插接于销孔12。左机臂51和右机臂61均与主机身1通过销孔12和销柱81进行定位,方便安装。

而且,由于主机身1的左端和右端均安装有锁扣14,作为第一固定件,因此左机臂51右端和右机臂61左端均安装锁体82,作为第二固定件,左机臂51和右机臂61与主机身1均通过锁体82和锁扣14固定连接。

此外,左机臂51右端和右机臂61左端也对应设有航插插头26和电源插头27,以传输信号和电。而且,左机臂51右端或右机臂61左端的销柱81插入销孔12的同时,同位置的航插插头26和电源插头27亦可分别插在航插插座15和电源插座16。

进一步的,所述后旋翼7包括后机臂71以及设于后机臂71后端的第二舵机72,所述第二连接部8设于后机臂71的前端,所述后机臂71前端的第二定位件对应为定位柱83,所述定位柱83可插接于主机身1后端的套筒13,后旋翼7与主机身1通过定位柱83和套筒13进行定位。

而且,由于主机身1后端安装有锁扣14,作为第一固定件,因此后机臂71的前端安装有锁体82,作为第二固定件,后机臂71与主机身1通过锁体82和锁扣14固定连接。

同样的,为了信号和电的传输,后机臂71的定位柱83的前端也对应设有航插插头26和电源插头27。在定位柱83插入套筒13后,航插插头26和电源插头27方可分别插在主机身1后端的航插插座15和电源插座16上。

此外,所述第二舵机72上安装有电机25,所述电机25的输出端设有第二尾桨73,所述第二舵机72可带动第二尾桨73左右转动。第二尾桨73的转动轴可在左右方向的竖直平面内转动。

当左旋翼5、右旋翼6和后旋翼7安装在主机身1上时,无人机为多旋翼无人机状态。这种状态下,当无人机进行起降、悬停、前进以及转弯时,第二尾桨73在水平状态的基础上,第二舵机72带动第二尾桨73左右轻微的旋转,以实现各种飞行状态。本无人机处于多旋翼无人机状态时,相对于一般的固定翼无人机,具有低速飞行性能好、悬停的性能好、体积小的特点。

这样,本无人机的两种状态就可以兼顾两种无人机的优点,两种状态的特点彼此进行补充,可以极大的扩大无人机的使用范围。而且,由于本无人机的两种状态均采用相同的主机身1,通过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8的连接和拆分,就可以轻松实现两种状态的转换,就可以根据需要组装成不同的状态进行使用。相对比携带两架不同的无人机,集固定翼与多旋翼于一体的方式,可有效减小搬运过程中的无人机体积,而且在使用无人机时,也不需要携带两种不同的控制设备,极大的增加无人机的便携性和使用率,且可以使用同一套控制设备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增强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而且,本无人机的各个部分均通过搭扣锁进行固定安装,可以快速地进行拆分和组装,拆分之后,可大大减小无人机的包装体积,方便运输。

而且,主机身1的下部设有支架9,在本实施例中,支架9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支架9位于主机身1前部的左右两侧,另一个支架9位于主机身1后部的中间。所述主机身1主机身1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天线10。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