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4987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特别是一种于包装袋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上、下强化部,该强化部的气体柱条能够加强包装袋内上、下两侧吸收冲击振动的能力。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具有缓冲作用的包装物品的方式,是在塑料薄膜片上设置若干个凸起的小气囊泡,将这种塑料膜包复在物品的外面,借小气囊泡的吸振缓冲作用,以避免物品在运输途中破裂或损坏,但是这种小气囊泡的吸振能力有限,对于较小的冲击勉强可以产生缓冲作用,而对于较大的振动或冲击负荷就无法达到缓冲吸振的目的,容易造成物品的破裂损坏。
我国台湾的专利公告第363600号公开了一种缓冲包装袋,其结构是具有一个内侧壁及弯折的外侧壁,内、外侧壁的两层塑料薄膜之间形成气密室,气室内充满气体。内侧壁紧密包裹在欲包装的物品上,充满气体的气密室可以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另外,对这种充气包装袋的改进方案有我国台湾的专利公告第128326号公开的缓冲用包装材料,其结构是缓冲包装袋,具有空气给排口之止气阀,并以塑料薄膜制成为方形的气密袋,又将该包装材料的本体对折折弯,使重叠成为两个空气的充填收容部,其中,该两个空气充填部的内面各个别部位至少有一处成线状黏结,借该线状黏结部于充填空气时,用以限制该面空气充填部的鼓涨状态。以上所述的两个技术方案,虽然以气密室或充填收容部充填空气,以保护收容物,达到缓冲包复效果,但是如果该气密室或充填收容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裂,则空气泄漏出来,整个的气密室或充填收容部即失去缓冲保护的功能。所以,中国200420024028.0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充气防震袋,其结构是两层塑料薄膜的四周由热压黏结封闭,袋体的上端向下折叠;下端向上折叠,两端相对,形成环闭的空间,其特征在于在四周封闭边的中间还设置有若干条隔离线,隔离线将两层薄膜固定联结,将充气袋分割成若干条充气筒,各充气筒分别设有各自的进气口,所有进气口设在共同的进气通道中,进气通道设有进气口,每个充气筒的进气口上设有单向阀,该单向阀的结构是在进气口内设有两层与塑料薄膜平行的气阀薄膜。中国200420042371.8号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若干独立气室的气体包装袋,其结构是由若干个气室连接而成,气室与气室间以热封线加以分割,该充气包装袋的一侧设有一进气口,连接该进气口设有一进气道,该进气道有气路与各个气室连通,所述的充气包装袋由上膜及下膜两层薄膜组成,其特征在于由上、下气阀膜组成的气阀,以适当的长度夹置于前述的上、下膜之间,并且以横跨整个充气包装袋的方式加以设置,在上、下气阀膜之间设置一耐热印刷,气位置恰位于进气道处,该耐热印刷亦是以横跨整个充气包装袋的方式加以设置。
以上所述的各专利申请,虽然以气密室或充填收容部充填空气,以保护收容物,达到缓冲包复效果,但是如果该气密室或充填收容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裂,则空气泄漏出来,整个的气密室或充填收容部即失去缓冲保护的功能。两个设有独立气室的技术方案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以充气式包装袋保护收容物,用落下实验决检测时,收容物最易破裂的可能位置是上、下两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将提供一种强化式气体包装袋,主要是在于改善传统充气式包装袋在上、下两侧容易破损的缺点。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由若干个气室连接组成,所述的气室与气室间是以热封线加以分隔,而各气室的颈部设有气体入口部,该气体入口部个个相连通,并于强化式气体包装袋之一侧设有一进气口,使气体可由该进气口进入每一个气室进行充气,而前述的气室是由四层薄膜组成,分别为上膜、上气阀膜、下气阀膜,及下膜,这些薄膜与热封线共同界定出一个独立的气室,其中,于前述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上、下两侧设有上、下强化部,该强化部的气体柱条,可加强包装袋内上、下两侧吸收冲击振动的能力。
该强化式气体包装袋,设有若干个强化折叠线,将该薄膜沿着强化折叠线弯折成类似“W”字形,然后将突起的两端以热封向加以热封,使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上、下两侧于充气后能形成上、下强化部。
以上所述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中当气体由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进气口充入,气体会沿着各个气室的入气口进入气室内,使各个气室膨胀,并且于上、下强化部形成气体柱条,而膨胀成型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于其所围成之空间内形成一容纳空间,以收容欲收容物,并借由其四周的充气保护,即可避免收容物在运送过程中因振动或冲击而遭受损坏。
本发明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中,当强化式气体包装袋中的不定数目的气室破裂时,其他未破裂的气室仍会维持气密状态,该强化式气体包装袋仍具有缓冲保护收容物的功效。
当气室充气完成,结束进气操作时,气室内部的高压气体将推压上、下气阀膜二层膜片偏向上膜一侧,并使上、下气阀膜紧密贴压于上膜,而形成气密,防止气室内之气体逃逸。
所述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中,该气体入口部可当作封盖封住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开口。
所述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中,该气体入口部是设于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颈部位置。
所述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中,该上膜、上气阀膜、下气阀膜、下膜等是由塑料、塑胶或类似材质所制成的薄膜。
所述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中,对于该所述强化式气体包装袋进行充填的气体可选用空气或其他的惰性气体。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强化式气体包装袋未充气时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强化式气体包装袋中单一气室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在A-A处的断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充气时单一气室的断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强化式气体包装袋于结束充气时,单一气室的上、下气阀膜压贴于上膜而关闭入气口的断面示意图;图6为图5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结束充气时,气室的横向断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结束充气,膨胀成形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是由若干个气室10、10...连接而成,所述的气室与气室10与气室10间以热封线31加以分隔,而各气室10的颈部处设有气体入口部14、14...对于各个气室10、10...进行进气操作。为详细说明,现取单一气室10绘制其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2,并请同时参阅以图2A-A处所绘制的剖视图——图3。该气室10是由四层薄膜组成,分别为上膜21、上气阀膜25、下气阀膜26,及下膜22,这些薄膜是由塑料或塑胶材质制成的薄膜。气室10的两侧分别各设有一条热封线31、31,将四层膜21、22、25、26热封在一起。而于该热封线31的顶端,气室10的开口50处的一侧形成两条热封线37、38,开口50的另一侧形成另一条热封线40,热封线37、40是将上膜21与下膜22两层热封在一起,与两侧的热封线31共同将气室分隔成一密封空间。而热封线8则位于气室10的开口处,亦是将上膜21与下膜22两层热封在一起,与热封线37共同界定出一个气气体入口部14。其中,每一个气室10的气体入口部14是互相连通,气体可由进气口进入。
再向两侧,设有两条不平行的热封线32,是将上膜21、上气阀膜25,及下气阀膜26三层热封在一起,使上、下气阀膜25、26及两条不平行之热封线32所围成之空间界定出一个入气口35。为避免上、下气阀膜25、26在压制热封线之制造过程中热封在一起,在上、下气阀膜25、26间开设一耐热印刷33,使入气口35不会热封在一起,以方便充气操作的进行。另外,为了加强气室10的密封,于前述两条不平行之热封线32与气室热封线37的交点处向外侧斜向设立了两条斜向热封线39、39,是将上、下膜21,22热封在一起,以防止气室10充气后气体之泄露。
请同时参照图1、2、3所述气室10设有折叠线41、42、43、44,当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充气后,可沿着折叠线41、42、43、44折叠,将该包装袋弯折成一立体形态。另外,设有若干个强化折叠线71、72、73,是设置于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之上、下两侧。这些薄膜沿着强化折叠线71、72、73弯折成类似W字形(参阅图2的A、B放大处),然后以热封线75热封突起的两端71、73,使包装袋的上、下侧形成上、下强化部76、77。同时参阅图4当气体由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的进气口2充入,气体会沿着各气室10的入气口35进入,该入气口35因为有耐热印刷33的设置,可防止上、下气阀25、26的两层薄膜黏附在一起,使气体能快速由入气口35灌入各个气室10。各气室10的气体入口部14是互相连同,因此气体由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一端的进气口2沿着气体入口部14进入各个气室10并不会遭到阻碍。参阅图7当气体进入每一个气室10后,气室10即会膨胀,膨胀成形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即于其所围成的空间形成一容纳空间,以收容欲收容物。该收容物受到各气室10于其四周的充气保护,即可避免因振动或冲击而遭受损害,达到缓冲保护的目的。而当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充气完成,于前述的W形弯折处即形成上、下强化部76、77。该上、下强化部76、77是形成于包装袋的其他柱条,可加强包装袋内上、下两侧吸收冲击振动的能力。因此当欲收容物置放欲包装袋内部空间时,即可以受到更完善的保护。
参阅图5、图6当气室充气完成,结束进气操作,则气室10内部的高压气体将推压上气阀膜25及下气阀膜26的两层膜片偏向上膜21一侧,并使上、下气阀膜25、26紧密贴压于上膜21上。因为上、下气阀膜25、26及上膜21都是由塑料制成的薄膜,因此当气室10内的气体压力推压上、下气阀膜25、26紧贴于上膜21时,将封闭气室10的入气口35,而形成气密,防止气室10内的气体逃逸。当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完成充气操作,各气室10已经充满气体而膨胀成形,则各气室10所围成的内部空间即可形成一收容物置放处,收容物受气室的保护即可避免因运送期间的振动或冲击而损坏。各气室10的连通气体入口部14因为并未充气膨胀,仍呈薄膜状态,因此可配合开口50置入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的内部收容空间,而仍呈薄膜状态的气体入口部14恰可当作封盖,封住开口50。
当然该气体入口部14并非一定要设置在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的颈部位置,将其设置强化式气体包装袋1的顶端,作为类似信封形态,或其他的位置处也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强化式气体包装袋是由上、下强化部气体柱条的设计,对于收容物可以加强缓冲保护的功效,具有工业生产的实用性;而传统的气体包装袋的上、下两处,是最容易受到冲击致使收容物损坏的部位,本设计在包装袋内部的上、下两处设置气体柱条,即可改善传统技术的缺点,使收容物具有完善的保护,具有增进功效的显著进步;另外本设计在本申请日之前并未见于刊物,具有新颖性。所以,本申请符合专利法各项的规定。
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公开的实施方案,本发明将覆盖在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范围,以及权利要求范围的各种变形和等效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由若干个气室连接组成,所述的气室与气室间是以热封线加以分隔,而各气室的颈部设有气体入口部,该气体入口部个个相连通,并于强化式气体包装袋之一侧设有一进气口,使气体可由该进气口进入每一个气室进行充气,而前述的气室是由四层薄膜组成,分别为上膜、上气阀膜、下气阀膜,及下膜,这些薄膜与热封线共同界定出一个独立的气室,其特征在于于前述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上、下两侧设有上、下强化部,该强化部的气体柱条,可加强包装袋内上、下两侧吸收冲击振动的能力。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强化部是于前述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上、下两侧设有若干个强化折叠线,将该薄膜沿着强化折叠线弯折成“W”字形,然后将突起的两端以热封线加以热封,使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上、下两侧于充气后能形成上、下强化部。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当气体由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进气口充入,气体会沿着各个气室的入气口进入气室内,使各个气室膨胀,并且于上、下强化部形成气体柱条,而膨胀成形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于其所围成之空间内形成一容纳空间,以收容欲收容物,并借由其四周的充气保护,即可避免收容物在运送构成中因振动或冲击而遭受损坏。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该气体入口部是设于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颈部位置。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膜、上气阀膜、下气阀膜、下膜是由塑料或塑胶所制成的薄膜。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式气体包装袋,其中,对于该所述强化式气体包装袋进行充填的气体选用空气或惰性气体。
专利摘要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由若干个气室连接组成,气室间以热封线分隔,各气室的颈部设有气体入口部,入口部个个相连通,并于包装袋之一侧设有一进气口,使气体可由该进气口进入每一个气室进行充气。气室是由四层薄膜组成,分别为上膜、上气阀膜、下气阀膜,及下膜,这些薄膜与热封线共同界定出一个独立的气室,其特征在于于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上、下两侧设有上、下强化部,该强化部的气体柱条,可加强包装袋内上、下两侧吸收冲击振动的能力。所述的上、下强化部是于前述的强化式气体包装袋的上、下两侧设有若干个强化折叠线,将该薄膜沿着强化折叠线弯折成类似“W”字形,然后将突起的两端以热封线加以热封,充气后能形成上、下强化部。
文档编号B65D81/03GK2755031SQ20042006581
公开日2006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日
发明者陈政涌, 陈黛华 申请人:佳美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