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7368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真空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保存食品或物品的真空罐。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罐,该真空罐能克服上述常见真空罐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一盖体及一罐体,两者相嵌合,并以密封垫圈设于其间防止气体渗露,其特征在于,盖体上设有一空气流通室及一相通的横向圆形孔道,在空气流通室内分别组合有一下盖,置入有一控制阀及一阀板,上部以上盖结合,整体的上部以一罩体组合于外;一抽气柱穿设于圆形孔道内,其头端之稍内侧设有一凸环,二者之间设有数个气孔,并套设有一O型环,其外端结合有一把手,位于罩体的外部;一进气杆为两段式的构造,相互结合为一体,一弹簧套合于中段位置,进气杆设置在抽气柱的内部,两端分别穿出于抽气柱,且前端与抽气柱的内孔形成密接状态。
另外,进气杆可为一体成型的单一杆体,弹簧套合在其中段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抽气柱与进气杆结合为一体,配合空气流通室,使其利用抽气柱的来回抽动,将罐内气体向外抽出,形成真空,另外,进气杆设于抽气柱内,可简易推顶空气流通室内的阀板,完成进气动作,由于其是一体构造,乃能方便操作并避免误触导致真空度失效的情况发生。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抽气动作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抽气动作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气动作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6中的A-A向剖视图。
当进行抽气时,可利用对把手35施力拉出及压入的动作完成,如图3、图4所示,当拉出抽气柱3时,其O型环34会移动到气孔33上,并密封,因此藉由拉力,使罐内的空气会顺着图3中箭头方向,经由空气流通室11的间隙及控制阀13的中心孔,使阀板14倾斜一角度,而流入圆形孔道16内。另当施力压入抽气柱3时,因压力差会使阀板14盖住控制阀13的中心孔,同时抽气柱3上的O型环34会向后移动,露出气孔33,故在抽气柱3向内移动时,空气可如图4中的箭头方向,进入气孔33,并从外侧的开孔排出外部。如此进行多次拉出及压入动作,即可使罐内空气减少,直至形成近乎真空的状态。
当欲开启真空罐时,必须先予进气,请参阅图5、图6、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可直接压制进气杆36的外端,使其内端向内移,而推顶到阀板14,使其倾斜并露出控制阀13的中心孔,此时空气便自然能进入罐内,如图6、图7中的箭头方向,使其恢复气压,而罐子乃能打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抽气柱与进气杆套置在一起,乃能简化结构,便于制造,并增加盖体的强度;另外,于使用时也能避免误触的缺点。
权利要求1.一种真空罐,包括有一盖体及一罐体,两者相嵌合,并以密封垫圈设于其间防止气体渗露,其特征在于盖体上设有一空气流通室及一相通的横向圆形孔道,在空气流通室内分别组合有一下盖,置入有一控制阀及一阀板,上部以上盖盖合,整体的上部以一罩体组合于外;一抽气柱穿设于圆形孔道内,其头端的稍内侧设有一凸环,二者之间设有数个气孔,并套设有一O型环,其外端结合有一把手,位于罩体外部;一进气杆为两段式构造,相互结合为一体,一弹簧套合于中段位置,该进气杆设置在抽气柱的内部,其两端分别穿出于抽气柱,且前端与抽气柱的内孔形成为密接状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罐,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进气杆为一体成型的单一杆体,弹簧套合在其中段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罐,其包括有一盖体1及一罐体2,两者相嵌合,并以一密封垫圈21设于其间防止气体渗露,其特征在于,盖体1上设有一空气流通室11及一相通的横向圆形孔通16,在空气流通室11内分别组合有一下盖12,置入有一控制阀13及一阀板14,上部以上盖15盖合,整体的上部以一罩体17组合于外;一抽气柱3穿设于圆形孔道16内,其头端31的稍内侧设有一凸环32,二者之间设有数个气孔33,并套设有一O型环34,其外端结合一把手35,位于罩体17外部;进气杆36可为两段的构造,也可为一体构造,一弹簧37套合在其中段位置,该进气杆36设置在抽气柱3内部,其两端分别穿出于抽气柱3,且前端与抽气柱3的内孔形成密接状态,本实用新型便于操作,并可避免误触导致真空度失效的情形发生。
文档编号B65D81/20GK2552858SQ0220498
公开日2003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11日
发明者苏国棻 申请人:苏国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