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物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15519发布日期:2022-01-29 14:3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载物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载物无人机。


背景技术:

2.无人机即为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其可以实现无线电遥控。无人机的用途广泛,在警用、城市管理、农业、地质、气象、电力、抢险救灾、视频拍摄等多种行业均有应用。
3.无人机可以用于物品的运输,尤其是在交通欠发达的山区,无人机可以为山区居民及时地运输医疗用品、生活必需品等关键物品,以避免山区居民穿越崎岖道路时带来的不便和风险。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物品的体积大小不一,对于较长的物品,其固定在无人机上后端部易伸出无人机之外,无人机对其进行运输时重心易产生偏移致使物品掉落。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得较长的物品在运输的过程中不易重心偏移,本技术提供一种载物无人机。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载物无人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载物无人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包括控制主体以及设在控制主体外沿的悬臂机翼,所述悬臂机翼包括伸缩悬臂、驱动电机和螺旋桨,所述伸缩悬臂的一端固定在控制主体上,伸缩悬臂的另一端沿远离控制主体的方向滑移,所述伸缩悬臂可以沿靠近或者远离控制主体的方向伸缩,所述驱动电机设在伸缩悬臂远离控制主体的一端,所述控制主体与驱动电机电连接,所述螺旋桨设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物品可拆卸固定在控制主体靠近地面的一侧,控制主体控制驱动电机转动,以使得螺旋桨转动,即可使得控制主体飞行,从而实现对物品的运输;当物品较长且物品的端部伸出机体外时,将伸缩悬臂的长度增大,使得驱动电机驱使螺旋桨产生浮力时,物品受力更加平衡,受力效果更佳,从而达到使得物品在运输的过程中重心不易偏移的目的。
9.可选的,所述伸缩悬臂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和外管相互靠近的一端滑移配合,所述内管和外管上设有对内管的滑移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内管在外管中的位置,并在调节后通过限位机构对内管的位置进行限位,即可达到调节伸缩悬臂长度的目的。
11.可选的,所述控制主体与驱动电机电连接的电缆穿设在内管和外管中。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内管和外管可以对电缆形成防护,以使得电缆不易与外物钩挂致使电缆受损。
13.可选的,所述内管远离外管的一端固定在控制主体上,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外管远离内管的一端。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管为固定件,外管为活动件,外管在内管上滑移时,不易对内管和外管中的电缆形成挤压。
15.可选的,所述内管靠近外管的一端设有螺杆,所述外管靠近内管的一端设有供螺杆进行滑移的滑槽,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与螺杆螺纹连接的锁止帽,所述锁止帽与外管的外侧壁相抵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管在内管上滑移时,螺杆在滑槽内滑移;拧动锁止帽,使锁止帽与外管的外侧壁相抵接,即可将外管锁紧固定在内管上,从而使得调节后的伸缩悬臂长度不易变化。
17.可选的,所述悬臂机翼在控制主体外至少均布有三组,所述内管靠近外管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刻度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至少三组的悬臂机翼可以使得机体在飞行时保持平稳;刻度线可以作为调节伸缩悬臂长度的参考,从而使得伸缩悬臂调节后的长度更容易保持一致。
19.可选的,所述控制主体靠近地面的一侧对称设有两组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包括并排且间隔设置在控制主体上的两根支撑杆以及设在两根支撑杆之间的抵接杆,所述抵接杆设在支撑杆远离控制主体的一端。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用于对控制主体形成支撑,以使得控制主体远离地面;抵接杆与地面相抵接,抵接杆用于保持起落架在地面上的稳固性,从而达到使得控制主体的起落更加平稳的目的。
21.可选的,所述抵接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减震垫。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杆与地面相抵接时,减震垫可以对抵接杆进行减震和缓冲,以使得机体的降落更加平稳。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物品较长且物品的端部伸出机体外时,将伸缩悬臂的长度增大,使得驱动电机驱使螺旋桨产生浮力时,物品受力更加平衡,受力效果更佳,从而达到使得物品在运输的过程中重心不易偏移的目的;
25.2.通过设置起落架,使得机体的起落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载物无人机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悬臂机翼的剖视图;
28.图3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机体;11、控制主体;12、悬臂机翼;121、伸缩悬臂;1211、内管;1212、外管;1213、螺杆;1214、滑槽;1215、刻度线;122、驱动电机;123、螺旋桨;2、起落架;21、支撑杆;22、抵接杆;23、减震垫;3、锁止帽。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载物无人机。参照图1,载物无人机包括机体1和起落架2。
32.机体1用于满足载物无人机的飞行所需,物品固定在机体1上,机体1飞行时将物品进行运输。起落架2设在机体1上,起落架2用于对机体1形成支撑,以便于机体1的起落。
33.参照图1,机体1包括控制主体11和悬臂机翼12。控制主体11用作控制单元和功能单元,同时作为承载基础,物品可拆卸固定在控制主体11上。为使得物品和控制主体11的重心下移,通常将物品设在控制主体11靠近地面的一侧。悬臂机翼12设在控制主体11的外沿,且悬臂机翼12沿圆周方向均布有至少三组。本实施例中,以四组悬臂机翼12为例进行说明,四组伸缩悬臂121在控制主体11上构成“十”字结构。
34.参照图1和图2,悬臂机翼12包括伸缩悬臂121、驱动电机122和螺旋桨123。其中,伸缩悬臂121包括内管1211和外管1212,内管1211相互靠近的一端插接配合,且内管1211滑移设置外管1212中。内管1211远离外管1212的一端固定在控制主体11上,外管1212远离内管1211的一端沿远离控制主体11的方向水平延伸。通过调节内管1211在外管1212中的位置,即可调节伸缩悬臂121的长度。
35.参照图2和图3,内管1211靠近外管1212的一端固定有螺杆1213,螺杆1213设在内管1211的外侧壁上,且螺杆1213与内管1211相垂直。外管1212靠近内管1211一端的侧壁上设有滑槽1214,滑槽1214呈腰形。螺杆1213穿设在滑槽1214内,内管1211在外管1212中滑移时,螺杆1213在滑槽1214内滑移。
36.内管1211和外管1212上设有用于对内管1211的滑移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锁止帽3,锁止帽3与螺杆1213远离内管1211的一端螺纹连接。当锁止帽3与外管1212的外侧壁相抵接时,锁止帽3将内管1211锁止固定在外管1212上,以使得伸缩悬臂121的长度不易变化。
37.参照图2,驱动电机122固定在外管1212远离内管1211的一端,驱动电机122与控制主体11电连接,控制主体11用于控制驱动电机122的启闭和转速,以达到控制机体1起落和航速的目的。驱动电机122和控制主体11电连接的电缆可以穿设在内管1211和外管1212中,以使得电缆不易与外物钩挂致使电缆受损;并且外管1212为活动件,内管1211为固定件,外管1212滑移时不易对电缆形成挤压。螺旋桨123固定在驱动电机122的输出端,驱动电机122的输出端转动时,可以驱使螺旋桨123转动,从而使得机体1保持飞行。
38.具体使用时,若物品较长,且固定在控制主体11上后物品的端部伸出机体1外,可以将锁止帽3拧松,然后驱使外管1212在内管1211上沿远离控制主体11的方向滑移,以使得伸缩悬臂121的长度伸长,从而使得驱动电机122驱使螺旋桨123产生浮力时,物品受力更加平衡,受力效果更佳。
39.参照图1,调节伸缩悬臂121的长度时,需使得各悬臂在控制主体11上的长度均相同,否则易致使控制主体11在飞行的过程中无法保持平稳。由于本实施例中,内管1211为固定件,因此内管1211的外侧壁上设有刻度线1215。驱使外管1212在内管1211上滑移时,可以将刻度线1215作为控制伸缩悬臂121长度的参考,以使得各伸缩悬臂121的长度在调节后仍可以保持一致。
40.参照图1,起落架2对成设置在控制主体11的两端,且两组起落架2均设在控制主体11靠近地面的一侧,物品固定在两个起落架2之间。起落架2包括支撑杆21和抵接杆22,支撑杆21并排且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支撑杆21保持竖直。支撑杆21靠近控制主体11的一端与控制主体11固定连接。抵接杆22水平设置,且抵接杆22固定在支撑杆21远离控制主体11的
一端。抵接杆22可以设在两个支撑杆21之间。支撑杆21用于对控制主体11形成支撑,以使得控制主体11远离地面;抵接杆22与地面相抵接,抵接杆22用于保持起落架2在地面上的稳固性。
41.抵接杆22远离支撑杆21的一侧固定有减震垫23。减震垫23可以采用复合橡胶材料制成,且减震垫23设在抵接杆22的两端。抵接杆22与地面相抵接时,减震垫23可以对抵接杆22进行减震和缓冲,以使得机体1的降落更加平稳。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载物无人机的实施原理为:具体使用时,将物品固定在控制主体11上,若物品过长,先拧松锁止帽3,然后驱使外管1212在内管1211上沿远离控制主体11的方向滑移,以使得伸缩悬臂121的长度伸长,并根据内管1211上的刻度线1215对伸缩悬臂121的长度进行控制。调节后,拧动锁止帽3并使锁止帽3与外管1212相抵接,以将内管1211固定在外管1212上,此时伸缩悬臂121可以使得物品的受力更加平衡。
43.控制主体11控制驱动电机122转动,即可使得螺旋桨123转动产生浮力,从而使得机体1飞行。机体1达到目的地降落时,抵接杆22与地面相抵接,并使得减震垫23被压缩,从而使得减震对抵接杆22形成缓冲和减震。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