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66921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包括投料箱、踏脚机构、沉井、升降框架、油缸、垃圾箱;升降框架的后背面固定有竖置的导向轨道;油缸竖置于导向轨道中间,其下部的活塞杆端固定于沉井底部,上部的活塞缸与升降框架的导向轨道固定连接;沉井的后壁设有竖置的、置于导向轨道中间的滚轮架,滚轮架两侧设有滚轮组,滚轮组与导向轨道配合,形成上下升降机构;下投料口盖为下翻盖结构,其下端与投料箱下部铰连接;进一步改进在于:下投料口盖与投料箱之间通过随意停连接;踏脚机构设置在投料箱的左侧;上投料口盖为折叠机构。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能显著提高垃圾投放效率,劳动强度低,密封可靠,能减少二次污染,环保卫生。
【专利说明】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地坑式垃圾箱。
【背景技术】
[0002]地坑式垃圾箱用于收集垃圾,现有技术的地坑式垃圾箱包括投料箱、踏脚机构、上投料口盖、沉井、升降框架、油缸、垃圾箱或垃圾车;从上面的投料箱投放垃圾,落入下面的垃圾箱中,累积到一定时间后,在油缸的驱动下,沉井内的升降框架升到地面上,从升降框架内推出垃圾箱或垃圾车,运走垃圾。在使用过程中,现有技术的地坑式垃圾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目前,投料箱只有一个投料口,一般设置在投料箱的上部,对于频繁投料的环卫工人来说,用垃圾车将垃圾车运来,人工踩住踏脚机构,从投料箱的上部的投料口投放垃圾,显然,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投放垃圾时易散落,影响环境卫生,也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既可从上投口投垃圾,又可打开下盖进行批量投放垃圾的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
[000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
[0005]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包括投料箱、踏脚机构、上投料口盖、沉井、升降框架、油缸、垃圾箱;所述投料箱固定于升降框架顶面,垃圾箱置于升降框架内,投料箱的下方;所述升降框架的后背面固定有竖置的导向轨道,顶端设有四边为斜坡的框架顶盖;所述油缸竖置于导向轨道中间,其下部的活塞杆端固定于沉井底部,上部的活塞缸与升降框架的导向轨道固定连接;所述沉井的后壁设有竖置的、置于导向轨道中间的滚轮架,滚轮架两侧设有滚轮组,滚轮组与导向轨道配合,形成上下升降机构;所述沉井上端设有沉井止口 ;所述上投料口盖盖合在投料箱斜置的上投料口上;所述上投料口盖上端通过转轴铰连接在投料箱上投料口上端;所述上投料口盖通过铰连接在上投料口盖中上部的翻盖支撑轴与踏脚机构上端连接;其改进之处在于:还包括下投料口盖,所述下投料口盖为下翻盖结构,其下端与投料箱下部铰连接。
[0006]上述结构中,所述下投料口盖与投料箱之间通过随意停连接。
[0007]上述结构中,所述踏脚机构设置在投料箱的左侧。
[0008]上述结构中,所述滚轮组包括方向垂直的两组滚轮,与导向轨道配合,形成两个方向的导向限位结构。
[0009]上述结构中,所述沉井止口端面设有橡胶密封条,与框架顶盖形成密封结构。
[0010]上述结构中,所述上投料口盖为折叠机构,分为上翻盖和下翻盖两部分;所述上翻盖和下翻盖铰连接。
[0011]上述结构中,所述上翻盖和下翻盖通过铰链连接。
[0012]上述结构中,所述投料箱的上投料口设有向上凸起的上投料止口 ;所述上投料口盖上设有朝下的翻盖止口,翻盖止口盖合在上投料止口上。
[00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0014]1.设置双投料口,环卫工人投放垃圾时,如通过小车将垃圾运过来,可打开下投料口盖,直接将小车的垃圾倾倒到下投料口内,这样,能显著提高垃圾投放效率,显著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投放垃圾时很少散落,能减少二次污染,保持环境卫生。
[0015]2.下投料口盖与投料箱之间通过随意停连接,可根据垃圾袋的大小,使下投料口盖停在任意位置,使操作更为简单方便,而且安全可靠。
[0016]3.上投料口盖及上投料口通过止口结合,密封性好,有效防止漏水及异味的散发,既环保,也保护了环境。
[0017]4.踏脚机构设置在投料箱的左侧,投放垃圾时,人站在投料箱的左侧操作,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可防止人打开翻盖时,正面吸入有害气体,显著提高使用的安全性、环保性。
[0018]5.滚轮组双向导向定位,显著增加了升降框架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下投料口盖处于打开状态)。
[0020]图2为图1的左视图(下投料口盖处于闭合状态)。
[0021]图3为图2的B向视图。
[0022]图4为图1的C向视图。
[00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投料口盖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图2中的A-A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6]附图所示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包括投料箱1、踏脚机构3、上投料口盖4、沉井6、升降框架7、油缸8、垃圾箱9、下投料口盖2,踏脚机构3设置在投料箱I的左侧。
[0027]投料箱I固定于升降框架7顶面,垃圾箱9置于升降框架7内,投料箱I的下方。
[0028]升降框架7的后背面固定有竖置的导向轨道7.1,顶端设有四边为斜坡的框架顶盖7.2 ;油缸8竖置于导向轨道7.1中间,其下部的活塞杆端固定于沉井6底部,上部的活塞缸与升降框架7的导向轨道7.1固定连接;沉井6的后壁设有竖置的、置于导向轨道7.1中间的滚轮架6.1,滚轮架6.1两侧设有滚轮组6.2,滚轮组6.2与导向轨道7.1配合,形成上下升降机构;本实施例中,滚轮组6.2包括方向垂直的两组滚轮,与导向轨道7.1配合,形成两个方向的导向限位结构。
[0029]上投料口盖4盖合在投料箱I斜置的上投料口上;上投料口盖4上端通过转轴4.5铰连接在投料箱I上投料口上端;上投料口盖4通过铰连接在上投料口盖4中上部的翻盖支撑轴4.6与踏脚机构3上端连接;上投料口盖4为折叠机构,分为上翻盖4.1和下翻盖4.3两部分,上翻盖4.1和下翻盖4.3通过铰链4.2连接。
[0030]下投料口盖2为下翻盖结构,其下端与投料箱I下部铰连接,下投料口盖2与投料箱I之间通过随意停5连接。
[0031]沉井6上端设有沉井止口 6.3,沉井止口 6.3端面设有橡胶密封条,与框架顶盖7.2形成密封结构。
[0032]投料箱I的上投料口设有向上凸起的上投料止口 1.1 ;上投料口盖4上设有朝下的翻盖止口 4.4,翻盖止口 4.4盖合在上投料止口 1.1上。
[0033]使用上投料口时,踩下踏脚机构3,上投料口盖4逆时针转动,上翻盖4.1、下翻盖
4.3逐步折叠,上投料口露出,可投放垃圾;垃圾投放后,松开踏脚机构3,下翻盖4.3顺着上投料止口滑下,直至完全合上,上投料口盖4合起。
[0034]使用下头料口时,拉开下投料口盖2,根据需要将下投料口盖2停在任意位置,垃圾投放后,推上下投料口盖2。
【权利要求】
1.一种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包括投料箱(I)、踏脚机构(3)、上投料口盖(4)、沉井(6)、升降框架(7)、油缸(8)、垃圾箱(9);所述投料箱(I)固定于升降框架(7)顶面,垃圾箱(9)置于升降框架(7)内,投料箱(I)的下方;所述升降框架(7)的后背面固定有竖置的导向轨道(7.1),顶端设有四边为斜坡的框架顶盖(7.2);所述油缸(8)竖置于导向轨道(7.1)中间,其下部的活塞杆端固定于沉井(6)底部,上部的活塞缸与升降框架(7)的导向轨道(7.1)固定连接;所述沉井(6)的后壁设有竖置的、置于导向轨道(7.1)中间的滚轮架(6.1),滚轮架(6.1)两侧设有滚轮组(6.2),滚轮组(6.2)与导向轨道(7.1)配合,形成上下升降机构;所述沉井(6 )上端设有沉井止口( 6.3 );所述上投料口盖(4 )盖合在投料箱(I)斜置的上投料口上;所述上投料口盖(4)上端通过转轴(4.5)铰连接在投料箱(I)上投料口上端;所述上投料口盖(4)通过铰连接在上投料口盖(4)中上部的翻盖支撑轴(4.6)与踏脚机构(3)上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投料口盖(2),所述下投料口盖(2)为下翻盖结构,其下端与投料箱(I)下部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投料口盖(2)与投料箱(I)之间通过随意停(5 )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踏脚机构(3)设置在投料箱(I)的左侧。
4.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组(6.2)包括方向垂直的两组滚轮,与导向轨道(7.1)配合,形成两个方向的导向限位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沉井止口(6.3)端面设有橡胶密封条,与框架顶盖(7.2)形成密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投料口盖(4)为折叠机构,分为上翻盖(4.1)和下翻盖(4.3)两部分;所述上翻盖(4.1)和下翻盖(4.3)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书6所述的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盖(4.1)和下翻盖(4.3)通过铰链(4.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书I?7之一所述的环保型地坑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箱(O的上投料口设有向上凸起的上投料止口(1.1);所述上投料口盖(4)上设有朝下的翻盖止口(4.4),翻盖止口(4.4)盖合在上投料止口(1.1)上。
【文档编号】B65F1/16GK203473683SQ201320580269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1日
【发明者】韩志强, 韩金荣, 王圣明 申请人:江苏先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