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扣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83243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搭扣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易开封而且具有开闭自如的搭扣的角片(gusset)型搭扣袋。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关于包装袋,对于具有容易开封的机构并具有能够使开封后的包装袋袋口自由开闭的机构的包装袋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尤其是内容物的填充和包装同时进行的自动填充包装领域,更需要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搭扣袋(fastener bag)。
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本专利发明人曾公开一种平袋型搭扣袋的发明,即,在包装袋的平面部设置可使包装袋自由开闭的搭扣,并且沿该搭扣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可通过拉裂将平袋开封的切开部(特愿2000-302725)。
但是,上述平袋型搭扣袋,其用来插入内容物填充用漏斗的部分不能够太大,仍妨碍作业效率的提高。此外,通过拉裂进行开封的切开部的切断起始部分有时不能够很好地形成。
另一方面,对于包装袋的开口的形式能够与欲填充的内容物的种类相适应、具有与内容物相适应的开口的包装袋的需求呼声也很高。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谋求作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并且切断起始部分能够可靠地形成的搭扣袋。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述搭扣袋,其具有对置的一对平面部以及借助于这一对平面部的两侧缘设置在这一对平面部之间的一对侧面部,前述侧面部通过折叠线向内折入而构成角片型袋体,在该包装袋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使该包装袋可以开闭的搭扣,前述搭扣包括凸型部件和凹型部件,所述凸型部件在基部的一面侧形成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条,所述凹型部件在基部的一面侧形成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前述突条与其自如卡合·脱离的卡合槽,前述凸型部件和前述凹型部件中的一者的基部的前述一面侧贴装在一个前述平面部或一个前述侧面部的内表面上,另一者的基部的另一面侧贴装在一个前述平面部或一个前述侧面部的内表面上,使得前述突条和前述卡合槽对置,在前述突条与前述卡合槽之间,设置有将一个平面部或一个侧面部切断分离成前述凸型部件侧和凹型部件侧的切断带。
根据本发明,只需用手指拉扯切断带便能够极为容易地将搭扣袋开封。此外,即使是在搭扣袋中填充的内容物消耗较慢的情况下,由于搭扣能够使开封部分自如开闭,因而暂时开封后也能够将开封部再密封,可防止内容物被氧化。
另一方面,在向搭扣袋填充内容物时,是在将搭扣袋的上部熔接之前,向该上部的开口部插入漏斗等进行内容物的填充的。而由于本发明的搭扣袋采用的是角片型包装袋,因而该开口部可张开得较大,可使填充效率得到提高。
在上述搭扣袋中,由一对前述平面部和一对前述侧面部构成了两端开口的筒形的袋主体。并且,该袋主体的一个开口部被底面部封闭,形成平坦的底面。这样使底面平坦地形成,可得到具有很高的自立性的搭扣袋。
此外,前述搭扣和前述切断带可以沿下述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配置该搭扣袋的水平方向、相对于贴装了它们的前述平面部或前述侧面部的端缘倾斜的方向、或者是沿该搭扣袋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向。这样一来,可根据填充的内容物种类等适当选择搭扣和切断带的安装方向,从而得到与愿望一致的搭扣袋。
另外,在设置切断带时,可以在贴装了前述切断带的平面部或侧面部上的、与前述切断带的轴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封用的捏持部,该捏持部是通过以使前述切断带的端部位于中央的方式设置切口、使一部分从前述平面部或侧面部分离而形成的。这样,能够可靠地进行开封。
此外,在这种搭扣袋中,可以采用下述搭扣袋,其在前述平面部和前述侧面部之间的边界部上,形成有将平面部和侧面部贴合起来的熔接部,前述切断带的轴向上的端部到达前述熔接部,在前述熔接部中的与前述切断带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未熔接部,该未熔接部与前述熔接部之间的边界将前述捏持部包围起来。
此外,在上述搭扣袋中,可以作成下述搭扣袋,其在前述袋主体与前述底面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上,形成有将袋主体与底面部贴合起来的熔接部,前述切断带的轴向上的端部到达前述熔接部,在前述熔接部中的与前述切断带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未熔接部,该未熔接部与前述熔接部之间的边界将前述捏持部包围起来。
通过如上所述将熔接部与未熔接部的边界部分设置成将捏持部的周围包围起来,可防止搭扣袋的内外在捏持部处连通。此外,由于捏持部本身未被熔接,因而能够用手将其捏住。
作为捏持部的形式,可采用下面两种方案。
第1,以前述未熔接部将前述捏持部的周围包围起来的方式进行熔接,使得与捏持部相对应的部分为未熔接部。并且,对于前述切断带的宽度方向上两侧的部分,从前述平面部或侧面部的端缘起,将比前述切断带的侧缘更靠外侧的位置朝向切断带的侧缘形成。
第2,采用在未熔接部处以将前述切断带的端部周围围起来的方式设置切口而形成的捏持部。


图1是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搭扣袋进行展示的立体图。
图2是对可使搭扣袋自如开闭的搭扣以及作为开封机构的切断带的安装状态进行展示的搭扣袋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在图1所示搭扣袋所具有的切断带的端部形成的捏持部的放大图。
图4是与图3所示捏持部不同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捏持部的放大图。
图5是对图1所示搭扣袋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进行展示的图。
图6是对与图5所示制造方法不同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进行展示的图。
图7是对向搭扣袋内填充内容物的工序进行展示的图。
图8是搭扣上下延伸地安装在平面部上的搭扣袋的立体图。
图9是对搭扣的结构以及搭扣与切断带的位置关系进行展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对捏持部的一种方案进行展示的图。
图11是搭扣安装在平面部的对角线上的搭扣袋的立体图。
图12是对捏持部的一种方案进行展示的图。
图13是与搭扣以及切断带的安装方向有关的说明图。
图14是搭扣安装在侧面部上的搭扣袋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搭扣袋的侧视图。
图16是对搭扣沿水平方向延伸地安装在侧面部上的搭扣袋的侧面部进行展示的图。
图17是对采用本发明的包装袋的一种方案进行展示的图。
图18是对图17所示包装袋自立时的状态进行展示的立体图。
图19是对图17所示包装袋的制造方法进行展示的说明图。
图20是对另一方案的包装袋进行展示的说明图。
图21是对图20所示包装袋自立时的状态进行展示的立体图。
图22是对又一方案的包装袋进行展示的图。
图23是对图22所示包装袋自立时的状态进行展示的立体图。
图24是对再一方案的包装袋进行展示的图。
图25是对图24所示包装袋自立时的状态进行展示的立体图。
图26是对使形成包装袋的薄膜的端缘彼此贴合的一种方案进行展示的图。
图27是对用带子使薄膜的端缘彼此贴合的方案进行展示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图1~图3示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搭扣袋1,图1是展示整个搭扣袋1的立体图,图2是对能够使搭扣袋1自如开闭的搭扣10的安装部状态进行展示的搭扣袋1的纵剖视图,图3是对搭扣袋1进行开封的切断带14的开封起始部的放大图。
搭扣袋1包括对置的一对平面部2、2,位于该平面部2、2彼此的侧缘2a、2a之间的侧面部3、3,以及呈矩形形成且将该搭扣袋1的底部封闭的底面部4。该搭扣袋1采用的是具有通过折叠线3a呈褶形地向内折入的侧面部3、3的角片型包装袋。
该搭扣袋1这样构成,即,平面部2、2的侧缘2a、2a与侧面部3、3的侧缘3b、3b熔接在一起,而且平面部2、2的下端缘2b、2b以及侧面部3、3的下端缘3c、3c分别与底面部4的周缘4a熔接在一起。此外,在搭扣袋1的上端,平面部2、2的上端缘2c、2c熔接在一起而使得向内折入的侧面部3、3被平面部2、2的两侧的周缘2a、2a夹在中间,将该搭扣袋1的上部1A封闭。
此外,为了开封后能够再进行封闭,该搭扣袋1上设置有可使开封部分自如开闭的搭扣10,而且还设置有使开封易于进行的切断带14。上述搭扣10和切断带14分别安装在构成搭扣袋1的一个平面部2的内表面上。
搭扣10,由彼此能够分离的细长的凸型部件11和凹型部件12构成。凸型部件11由带状的基部11a和从其一面侧突出的突条11b构成。突条11b,形成为在基部11a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沿基部11a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突条11b的前端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而凹型部件12包括呈带状形成的基部12a,以及形成于该基部12a的表面上的、凸型部件11的突条11b卡合·脱离自如地与其卡合的槽部12b。
凹型部件12的基部12a,采用的是与凸型部件11的基部11a相比其宽度要宽得多的部件。此外,槽部12b这样构成,即,构成槽部12b的侧壁的两个部分12c、12c,在基部12a的侧端附近从基部12a的表面突出并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该槽部12b的内表面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大致圆弧形,以能够使设置在凸型部件11上的突条11b的前端平滑且牢靠地卡合在该槽部12b中。突条11a在其横截面上的形状也可以是楔形或箭头形。此外,槽部12a在其横截面上的形状也可以根据突条的形状作成钩状。
在搭扣袋1的上部,凸型部件11以其基部11a的长度方向与搭扣袋1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熔接在一个平面部2的内表面上,基部11a上所形成的突条11b朝向另一平面部2突出。另一方面,凹型部件12在从凸型部件11的安装位置向上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与凸型部件11平行地安装在一个平面部2的内表面上。该凹型部件12的与形成有槽部12b的面相同的面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熔接在平面部2的内表面上,使得形成于基部12a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的槽部12b与凸型部件11的突条11b对置。
此外,用来开封搭扣袋1的切断带14,在熔接有搭扣10的一个平面部2上的、熔接有凸型部件11的基部11a的部分与熔接有凹型部件12的基部12a的部分之间,与这两个部件11、12相平行地粘接在平面部2、2的内表面上。该切断带14,用来将平面部2分离切断为凸型部件11侧和凹型部件12侧,由细长的带状部件构成。
图3示出在与该切断带14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相对应的部分上形成的、作为开封起始部的捏持部16。捏持部16,是在切断带14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从平面部2的侧端沿切断带14在平面部2上设置切口18、18而形成的。如上所述,平面部2、2和侧面部3、3彼此的侧缘2a、3b相互熔接在一起,但在该捏持部16的附近,是避开该捏持部16而在其周围将其包围着进行熔接的,存在有捏持部16的部分是作为二者的未被密封的未熔接部15而形成的。这样,捏持部16与平面部2的其它部分相分离,能够用手指捏住捏持部16。
在开封搭扣袋1时,用手指连同切断带14的端部14a一起捏住该捏持部16,向搭扣袋1的另一端侧或向从搭扣袋1上离开的方向拉拽切断带14。于是,切断带14将发挥切断机构的作用,平面部2沿着该切断带14被切断,分成凸型部件11安装部侧和凹型部件12安装部侧。
如上所述,作为开封起始部的捏持部16可起到使开封易于进行的机构的作用,使搭扣袋1的开封变得容易。
图4示出按照其它方案形成的捏持部21。在与切断带14的端部14a相对应的部分,以形成圆形的未熔接部20的方式对切断带14端部的周围进行熔接。在圆形的未熔接部20上,设置有将切断带14的端部包围的圆弧形的切口22。该切口22的内侧便是捏持部21。该捏持部21也同样,由于没有被熔接,因而能够将其掀开并使之与平面部2的其它部分分离,能够连同位于捏持部21的内侧的切断带14的端部一起用手指捏住。
在开封搭扣袋1时,与图3所示的捏持部16一样,用手指连同切断带14的端部一起捏住捏持部21,将切断带14向搭扣袋1的另一端侧或者向从搭扣袋1上离开的方向拉拽即可。
在图3和图4所示的任意一种方案中,既可以将它们的捏持部16、21设置在搭扣袋1的一端,也可以在两端设置。捏持部16、21的形成方式并不限于在平面部2上设置切口18、22,只要能够使捏持部16、21与平面部2的其它部分分离,也可以以其它方式形成捏持部16、21。
用来构成以上所说明的搭扣袋1的包装材料、切断带14分别以下述材料形成。
在制作具有透明性的搭扣袋1的情况下,作为构成搭扣袋1的包装材料,可采用将厚20~50μm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与厚20~60μm的无拉伸聚丙烯薄膜,通过厚2~3μm的干粘接层进行层压而成的层压薄膜;将厚9~25μm的聚酯薄膜与厚25~120μm的直链低密度聚乙烯薄膜,通过厚2~3μm的干粘接层进行层压而成的层压薄膜;将厚9~20μm的双向拉伸尼龙薄膜与厚25~120μm的聚乙烯薄膜,通过厚2~3μm的干粘接层进行层压而成的层压薄膜。而作为粘接层并不限于干粘接层,也可以是12~20μm的聚乙烯挤出层。
另一方面,在制作不透明的搭扣袋1的情况下,包装材料可采用将厚9~25μm的聚酯薄膜、厚6~30μm的铝箔与厚25~120μm的直链低密度聚乙烯薄膜,通过厚2~3μm的干粘接层进行层压而成的层压薄膜;将厚9~25μm的聚酯薄膜、厚12μm的蒸镀聚酯薄膜与厚20~60μm的无拉伸聚丙烯薄膜,通过厚2~3μm的干粘接层进行层压而成的层压薄膜。而粘接层并不限于干粘接层,也可以是12~20μm的聚乙烯挤出层。
而切断带14采用的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层、聚酯层与易剥离(easypeel)层的三层结构的部件。易剥离层由氯化聚丙烯、EVA或热熔性层形成,使其剥离强度达到约200g/cm。构成搭扣袋1的包装袋的包装材料,采用的是切断强度高于切断带14的易剥离层的剥离强度的材料。
该切断带14也可以是低密度聚乙烯层、聚酯层、低密度聚酯层和易剥离层的四层结构,直链低密度聚乙烯层、聚酯层、直链低密度聚乙烯层和易剥离层的四层结构,超低密度聚乙烯层、聚酯层、超低密度聚酯层和易剥离层的四层结构,以及,铸塑聚丙烯层、聚酯层、铸塑聚丙烯层和易剥离层的四层结构等。
根据具有以上结构的搭扣袋1,在填充内容物时,可使包装袋的袋口张开得较大,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内容物的填充。此外,通过采用角片型包装袋,还能够使搭扣袋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增大容纳内容物的容积。再有,由于采用了角片型包装袋,因而在内容物被消耗而剩余量减少时,能够将该搭扣袋1沿其前后方向进行折叠,可将搭扣袋1存放在狭小的空间内。
下面,以构成平面部2、2和侧面部3、3的包装材料单独制备再将它们熔接在一起而形成包装袋、且采用图3所示形式的捏持部16的搭扣袋1为例,对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准备构成一对平面部2、2的裁切成矩形的包装材料、构成一对侧面部3、3的矩形包装材料以及构成搭扣袋1的底面部4的矩形包装材料。在构成侧面部3、3的包装材料上,在其中央部设置折叠线3a,预先将包装材料对折好。
其次,将构成搭扣10的凸型部件11的基部11a熔接在构成一个平面部2的包装材料的、形成周缘的一条边附近A,并将凹型部件12的基部12a熔接在距该凸型部件11规定距离的位置上。对于凸型部件11,将其基部11a与包装材料的周缘2a相平行地熔接在比该周缘2a稍靠内的部位,而对于凹型部件12,将其基部12a与周缘以及凸型部件11相平行地熔接在包装材料的周缘与凸型部件11之间。此时,凹型部件12的基部12a,是它的与形成有槽部12b的侧缘对置的相反侧侧缘熔接在包装材料上,而且是与形成有槽部12b的面相同的面熔接在包装材料上。由此,可使得凹型部件12的槽部12b与凸型部件11的突条11b对置。
此外,将开封用的切断带14,在熔接有凸型部件11的基部11a的部分与熔接有凹型部件12的基部12a的部分之间,粘接在它们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上。此时,将该切断带14以在平面部2、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平行于凸型部件11及凹型部件12进行粘接。
在以上的工序结束后,将构成侧面部3、3的两片包装材料、构成安装有搭扣袋1及切断带14的一个平面部2的包装材料、以及构成未特别安装任何东西的另一平面部2的包装材料熔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筒体。在形成该筒体的工序中,设置成下述状态,即、折叠线3a朝向筒体内部从而构成侧面部3、3的包装材料向筒体的中心侧折入,将其两个侧缘分别熔接在构成平面部2、2的两个包装材料的侧缘上。由此形成两个平面部2、2对置且具有通过折叠线3a向内折入的一对侧面部3、3的筒体。
在进行包装材料彼此的熔接时,没有安装任何东西的另一平面部2与侧面部3、3之间,是沿着它们的侧缘2a、3b直线地连续熔接的。相对于此,安装了搭扣10和切断带14的一个平面部2和侧面部3、3之间的熔接,是在对切断带14的两个端部14a、14a呈圆弧形地避让的状态下进行熔接,以在切断带14的两个端部所在的部位形成未熔接部15。其结果,切断带14的两个端部14a、14a的周围被熔接部呈圆弧形地包围。
接下来,在该未熔接部15的、位于切断带14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部位,沿该切断带14的长度方向切入规定长度。设置有该切口的部分便是作为开封起始部的捏持部16。
以上对下述情况、即用将形成一个搭扣袋1的包装材料预先裁切成合适尺寸而成的材料形成筒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进行批量生产时,作为构成平面部2、2和侧面部3、3的包装材料,可采用图6所示的带状包装材料31、32。即,在使得构成平面部2、2的带状包装材料31、31彼此对置的情况下将它们沿长度方向进行输送。并且,使得构成侧面部3、3的包装材料32、32在与构成平面部2、2的包装材料31、31的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在这两个包装材料31、31之间彼此对置,在这种情况下对它们沿其长度方向进行输送。对于构成侧面部3、3的包装材料32、32,在输送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折叠,使得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上形成折叠线3a、3a。此时,这两个包装材料31、31的折叠线3a、3a,是朝向构成平面部2、2的包装材料31、31的中心侧折叠的。
对于构成一个平面部2的包装材料31,向它的与构成另一平面部2的包装材料31对置的面上,从其侧方成组地依次送入构成搭扣10的凸型部件11和凹型部件12,在该包装材料31的长度方向上每隔规定间隔进行一次熔接。熔接也与上述情况下同样,在沿包装材料的长度方向相隔规定间隔的部位上以各基部11a、12a平行的方式进行。此外,将切断带14也从包装材料31的侧方送入正在被输送的包装材料31,在熔接有构成搭扣10的凸型部件11的基部11a与凹型部件12的基部12a的部分的大致中央位置上,平行于这两个部件11、12进行粘接。
之后,将构成平面部2、2的包装材料31、31的两侧缘部31a、31a与构成侧面部3、3的包装材料32、32的两侧缘部32a、32a熔接在一起,形成筒体。在进行包装材料31、32之间的熔接时,为了在与切断带14的两个端部14a、14a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未熔接部15,对这两个端部进行圆弧形避让地进行熔接。此后,在未熔接部15处,从筒体的侧方形成规定长度的切口,从而形成捏持部16。
之后,在距熔接有凹型部件12的基部12a的部分规定距离的位置上,沿与筒体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依次进行切断,形成长度与一个搭扣袋1相应的筒体。
在如上形成的筒体的下端部上安装构成底面部4的包装材料,形成上部敞开的包装袋。构成底面部4的包装材料,使用的是与筒体的横截面尺寸大致相同的呈矩形形成的包装材料,通过将该包装材料的周缘与筒体的下端缘进行熔接而形成包装袋。
之后,如图7所示,将内容物填充用漏斗40插入打开的包装袋的上部1A中,将内容物填充到包装袋中。由于该搭扣袋1的包装袋其侧面部3、3是作为角片型形成的,因而该开口部可以较大,能够将尽可能大的漏斗插入包装袋上部的开口部中。之后,对包装袋的上端1A进行熔接,搭扣袋1便制作完成。
图8示出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搭扣袋50的立体图。该图8所示的搭扣袋50具有袋主体50a,该袋主体50a由对置的一对平面部51、51以及借助于该平面部51、51的侧缘部而设置在平面部51、51之间的一对侧面部52、52构成。
该袋主体50a,是由平面部51、51的侧缘与侧面部52、52的侧缘进行熔接而呈筒状形成的。平面部51、51使用的是矩形的平坦的薄膜,而侧面部52、52在袋主体50a厚度方向上的中央分别形成有折叠线53、53,该折叠线53、53向袋主体50a的内侧折入。
此外,该搭扣袋50具有将袋主体50a的一个开口部封闭而形成平坦底面的底面部54。该底面部54使用的是矩形的薄膜,其周缘熔接在袋主体50a的开口部上。
另外,在构成该搭扣袋50的一个平面部51上,在其内表面上安装有上下延伸的搭扣60。该搭扣60由可彼此分离的凸型部件61和凹型部件62构成。而且在平面部51上,在凸型部件61与凹型部件62之间与该搭扣60相平行地贴装有带状的切断带63。
凸型部件61包括带状的基部61a和从其一面侧突出的突条61b,而凹型部件62则包括呈带状形成的基部62a,以及形成于该基部62a的表面上的、凸型部件61的突条61b卡合·脱离自如地与其卡合的槽部62b。突条61b是在基部61a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位沿基部61a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该突条61b的前端的横截面的形状是圆弧形。
另一方面,凹型部件62的基部62a,采用的是宽度比凸型部件61的基部宽的部件。此外,槽部62b这样构成,即,构成槽部62b的侧壁的两个部分62c、62c,在基部62a的侧端附近从基部62a的表面突出并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该槽部62b的内表面在其横截面上的形状为大致圆弧形,以能够使凸型部件61上所设置的突条61b的前端平滑且牢靠地卡合在该槽部62b中。
凸型部件61,其基部61a的、形成有突条61b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在比搭扣袋50的左端稍靠中心一侧,以长度方向顺沿于搭扣袋50的上下方向的方式熔接在一个平面部51的内表面上。并且,基部61a上所形成的突条61b朝向另一平面部51突出。另一方面,凹型部件62,在从凸型部件61的安装位置向左端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与凸型部件61相平行地安装在一个平面部51的内表面上。该凹型部件62的与形成有槽部62b的面相同的面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熔接在平面部51的内表面上,使得基部62a的宽度方向一端侧所形成的槽部62b与凸型部件61的突条61b对置。
此外,用来开封搭扣袋50的切断带63,在熔接有搭扣60的一个平面部51上,在熔接有凸型部件61的基部61a的部分与熔接有凹型部件62的基部62a的部分之间,平行于这两个部件61、62粘接在平面部51的内表面上。该切断带63,用来将平面部51切断分离为凸型部件11侧和凹型部件12侧,由细长地形成的带状材料构成。
此外,如图10所示,在搭扣袋50的下端,设置有用于使得可用手指将切断带63的端部捏住的捏持部72。在捏持部72所形成的位置上,就平面部51与底面部54的熔接部56而言,在与切断带63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未熔接部70。未熔接部70大致呈圆弧形形成,使得熔接部56避开切断带63的端部并将端部的周围包围起来。此外,在未熔接部70处,相对于平面部51,在切断带63的侧缘的外侧部位,从下端呈前端细的形状地沿着切断带63在平面部51上设置切口71、71。捏持部72,就是形成于该切口71、71之间的部分。这样,捏持部72便与平面部51的其它部分相分离,能够用手指将其捏住。
在图8中,以搭扣60和切断带63设置在平面部51的左侧部位的方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受此限定,只要是上下延伸地进行设置,也可以设置在平面部的中央或右侧部位。
图11示出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搭扣袋80的立体图。该图11所示的搭扣袋50也同样,具有由对置的一对平面部81、81以及借助于该平面部81、81的侧缘部而设置在平面部81、81之间的一对侧面部82、82构成的袋主体80a。此外,在袋主体80a的一个开口部上,设置有形成平坦的底面的底面部84。该搭扣袋80也同样,在其侧面部82、82上设置有折叠线83、83,该折叠线83、83向内折入。
此外,在该搭扣袋80的一个平面部81上,其内表面上设置有在该平面部81的对角线上延伸的搭扣90。该搭扣90也同样由可彼此分离的凸型部件和凹型部件构成。此外,在平面部81上,在凸型部件与凹型部件之间,与该搭扣90相平行地贴装有带状的切断带93。搭扣90的结构与图2和图9所示的相同,故将其说明省略。
另外,如图12所示,在搭扣袋80的左下角,设置有用于使得能够用手指捏住切断带93的端部的捏持部97。在角部上,如虚线所示,贴装有从平面部81的内表面将切断带的端部93a覆盖的扇形的片。在这个角部,对于平面部81与侧面部82的熔接部85、以及、平面部81与底面部84的熔接部86二者相交的熔接部87,在与切断带93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未熔接部95。未熔接部95呈圆形形成而使得熔接部87避开切断带63的端部并将端部93a的周围包围。此外,在未熔接部95处,平面部91上形成有将切断带93的周围围起来的圆弧形的切口96。捏持部97是该切口96的内侧的部分。这样,捏持部97便与平面部81的其它部分分离,用手指能够将其捏住。此外,由于在角部上从平面部81的内侧贴装了片98,因而内容物不会泄漏。
在图11和图12中,就搭扣90和切断带93在平面部81的对角线上延伸设置的方案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3所示,只要搭扣90以及切断带93是与平面部81的端缘81a成规定的角度θ地安装的,则以什么样的方案进行安装均可。
图14和图15示出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搭扣袋。该图14和图15所示的搭扣袋100也同样,具有由对置的一对平面部101、101以及借助于这一对平面部101、101的侧缘部而设置在平面部101、101之间的一对侧面部102、102构成的袋主体100a。此外,在袋主体100a的一个开口部上,设置有可形成平坦的底面的底面部104。该搭扣袋100也在其侧面部102、102上设置有折叠线103、103,该折叠线103、103向内折入。
此外,在搭扣袋100的一个侧面部102上,其内表面上设置有由凸型部件和凹型部件构成的搭扣100。该搭扣100在侧面部102的中央部沿切断带103上下延伸。搭扣100的结构与图2和图9所示的相同,故在这里将其说明省略。此外,在侧面部102上,在凸型部件和凹型部件之间,与该搭扣100相平行地贴装有带状的切断带103。
在该实施方式的搭扣袋100中,捏持部117设置在侧面部102的下端。在设置有捏持部117的位置上,在侧面部102与底面部104二者的熔接部106中形成有圆弧形的未熔接部115。捏持部117,是通过在该未熔接部115处,在侧面部102的比切断带113的侧缘更靠外侧的部位上设置切口114、114而形成的。在侧面部102上设置搭扣以及切断带的情况下,并不限于图14和图15所示在搭扣袋的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
图16示出这样一种方案,即,搭扣130和切断带133在形成有折叠线123的侧面部122上沿搭扣袋120的水平方向延伸地设置。在该图16所示的方案中,搭扣130和切断带133以在搭扣袋120的前后方向即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安装在侧面部122上。此外,将捏持部137设置在作为平面部之一的背面部与侧面部122二者的熔接部125处。
在设置有该捏持部137的位置上也同样,在熔接部125中设置有圆弧形的未熔接部135,在与切断带133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在侧面部122上,在侧缘的外侧设置切口134、134。捏持部137就是切口134、134之间的部分。
以上以搭扣袋由作为分体准备的平面部、侧面部以及底面部相互熔接而形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下面将说明的各种方案中。
图17~图25所示的包装袋均是将一片薄膜的端缘彼此之间熔接而暂且形成筒形部件之后再形成包装袋的。
图17和图18展示的是其一个例子。该包装袋140如图17所示,呈六边形形成,具有对置的一对平面部141、141以及借助于平面部141、141的两个侧缘部分而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一对侧面部143、143。在作为平面部之一的背面部141上,使一片薄膜贴合而成的熔接部142向背面部141的外侧伸出。在侧面部143、143上,在其中央分别形成有折叠线144、144,该折叠线144、144向包装袋140的内侧折入。此外,在平面部141、141周缘与侧面部143、143之间的边界部分上,设置有熔接部145。
图18示出在容纳内容物并将开口密封后使包装袋140自立时的状态。平面部141、141和侧面部143、143,其下部被折弯而呈平坦状态。该平坦地形成的部分起到底面部146的作用。此外,设置在平面部141、141与侧面部143、143之间的边界部分上的熔接部145,在包装袋140自立时起到支柱的作用,使其自立性得到提高。
该包装袋140如图19所示地形成。首先,如图19A所示,将一片薄膜折弯并使其端缘彼此贴合。于是,形成了一对平面部141、141以及具有折叠线144、144的一对侧面部143、143。薄膜的端缘彼此进行贴合的部分便是背面部141的熔接部142。之后,如图19B所示,将平面部141、141与侧面部143、143之间的边界部分熔接在一起。通过进行熔接,使得该熔接部145发挥支柱的作用。此时,在筒体的下部,是向下倾斜地进行熔接。之后,如图19C所示,对于下部,将熔接部145外侧的角部分切除。这样,平面部141、141呈六边形形成的包装袋140便制作完成。
图20和图21示出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该包装袋也是使一片薄膜端缘彼此贴合而形成的。在这里,展示了两种包装袋。一种如图20A所示,具有对置的一对平面部151、151以及借助于平面部151、151的两侧缘部分而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一对侧面部153、153。该包装袋150A的平面部151、151呈矩形形状形成,在作为平面部之一的背面部151上,使一片薄膜贴合而成的熔接部152向背面部151的外侧伸出。在侧面部153、153上,在其中央分别形成有折叠线154、154,该折叠线154、154向包装袋150A的内侧折入。此外,在平面部151、151周缘与侧面部153、153之间的边界部分上设置有熔接部155。
另一种包装袋150B的基本结构与包装袋150A相同。该包装袋150B,在其下部的两个角上设置有连接侧缘与下缘的斜向延伸的熔接部156、156。该熔接部在角部处将平面部151与侧面部153、153呈带状斜向贴合。
图21示出向包装袋150A中填充内容物并将上部的开口部封闭后的状态。如该图21所示,平面部151、151和侧面部153、153的下部被折弯,起到底面部157的作用。此外,熔接部155在包装袋150A自立时发挥支柱的作用,使自立性得到提高。包装袋150B自立时的状态与图12相同。
图22和图23示出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包装袋。该图22和图23所示的包装袋160,是在平面部161、161与侧面部163、163之间的边界部分未设置熔接部的类型的包装袋。如图22所示,该包装袋160,由对置的一对平面部161、161以及在该平面部161、161的两侧缘的位置上设置在平面部161、161之间的一对侧面部163、163构成。
在作为平面部之一的背面部161上,设置有将薄膜的端缘彼此贴合而成的向外侧伸出的熔接部162。此外,所述平面部161、161为其下部呈前端变细的形状的六边形。侧缘彼此相平行地在包装袋的上下方向上延伸,上缘和下缘相平行地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此外,在平面部161、161的下部,以向下前端变细的方式形成有斜边部166、166,将两个角的侧缘与下缘倾斜地连接起来。另一方面,侧面部163、163在包装袋160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分别形成有折叠线164、164,侧面部163、163通过该折叠线164、164向包装袋160的内侧折入。此外,平面部161、161和侧面部163、163在下缘165和斜边部166、166的位置上熔接在一起,包装袋160的底部被封闭。
图23示出图22所示包装袋160中填充了内容物的状态。在包装袋160填充内容物后,对其上缘进行熔接而将开口封闭。对于平面部161、161和侧面部163、163,其规定的位置被从包装袋160的下缘折向中心侧从而形成平坦的底部。该平坦地形成的部分起到底面部167的作用。该底面部167可使该包装袋160自立。
该包装袋160的制造方法与图17和图18所示包装袋140的制造方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没有在平面部161、161与侧面部163、163之间的边界部分上形成熔接部的工序。
而图24和图25示出在平面部与侧面部之间的边界部上没有熔接部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包装袋。在这里,与图20和图21一样,展示了两种包装袋170A、170B。一种如图24A所示,是包装袋170A的下部没有斜边熔接部的类型,另一种包装袋170B是下部具有斜边熔接部176、176的类型。
图24A所示类型的包装袋170A,具有对置的一对平面部171、171以及借助于平面部171、171的两侧缘部分而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一对侧面部173、173。该包装袋170A的平面部171、171呈矩形形成,在作为平面部之一的背面部171上,熔接部172向外侧伸出。在侧面部173、173的中央分别形成有折叠线174、174,该折叠线174、174向包装袋170A的内侧折入。此外,在包装袋170A的下缘,形成有以将侧面部173、173夹在中间的方式将平面部171、171的下缘彼此贴合的熔接部175。
另一种类型的包装袋170B的基本结构与包装袋170A相同。在该包装袋170B的下部,在两个角部上设置有连接侧缘与下缘的斜向延伸的斜边熔接部176、176。该斜边熔接部176、176在角部处将平面部171与侧面部173、173呈带状斜向贴合。
另外,图25示出图24所示包装袋170A填充内容物后的状态。在包装袋170A填充内容物后,对其上缘进行熔接而将开口部封闭。将平面部171、171和侧面部173、173在距包装袋170A的下缘规定距离处向中心侧进行折弯,形成平坦的底部。该平坦地形成的部分发挥底面部177的作用。该底面部177可使该包装袋170A自立。包装袋170B也同样,包装袋170B的下部起到底面部的作用使包装袋自立。
以上,结合图17~图25就以一片薄膜形成包装袋时使内表面彼此对置地对薄膜的端缘彼此进行熔接的方案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将端缘彼此贴合的方案,既可以如图26所示,对于薄膜,将一个端缘181的外表面与另一端缘182的内表面熔接在一起,也可以如图27所示,使端缘183、183彼此对合后用带子184将它们贴合。
以上就由一片薄膜形成包装袋的方案进行了说明。对于这些包装袋,在平面部的内表面或侧面部的内表面上,如图2或图9所示那样安装由凸型部件和凹型部件构成的搭扣,并且与搭扣平行地安装切断带。作为安装方向,在包装袋的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任一个方向上安装均可。此外,也可以相对于平面部或侧面部的端缘倾斜着安装。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得到一种易于开封且可自如再密封的角片型搭扣袋。此外,可根据内容物的种类适当选择搭扣的安装方向。此外,还能够使填充内容物的开口部与搭扣安装位置设置在不同部位,因而能够使填充用的开口部尽可能大。因此,能够高效地填充内容物而且能够增大可填充内容物的容积。
权利要求
1.一种搭扣袋,具有对置的一对平面部以及借助于这一对平面部的两侧缘设置在这一对平面部之间的一对侧面部,前述侧面部通过折叠线向内折入而构成角片型袋体,在该包装袋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使该包装袋可以开闭的搭扣,其特征在于,前述搭扣包括凸型部件和凹型部件,所述凸型部件在基部的一面侧形成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条,所述凹型部件在基部的一面侧形成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前述突条与其自如卡合·脱离的卡合槽,前述凸型部件和前述凹型部件中的一者的基部的前述一面侧贴装在一个前述平面部或一个前述侧面部的内表面上,另一者的基部的另一面侧贴装在一个前述平面部或一个前述侧面部的内表面上,使得前述突条和前述卡合槽对置,在前述突条与前述卡合槽之间,设置有将一个平面部或一个侧面部切断分离成前述凸型部件侧和凹型部件侧的切断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搭扣袋,其特征在于,一对前述平面部和一对前述侧面部构成了两端开口的筒形的袋主体,该袋主体的一个开口部被底面部封闭,形成平坦的底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搭扣袋,其特征在于,前述搭扣和前述切断带设置成在该搭扣袋的水平方向上延伸,在贴装了前述切断带的平面部或侧面部上的、与前述切断带的轴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封用的捏持部,该捏持部是通过以使前述切断带的端部位于中央的方式设置切口、使一部分从前述平面部或侧面部分离而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搭扣袋,其特征在于,前述搭扣和前述切断带,相对于贴装它们的前述平面部或前述侧面部的端缘倾斜地设置,在贴装了前述切断带的平面部或侧面部上的、与前述切断带的轴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封用的捏持部,该捏持部是通过以使前述切断带的端部位于中央的方式设置切口、使一部分从前述平面部或侧面部分离而形成的。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搭扣袋,其特征在于,前述搭扣和前述切断带设置成在该搭扣袋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在贴装了前述切断带的平面部或侧面部上的、与前述切断带的轴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封用的捏持部,该捏持部是通过以使前述切断带的端部位于中央的方式设置切口、使一部分从前述平面部或侧面部分离而形成的。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搭扣袋,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平面部和前述侧面部之间的边界部上,形成有将平面部和侧面部贴合起来的熔接部,前述切断带配置成其轴向上的端部到达前述熔接部,在前述熔接部中的与前述切断带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未熔接部,该未熔接部与前述熔接部之间的边界将前述捏持部包围起来。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搭扣袋,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袋主体与前述底面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上,形成有将袋主体与底面部贴合起来的熔接部,前述切断带配置成其轴向上的端部到达前述熔接部,在前述熔接部中的与前述切断带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未熔接部,该未熔接部与前述熔接部之间的边界将前述捏持部包围起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容物填充作业的效率可得到提高而且切断起始部分能够可靠形成的搭扣袋。其属于角片型包装袋,安装有可使该包装袋自如开闭的搭扣(10)的搭扣袋(1),前述搭扣(10)由形成有突条(11b)的凸型部件(11)、以及形成有前述突条(11b)与其自如卡合·脱离的槽部(12b)的凹型部件(12)构成。此外,两个部件(11、12)的各自的前述基部(11a、12a),是以前述突条(11b)与前述槽部(12b)对置的方式安装在一个平面部(2)或侧面部(3)的内表面上的。而且,在基部(11a)与基部(12a)之间,设置有将该平面部(2)切断分离为凸型部件(11)侧和凹型部件(12)侧的切断带(14)。
文档编号B65D33/16GK1759046SQ03826168
公开日2006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17日
发明者久下镭藏, 小原倘, 大木祐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细川洋行, 出光统一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