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及电梯的运转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50948发布日期:2018-07-31 16:27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例如绳索或者线缆等长条物体随着轿厢的移动而移动的电梯及电梯的运转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中已知有如下的电梯的主绳索止摆装置:为了防止吊挂轿厢及对重的主绳索在地震时摆动较大而使得主绳索接触到井道的壁面,将主绳索穿过的多个止摆用板以用绳相互连接的状态收纳在井道上部的收纳箱中,在地震探测器检测出地震时,多个防止摆动用板从收纳箱中落下。从收纳箱中落下的多个止摆用板以用绳连接的状态、沿着主绳索并保持规定的间隔垂下。由此,主绳索被多个止摆用板围着,即使是主绳索在地震时摆动较大,也能够防止主绳索接触到井道的壁面(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714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这种以往的电梯的主绳索止摆装置中,仅仅是多个防止摆动用板沿着主绳索保持规定的间隔而垂下,因而在地震发生时多个防止摆动用板也与主绳索一起大幅摆动,难以抑制主绳索的摆动幅度。特别是在产生主绳索振动的波腹的位置处没有阻止主绳索摆动的手段,因而难以抑制主绳索的摆动幅度。因此,有可能主绳索及防止摆动用板与轿厢等干涉而使轿厢破损和/或主绳索及防止摆动用板与轿厢勾挂。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建筑物发生晃动时能够使长条物体不易与轿厢干涉的电梯、及电梯的运转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具有:轿厢,其能够在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轿厢位置检测装置,其检测轿厢的位置;长条物体,其在井道内随着轿厢的移动而移动;以及控制装置,其对轿厢的移动进行控制,长条物体具有从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的支点间部位,支点间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成为大振幅预测部,并且轿厢的位置与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轿厢的位置成为干涉预测位置,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来自轿厢位置检测装置的信息,使轿厢停止在离开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的运转方法使长条物体随着轿厢的移动而移动的电梯运转,该长条物体具有从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的支点间部位,其中,在该电梯的运转方法中,将支点间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作为大振幅预测部,并且将轿厢的位置与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轿厢的位置作为干涉预测位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控制装置根据来自检测轿厢的位置的轿厢位置检测装置的信息,使轿厢停止在离开干涉预测位置的高度的回避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及电梯的运转方法,在建筑物发生晃动时,使轿厢停止在离开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因而能够使长条物体不易与轿厢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在轿厢位于根据图1的悬挂体的支点间部位与轿厢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干涉预测位置时,悬挂体及对重绳索摆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在轿厢位于根据图1的对重绳索的支点间部位与轿厢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干涉预测位置时,悬挂体及对重绳索摆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根据轿厢、对重、井道内设备及各长条物体各自的关系而相互干涉时的损害程度的表。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的结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根据第1及第2轿厢、第1及第2对重、井道内设备及各长条物体各自的关系而相互干涉时的损害程度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有轿厢2及对重3。轿厢2能够由在井道1内设置的未图示的一对轿厢导轨引导着、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3能够由在井道1内设置的未图示的一对对重导轨引导着、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轿厢2的移动路径和对重3的移动路径在水平方向上彼此相邻。

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产生使轿厢2及对重3移动的驱动力的曳引机4。曳引机4具有驱动绳轮5。驱动绳轮5借助曳引机4的驱动力而旋转。作为吊挂轿厢2及对重3的长条物体的悬挂体6绕挂在驱动绳轮5上。悬挂体6使用例如绳索或者带等。在该例中,悬挂体6的一端部与轿厢2的上部连接,悬挂体6的另一端部与对重3的上部连接。即,在该例中,轿厢2及对重3的吊挂方式是绕绳比1:1方式。由此,悬挂体6被铺设在轿厢2及对重3各自与驱动绳轮5之间。在驱动绳轮5旋转时,轿厢2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3随着轿厢2的移动而向与轿厢2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悬挂体6随着轿厢2及对重3的移动而移动。

悬挂体6具有位于轿厢2和驱动绳轮5之间的轿厢2侧的支点间部位6a、以及位于对重3和驱动绳轮5之间的对重3侧的支点间部位6b。轿厢2侧的支点间部位6a从分别位于轿厢2及驱动绳轮5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对重3侧的支点间部位6b从分别位于对重3及驱动绳轮5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各支点间部位6a、6b的长度随着轿厢2及对重3的移动而变化。

作为对轿厢2侧和对重3侧之间的平衡进行补偿的长条物体的对重绳索7吊挂在轿厢2及对重3之间。对重绳索7的一端部与轿厢2的下部连接,对重绳索7的另一端部与对重3的下部连接。在井道1的下部设有对重绳索张紧轮8。对重绳索7绕挂在对重绳索张紧轮8上。对重绳索7被铺设在轿厢2及对重3各自与对重绳索张紧轮8之间。对重绳索7随着轿厢2及对重3的移动而移动。

对重绳索7具有位于轿厢2和对重绳索张紧轮8之间的轿厢2侧的支点间部位7a、以及位于对重3和对重绳索张紧轮8之间的对重3侧的支点间部位7b。轿厢2侧的支点间部位7a从分别位于轿厢2及对重绳索张紧轮8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对重3侧的支点间部位7b从分别位于对重3及对重绳索张紧轮8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各支点间部位7a、7b的长度随着轿厢2及对重3的移动而变化。

在轿厢2的下部设有紧急停止装置9。在紧急停止装置9设有动作杆。紧急停止装置9在动作杆被操作时抓持轿厢导轨而对轿厢2施加制动力。

在井道1的上部设有限速器10,在井道1的下部设有限速器张紧轮11。限速器10具有限速器绳轮12。作为长条物体的限速器绳索13绕挂在限速器绳轮12及限速器张紧轮11上。限速器绳索13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与紧急停止装置9的动作杆连接。限速器绳索13呈环状铺设在限速器绳轮12及限速器张紧轮11之间。限速器绳索13一边使限速器绳轮12及限速器张紧轮11旋转,一边随着轿厢2的移动而移动。

例如,在由于悬挂体6的断裂等某种原因使得轿厢2的速度异常上升而使得轿厢2的速度达到紧急停止过大速度时,限速器10抓持限速器绳索13。由此,轿厢2相对于限速器绳索13移位,紧急停止装置9的动作杆被操作。由此,对轿厢2施加制动力。

限速器绳索13具有位于轿厢2和限速器绳轮12之间的上侧的支点间部位13a、位于轿厢2和限速器张紧轮11之间的下侧的支点间部位13b、位于限速器绳轮12和限速器张紧轮11之间的上下两侧的支点间部位13c。上侧的支点间部位13a从分别位于轿厢2及限速器绳轮12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下侧的支点间部位13b从分别位于轿厢2及限速器张紧轮11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上下两侧的支点间部位13c从分别位于限速器绳轮12及限速器张紧轮11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各支点间部位13a、13b的长度随着轿厢2及对重3的移动而变化。支点间部位13c的长度在轿厢2及对重3移动时也不变。

限速器绳轮12及限速器张紧轮11随着轿厢2的移动而旋转。在限速器绳轮12设有作为产生与限速器绳轮12的旋转对应的信号的轿厢位置检测装置的限速器编码器14。限速器编码器14通过产生与限速器绳轮12的旋转对应的信号,来检测轿厢2的位置及速度。在井道1内设置有控制电梯的运转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4的信息被发送给控制装置。

在井道1内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固定有中继器15。作为长条物体的控制线缆16连接于中继器15及轿厢2之间。控制线缆16随着轿厢2的移动而在井道1内移动。

控制线缆16具有作为支点间部位16a的、仅靠自重而在轿厢2和中继器15之间下垂的下垂部位。支点间部位16a从分别位于轿厢2及中继器15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支点间部位16a的长度在轿厢2移动时也不变。

在设于轿厢2的轿厢控制盘和控制装置之间,通过控制线缆16发送信息。控制装置根据来自轿厢控制盘及限速器编码器14的信息控制电梯的运转。

在井道1内设置有作为多个井道内设备的例如各楼层的平层传感器、各楼层的层站门装置、支承轿厢导轨及对重导轨的托架等,但没有图示。

在此,例如在建筑物由于地震或者强风等而晃动时,悬挂体6、对重绳索7、限速器绳索13及控制线缆16即各长条物体随着建筑物的晃动而向水平方向摆动。预测为在各长条物体摆动时,在各支点间部位6a、6b、7a、7b、13a、13b、13c、16a(下面,称为“各支点间部位6a~16a”)各自的摆动的波腹的位置处,各长条物体向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增大。各支点间部位的一阶模式的摆动的波腹的位置是支点间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因此,各支点间部位6a~16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成为被预测为水平方向上的振幅增大的大振幅预测部。

并且,控制线缆16的支点间部位16a是仅靠自重而在轿厢2及中继器15之间下垂的下垂部位,因而预测为在控制线缆16摆动时,不仅支点间部位16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增大,而且支点间部位16a的下端部向水平方向的位移量也增大。因此,在控制线缆16中,支点间部位16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和支点间部位16a的下端部成为大振幅预测部。

各支点间部位6a、6b、7a、7b、13a、13b、16a(下面,称为“除支点间部位13c以外的各支点间部位”)各自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随着轿厢2及对重3的移动而向上下方向移动。与此相对,支点间部位13c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即使轿厢2及对重3移动时也不移动。

在轿厢2位于各支点间部位6a~16a各自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的高度时,支点间部位的大振幅预测部与轿厢2干涉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位于与各支点间部位6a~16a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相同的高度时的轿厢2的位置,成为各长条物体与轿厢2发生干涉的可能性较大的干涉预测位置。

并且,同样地,各支点间部位6a~16a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和对重3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轿厢2的位置,成为各长条物体与对重3发生干涉的可能性较大的干涉预测位置。另外,各支点间部位6a~16a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与井道内设备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轿厢2的位置,成为各长条物体与井道内设备发生干涉的可能性较大的干涉预测位置。

另外,在各支点间部位6a~16a中,一方的支点间部位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与另一方的支点间部位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轿厢2的位置,成为一方及另一方的支点间部位相互干涉的可能性较大的干涉预测位置。

图2是示出在轿厢2位于根据图1的悬挂体6的支点间部位6b与轿厢2之间的关系而决定的干涉预测位置时,悬挂体6及对重绳索7摆动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图3是示出在轿厢2位于根据图1的对重绳索7的支点间部位7b与轿厢2之间的关系而决定的干涉预测位置时,悬挂体6及对重绳索7摆动的状态的示意图。在轿厢2位于根据轿厢2与支点间部位6b之间的关系而决定的干涉预测位置时,如图2所示,支点间部位6b的振动的波腹容易与轿厢2发生干涉。并且,在轿厢2位于根据轿厢2与支点间部位7b之间的关系而决定的干涉预测位置时,如图3所示,支点间部位7b的振动的波腹容易与轿厢2发生干涉。

在控制装置中,预先将根据轿厢2与各支点间部位6a~16a之间的关系、对重3与各支点间部位6a~16a之间的关系、除支点间部位13c以外的各支点间部位与井道内设备之间的关系、各支点间部位6a~16a中的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关系分别决定的多个干涉预测位置作为表信息进行设定。各干涉预测位置是在电梯的设计阶段,预先根据各长条物体6、7、13、16的长度、驱动绳轮5、对重绳索张紧轮8、限速器绳轮12、限速器张紧轮11及中继器15各自的位置、与轿厢2及对重3各自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来的。

设置有电梯的建筑物有时由于例如强风或者地震等而晃动。在建筑物中设置有未图示的探测器,在建筑物的晃动大于设定值时,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来自探测器的信息被发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4的信息,使轿厢2停止在离开各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

即,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4的信息计算轿厢2的位置、速度及移动方向,根据计算出的轿厢2的位置、速度及移动方向、和预先作为表信息而设定的各干涉预测位置,使轿厢2停止在离开各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

下面,对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的电梯的运转方法进行说明。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控制装置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4的信息计算轿厢2的位置、速度及移动方向,判定轿厢2是否处于停止状态。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使用用于控制轿厢2的速度的指令速度来判定轿厢2是否处于停止状态。

然后,控制装置在判定为轿厢2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比较轿厢2的停止位置和各干涉预测位置,判定轿厢2是否停止在各干涉预测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控制装置在判定为轿厢2的停止位置是离开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的情况下,不使轿厢2移动,而维持轿厢2停止的状态。与此相对,控制装置在判定为轿厢2停止于干涉预测位置的情况下,使轿厢2移动而使轿厢2停止在离开各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

并且,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判定为轿厢2处于移动中的情况下,根据使用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4的信息计算出的轿厢2的位置、速度及移动方向、和被设定为表信息的各干涉预测位置,判定轿厢2能否停止到距轿厢2的当前位置最近的干涉预测位置。此时,控制装置根据所计算出的轿厢2的速度,运算从对轿厢2提供制动指令起到实际停止为止的延迟时间,由此计算轿厢2的停止位置。

在轿厢2能够停止到最近的干涉预测位置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轿厢2马上停止在相比最近的干涉预测位置靠近前的回避位置。与此相对,在轿厢2不能停止到最近的干涉预测位置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将距轿厢2的当前位置最近的干涉预测位置、和距轿厢2的当前位置第二近的干涉预测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作为回避位置,使轿厢2停止在回避位置。这样,通过使轿厢2停止在离开各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不易产生轿厢2、对重3及井道内设备各自与各长条物体6、7、13、16之间的干涉,并且也不容易产生各长条物体6、7、13、16彼此间的干涉。

在这样的电梯中,随着轿厢2的移动而移动的各长条物体6、7、13、16的各支点间部位6a~16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成为大振幅预测部,并且轿厢2的位置和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轿厢2的位置成为干涉预测位置,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4的信息,使轿厢2停止在离开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因而在建筑物晃动时,能够避开各长条物体6、7、13、16向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增大的位置地使轿厢2停止。由此,在建筑物发生晃动时,能够使各长条物体6、7、13、16不易与轿厢2发生干涉,能够抑制各长条物体6、7、13、16及轿厢2各自的损伤的发生。并且,也能够防止各长条物体6、7、13、16与轿厢2勾挂,能够容易地在短时间内进行建筑物不再晃动后的恢复运转。

另外,作为长条物体的控制线缆16具有作为支点间部位16a的、在两个支点间下垂的下垂部位,不仅控制线缆16的支点间部位16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成为大振幅预测部,而且控制线缆16的支点间部位16a的下端部也成为大振幅预测部,因而在建筑物发生晃动时,能够更可靠地使控制线缆16不与轿厢2干涉。

另外,对重3的位置和各长条物体6、7、13、16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轿厢2的位置成为干涉预测位置,因而在建筑物发生晃动时,能够使各长条物体6、7、13、16不仅不容易与轿厢2干涉,而且也不容易与对重3干涉。

另外,井道内设备的位置与各长条物体6、7、13、16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轿厢2的位置成为干涉预测位置,因而在建筑物发生晃动时,能够使各长条物体6、7、13、16不仅不容易与轿厢2干涉,而且也不容易与井道内设备干涉。

另外,在井道1内具有多个支点间部位6a~16a,一方的支点间部位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与另一方的支点间部位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轿厢2的位置成为干涉预测位置,因而能够使各长条物体6、7、13、16相互不容易干涉。

另外,在这样的电梯的运转方法中,将各长条物体6、7、13、16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与轿厢2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轿厢2的位置作为干涉预测位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使轿厢2停止在离开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因而在建筑物晃动时,能够避开各长条物体6、7、13、16向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增大的位置,使轿厢2停止。由此,在建筑物发生晃动时,能够使各长条物体6、7、13、16不容易与轿厢2发生干涉,能够抑制各长条物体6、7、13、16及轿厢2各自的损伤的发生。并且,也能够防止各长条物体6、7、13、16与轿厢2勾挂,能够容易地在短时间内进行建筑物不再晃动后的恢复运转。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当在轿厢2的移动中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不使轿厢2停止在最近楼层,但也可以使轿厢2暂且停止在最近楼层,然后使轿厢2停止在回避位置。

即,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控制装置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4的信息计算轿厢2的位置、速度及移动方向,判定轿厢2是否处于停止状态。然后,控制装置在判定为轿厢2处于移动中的情况下,使轿厢2暂且停止在最近楼层并使轿厢2成为开门状态。由此,轿厢2内的乘客能够在最近楼层的层站下梯。然后,控制装置在使轿厢2成为关门状态后使轿厢2移动而使轿厢2停止在回避位置。其它的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中,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控制装置使轿厢2停止在最近楼层,然后使轿厢2停止在回避位置,因而当在轿厢2的移动中建筑物发生晃动时,能够使乘客从轿厢2内疏散到最近楼层的层站,能够避免乘客被困在轿厢2内。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控制装置在使轿厢2停止在最近楼层后,无论轿厢2内有无乘客,都使轿厢2向回避位置移动,但也可以设置检测是否乘客搭乘于轿厢2内的乘客检测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来自乘客检测装置的信息确认到乘客已从轿厢2内下梯到层站后,使轿厢2向回避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乘客检测装置,例如使用拍摄轿厢2内部的摄像机、或者测定轿厢2内的载荷的称量装置等。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2中,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无论是否内乘客搭乘于轿厢2,控制装置都使轿厢2暂且停止在最近楼层,但也可以是,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仅在乘客搭乘于轿厢2内的情况下,使轿厢2暂且停止在最近楼层。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检测是否乘客搭乘于轿厢2内的乘客检测装置。作为乘客检测装置,例如使用拍摄轿厢2内部的摄像机、测定轿厢2内的载荷的称量装置、设有多个目的地楼层按钮的轿厢控制盘等。在轿厢控制盘中,根据是否通过目的地楼层按钮的操作进行了目的地楼层的呼梯登记,来检测乘客是否搭乘于轿厢2内。来自乘客检测装置的信息被发送给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14的信息判定为轿厢2处于移动中的情况下,根据来自乘客检测装置的信息判定是否使轿厢2停止在最近楼层。即,控制装置当在轿厢2的移动中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在乘客搭乘于轿厢2内的情况下使轿厢2停止在最近楼层,在没有乘客搭乘于轿厢2内的情况下,与最近楼层的位置无关地,都使轿厢2停止在回避楼层。

控制装置在乘客搭乘于轿厢2内的情况下使轿厢2停止在最近楼层后,使轿厢2成为开门状态,使乘客从轿厢2下梯到最近楼层的层站,然后使轿厢2移动,使轿厢2停止在回避楼层。在停止于最近楼层的轿厢2的位置成为回避位置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不使轿厢2移动,而维持轿厢2的停止状态。其它的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2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中,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在乘客搭乘于轿厢2内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轿厢2停止在最近楼层后,使轿厢2停止在回避位置,在没有乘客搭乘于轿厢2内的情况下,与最近楼层的位置无关地,控制装置都使轿厢2停止在回避楼层,因而在建筑物发生晃动时,能够避免乘客被困在轿厢2内,使各长条物体6、7、13、16不容易与轿厢2发生干涉。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1中没有设定各干涉预测位置的优先顺序,但也可以对各干涉预测位置设定根据损害程度的观点而决定的优先顺序。

即,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根据轿厢2、对重3、井道内设备及各长条物体各自的关系而相互干涉时的损害程度的表。在轿厢2、对重3或者井道内设备与各长条物体6、7、13、16相互干涉的情况下,例如长条物体与传感器或者电子部件等的突起部勾挂而使突起部破损,或保持长条物体勾挂的状态,而导致不能继续电梯的运转。因此,轿厢2、对重3或者井道内设备与各长条物体6、7、13、16相互干涉时的损害程度设为较高级别的显示“1”。另一方面,在各长条物体6、7、13、16相互干涉的情况下,相互勾挂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将各长条物体6、7、13、16相互干涉时的损害程度设为比显示“1”低的级别的显示“2”。另外,在图4中,对相互干涉的可能性极小、即使相互干涉时产生损害的可能性也极小的关系示出显示“-”。

在控制装置中预先设定了与各干涉预测位置对应的损害程度。即,在控制装置中与各干涉预测位置对应地设定了根据损害程度的观点而决定的优先顺序。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与各干涉预测位置对应的优先顺序决定轿厢2停止的回避位置。具体而言,控制装置在使轿厢2停止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干涉预测位置之间的回避位置的情况下,以使得远离损害程度较高的干涉预测位置的方式来决定回避位置。即,在该例中,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决定使得与成为损害程度“1”的干涉预测位置的距离比与成为损害程度“2”的干涉预测位置的距离远的回避位置,使轿厢2停止在所决定的回避位置。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中,在控制装置中与各干涉预测位置对应地设定了根据损害程度的观点而决定的优先顺序,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与各干涉预测位置对应的优先顺序决定轿厢2停止的回避位置,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建筑物晃动时的电梯的损害。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没有设定例如与显示“1”的损害程度对应的各干涉预测位置中的优先顺序、以及与显示“2”的损害程度对应的各干涉预测位置中的优先顺序,但也可以在与同一损害程度对应的多个干涉预测位置中细化设定优先顺序。并且,也可以不根据损害程度的观点,而根据其它观点(例如干涉的发生概率的观点等)来决定各干涉预测位置的优先顺序。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将与各干涉预测位置的优先顺序相关的结构应用于了实施方式1,但也可以将与各干涉预测位置的优先顺序相关的结构应用于实施方式2或3。

实施方式5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的结构图。在井道1内设有作为多个(在该例中是两个)轿厢的第1轿厢21及第2轿厢22,设有作为多个(在该例中是两个)对重的第1对重31及第2对重32。第1轿厢21及第2轿厢22能够一边由在井道1内设置的未图示的一对轿厢导轨引导着一边在井道1内的共同路径中向上下方向移动。在该例中,第1轿厢21成为上轿厢,第2轿厢22成为在第1轿厢21的下方配置的下轿厢。

第1对重31能够一边由在井道1内设置的未图示的一对第1对重导轨引导着一边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第2对重32能够一边由在井道1内设置的未图示的一对第2对重导轨引导着一边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第1对重31及第2对重32能够在彼此不同的路径中移动。

在井道1的上部设有:第1曳引机41,其产生使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移动的驱动力;第2曳引机42,其产生使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移动的驱动力;第1偏导轮55;以及第2偏导轮56。

第1曳引机41具有第1驱动绳轮51。第1驱动绳轮51借助第1曳引机41的驱动力而旋转。第1偏导轮55在水平方向上离开第1驱动绳轮51而配置。第2曳引机42具有第2驱动绳轮52。第2驱动绳轮52借助第2曳引机42的驱动力而旋转。第2偏导轮56在水平方向上离开第2驱动绳轮52而配置。

作为吊挂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的长条物体的第1悬挂体61绕挂在第1驱动绳轮51及第1偏导轮55上。作为第1悬挂体61使用例如绳索或者带等。在该例中,第1悬挂体61的一端部与第1轿厢21的上部连接,第1悬挂体61的另一端部与第1对重31的上部连接。即,在该例中,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的吊挂方式是绕绳比1:1方式。第1悬挂体61被铺设在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各自与第1驱动绳轮51及第1偏导轮55之间。在第1驱动绳轮51旋转时,第1轿厢21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第1对重31随着第1轿厢21的移动而向与第1轿厢21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第1悬挂体61随着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的移动而移动。

第1悬挂体61具有位于第1轿厢21和第1驱动绳轮51之间的第1轿厢21侧的支点间部位61a、位于第1对重31和第1偏导轮55之间的第1对重31侧的支点间部位61b。第1轿厢21侧的支点间部位61a从分别位于第1轿厢21及第1驱动绳轮51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第1对重31侧的支点间部位61b从分别位于第1对重31及第1偏导轮55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各支点间部位61a、61b的长度随着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的移动而变化。

作为对第1轿厢21侧和第1对重31侧之间的平衡进行补偿的长条物体的多条第1对重绳索71,避开第2轿厢22吊挂在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之间。第1对重绳索71的一端部与第1轿厢21的下部连接,第1对重绳索71的另一端部与第1对重31的下部连接。在井道1的下部设有多个第1对重绳索张紧轮81。第1对重绳索71绕挂在各第1对重绳索张紧轮81上。各第1对重绳索71被铺设在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各自与第1对重绳索张紧轮81之间。各第1对重绳索71随着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的移动而移动。

各第1对重绳索71具有位于第1轿厢21和第1对重绳索张紧轮81之间的第1轿厢21侧的支点间部位71a、位于第1对重31和第1对重绳索张紧轮81之间的第1对重31侧的支点间部位71b。第1轿厢21侧的支点间部位71a从分别位于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绳索张紧轮81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第1对重31侧的支点间部位71b从分别位于第1对重31及第1对重绳索张紧轮81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各支点间部位71a、71b的长度随着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的移动而变化。

作为吊挂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的长条物体的第2悬挂体62绕挂在第2驱动绳轮52及第2偏导轮56上。作为第2悬挂体62使用例如绳索或者带等。

在第2轿厢22的下部设有一对轿厢吊轮23。在第2对重32的上部设有对重吊轮33。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第1绳索固定部63和第2绳索固定部64。第2悬挂体62的一端部与第1绳索固定部63连接,第2悬挂体62的另一端部与第2绳索固定部64连接。第2悬挂体62从第1绳索固定部63开始按照一对轿厢吊轮23、第2驱动绳轮52、第2偏导轮56、第2对重32的对重吊轮33的顺序进行绕挂,并到达第2绳索固定部64。即,在该例中,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的吊挂方式是绕绳比2:1方式。第2悬挂体62被铺设在第1绳索固定部63及第2驱动绳轮52各自与第2轿厢22之间、以及第2绳索固定部64及第2偏导轮56各自与第2对重32之间。在第2驱动绳轮52旋转时,第2轿厢22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第2对重32随着第2轿厢22的移动而向与第2轿厢22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第2悬挂体62随着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的移动而移动。

第2悬挂体62具有位于第2轿厢22的轿厢吊轮23和第2驱动绳轮52之间的第2轿厢22侧的支点间部位62a、位于第2轿厢22的轿厢吊轮23和第1绳索固定部63之间的第1绳索固定部63侧的支点间部位62b、位于第2对重32的对重吊轮33和第2偏导轮56之间的第2对重32侧的支点间部位62c、位于第2对重32的对重吊轮33和第2绳索固定部64之间的第2绳索固定部64侧的支点间部位62d。

第2轿厢22侧的支点间部位62a从分别位于轿厢吊轮23及第2驱动绳轮52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第1绳索固定部63侧的支点间部位62b从分别位于轿厢吊轮23及第1绳索固定部63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第2对重32侧的支点间部位62c从分别位于对重吊轮33及第2偏导轮56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第2绳索固定部64侧的支点间部位62d从分别位于对重吊轮33及第2绳索固定部64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各支点间部位62a、62b、62c、62d的长度随着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的移动而变化。

作为对第2轿厢22侧和第2对重32侧之间的平衡进行补偿的长条物体的第2对重绳索72,吊挂在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之间。第2对重绳索72的一端部与第2轿厢22的下部连接,第2对重绳索72的另一端部与第2对重32的下部连接。在井道1的下部设有多个第2对重绳索张紧轮82。第2对重绳索72绕挂在各第2对重绳索张紧轮82上。第2对重绳索72被铺设在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各自与第2对重绳索张紧轮82之间。第2对重绳索72随着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的移动而移动。

第2对重绳索72具有位于第2轿厢22和第2对重绳索张紧轮82之间的第2轿厢22侧的支点间部位72a、位于第2对重32和第2对重绳索张紧轮82之间的第2对重32侧的支点间部位72b。第2轿厢22侧的支点间部位72a从分别位于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绳索张紧轮82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第2对重32侧的支点间部位72b从分别位于第2对重32及第2对重绳索张紧轮82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各支点间部位72a、72b的长度随着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的移动而变化。

在第1轿厢21的下部设有第1紧急停止装置91,在第2轿厢22的下部设有第2紧急停止装置92。在第1紧急停止装置91设有第1动作杆,在第2紧急停止装置92设有第2动作杆。第1紧急停止装置91在第1动作杆被操作时抓持轿厢导轨,使对第1轿厢21提供制动力。第2紧急停止装置92在第2动作杆被操作时抓持轿厢导轨而对第2轿厢22施加制动力。

在井道1的上部设有第1限速器101及第2限速器102,在井道1的下部设有第1限速器张紧轮111及第2限速器张紧轮112。第1限速器101具有第1限速器绳轮121。第2限速器102具有第2限速器绳轮122。

作为长条物体的第1限速器绳索131绕挂在第1限速器绳轮121及第1限速器张紧轮111上。第1限速器绳索131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与第1紧急停止装置91的第1动作杆连接。第1限速器绳索131呈环状铺设在第1限速器绳轮121及限速器张紧轮111之间。第1限速器绳索131一边使第1限速器绳轮121及第1限速器张紧轮111旋转,一边随着第1轿厢21的移动而移动。

第1限速器绳索131具有位于第1轿厢21和第1限速器绳轮121之间的上侧的支点间部位131a、位于第1轿厢21和第1限速器张紧轮111之间的下侧的支点间部位131b、位于第1限速器绳轮121和第1限速器张紧轮111之间的上下两侧的支点间部位131c。上侧的支点间部位131a从分别位于第1轿厢21及第1限速器绳轮121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下侧的支点间部位131b从分别位于第1轿厢21及第1限速器张紧轮111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上下两侧的支点间部位131c从分别位于第1限速器绳轮121及第1限速器张紧轮111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各支点间部位131a、131b的长度随着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的移动而变化。支点间部位131c的长度在第1轿厢21及第1对重31移动时也不变。

作为长条物体的第2限速器绳索132绕挂在第2限速器绳轮122及第2限速器张紧轮112上。第2限速器绳索132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与第2紧急停止装置92的第2动作杆连接。第2限速器绳索132呈环状铺设在第2限速器绳轮122及第2限速器张紧轮112之间。第2限速器绳索132一边使第2限速器绳轮122及第2限速器张紧轮112旋转,一边随着第2轿厢22的移动而移动。

第2限速器绳索132具有位于第2轿厢22和第2限速器绳轮122之间的上侧的支点间部位132a、位于第2轿厢22和第2限速器张紧轮112之间的下侧的支点间部位132b、位于第2限速器绳轮122和第2限速器张紧轮112之间的上下两侧的支点间部位132c。上侧的支点间部位132a从分别位于第2轿厢22及第2限速器绳轮122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下侧的支点间部位132b从分别位于第2轿厢22及第2限速器张紧轮112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上下两侧的支点间部位132c从分别位于第2限速器绳轮122及第2限速器张紧轮112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各支点间部位132a、132b的长度随着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的移动而变化。支点间部位132c的长度在第2轿厢22及第2对重32移动时也不变。

在第1轿厢21的速度达到紧急停止过大速度时,第1限速器101抓持第1限速器绳索131使第1紧急停止装置91进行动作。在第2轿厢22的速度达到紧急停止过大速度时,第2限速器102抓持第2限速器绳索132使第2紧急停止装置92进行动作。

第1限速器绳轮121及第1限速器张紧轮111随着第1轿厢21的移动而旋转。在第1限速器绳轮121设有作为产生与第1限速器绳轮121的旋转对应的信号的轿厢位置检测装置的第1限速器编码器141。第1限速器编码器141通过产生与第1限速器绳轮121的旋转对应的信号,来检测第1轿厢21的位置及速度。

第2限速器绳轮122及第2限速器张紧轮112随着第2轿厢22的移动而旋转。在第2限速器绳轮122设有作为产生与第2限速器绳轮122的旋转对应的信号的轿厢位置检测装置的第2限速器编码器142。第2限速器编码器142通过产生与第2限速器绳轮122的旋转对应的信号,来检测第2轿厢22的位置及速度。来自第1及第2限速器编码器141、142的信息被发送给控制装置。

作为长条物体的第1控制线缆161连接于中继器15及第1轿厢21之间,作为长条物体的第1控制线缆161连接于中继器15及第2轿厢22之间。第1控制线缆161随着第1轿厢21的移动而在井道1内移动,第2控制线缆162随着第2轿厢22的移动而在井道1内移动。

第1控制线缆161具有作为支点间部位161a的、仅靠自重而在第1轿厢21和中继器15之间下垂的下垂部位。支点间部位161a从分别位于第1轿厢21及中继器15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支点间部位161a的长度在第1轿厢21移动时也不变。通过第1控制线缆161发送在设于第1轿厢21的轿厢控制盘和控制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的信息。

第2控制线缆162具有作为支点间部位162a的、仅靠自重而在第2轿厢22和中继器15之间下垂的下垂部位。支点间部位162a从分别位于第2轿厢22及中继器15的相互分离的两个支点中的一方到达另一方。支点间部位162a的长度在第2轿厢22移动时也不变。通过第2控制线缆162发送在设于第2轿厢22的轿厢控制盘和控制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的信息。控制装置根据来自第1轿厢21的轿厢控制盘、第2轿厢22的轿厢控制盘及限速器编码器14的信息来控制电梯的运转。

各支点间部位61a、61b、62a、62b、62c、62d、71a、71b、72a、72b、131a、131b、131c、132a、132b、132c、161a、162a(下面,称为“各支点间部位61a~16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成为被预测为水平方向上的振幅增大的大振幅预测部。并且,在第1及第2控制线缆161、162中,各支点间部位161a、162a的中央部和各支点间部位161a、162a的下端部成为大振幅预测部。

位于与各支点间部位61a~162a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相同的高度时的第1及第2轿厢21、22的位置,成为第1及第2轿厢21、22与各长条物体发生干涉的可能性较大的干涉预测位置。并且,同样地,各支点间部位61a~162a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和第1及第2对重31、32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第1及第2轿厢21、22的位置,成为第1及第2对重31、32与各长条物体发生干涉的可能性较大的干涉预测位置。另外,各支点间部位61a、61b、62a、62b、62c、62d、71a、71b、72a、72b、131a、131b、132a、132b、161a、162a(下面,称为“除支点间部位131c、132c以外的各支点间部位”)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和井道内设备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第1及第2轿厢21、22的位置,成为各长条物体与井道内设备发生干涉的可能性较大的干涉预测位置。

另外,在各支点间部位61a~162a中,一方的支点间部位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和另一方的支点间部位的大振幅预测部的位置处于相同高度时的第1及第2轿厢21、22的位置,成为一方及另一方的支点间部位相互干涉的可能性较大的干涉预测位置。

在控制装置中,预先将根据第1及第2轿厢21、22各自与各支点间部位61a~162a之间的关系、第1及第2对重31、32各自与各支点间部位61a~162a之间的关系、除支点间部位131c、132c以外的各支点间部位与井道内设备之间的关系、各支点间部位61a~162a中的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关系而分别决定的多个干涉预测位置作为表信息进行设定。各干涉预测位置是预先根据各长条物体61、62、71、72、131、132、161、162的长度、第1及第2驱动绳轮51、52、第1及第2对重绳索张紧轮81、82、第1及第2限速器绳轮121、122、第1及第2限速器张紧轮111、112及中继器15各自的位置、与第1轿厢21、第2轿厢22、第1对重31及第2对重32各自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来的。

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来自第1及第2限速器编码器141、142的信息,使第1及第2轿厢21、22停止在离开各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即,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来自第1限速器编码器141的信息,计算第1轿厢21的位置、速度及移动方向,根据所计算出的第1轿厢21的位置、速度及移动方向、和预先作为表信息而设定的各干涉预测位置,使第1轿厢21停止在离开各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并且,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来自第2限速器编码器142的信息,计算第2轿厢22的位置、速度及移动方向,根据所计算出的第2轿厢22的位置、速度及移动方向、和预先作为表信息而设定的各干涉预测位置,使第2轿厢22停止在离开各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装置一边避免第1及第2轿厢21、22相互冲突,一边单独进行第1及第2轿厢21、22各自的运转。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第1及第2轿厢21、22各自的运转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在第1轿厢21及第2轿厢22在共同的路径中移动的多轿厢式电梯中,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控制装置根据来自第1及第2限速器编码器141、142的信息,使第1轿厢21及第2轿厢22分别停止在离开各干涉预测位置的回避位置,因而在建筑物发生晃动时,能够使各长条物体61、62、71、72、131、132、161、162不容易与第1及第2轿厢21、22发生干涉。在多轿厢式电梯中,各长条物体的数量及各支点间部位的数量比轿厢2的数量是一个的电梯增多,但即使是这样的多轿厢式电梯,也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各长条物体对第1及第2轿厢21、22的干涉。

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5中没有对各干涉预测位置设定优先顺序,但也可以与实施方式4一样,对各干涉预测位置设定根据损害程度的观点而决定的优先顺序。

即,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根据第1及第2轿厢21、22、第1及第2对重31、32、井道内设备及各长条物体各自的关系而得到的相互干涉时的损害程度的表。在该例中,如图6所示,将第1轿厢21、第2轿厢22、第1对重31、第2对重32或者井道内设备、与各长条物体61、62、71、72、131、132、161、162相互干涉时的损害程度设为较高级别的显示“1”。并且,将各长条物体61、62、71、72、131、132、161、162相互干涉时的损害程度设为比显示“1”低的级别。另外,在图6中省略了各长条物体彼此干涉时的损害程度的显示。

与实施方式2一样,在控制装置中与各干涉预测位置对应地设定了根据损害程度的观点而决定的优先顺序。控制装置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根据与各干涉预测位置对应的优先顺序,单独地决定第1及第2轿厢21、22分别停止的回避位置。回避位置的决定方法与实施方式4相同。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5相同。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没有设定与同一损害程度对应的多个干涉预测位置中的优先顺序,但也可以在与同一损害程度对应的多个干涉预测位置中细化设定优先顺序。并且,也可以不根据损害程度的观点,而根据其它观点(例如干涉的发生概率的观点等)来决定各干涉预测位置的优先顺序。

另外,在实施方式5及6中,将在探测器探测出建筑物的晃动时与最近楼层的位置无关地使轿厢停止在回避位置的实施方式1的运转,应用于多轿厢式电梯的第1轿厢21及第2轿厢22各自的运转,但也可以将在使轿厢停止在最近楼层后再使轿厢停止在回避位置的实施方式2的运转、或者将仅在乘客搭乘于轿厢时使轿厢停止在最近楼层的实施方式3的运转,应用于多轿厢式电梯的第1轿厢21及第2轿厢22各自的运转。

另外,在实施方式5及6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第1轿厢21及第2轿厢22的多轿厢式电梯、即在共同的路径中移动的轿厢的数量是两个的多轿厢式电梯,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共同的路径中移动的轿厢的数量是三个以上的多轿厢式电梯。

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检测轿厢位置的轿厢位置检测装置使用了限速器编码器,但也可以使用产生与驱动绳轮的旋转对应的信号的曳引机编码器作为轿厢位置检测装置。并且,还可以使用限速器编码器及曳引机编码器双方作为轿厢位置检测装置。

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控制装置中预先将在电梯的设计阶段计算出的各干涉预测位置的信息作为表信息进行设定,但也可以是,控制装置根据通过被设置于建筑物中后的电梯的初始设定运转而得到的信息来计算各干涉预测位置,并在控制装置中将所计算出的各干涉预测位置的信息作为表信息进行设定。另外,还可以是,控制装置根据来自限速器编码器的信息始终运算轿厢的位置,根据通过运算而得到的轿厢的位置始终计算各干涉预测位置。

1井道;2轿厢;3对重;6悬挂体(长条物体);7对重绳索(长条物体);13限速器绳索(长条物体);16控制线缆(长条物体);6a、6b、7a、7b、13a、13b、13c、16a支点间部位;21第1轿厢;22第2轿厢;31第1对重;32第2对重;61第1悬挂体(长条物体);62第2悬挂体(长条物体);71第1对重绳索(长条物体);72第2对重绳索(长条物体);131第1限速器绳索(长条物体);132第2限速器绳索(长条物体);161第1控制线缆(长条物体);162第2控制线缆(长条物体);61a、61b、62a、62b、62c、62d、71a、71b、72a、72b、131a、131b、131c、132a、132b、132c、161a、162a支点间部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