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储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6895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板储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存放平板 状物体的平板储运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平板储运装置9,是包含二相对的立架91、 一固设于该二立架91上方的上盖板92,及一固设于该二立架91底部 的下盖板93。该二立架91皆具有一垂直于水平面的支杆911,及多个 由该支撑杆911彼此相间隔且水平地向内延伸的突出部912。而具有相 同高度的突出部912相配合可界定出多个相互平行的平面913,所述平 面913分别可适用于摆放多片平板状物80,例如玻璃板及液晶板等产 品。欲摆放前述产品时,将每一平板状物80以一平行于所述平面913 的方向推移,并使得每一平板状物80的两相反侧部801恰可抵靠在所 述突出部912上。由于每一平板状物80只靠着其两侧部801抵靠在所述突出部912 上,其它部分则毫无受到任何支撑;然而,受到重力影响,所述平板 状物80会自中央部分依图中假想线所示般向下垂坠并弯曲,此种弯曲 变形状态将降低所述平板状物80的质量及丧失了产业上的利用性;再 者,若于搬运过程或其它天灾因素,致使该平板储运装置9上、下震 荡时,所述平板状物80易于其中央弯曲处弯折破裂,且由于所述上、 下两平板状物80间无任何其它遮挡,当所述平板状物80的一发生断 裂,其部分破碎物将自由落下,甚而毁损其下的平板状物80,如此, 连锁破损的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算,进而增加制造成本;此外, 更由于每一平面913只能容置一平板状物80,且为了减少上、下两平 板状物80相互碰撞的发生,所以每两相邻平板状物80间须形成一间 隔914,如此一来,就浪费了许多可利用空间,而导致每一立架91所 能存放的平板状物80数量大为减少。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存放平板状物体的平板 储运装置。本实用新型平板储运装置,适用于存放多片平板状物,该平板储 运装置包含 一下承载单元、 一第一定位导柱、 一上承载单元、多个 第一弹性元件,及至少一限位单元。该下承载单元包括一具有一顶面 的下承载架、 一第一导槽,及一连设于该下承载架的顶面上并朝远离 该顶面方向延伸的第二定位导柱。该第一定位导柱可活动地穿套于该下承载单元的第一导槽内。该上承载单元包括一间隔地位于该下承载架上方的上承载架,及 一形成于该上承载架上且可活动地穿套于该下承载单元的第二定位导 柱上的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于该上、下承载架之间。该限位单元位于该下承载架与该上承载架之间,并包括一与该下承载架相连的下部件、 一与该下部件相间隔且与该上承载架相连的上 部件,及一形成于该上、下部件间的可变动的间距。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以消除置于 该上承载架上的所述平板状物的下压重力,并防止因重心而导致其中 心处弯曲变形,影响工业上可利用的质量。再者,于外力因素造成震 荡时,借助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及该限位单元的弹性回复力来缓冲震荡, 以避免毁损。此外,本平板储运装置提供所述平板状物以上、下相叠 的方式置放于该上承载架上,而增加空间的利用性。


图l是一示意图,说明现有平板储运装置的结构; 图2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平板储运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 结构;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的各元件组成及其相对 位置;图4是一立体图,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于置放多片平板状物时的状态;图5是一局部剖视图,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的底支撑架的结构;图6是一侧视图,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的多个第一弹性元件的排列 状态;图7是一侧视图,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的一限位单元的结构; 图8是一侧视图,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件于压縮时的 状态;图9是一侧视图,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件于非压縮时 的状态;及图IO是一侧视图,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的限位件于缓冲限位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2、 3及图4,本实用新型平板储运装置的较佳实施例,适 用于存放多片平板状物8,该平板储运装置是包含多个底支撑架l(图中 只显示其一)、 一下承载单元2、 一上承载单元3、 一承载合板4、多个 固定扣合单元5、多个第一弹性元件6、多个限位单元7、多片相对所 述底支撑架1数量的保护垫IO(见图5),及四个第一定位导柱20。配合参阅图5,所述底支撑架1连设于该下承载架2的底面上。且 每一底支撑架1的底面具有一卡槽11。所述保护垫10可分离地设置于 所述底支撑架1的底面上,每一保护垫10卡固于其底支撑架1的卡槽 11内,并以螺丝锁固于其底支撑架1上。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底支 撑架1呈I字形,且所述底支撑架1及其保护垫10是分别由铝合金及 不锈钢材料制成。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所述保护垫10能避免于利用一 堆高搬运机(图未示)搬运本平板储运装置时,由于与所述底支撑架1长 久直接接触而磨损,且当所述保护垫10毁损时,可对所述保护垫10 进行更换。该下承载单元2,包括一具有一顶面211、 一中心部212与一由该 中心部212向外延伸的外围部213的下承载架21、四个分别间隔地位 于该外围部213并自该顶面211朝远离该顶面211方向延伸的第二定位导柱22,及四个分别间隔地连设于该下承载架21周缘,且可供所述 第一定位导柱20活动地插设定位的第一导槽23。该上承载单元3包括一间隔地位于该下承载架21上方的上承载架 31,及四个形成于该上承载架31上且能与所述第二定位导柱22活动 地套合的第二导槽32。该承载合板4置于该上承载架31上,以辅助吸收置于其上的所述 平板状物8的下压重力。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承载合板4包括一蜂 巢板41及分别夹合于该蜂巢板41上、下方的二铝板42(见图3),且该 蜂巢板41及所述铝板42的中央处皆略向下弯曲成一弧度。所述固定扣合单元5用以将置于该吸震板4上的所述平板状物8 卡附固定,以避免所述平板状物8于搬运过程中滑动(见图4)。所述固 定扣合单元5包括一固定片51及二护片52,该固定片51具有一连设 于该上承载架31周缘的连接部511、 一由该连接部511平行地延伸并 具有一与所述平板状物8接触的第一内面514的固抵部512,及一由该 固抵部512的远离该连接部511方向延伸,并可与该固抵部512相对 摆动的夹合部513。且该夹合部513具有一与所述平板状物8接触的第 二内面515。而此两护片52分别设于该固抵部512的第一内面514及 该夹合部513的第二内面515上,而具有止滑、吸震及辅助固定的功 效。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平板储运装置的固定扣合 单元5数量为八个,分别平均且间隔地设于该上承载架31的周缘上。配合参阅图6,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呈条柱状,覆设于该上承载架 31与下承载架21之间,且位于该外围部213的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 较靠近该上承载架31,而成周围高、中心低的形式排列。在本较佳实 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为优力胶材料所制成,并连固于该上、 下承载架31、 21上。参阅图7,该限位单元7位于该下承载架21与该上承载架31之间, 并包括一下部件72、 一与该下部件72相间隔的上部件71,及一第二 弹性元件73。该限位单元7的上部件71具有一第一底壁711、 一由该 第一底壁711部分周缘朝远离该第一底壁711方向延伸,且与该第一 底壁711呈垂直的第一基壁712、 一由该第一基壁712 —端缘714延伸且与该第一底壁711呈平行并与该上承载架31相连的上固定壁713, 及一由前述的第一底壁711、第一基壁712与上固定壁713所界定出的 限位空间715。该下部件72具有一与该下承载架21相连且与该第一底 壁711间隔地呈平行的第二底壁721、一由该第二底壁721周缘朝远离 该第二底壁721方向延伸且与该第一基壁712间隔地呈平行的第二基 壁722,及一由该第二基壁722 —端缘724延伸于该限位空间715内并 与该第二底壁721呈平行的限位壁723。该限位壁723与该第一底壁 711共同界定出一间距74。该第二弹性元件73位于该间距74内并与 该下部件72的限位壁723相连,且该第二弹性元件73与该上部件71 的第一底壁711间形成一可变动的间隙75。参阅图8,当该上承载架31负载所述平板状物8时,该上承载架 31由于重力自然下压因素而靠近该下承载架21,进而下压覆设于该下 承载架21的顶面211上的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使所述第一弹性元件 6呈压縮状态,同时,该限位单元7的上部件71与该下部件72间的该 间隙75变大。此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来吸收所述平板状物 8所产生的下压重力,且避免所述平板状物8因其几何中心的重力导致 其中央严重弯曲变形;再者,利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周围高而中心 低的排列形式,以不违反重心自然下压原则而使所述平板状物8的中 心微弯曲,来消除每一位于相对下方的平板状物8所承受的压力。参阅图9,当置放于该上承载架31上的所述平板状物8被部分或 全部搬离时,该上承载架31因下压重力减少,释放所述第一弹性元件 6受压时所蓄积的弹性回复力,而使该上承载架31被向上推顶,此时, 该上承载架31远离该下承载架21,同时,该限位单元7的上部件71 与该下部件72间的该间隙75縮小。然而,当遭受外界自然因素,如地震、路面不平或搬运过程中的 人为因素所导致震荡时,已负载所述平板状物8的上承载架31也会因 此随的震荡,为避免所述平板状物8因上、下震荡力道猛烈而导致所 述平板状物8弯折破裂;参阅图IO,于向上震荡时,该限位单元7的 该间隙75逐渐縮小至消失,该上部件71的第一底壁711朝靠近与该 下部件72的限位壁723相连的第二弹性元件73的方向移动,进而压 縮该第二弹性元件73,并通过该第二弹性元件73的弹性回复力缓冲其向上震荡的力道,而避免该上承载架31继续向上移动;参阅图9,向下震荡时,该上承载架31向下移动,进而压縮覆于该下承载架21的 顶面211上的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的弹性 回复力缓冲其向下震荡的力道,而避免该上承载架31继续向下移动。 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平板储运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弹性 元件6以消除置于该上承载架31上的所述平板状物8的下压重力,防 止所述平板状物8遭受向下挤压力而变形,进而提升工业上的可利用 率,降低成本的损失。并于人为或天灾因素造成震荡时,通过所述第 一弹性元件6及该限位单元7能缓冲震荡的力道以避免两相邻的平板 状物8碰撞毁损,也可减低由所述平板状物8的几何中心产生的重力 因震荡而自中心弯折破裂;此外,本储运装置可以上、下相叠的方式 存置所述平板状物8,以提升空间的利用性,所以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 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平板储运装置,适用于存放多片平板状物,该平板储运装置包含一下承载单元、一第一定位导柱、一上承载单元、多个第一弹性元件,以及至少一限位单元;该下承载单元包括一具有一顶面的下承载架、一第一导槽,及一连设于该下承载架的顶面上并朝远离该顶面方向延伸的第二定位导柱;该第一定位导柱可活动地穿套于该下承载单元的第一导槽内;而该上承载单元包括一间隔地位于该下承载架上方的上承载架,及一形成于该上承载架上且可活动地穿套于该下承载单元的第二定位导柱上的第二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于该上、下承载架之间,且该限位单元,位于该下承载架与该上承载架之间,并包括一与该下承载架相连的下部件、一与该下部件相间隔且与该上承载架相连的上部件,及一形成于该上、下部件间的可变动的间距。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储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承载架 具有一覆设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中心部,及一由该中心部向外延伸并 覆设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外围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板储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 性元件呈条柱状,且位于该外围部的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较靠近 该上承载架。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板储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 性元件为优力胶。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板储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单元 的上部件具有一第一底壁、 一由该第一底壁部分周缘朝远离该第一底 壁方向延伸,且与该第一底壁呈垂直的第一基壁、 一由远离该第一底 壁的第一基壁一端缘延伸且与该第一底壁呈平行,并与该上承载架相 连的上固定壁,及一由前述的第一底壁、第一基壁与上固定壁所界定出的限位空间,该下部件具有一与该下承载架相连且与该第一底壁间 隔地呈平行的第二底壁、 一由该第二底壁部分周缘朝远离该第二底壁 方向延伸,且与该第一基壁间隔地呈平行的第二基壁,及一由远离该 第二底壁的第二基壁一端缘延伸于该限位空间内,并与该第二底壁呈 平行的限位壁,该间距由该限位壁与该第一底壁界定出,且该限位单 元更包括一位于该间距内并与该下部件的限位壁相连的第二弹性元 件,且该第二弹性元件与该上部件的第一底壁间形成一可变动的间隙。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板储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置 于该上承载架上的承载合板,且该承载合板包括一蜂巢板及分别将该 蜂巢板夹合于其间的二铝板。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板储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合板 的该蜂巢板及所述铝板的中央处皆略为朝邻近该上承载架方向弯曲。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板储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 一固定扣合单元,该固定扣合单元包括一固定片,该固定片具有一连 设于该上承载架周缘的连接部、 一由该连接部平行地延伸的固抵部, 及一由该固抵部的远离该连接部方向延伸且可与该固抵部相对摆动的 夹合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板储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片的 固抵部与夹合部分别具有与所述平板状物接触的一第一内面及一第二 内面,且该固定扣合单元更包括二分别设于该固抵部的第一内面及该 夹合部的第二内面上的护片。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板储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 个连设于该下承载架的一底面上且呈I字形的底支撑架,以及多片与所 述底支撑架相对数量的保护垫,且所述底支撑架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而所述保护垫可分离地设置于所述底支撑架的底面下,且所述保护垫 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板储运装置,包含一第一定位导柱、一包括一穿套于该第一定位导柱上的下承载架与一第二定位导柱的下承载单元、一包括一位于该下承载架上方的上承载架及一连设于该上承载架上且穿套于该第二定位导柱上的上承载单元、多个设于该上、下承载架间的第一弹性元件,及至少一位于该上、下承载架间的限位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以消除置于该上承载架上的多片平板状物下压重力,防止变形。并于外力因素造成震荡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及该限位单元能缓冲震荡以避免毁损。且本储运装置提供所述平板状物上、下叠储方式,以提升空间利用性。
文档编号B65D19/22GK201116174SQ200720193149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7日
发明者张仲谋 申请人:永联邦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