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轿顶结构及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3418发布日期:2018-08-10 18:57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梯和电梯配件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轿顶结构及电梯轿厢。



背景技术: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的运输工具。在电梯设计领域中,电梯轿厢的深度大小决定了曳引机曳引力是否达标,当轿厢深度过大时,电梯曳引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变小,易出现曳引轮无法牵引住电梯轿厢的情况;常见的增加曳引力的方法如下:(1)增加电梯轿厢自身的重量,但是提高电梯轿厢的重量会增加制作成本;(2)通过增加包角来增加曳引力,增加包角的方法为两个:缩短曳引轮与机房反绳轮间横向距离或增加上述两者间的纵向距离;增加曳引轮与机房反绳轮间的纵向距离需要通过增加曳引机底座的高度,此方法对机房高度要求高,同时也增加了设计成本及建筑成本。若采用缩短曳引轮与机房反绳轮间横向距离的话,需要改变轿顶反绳轮在上梁组件上的安装位置,改变其安装位置使得轿顶反绳轮无法位于上梁组件的中部,易造成电梯轿厢运行不稳定的情况。

例如中国专利CN101622186A公开的一种电梯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绳轮和使上述驱动绳轮旋转的驱动装置主体,该驱动装置以上述驱动绳轮的旋转轴处于铅直方向的方式配置在井道的上部;悬吊构件,其绕挂在上述驱动绳轮上;轿厢和对重,它们由上述悬吊构件悬吊在上述井道内,并通过上述驱动装置而升降;轿厢反绳轮,其配置在上述轿厢的上方,并且上述悬吊构件在上述驱动绳轮的一侧绕挂在该轿厢反绳轮上,该轿厢反绳轮用于将上述悬吊构件导向上述轿厢;对重反绳轮,其配置在上述对重的上方,并且上述悬吊构件在上述驱动绳轮的另一侧绕挂在该对重反绳轮上,该对重反绳轮用于将上述悬吊构件导向上述对重;以及偏导轮,其配置在上述井道的上部,上述悬吊构件在上述驱动绳轮与上述轿厢反绳轮之间绕挂在该偏导轮上,上述轿厢反绳轮、上述对重反绳轮以及上述偏导轮的旋转轴分别处于水平方向,上述悬吊构件的相对于上述轿厢反绳轮的弯曲方向和上述悬吊构件的相对于上述偏导轮的弯曲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该电梯装置的反绳轮设置在上梁外面,占用空间较大,且反绳轮的直径较大,当电梯井道过宽或过深时无法满足曳引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增加土建成本。

又例如中国专利CN203497874U公开了电梯轿厢反绳轮装置。该种电梯轿厢反绳轮装置,包括轮架、水平布置于轮架上的两个反绳轮,所述轮架包括两块对称布置的槽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于轮架左、右两端的挡绳支架,该挡绳支架包括两块直角挡板、连接于两直角挡板间的档杆,所述两块直角挡板分别连接于槽钢上、且对称布置,直角挡板第一直角边固定于槽钢的端部、第二直角边延伸出槽钢外,所述档杆连接于第二直角边上,且可调节档杆与槽钢端部间的距离。该电梯轿厢反绳轮装置尺寸较大且安装于上梁外部,占用空间,使得电梯在井道较深或较宽时土建成本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梯在井道较宽时土建成本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电梯轿顶结构及电梯轿厢。

一种电梯轿顶结构,包括支架、反绳轮、上梁和曳引绳,所述支架与上梁固定连接,所述反绳轮位于支架之间并与其通过转动轴连接,所述曳引绳与反绳轮相连接,所述上梁为分体式上梁,所述上梁包括第一分体上梁和第二分体上梁,所述第一分体上梁和第二分体上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体上梁和第二分体上梁上设置有上梁孔,所述上梁孔包括位于第一分体上梁和第二分体上梁的两部分,所述上梁孔与第一分体上梁和第二分体上梁一体成型,所述上梁孔与支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梁孔为方形上梁孔或矩形上梁孔或梯形上梁孔。

进一步的,所述反绳轮一体浇铸式反绳轮。

进一步的,所述反绳轮与支架通过转动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反绳轮的直径为300-500mm。

进一步的,所述反绳轮的直径为400mm。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所述的电梯轿顶结构的电梯轿厢,包括轿厢架和轿厢本体,所述轿厢架和轿厢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轿厢架位于轿厢本体中间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架包括绳头装置、检修开关装置、自动门机构、导靴、门框、立柱、拉条、上梁和底梁,所述立柱的两端分别与上梁和底梁固定连接,所述立柱为两根,上梁和底梁位于两根所述立柱之间,所述拉条倾斜设置两端分别与立柱和底梁固定连接,所述绳头装置、检修开关装置、自动门机构和导靴位于立柱的上端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导靴位于上梁的一侧,所述门框位于立柱的前端并与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本体包括轿厢室、板门、扩板、操纵箱、门刀组件和行程开关档,所述板门和扩板位于轿厢室的前端并与其活动连接,所述板门和扩板的上端与门刀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门刀组件位于轿厢室的前端上侧,所述操纵箱位于轿厢室的内侧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行程开关档位于轿厢室的侧边并与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架的上端还设置有维修防护栏,所述维修防护栏与安装轿厢的井道壁之间的距离为0.60-0.70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将上梁结构设置为分体结构,并在上梁中间设置上梁孔与之间连接,从而将反绳轮设置在中间,使得反绳轮在安装完成后位于上梁立体结构之中,使得电梯轿厢顶部的空间变低,大大减少了土建成本。

(2)本发明通过减小反绳轮的直径,使得反绳轮能够完全置于上梁结构中,从而使得其高度降低,节约了成本。

(3)本发明通过将维修防护栏与井道壁之间的距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从而加强了安全性,不容易发生意外,使得电梯的安全系数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梯轿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立柱、拉条和底梁的侧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披露了一种电梯轿顶结构,包括支架1、反绳轮2、上梁3和曳引绳4,所述支架1与上梁3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反绳轮2位于支架1之间并与其通过转动轴连接,所述曳引绳4与反绳轮2相连接,所述曳引绳4环绕在反绳轮2上。通过曳引绳4曳引反绳轮2带动上梁3运动从而实现拉动电梯轿厢。为确保安全性,还可以设置一根直接与轿厢相连接的钢丝绳,通过钢丝绳直接曳引电梯轿厢,从而确保其安全稳定性。

由于反绳轮2及其组件要求的电梯顶层高度过高,且当电梯井道过宽或过深时无法满足曳引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增加土建成本。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所述上梁3为分体式上梁,所述上梁3包括第一分体上梁301和第二分体上梁302,所述第一分体上梁301和第二分体上梁302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体上梁301和第二分体上梁302上设置有上梁孔303,所述上梁孔303包括位于第一分体上梁301和第二分体上梁302的两部分,所述上梁孔303与第一分体上梁301和第二分体上梁302一体成型,所述上梁孔303与支架1固定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梁孔303为方形上梁孔,采用方形上梁孔能够很好的使反绳轮卡合在方形空间内卡合效果更好。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梁孔303还可以是矩形上梁孔或梯形上梁孔,采用矩形或者梯形上梁孔能够增加其适用性使得能够安装多种规格的反绳轮。上梁孔所述反绳轮2的直径为300-500mm,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反绳轮2的直径优选为400mm。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反绳轮2的直径,从而减少其占用空间,降低电梯井道顶部空间,使得土建成本得以减少。

优选的,所述反绳轮2为环保型反绳轮,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Standard对钢丝绳作用下轿顶轮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板材冲压分析软件DYNAFORM对轿顶轮成形中的拉深和翻边过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FORGE2D对旋压工艺和金属流动进行分析,确定出合理的成形工艺参数。

具体的,反绳轮2的制作通过如下步骤完成,步骤一:采用树脂砂造型,树脂0.5%;固化剂0.1%;其余为型砂。其中,型砂采用口50mm的试块进行抗压试验,并将树脂砂的灼减量控制在3.5%以内,以减少树脂砂发气量,避免气孔。使用树脂砂制作树脂砂型,采用底注,由4根陶瓷管组成内浇口。优选的,陶瓷管管口口径为25mm,并且形成铸件外圆处的树脂砂型设置3根陶瓷管,这3根陶瓷管平均分布在外圆上将外圆均分成3部分,每个部分的角度为120°,形成铸件内圆处的树脂砂型设置1根陶瓷管,这样能够避免铁水将砂粒冲进型腔内造成砂孔。

步骤二:a、浇注液的制作,其原料化学成分的百分比含量如下:C:3.4-3.6%;Si:1.9-2.1%;Mn:0.6-0.7%;Bi:0.07%;S:0.02%;Ca:0.035-0.06%;Cu:0.6-0.8%;其余为Fe。优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合金中Cu也可以采用Sn代替。将上述原料熔化形成铁水,在球化包中放入球化剂,并覆盖孕育剂,将铁水倒入铁水包进行球化、孕育处理,形成浇注液;向树脂砂型中浇注浇注液,形成电梯绳轮铸件。其中浇铸温度为1300℃-1340℃,其中铁水的加入温度为1470℃-1480℃。优选的,其中钢铁可根据金属原材料的库存及市场上废钢生铁的价格,经过核算合理配比,甚至以废钢为主,用增碳剂调整亦可,但必须使原铁水的含Si量控制好,元素总量按上述范围控制。b、当铁水的重量在900kg以内采用800kg的中频电炉内加热至熔炼温度;当铁水的重量超过900kg时,采用1.8t的中频电炉,使合金充分熔化形成铁水,熔炼温度控制在1500~1520℃,取样进行光谱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调整,合格的原铁水温度仍控制在1500。C、静止5分钟,扒去熔渣,等待球化;在球化包内放置铁水总量的1.1~1.2%的球化剂,上面放置0.2%左右的孕育剂及无绣铁片,然后轻轻拍实,铁水温度在1470℃-1480℃时,倒入球化包内,倒入时要避免直冲球化剂,球化时间至少在1分钟以上近2分钟,球化不宜过快,反应不宜激烈,当铁水总量的2/3~3/4倒入铁水包时再投入0.3%的孕育剂进行孕育处理,其中,孕育剂为75%含量的Si,球化孕育后,放入聚渣剂,进行搅拌,扒去熔渣,形成浇注液;d、同树脂砂型中浇入浇注液,浇注温度为1300℃-1340℃,凝固后形成反绳轮铸件。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披露了一种电梯轿厢,包括轿厢架5和轿厢本体6,所述轿厢架5和轿厢本体6固定连接,所述轿厢架5位于轿厢本体6中间位置。通过轿厢架5对轿厢本体6进行固定,从而保证电梯轿厢在使用过程中平稳运行。

具体的,所述轿厢架5包括绳头装置501、检修开关装置502、自动门机构503、导靴504、门框505、立柱506、拉条507、上梁3和底梁508,所述立柱506的两端分别与上梁3和底梁508通过焊接固定或者其他固定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立柱506为两根,上梁3和底梁508位于两根所述立柱506之间,所述拉条507倾斜设置两端分别与立柱506和底梁508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拉条507对立柱506起到辅助支撑固定的作用,拉条507与立柱506和底梁508之间形成三角形状,众所周知三角形最稳定,因此通过拉条507能对立柱506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优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对立柱506进行固定,只要确保其在电梯运行过程能够达到标准,确保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即可。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绳头装置501、检修开关装置502、自动门机构503和导靴504位于立柱506的上端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导靴504位于上梁3的一侧,所述门框505位于立柱506的前端并与其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为了防止其他非专业人员进入到电梯轿厢的上方发生意外,检修开关装置502设置有开关锁,只有在开关锁开启时,检修开关装置502才能被打开,检修人员方可通过检修开关装置502到电梯轿厢的上方进行检修。

此外,如图2所示:所述轿厢本体6包括轿厢室600、板门601、扩板602、操纵箱603、门刀组件604和行程开关档605,所述板门601和扩板602位于轿厢室600的前端并与其活动连接,所述板门601和扩板602的上端与门刀组件604固定连接,所述门刀组件604位于轿厢室600的前端上侧,所述操纵箱603位于轿厢室600的内侧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行程开关档605位于轿厢室600的侧边并与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门刀组件604包括门刀底板、左门刀弧形板、右门刀弧形板、传动部分和轿门连接部分。所述左门刀弧形板和右门刀弧形板分别位于门刀底板的两侧,所述传动部分位于门刀底板的中间位置,所述传动部分与门刀底板固定连接,所述轿门连接部分位于底板的上端。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门连接部分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部分包括感应传动连接板和平衡件,所述感应传动连接板与平衡件活动连接,所述轿门连接部分包括门刀定位器、门刀锁紧机构和轿门连接板,通过传动部分感应传动连接板,其中上感应传动连接板和下感应传动连接板均设置有压力感应器,压力感应器可以感应左门刀弧形板和右门刀弧形板与滚轮之间的压力,防止将滚轮抱死,安全性高。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门刀定位器和轿门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门刀锁紧机构和轿门连接板固定连接。通过活动定位部分和固定定位部分矫正门刀组件的位置,防止门刀与层门组件之间发生碰触损坏设备。

优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在轿厢内部的侧面板内安装安全气囊。当电梯发生故障突然下落时,安全气囊自动弹出,乘客可以通过安全气囊进行缓冲从而减少事故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安全系数高。可以在安全气囊的外部设置一活动盖板,并且通过重力感应器感应是否发生故障,当电梯下落速度异常,或者重力感应器感应到的失重异常时,活动盖板自动弹开,安全气囊弹出。

此外,如图4所示,所述轿厢架5的上端还设置有维修防护栏509,所述维修防护栏509与安装轿厢的井道壁之间的距离为0.60-0.70m。通用标准中,维修防护栏与井道壁之间的距离为0.85米,然而亚洲人的身高普遍为1.70米左右,正常情况下以0.85米的距离,人很难碰触到井道壁,因此存在发生意外的可能,所以以亚洲人普遍身高为出发点,安装轿厢的井道壁之间的距离应当适当调整为0.60-0.70m以确保更高的安全性。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