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623979阅读:1961来源:国知局
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内爬塔吊爬升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塔吊作为高层施工中最重要的垂直运输工具,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垂直运输工具最常采用的为外附独立式塔式起重机,但当建筑物高度超过200m之后因受塔吊标准节的限制外附塔式起重机无法满足施工需要,同时因为核心筒较小考虑到群塔作业的影响。故超高层施工中改采用内爬动臂塔式起重机,内爬动臂塔吊是一种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电梯井或楼梯间里的塔机,可以随施工进程逐步向上爬升。内爬动臂塔吊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三套承重钢梁以形成支撑体系,最下一道钢梁用于承重,往上一道钢梁用于固定塔身及抵消水平力的影响。最上一道在建筑混凝土模版施工到塔吊下方需再次爬升时周转使用,通过爬升节、顶升油缸、爬带依次换步达到使塔吊整体爬升的目的。

由于塔吊爬升的首要条件为最上一道钢梁安装完毕,故钢梁倒运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同时由于高层结构施工工期越来越紧,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另一台塔吊辅助倒运钢梁的工作,却也占用另一台塔吊的正常倒运时间及吊次,造成在塔吊施工时,两台塔吊无法同时施工的问题,导致塔吊不能被有效率地使用以及工期延长等技术问题。

此外,超大型动臂塔吊被不断使用于各超高层施工。超大型动臂塔吊具有自重大、单次起重量大、大臂仰角高等的特点;当爬升至几百米高空时,超大型动臂塔吊会产生巨大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为了抵抗巨大的竖向及水平荷载,目前超大型动臂式塔吊的支撑体系一般包括了主支撑大梁、次梁以及斜杆等。现有的塔吊内爬附墙装置常见主要由二根平行设置二堵墙体之间的支撑梁与用以坐落设置塔吊的C型钢共同构成;其中,所述支撑梁的两端通过与预埋固设于墙上的钢牛腿焊接,从而附着于墙体上。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超高层建筑不断突破新高度,结构形式从筒中筒结构向束筒结构的发展,束筒结构随着建筑的升高不断缩失,塔吊定位处结构的缩失必然导致了塔吊竖向受力点受到影响的缺失,而束筒缩失有单墙缩失、双墙缩失、三墙缩失的区别,缩失又是分层分阶段的,造成了塔吊需要的附着点缩失了或被未缩失墙体阻碍了等难题。同时,束筒结构的狭小空间也造成内爬塔吊支撑体系倒运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以解决内爬工况支撑体系倒运困难、倒运杆件数量多所造成的倒运速度缓慢、工期延长等技术问题,达到便于将塔吊在原地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提高整体施工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所述塔吊在内爬工况时设于核心筒的内墙与外墙之间;其中,所述塔吊的支撑体系包括多组托梁机构,所述塔吊的塔身通过所述托梁机构设置于所述核心筒的内墙与外墙之间;所述托梁机构包括二承力主梁及二承力次梁构成的托梁结构;各所述承力主梁的一端通过铰接与所述内墙铰接,另一端通过牛腿支座与所述外墙搭接;所述二承力次梁连接于所述二承力主梁之间;其中,所述承力主梁与所述外墙连接的外侧端底部设有梁牙块,所述牛腿支座对应所述梁牙块设有座牙块,所述承力主梁通过其梁牙块与所述牛腿支座的座牙块固接定位;所述施工方法步骤包括:

斜撑设置步骤:在与所述外墙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下方设置下撑杆,使所述下撑杆竖向倾斜地支撑于所述承力主梁的外侧端与所述内墙之间;外墙缩失步骤:缩失所述外墙至次高的下一托梁机构上方;是以,重覆前述步骤至外墙完全缩失为止,以将所述塔吊从设于核心筒的内墙与外墙之间的内爬工况,通过所述托梁机构转换形成设于核心筒内墙上的外挂工况。

本发明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方法步骤更包括竖向斜撑加强步骤,所述步骤是在与所述外墙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上方设置上拉杆,所述上拉杆可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或之后竖向倾斜地支撑于所述承力主梁的外侧端及所述内墙之间。

本发明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方法步骤更包括水平斜撑设置步骤,所述步骤是在与所述外墙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设置水平撑杆,所述水平撑杆可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或之后水平斜向支撑于所述承力主梁的外侧端及所述内墙之间。

本发明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核心筒的内墙与一侧墙连接;其中,所述塔吊的支撑体系包括所述托梁机构及转角支撑结构;所述塔吊的塔身通过所述托梁机构及转角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内墙与所述侧墙的转角处;所述转角支撑结构包括平行设于所述托梁机构外侧端的支撑梁以及与所述支撑梁连接的下撑杆及水平撑杆;所述施工方法步骤包括:

支撑梁设置步骤:将所述支撑梁平行地固设于所述托梁机构外侧端的承力次梁下侧;斜撑设置步骤:在与所述外墙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下方设置下撑杆,使所述下撑杆竖向倾斜地支撑于所述支撑梁的两端与所述内墙之间;外墙缩失步骤:缩失所述外墙至次高的下一托梁机构上方;水平斜撑设置步骤:在与所述外墙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设置水平撑杆,所述水平撑杆可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或之后水平斜向支撑于所述内墙与所述支撑梁远离所述侧墙的一端之间;是以,重覆前述步骤至外墙完全缩失为止,以将所述塔吊由设于核心筒的内墙与外墙之间的内爬工况,通过所述托梁机构转换形成设于核心筒内墙上的外挂工况。

本发明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方法步骤更包括竖向斜撑加强步骤,所述步骤是在所述托梁机构的上方设置上拉杆,以使所述上拉杆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或之后竖向倾斜地支撑于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及所述内墙之间。

本发明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塔吊包括回转支承装置,所述回转支承装置上方设有一顶部平台;其中,所述塔吊的顶部平台上设有倒运装置,所述倒运装置一端设于所述顶部平台上,另端悬设于所述回转支承装置外侧;所述施工方法步骤包括:

所述塔吊的支撑体系构件通过所述倒运装置吊挂进行竖直方向上的倒运作业;所述塔吊的支撑体系构件通过所述回转支承装置配合所述倒运装置进行水平方向的倒运作业。

本发明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倒运装置通过在塔身内部设置卷扬机,将钢丝绳自所述卷扬机输出后依序绕设于滑轮组;令所述卷扬机电控所述钢丝绳收线或放线,以牵引与所述滑轮组连接的钩头在竖直方向上位移,进行塔吊支撑体系杆件的竖向倒运作业。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由承力主梁之间设置二承力次梁构成的托梁机构,能够解决目前内爬吊塔的支撑体系因施工空间狭小、倒运杆件数量多等导致支撑体系倒运困难的技术问题,进而达到便于施工、节省工期、提高效益等有益技术效果。

(2)本发明通过将承力主梁与核心筒外墙连接的端部下侧与预埋钢牛腿搭接,能够在缩失前提供塔吊稳定的附墙强度,并在外墙缩失时易于将所述牛腿支座自承力主梁上拆除,提高施工便利性。

(3)本发明通过所述托梁机构与下撑杆、上拉杆及/或水平撑杆连接,解决了塔吊附墙结构因核心筒缩失导致的塔吊失去竖向受力点的问题,实现了便于塔吊在原位进行内爬转换外挂工况的技术效果。

(4)本发明通过在所述托梁机构上设置下撑杆及/或上拉杆,能够解决超大型塔吊上拉下撑支撑体系结构验算传力不明确问题,。

(5)本发明通过所述托梁机构与转角支撑结构的配合,解决了塔吊设于核心筒墙体转角处所导致的施工空间狭小、不便等技术问题。

(6)本发明通过在塔吊上设置倒运装置,进一步加快了支撑体系的倒运速度,同时具有解放辅助塔吊吊装时间及吊次、节省工期等有益技术效果。

(7)本发明提供的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能够单独用于塔吊的内爬、外挂工况,简化且优化了原有的支撑体系,减少了支撑体系的重量,也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的(a)、(b)、(c)图为本发明塔吊由内爬工况转换为外挂工况的施工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塔吊托梁机构在内爬工况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塔吊托梁机构在内爬工况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塔吊托梁机构在外挂工况设置下撑杆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塔吊托梁机构在外挂工况设置上拉杆及下撑杆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塔吊在外挂工况时于托梁机构两侧设置水平撑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塔吊支撑结构不对称地设在核心筒内墙与侧墙转角处的外挂工况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塔吊不对称支撑机构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塔吊不对称支撑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塔吊的倒运机构设于回转支承机构及塔身上部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塔吊倒运机构于回转支承机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A-吊塔;A1-塔身;A10-标准节;A1a-第一标准节;A1b-第二标准节;A2-回转支承装置;A21-顶部平台;A22-侧壁;A23-上接部;A24-下撑部;10-核心筒;11-内墙;12-外墙;13-侧墙;20-托梁机构;21-承力主梁;211-连接件;212-定位座;213-铰接支座;214-牛腿支座;215-梁牙块;216-座牙块;22-承力次梁;23-斜撑连接座;231-水平支座;232-竖向支座;233-下座部;234-上座部;24-下撑杆;241-下撑铰接支座;25-上拉杆;251-上拉铰接支座;26-水平撑杆;261-斜接铰接支座;30-转角支撑结构;31-托梁;311-承力主梁;312-承力次梁;313-侧接铰接支座;32-支撑梁;33-斜撑连接座;331-水平支座;332-竖向支座;333-下座部;334-上座部;34-下撑杆;341-下撑铰接支座;35-上拉杆;351-上拉铰接支座;36-水平撑杆;361-斜接铰接支座;40-承力次梁;41-卷扬机;411-钢丝绳;12-外墙;43-滑轮组;431-第一转向滑轮;432-第二转向滑轮;433-定滑轮;434-动滑轮;435-钩头;44-内端安装座;45-外端安装座;451-伸臂;452-连接板部;46-中段安装座;47-横梁;48-斜撑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发明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11,本发明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大型动臂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施工方法。

如图1的(a)、(b)、(c),依序显示本发明施工方法将塔吊A从内爬工况转换为外挂工况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如图1的(a),所述塔吊A在内爬工况时设于核心筒10的内墙11与外墙12之间;所述塔吊A的支撑体系包括多组托梁机构20,所述塔吊A的塔身A1通过所述托梁机构20设置于所述核心筒10的内墙11与外墙12之间;如图2、图3,所述托梁机构20包括二承力主梁21及二承力次梁22构成的托梁结构;各所述承力主梁21的一端通过铰接支座213与所述内墙11铰接,另一端通过牛腿支座214与所述外墙12搭接;所述二承力次梁22连接于所述二承力主梁21之间;其中,所述承力主梁21与所述外墙12连接的外侧端底部设有梁牙块215,所述牛腿支座214对应所述梁牙块215设有座牙块216,所述承力主梁21通过其梁牙块215与所述牛腿支座214的座牙块216搭接固定定位。

是以本发明通过前述托梁机构20进行以下施工方法步骤,以实现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所述步骤包括:

斜撑设置步骤:如图1的(b),在与所述外墙12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20下方设置下撑杆24,使所述下撑杆24竖向倾斜地支撑于所述承力主梁21的外侧端与所述内墙11之间;

外墙缩失步骤:如图1的(b),缩失所述外墙12至次高的下一托梁机构20上方;

重覆前述步骤至外墙12完全缩失为止,如图1的(c),以将所述塔吊A从设于核心筒10的内墙11与外墙12之间的内爬工况,通过所述托梁机构20转换形成设于核心筒10内墙11上的外挂工况。如图4,所述下撑杆24斜向支撑于所述承力主梁21的外侧端与下撑铰接支座241之间。

进一步地,本发明施工方可以通过竖向斜撑加强步骤,提高托梁机构20在竖直方向上的附墙结构强度。如图5,在托梁机构20上方设置上拉杆25,所述上拉杆25可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或之后竖向倾斜地支撑于所述承力主梁21的外侧端及所述内墙11之间。其中,当竖向斜撑加强步骤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进行时,是将上拉杆25设在与所述外墙12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20上方,并依序在每次缩失外墙12后,设置上拉杆25;当竖向斜撑加强步骤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后进行时,则可视实施施工状况进行上拉杆25的施工顺序调整。

此外,本发明施工方可再进一步通过水平斜撑设置步骤,提高托梁机构20在水平方向上的附墙结构强度。如图6,在与所述外墙12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20设置水平撑杆26,所述水平撑杆26可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或之后水平斜向支撑于所述承力主梁21的外侧端及所述内墙11之间。其中,水平斜撑设置步骤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进行时,是将水平撑杆26设在与所述外墙12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20上方,并依序在每次缩失外墙12后,设置水平撑杆26;当水平斜撑设置步骤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后进行时,则可视实施施工状况进行水平撑杆26的施工顺序调整。

具体地,请复参阅图2至图6所示,说明本发明托梁机构20的结构组态。所述托梁机构20包括承力主梁21、承力次梁22、斜撑杆件以及对应梁体与杆件数量用以连接梁体端部并预埋固定于核心筒10墙上的多数个铰接支座。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撑杆件用以斜向支撑于所述承力主梁21与核心筒10的内墙11之间,依据斜撑梁的延伸方向分为设于所述承力主梁21上下侧的上拉杆25、下撑杆24,以及设于所述承力主梁21水平外侧的水平撑杆26;与所述上拉杆25、下撑杆24、水平撑杆26连接的铰接支座依序为上拉铰接支座251、下撑铰接支座241、斜接铰接支座261。

所述铰接支座213预设于所述内墙11的相同高度位置上;所述铰接支座213具有垂直相接的预埋钢板及二夹板,所述铰接支座213通过所述预埋钢板预埋于所述内墙11上。

如图2、图3所示,本发明的铰接支座213与铰接支座241、251、261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形态;以所述铰接支座213为例说明其具体的结构。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铰接支座213的预埋钢板与夹板为竖直设置且垂直相接的板结构,所述铰接支座213另设有水平筋板,用以加强铰接支座的整体结构支撑强度。

如图3所示,所述牛腿支座214预设于所述外墙12的相同高度位置上;所述牛腿支座214通过所述预埋钢板预埋于所述外墙12上。

所述承力主梁21具有二个并平行地设置于核心筒10的墙上;各所述承力主梁21具有与内墙11连接的内侧端以及与外墙12连接的外侧端;所述内侧端的端面上设有一连接件211,所述承力主梁21的内侧端通过所述连接件31与所述铰接支座213焊接固定;所述外侧端的端部底侧与所述牛腿支座214相接固定。所述承力主梁21的耳板插置于所述铰接支座213的二夹板之间,所述耳板与所述二夹板相接固定。

如图3所示,所述承力主梁21的外侧端焊设有定位座212,所述定位座212的底部设有梁牙块215;所述牛腿支座214具有竖直设置的预埋钢板及载座,所述载座顶面设有座牙块216;所述牛腿支座214通过所述预埋钢板预埋于所述外墙12上;所述承力主梁21的外侧端设置于所述牛腿支座214的载座上,所述承力主梁21通过其梁牙块215与所述牛腿支座214的座牙块216相接定位。

所述承力次梁22的数量为二个,所述二承力次梁22水平且平行地连接组设于所述二承力主梁21之间,用以与所述二承力主梁21围设构成功能相当于现有C型框的框结构,以坐落设置塔吊。

是以,所述承力主梁21的外侧端通过与二牛腿支座214连接或者与斜撑杆件连接,以形成塔吊的内爬工况或者外挂工况。

如图4至图6,所述承力主梁21的外侧端设有斜撑连接座23,所述斜撑连接座23包括水平支座231及竖向支座232,所述竖向支座232进一步成形有一下座部233及一上座部234;所述下撑杆24一端与所述下座部233连接,另一端通过下撑铰接支座241与内墙11连接;所述上拉杆25一端与所述上座部234连接,另一端通过上拉铰接支座251与内墙11连接;所述水平撑杆26一端与所述水平支座231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斜接铰接支座261与所述内墙11连接。

如图7至图9,显示本发明塔吊A设置于核心筒10的内墙11与侧墙13转角处时的施工方案。如图7,所述核心筒10的内墙11与一侧墙13连接;所述塔吊A的支撑体系包括所述托梁机构20及转角支撑结构30;所述塔吊A的塔身A1通过所述托梁机构20及转角支撑结构30设于所述内墙11与所述侧墙13的转角处;所述转角支撑结构30包括平行设于所述托梁机构20外侧端的支撑梁32以及与所述支撑梁32连接的下撑杆34及水平撑杆36;

是以,本发明通过前述托梁机构20及转角支撑结构30进行以下施工方法步骤,以在实现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时,对设在内墙11与侧墙13连接转角处的塔吊A增设斜撑杆件以提高外挂塔吊A的整体结构强度。所述步骤包括:

支撑梁设置步骤:如图8,将所述支撑梁32平行地固设于所述托梁机构20外侧端的承力次梁22下侧;

斜撑设置步骤:如图8,在与所述外墙12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20下方设置下撑杆34,使所述下撑杆34竖向倾斜地支撑于所述支撑梁32的两端与所述内墙11之间;

外墙缩失步骤:如图1的(b),缩失所述外墙12至次高的下一托梁机构20上方;

水平斜撑设置步骤:如图7至图9,在与所述外墙12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20设置水平撑杆36,所述水平撑杆36可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或之后水平斜向支撑于所述内墙11与所述支撑梁32远离所述侧墙13的一端之间;

重覆前述步骤至外墙12完全缩失为止,以将所述塔吊A由设于核心筒10的内墙11与外墙12之间的内爬工况,通过所述托梁机构20转换形成设于核心筒10内墙11上的外挂工况。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斜撑设置步骤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进行时,是将水平撑杆36设在与所述外墙12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20上方,并依序在每次缩失外墙12后,设置水平撑杆36;当水平斜撑设置步骤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后进行时,则可视实施施工状况进行水平撑杆36的施工顺序调整。

进一步地,本发明施工方可以通过竖向斜撑加强步骤,提高托梁机构20在竖直方向上的附墙结构强度。如图8,在托梁机构20上方设置上拉杆35,所述上拉杆35可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或之后竖向倾斜地支撑于所述承力主梁21的外侧端及所述内墙11之间。其中,当竖向斜撑加强步骤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前进行时,是将上拉杆35设在与所述外墙12顶端最靠近的托梁机构20上方,并依序在每次缩失外墙12后,设置上拉杆35;当竖向斜撑加强步骤在外墙缩失步骤之后进行时,则可视实施施工状况进行上拉杆35的施工顺序调整。

具体地,请复参阅图7至图9所示,说明本发明转角支撑结构30的结构组态。所述转角支撑结构30包括托梁31、支撑梁32、斜撑连接座33、斜撑杆件以及对应梁体与杆件数量用以连接梁体端部并预埋固定于核心筒10墙上的多数个铰接支座。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托梁31是由与托梁机构20相同构件的二承力主梁311及二承力次梁312围设形成的结构;所述支撑梁32平行于所述承力次梁312地以其两端与所述二承力主梁311连接。

如图8、图9,所述支撑梁32的两端端部各设有一斜撑连接座33,所述斜撑连接座33包括水平支座331及竖向支座332,所述竖向支座332进一步成形有一下座部333及一上座部334。所述斜撑杆件包括下撑杆34、上拉杆35及水平撑杆36,所述下撑杆34一端与所述下座部333连接,另一端通过下撑铰接支座341与内墙11连接;所述上拉杆35一端与所述上座部334连接,另一端通过上拉铰接支座351与内墙11连接;所述水平撑杆36一端与所述水平支座331连接,另一端通过斜接铰接支座361与内墙11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角支撑结构30的下撑铰接支座341、上拉铰接支座351及斜接铰接支座361,与托梁机构20的下撑铰接支座241、上拉铰接支座251及斜接铰接支座261具有相当的结构及对应组设位置具有相同的功能,用于将转角支撑结构30稳固设置于内墙11上。

如图10、图11,显示本发明塔吊A包括设于塔身A1顶部的回转支承装置A2,所述回转支承装置A2上方设有一顶部平台A21;所述塔吊A的顶部平台A21上设有倒运装置40,所述倒运装置40一端设于所述顶部平台A21上,另端悬设于所述回转支承装置A2外侧。

是以,前述本发明托梁机构20及转角支撑结构30通过所述倒运装置40进行以下施工方法步骤,以在实现塔吊原位由内爬转换为外挂时,利用设于塔吊A自身的倒运装置40进行构成托梁机构20及转角支撑结构30的支撑体系构件的倒运作业,以实现塔吊自行倒运钢梁的目的。所述步骤包括:

如图11,所述塔吊A的支撑体系构件通过所述倒运装置40吊挂进行竖直方向上的倒运作业;

如图10,所述塔吊A的支撑体系构件通过所述回转支承装置A2配合所述倒运装置40进行水平方向的倒运作业。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倒运装置40是通过在塔身A1内部设置卷扬机41,将钢丝绳411自所述卷扬机41输出后依序绕设于滑轮组43;令所述卷扬机41电控所述钢丝绳411收线或放线,以牵引与所述滑轮组43连接的钩头435在竖直方向上位移,进行塔吊A支撑体系杆件的竖向倒运作业。

具体地,请复参阅图10、图11所示,说明本发明倒运装置40的结构组态。所述倒运装置40主要包括自导梁42及滑轮组43,其中,所述自导梁42通过内端安装座44、中段安装座46、横梁47及斜撑梁48向外延伸悬空设置于所述回转支承装置A2的外侧;所述滑轮组43则通过外端安装座45转向设置于所述自导梁42的端部上。

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自导梁42具有与所述顶部平台A21连接的内端,以及悬设于所述回转支承装置A2外侧的外端;所述倒运装置40的滑轮组43包括第一转向滑轮431、第二转向滑轮432、定滑轮433及动滑轮434,其中,所述第一转向滑轮431设于所述顶部平台A21上,所述第二转向滑轮432设于所述自导梁42的外端端部,所述定滑轮433设于所述自导梁42靠近其外端的下侧;所述动滑轮434连接有一钩头435并悬吊于所述第二转向滑轮432与所述定滑轮433之间下侧。

如图10,构成所述塔身A1的标准节A10内设有一用以安装卷扬机41的安装基础,所述卷扬机41上绕设有钢丝绳411,所述钢丝绳411一端卷绕连接于所述卷扬机41上,另一端依序绕经所述第一转向滑轮431、第二转向滑轮432、动滑轮434及定滑轮433;借此,所述卷扬机41通过电性控制所述钢丝绳411放线或收线,从而牵引动滑轮434在竖直方向上位移,以在所述钩头435上吊挂用以构成塔吊支撑体系的构件后,利用滑轮组43与卷扬机41的配合,完成塔吊自身支撑体系的钢结构吊挂倒运作业。

于本实施例中,定义与所述回转支承装置A2连接的标准节A10为第一标准节A1a,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标准节A1a下方并与其连接的标准节A10为第二标准节A1b;较佳的,所述卷扬机41及其安装基础设于所述第一标准节A1a或第二标准节A1b内,以避免钢丝绳411的牵引距离过长,影响塔吊自身吊挂倒运的操作。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导梁42较佳为H型钢。所述自导梁42的内端设有所述内端安装座44,所述自导梁42通过所述内端安装座44固设于所述回转支承装置A2的顶部平台A21上;所述自导梁42的中段设有所述中段安装座46,所述中段安装座46与所述回转支承装置A2之间连接有所述横向设置的横梁47及所述斜向设置的斜撑梁48连接。

具体地,所述回转支承装置A2的顶部平台A21周侧成形有侧壁A22,所述侧壁A22上设有上接部A23及下撑部A24;所述横梁47的一端与所述中段安装座46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侧壁A22及上接部A23连接;所述斜撑梁48的一端与所述中段安装座46的底部及所述横梁47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侧壁A22连接。于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接部A23是由所述顶部平台A21顶板周缘凸伸超出所述侧壁A22所形成,所述下撑部A24是通过焊接固设于所述侧壁A22上的横向延伸板体所形成。

是以,本发明通过前术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托梁机构20及转角支撑结构30的配合,解决了部分核心筒外筒(外墙12)缩失造成超高层项目塔吊定位的矛盾,减少了塔吊空中移位等问题对工期的影响,节省成本、减少安全隐患;

2、通过托梁机构20、转角支撑结构30及倒运装置40的配合,体现了超高层建筑方案的最优唯一性,因地制宜,响应结构变化特征,体现绿色建造;

3、通过托梁机构20,减少了塔吊内爬工况支撑体系倒运的杆件数量;

4、将内爬工况与外挂工况支撑体系有机集成,实现直接转换;

5、实现塔吊自行倒运自身支撑体系及爬带;以及

6、减低了塔吊支撑体系重量,优化了计算过程及受力形式,节省了工期、成本,创造了效益。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