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27615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料瓶,尤其是一种透明塑料的瓶子,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时的饮料包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这样达到,一种饮料瓶,由瓶盖和瓶体组成,其特征是瓶体分为主瓶体(1)和副瓶体(3),它们分别用于盛装主饮料和副饮料;瓶盖分为主盖(5)和副盖(9),主盖(5)与主瓶体瓶口通过螺纹相固定;主盖(5)上表面中心开有一个圆孔,孔内由土字密封件(13)的圆筒塞部分塞住,圆筒塞部分外表带螺纹,与倒立通底碗状的螺帽(7)相配对。圆筒塞部分侧面还开有三个对称的腰圆孔(11)。副盖(9)倒扣在倒立通底碗状的螺帽(7)上到底部,它是一倒立的带底圆筒。副瓶体(3)是一开口处外侧带一横截面为方形的圆环,此圆环的作用是把整个副瓶体(3)挂在主瓶体(1)的开口。副瓶体(3)上开有两对方孔(17),上下各一对,左右对称;孔内周边设有凹槽,此孔的大小与凹槽与土字密封件(13)下部两翼的叶片(15)相对应,各叶片卡入凹槽中,当土字密封件(13)上下滑动时,可将两对孔(17)同时打开和闭合。各叶片(15)与上部的圆筒塞部分通过硬杆连为一体。当倒立通底碗状的螺帽(7)拧紧时,主盖(5)上的孔及副瓶体(3)上的四个孔皆同土字密封件(13)相应的部分堵住。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成本低,加工容易;2、可根掘两种溶液比例的需要,方便地设计出不同的容量;3、饮用时,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
作进一步的说明。主瓶体(1)内的开口处挂着和副瓶体(3);一土字密封件(13)的各叶片(15)插入副瓶体(3)下部的方孔(17)周边的凹槽中。主盖(5)通过螺纹与主瓶体(1)口外侧旋紧,而将主瓶体(1)和副瓶体(3)及其内的土字密封件(13)结合在一起。倒立通底碗状的螺帽(7)拧在土字密封件(13)上部的圆筒塞部分侧面,副盖(9)倒扣在倒立通底碗状的螺帽(7)的外侧。
实际中各壁厚度0.2-0.5毫米,主瓶容量500毫升,高200毫米,直径30-40毫米;副瓶容量25-50毫升,高100毫米,直径22毫米。各相应配件与之相匹配。
封装时,先把主液体A注入主瓶体(1)中,然后把插好土字密封件(13)的副瓶体(3)放入主体瓶(1)内;在副瓶体(3)中加入副液体B,然后盖上主盖(5),并把倒立通底碗状的螺帽(7)旋紧,最后压紧副盖(9)。
饮用时,拉开副盖(1),将倒立通底碗状的螺帽(7)松开,旋至土字密封件(13)的顶端,压下土字密封件(13),此时副瓶体(3)内的副液体B通过方孔(17)进入主瓶体(1)之中,适当摇动两下即可从孔(11)倒出饮用。
权利要求一种饮料瓶,由瓶盖和瓶体组成,其特征是瓶体分为主瓶体(1)和副瓶体(3);瓶盖分为主盖(5)和副盖(9),主盖(5)与主瓶体瓶口通过螺纹相固定;主盖(5)上表面中心开有一个圆孔,孔内由土字密封件(13)的圆筒塞部分塞住,圆筒塞部分外表带螺纹,与倒立通底碗状的螺帽(7)相连接;圆筒塞部分侧面还开有三个对称的腰圆孔(11);副瓶体(3)挂在主瓶体(1)的开口,位于主瓶体(1)内,下部开有两对方孔(17),上下各一对,左右对称;孔内周边设有凹槽;土字密封件(13)下部两翼的叶片(15)分别插入各方孔(17)的周边凹槽之中;各叶片(15)与上部的圆筒塞部分通过硬杆连为一体;副盖(9)倒扣在倒立通底碗状的螺帽(7)上至其根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料瓶,应用于饮料的包装。副瓶体位于主瓶体内,挂在开口处。副瓶体外侧带有四个周边有凹槽的孔,土字密封件位于副瓶体内,其下部各叶片分别插入凹槽中,其上部是一外表带螺纹和三个腰圆孔的圆筒塞部分;主盖旋在主体瓶上,圆筒塞部分穿过主盖的上的孔;倒立通底碗状的螺帽,旋在圆筒塞部分上,其外侧倒扣着副盖。解决了工业化生产饮料包装时需要临时混合的两种AB溶液的饮料瓶的问题,具有成本低,加工容易,饮用操作方便的特点。
文档编号B65D85/72GK2557459SQ0222943
公开日2003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14日
发明者詹祖宜 申请人:詹祖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