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3731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置袋结构。背景技术
一般称容置体,是指其内部具有一空间可供容纳固体、液体或胶体等物质。传统容 置体内部都是容纳一种物质,其既可避免不同物质混合时所产生的反应,还容易控制或管 制不同物质的存量以及使用后的存留量。然而目前有许多产品的使用方式必须以二种或多种不同物质混合使用才能产生 预期效果。例如A B胶,或是化妆品、染发剂等等。这些产品通常将同一物质装填在同一容 置体内,使用时由使用者粗略地取出适当量自行混合,如此不但混合量不精准,且操作方式 极不便。在现有容置体内部直接制作分隔构件将内部空间分成数个小空间可达到容纳不 同物质于同一容置体的目的。然而每一种产品的混合比例不同,例如A B胶的混合比例与 化妆品的混合比例便会不同,又同性质的产品,例如同为化妆品但性质不同,其成分间混合 比例也会不同,因此直接将分隔构造成型于容置体内,必然会因为产品不同而提高制作的 不便且成本高。另外,请参阅图1,一般配置在容置体(10)内的容置袋(12)并没有限位设计,所以 使用过程中容置袋(12)的端部(14)会受推迫而进入容置体(10)的混合部(16)内且形成 堆挤状态,进而导致空间(17)和(18)内的物质输出时无法达预定的比例,甚至无法输出。又图2显示,容置袋(12)配置在一接头件(11)的一端。由于容置袋(12)没有限 位设计,所以使用过程中容置袋(12)的端部(14)会受推迫而进入混合部(19)内形成堆挤 状态,进而导致空间(17)和(18)内的物质输出时无法达预定的比例,甚至无法输出。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特别是一种具有多 个容置空间且能够容置在一柱形或一筒状容器内部或配置在一接头件一端之多空间容置 袋结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是用以容置复数材料且 配置于一容器内或一接头件的一端,其包含一第一袋,是具有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一封闭端,且该第一开口相对该第一封闭 端;一第二袋,是相邻地结合该第一袋,其具一第二开口与一第二封闭端,且该第二开 口相邻该第一开口;一第一肩部,是位在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之组合的一侧;一第一接合构造,是由该第一开口或该第二开口一侧延伸至该第一肩部;其中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不相通,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之组合的一侧以及该第一肩部各自藉该第一接合构造而形成封闭构造,且该第一肩部与该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形成一高度差。[0014] 所述的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更包含一第二肩部及一第二接合构造,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之组合的一侧以及该第二肩部各自藉该第二接合构造而形成封闭构造,且该第二肩部与该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形成一高度差。该第二接合构造为L形。[0015] 如此在第一袋与第二袋内填入预定物质且置于一容置体内,则第一肩部及/或第二肩部可相对容置体的肩部且形成限位作用,如此可有效地达到防止容置袋的端部被推入容置体的混合部内。[0016] 本实用新型能限制容置袋被推入容置体的混合部,藉此达到使不同空间内的物质能确实地输出。其具有容易调整各空间容量比例的功效。[
][0017] 图l为习知容置袋与容置体的组合及使用状态示意图。[0018] 图2为习知容置袋与接头件的组合及使用状态示意图。[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0021]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0022]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0023]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24]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25]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26] 图lo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27]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28]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29]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30]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31]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32]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33]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34]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容置袋的构成结构实施例。[0035]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36] (10)容置体(11)接头件(12)容置袋[0037] (14)端部(16)混合部(17)空间[0038] (18)空间(19)混合部(20)袋体[0039] (2 1)第一袋(22)第二袋(23)第一开口[0040] (24)第一封闭端 (25)第二开口(26)第二封闭端[0041] (27)底部黏合线 (28)部份袋体(29)部份袋体[0042] (3 1)第一挠性片 (32)第二挠性片 (33)间隔片[0043] (34)黏合线(35)黏合线(36)黏合线[0044](41)第一接合构造(42)第二接合构造(44)混合部(51)第一肩部(52)第二肩部(53)高度差(54)高度差(60)容置体(62)肩部(64)混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一容置袋(20)包含一第一袋(21)及一第二袋(22)。第一袋(21)具 有一第一开口(23)及一第一封闭端(24);第二袋(22)具有一第二开口(25)及一第二封 闭端(26)。上述的第一袋(21)相邻第二袋(22),且第一开口(23)相邻第二开口(25);第 一封闭端(24)与第二封闭端(26)可藉一底部黏合线(27)的黏合而成。进一步而言,第一袋(21)与第二袋(22)可由一第一挠性片(31)及一第二挠性片 (32)结合而成。特别是第一挠性片(31)迭合第二挠性片(32),且二侧及中间位置分别形 成黏合线(34)和(35),则可形成第一袋(21)与第二袋(22)。其次在第一袋(21)与第二袋(22)上分别形成一第一接合构造(41)与一第二接 合构造(42);其中第一接合构造(41)为L形,可由第一开口(23)的一侧延伸到第一袋(21) 的侧边,且第一接合构造(41)外侧的部份袋体(28)可被切除;同理,第二接合构造(42) 由第二开口(23)的一侧延伸到第二袋(21)的侧边,且第二接合构造(42)外侧的部份袋 体(29)可被切除;展开第一袋(21)与第二袋(22),则第一接合构造(41)与第二接合构造 (42)的水平部位分别位在一第一肩部(51)与一第二肩部(52)上,且第一肩部(51)与第二 肩部(52)形成封闭构造。此外第一肩部(51)与第一开口(23)形成一高度差(53);第二 肩部(52)与第一开口(25)形成一高度差(54)。请参阅图4,当容置袋(20)容置于一容置体(60)内,则容置袋(20)的第一肩部和第二肩部(52)相对容置体(60)的肩部(62),而且第一开口(23)和第二开口 (25) 相对混合部(64);因此容置袋(20)受到挤压时,第一肩部(51)和第二肩部(52)会靠向容 置体(60)的肩部(64)藉此形成止挡作用,防止容置袋(20)被挤入混合部(44)。此外因为 容置袋(20)受限制而不会被挤入混合部(44)内,所以可使各物质能够顺利且依比例地自 第一开口(23)与第二开口(25)处输出进入混合部(44)内。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容置袋(20)可配接在一接头件(如图2所示)的一端,且因 容置袋(20)具有第一肩部(51)与第二肩部(52),所以容置袋(20)与接头件可形成互相限 位状态。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是在容置袋(20)上形成第一接合构造 (41)及一第一肩部(51);其除了可以适用于仅具有单一肩部的容置体外,因为容置袋(20) 具有挠性,所以适当地调整容置袋(20)的卷绕角度,可以使第一开口(23)和第二开口(25) 的邻近处皆具有一袋体肩部。请参阅图6,容置袋(20)上可以形成二条黏合线(35)和(36),如此可以使容置袋 (20)被分隔出三个空间。是以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接合构造(41)与第二接合构造(42)于容置袋(20)上 形成第一肩部(51)与第二肩部(52),所以当容置袋(20)的第一肩部(51)与第二肩部(52) 对容置体(60)的肩部(62),可藉此达到降低容置袋(20)被推入容置体(60)的混合部(64)
5的机率;再者调整位在容置袋(20)中间的黏合线(35)位置,可以改变第一袋(21)与第二 袋(22)的空间的大小以符合实际使用的需求。关于容置袋(20)的构成可依以下所述实施例的结构或等效结构达成。请参阅图7,容置袋(20)的第一袋(21)与第二袋(22)可以由一挠性片,例如第一 挠性片(31)折合并配合适当的黏结而成。而根据前面实施例所教示,在容置袋(20)上可 以形成至少一肩部,例如第一肩部(51)及/或第二肩部(52)。上述的容置袋(20)的构成 为一张挠性片且两侧各具一黏合线(34)。请参阅图8与图9,容置袋(20)藉一第一挠性片(31)结合一第二挠性片(32)构成 第一袋(21)与第二袋(22)。特别是第一挠性片(31)折合使两侧相对,且第二挠性片(32) 折合使两侧相对;已折合的第一挠性片(31)插置在第二挠性片(32)内使各侧相迭黏合在 一起,其中第一挠性片(31)构成该第一袋(21),该第二挠性片(32)构成该第二袋(22),且 第一袋(21)位在第二袋内(22)形成相邻状态。请参阅图10,根据以上实施例所教示,在容置袋(20)上可以形成至少一个肩部, 例如第一肩部(51)及/或第二肩部(52)。请参阅图11及图12,容置袋(20)藉一第一挠性片(31)结合一第二挠性片(32) 构成第一袋(21)与第二袋(22)。特别是第一挠性片(31)折合使两侧相对,且第二挠性片 (32)贴合在已折合的第一挠性片(31)表面;其中第一挠性片(31)构成该第一袋(21),第 二挠性片(32)与第一挠性片(31)之间形成第二袋(22);上述第一袋(21)位在第二袋内 (22) —侧形成相邻状态。此外在容置袋(20)上可形成至少一个肩部,例如第一肩部(51) 及/或第二肩部(52)。请参阅图13及图14,容置袋(20)由一第一挠性片(31)结合一第二挠性片(32) 组成;其中该第一挠性片(31)的二侧黏合在该二挠性片(32)表面形成第一袋(21),而该 第二挠性片(32) 二侧黏合形成第二袋(22),且第一袋(21)位在第二袋内(22)。此外在容 置袋(20)上可形成至少一个肩部,例如第一肩部(51)及/或第二肩部(52)。请参阅图15及图16,容置袋(20)由一第一挠性片(31)结合一第二挠性片(32) 组成;其中该第一挠性片(31)的二侧黏合在该第二挠性片(32)表面藉此形成该第一袋
(21),而该第二挠性片(32)二侧黏合形成该第二袋(22),且该第一袋(21)相邻该第二袋
(22)。此外在容置袋(20)上可以形成至少一个肩部,例如第一肩部(51)及/或第二肩部 (52)。请参阅图17及图18,容置袋(20)由一第一挠性片(31)、一第二挠性片(32)及一 间隔片(33)组成;其中间隔片(33)位在第一挠性片(31)与第二挠性片(32)之间且互相 结合,使得第一挠性片(31)与间隔片(33)间形成第一袋(21);第二挠性片(32)与间隔片 (32)之间形成第二袋(22)。此外在容置袋(20)上可以形成至少一个肩部,例如第一肩部 (51)及/或第二肩部(52)。
权利要求一种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是用以容置复数材料且配置于一容器内或一接头件的一端,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第一袋,是具有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一封闭端,且该第一开口相对该第一封闭端;一第二袋,是相邻地结合该第一袋,其具一第二开口与一第二封闭端,且该第二开口相邻该第一开口;一第一肩部,是位在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之组合的一侧;一第一接合构造,是由该第一开口或该第二开口一侧延伸至该第一肩部;其中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不相通,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之组合的一侧以及该第一肩部各自藉该第一接合构造而形成封闭构造,且该第一肩部与该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形成一高度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其特征为更包含一第二肩部及一第 二接合构造,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之组合的一侧以及该第二肩部各自藉该第二接合构造而 形成封闭构造,且该第二肩部与该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形成一高度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其特征为第一袋与第二袋是由一挠 性片折合黏结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的组 合是一第一挠性片结合一第二挠性片,其中该第一挠性片折合使两侧相对,该第二挠性片 折合使两侧相对,该第一挠性片插置在该第二挠性片内使各侧相叠黏合在一起,则该第一 挠性片构成该第一袋,该第二挠性片构成该第二袋,且该第一袋位在该第二袋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的组 合是一第一挠性片结合一第二挠性片,其中该第一挠性片的二侧黏合在该第二挠性片表面 形成该第一袋,而该第二挠性片二侧黏合形成该第二袋,且使该第一袋相邻该第二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的组 合是一第一挠性片结合一第二挠性片,其中该第一挠性片的二侧黏合在该第二挠性片表面 形成该第一袋,而该第二挠性片二侧黏合形成该第二袋,且使该第一袋位在该第二袋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的组 合是一第一挠性片体结合一第二挠性片体,其中该第一挠性片是折合使二侧相对,该第二 挠性片结合在已折合的该第一挠性片表面,使得已折合的该第一挠性形成该第一袋,该第 一挠性片与该第二挠性片之间形成该第二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袋与该第二袋的组 合是一第一挠性片、一第二挠性片及一间隔片构成,其中该间隔片位在该第一挠性片与该 第二挠性片之间且互相结合,使得该第一挠性片与该间隔片间形成该第一袋,该第二挠性 片与该间隔片之间形成该第二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接合构造为L形。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二接合构造为L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多空间的容置袋结构,其是一容置袋上具有至少二个可供容置材料的袋体,以及上形成至少一肩部;如此容置袋置于一容器内或配置于一接头件的一端,肩部可相对容器或接头件形成限位作用,达到有效防止容置袋的端部被推入容器或接头件的混合部内。
文档编号B65D30/22GK201745872SQ20092026454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0日
发明者萧锡龄 申请人:萧锡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