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及其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8020阅读:626来源:国知局
电梯及其主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主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及其主机。



背景技术:

电梯的主机的线圈绕组按照三线连接方式进行设计,且电梯的主机的转矩也是固定的。

电梯在不同工况下,需要不同的转矩,如进行安全钳试验时,电梯轿厢会配置较大的重量,需要提高转矩才能达到安全钳试验条件。目前通过更换电梯的主机方式来提高转矩,大大增加了硬件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电梯的主机如何获取不同的转矩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梯及其主机,能够获得不同的转矩。

一种电梯的主机,包括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第三线圈绕组、第四线圈绕组、第五线圈绕组、第六线圈绕组和自由接线模块;所述自由接线模块包括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第三接线端、第四接线端、第五接线端和第六接线端;

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三接线端,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所述第四线圈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接线端,所述第四线圈绕组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线圈绕组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线圈绕组的第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五线圈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五接线端,所述第六线圈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六接线端;

所述自由接线模块为第一接线模式时,所述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相互连接,所述第四接线端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所述第五接线端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所述第六接线端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

所述自由接线模块为第二接线模式时,所述第四接线端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断开,所述第五接线端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断开,所述第六接线端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断开,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四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五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三接线端与所述第六接线端连接。

一种电梯,包括以上所述的一种电梯的主机。

上述电梯及其主机具备自由接线模块,当所述自由接线模块为第一接线模式时,电梯的主机可获得第一种转矩;当所述自由接线模块为第二接线模式时,电梯的主机可获得第二种转矩;通过转换所述电梯的主机的接线模式,无需更换电梯的主机即可获取不同的转矩,降低了硬件成本。

所述自由接线模块可根据所需的转矩切换为第一接线模式或第二接线模式,具备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电梯的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的自由接线模块的第一种接线模式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的自由接线模块的第二种接线模式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种接线模式时的一种电梯的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种接线模式时的一种电梯的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电梯的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的自由接线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电梯的主机,请参见图1,包括第一线圈绕组1、第二线圈绕组2、第三线圈绕组3、第四线圈绕组4、第五线圈绕组5、第六线圈绕组6和自由接线模块7;所述自由接线模块包括第一接线端71、第二接线端72、第三接线端73、第四接线端74、第五接线端75和第六接线端76;

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接线端71,所述第二线圈绕组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接线端7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所述第三线圈绕组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接线端73,所述第三线圈绕组3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所述第四线圈绕组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接线端74,所述第四线圈绕组4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线圈绕组5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线圈绕组6的第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五线圈绕组5的第二端连接第五接线端75,所述第六线圈绕组6的第二端连接第六接线端76;

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一接线模式时,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接线端71、第二接线端72和所述第三接线端73相互连接,所述第四接线端74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图2未示),所述第五接线端75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图2未示),所述第六接线端76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图2未示);

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二接线模式时,请参阅图3,所述第四接线端74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断开,所述第五接线端75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断开,所述第六接线端76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断开,所述第一接线端71与所述第四接线端74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72与所述第五接线端75连接,所述第三接线端73与所述第六接线端76连接。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一接线模式时,所述第一接线端71、第二接线端72和所述第三接线端73相互连接,等效于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线圈绕组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线圈绕组3的第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四接线端74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所述第五接线端75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所述第六接线端76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等效于所述第四线圈绕组4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第五线圈绕组5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所述第六线圈绕组6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

在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一接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第二线圈绕组2以及第三线圈绕组3与所述第四线圈绕组4、第五线圈绕组4以及第六线圈绕组6为并联连接,设主机线圈的驱动电流为I,则通过第一线圈绕组1的电流大小为2/I。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二接线模式时,所述第一接线端71与所述第四接线端74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72与所述第五接线端75连接,所述第三接线端73与所述第六接线端76连接,等效于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线圈绕组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绕组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线圈绕组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线圈绕组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线圈绕组6的第二端连接;

在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二接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第二线圈绕组2以及第三线圈绕组3与所述第四线圈绕组4、第五线圈绕组4以及第六线圈绕组6为串联连接,设主机线圈的驱动电流为I,则通过第一线圈绕组1的电流大小为I。

与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一接线模式时相比,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二接线模式时,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的电流大小增加了一倍,同理可知所述第二线圈绕组2、第三线圈绕组3、第四线圈绕组4、第五线圈绕组5和第六线圈绕组6的电流大小均增加了一倍。

所述电梯的主机的转矩与各相支路的线圈绕组上的电流大小成正比关系,由此可知,与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一接线模式时相比,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第二线圈绕组2、第三线圈绕组3、第四线圈绕组4、第五线圈绕组5和第六线圈绕组6的转矩大小均增加了一倍。

因此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一接线模式时与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二接线模式时的电梯的主机的转矩不同。

若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在两种接线模式中不是同一个线圈绕组,则电流大小关系不是一倍关系;同理若第二线圈绕组2、第三线圈绕组3、第四线圈绕组4、第五线圈绕组5或第六线圈绕组6在两种接线模式中不是同一个线圈绕组,则电流大小关系不是一倍关系。

上述电梯的主机具备自由接线模块7,当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一接线模式时,电梯的主机可获得第一种转矩;当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为第二接线模式时,电梯的主机可获得第二种转矩;通过转换所述电梯的主机的接线模式,无需更换电梯的主机即可获取不同的转矩,降低了硬件成本。

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可根据所需的转矩切换为第一接线模式或第二接线模式,具备灵活性。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还包括第七接线端77、第八接线端78和第九接线端79;

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的第一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七接线端77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

所述第二线圈绕组2的第二端用于通过所述第八接线端78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

所述第三线圈绕组3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九接线端79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连接。

所述第七接线端77、第八接线端78以及所述第九接线端79设置在所述自由接线模块7上,可实现所述第一线圈绕组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线圈绕组2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三线圈绕组3的第二端与所述三相电源相应相端的安全可靠的电气连接。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由接线模块包括接线端子台(图未示);

所述接线端子台设置了所述第一接线端71、第二接线端72、第三接线端73、第四接线端74、第五接线端75、第六接线端76、所述第七接线端77、第八接线端78和第九接线端79。

所述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第三接线端、第四接线端、第五接线端、第六接线端、所述第七接线端、第八接线端和第九接线端集合在所述接线端子台上,在所述接线端子台上可通过较短的连接电缆实现各个接线端之间的连接,十分方便。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所述自由接线模块包括第一断路器开关81、第二断路器开关82、第三断路器开关83、第四断路器开关84、第五断路器开关85、第六断路器开关86、第七断路器开关87和第八断路器开关88;

第一接线端71通过所述第一断路器开关81与第二接线端72连接,第二接线端72通过所述第二断路器开关82和第三接线端73连接,第一接线端71通过所述第三断路器开关83和第四接线端74连接,第二接线端72通过所述第四断路器开关84和第五接线端75连接,第三接线端73通过所述第五断路器开关85和第六接线端76连接,第四接线端74通过所述第六断路器开关86与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连接(图未示),第五接线端75通过所述第七断路器开关87与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72连接(图未示),第六接线端76通过所述第八断路器开关88与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连接(图未示);

选择第一断路器开关81、第二断路器开关82、第六断路器开关86、第七断路器开关87和第八断路器开关88导通时,所述第一接线端71、第二接线端72和所述第三接线端73相互连接,所述第四接线端74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所述第五接线端75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所述第六接线端76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

选择第三断路器开关83、第四断路器开关84和第五断路器开关85导通时,所述第四接线端74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断开,所述第五接线端75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断开,所述第六接线端76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断开,所述第一接线端71与所述第四接线端74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72与所述第五接线端75连接,所述第三接线端73与所述第六接线端76连接。

应当理解,所有的断路器开关初始都是断开的,只有选择其导通时,才会导通。比如断路器开关向上掷时,导通相应的接线端,断路器开关向下掷时,与相应的接线端没有电气连接关系。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例如,选择第一断路器开关81、第二断路器开关82、第六断路器开关86、第七断路器开关87和第八断路器开关88向上掷,剩余断路器开关向下掷时,使得所述第一接线端71、第二接线端72和所述第三接线端73相互连接,所述第四接线端74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所述第五接线端75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所述第六接线端76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即所述自由接线模块为第一接线模式;

选择第三断路器开关83、第四断路器开关84和第五断路器开关85向上掷,剩余断路器开关向下掷时,使得所述第四接线端74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断开,所述第五接线端75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断开,所述第六接线端76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断开,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四接线端74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72与所述第五接线端75连接,所述第三接线端73与所述第六接线端76连接;即所述自由接线模块为第二接线模式。

通过断路器开关就可以实现相应接线端之间的导通与断开,从而实现自由接线模块的两种接线模式,实现电梯的主机的转矩的转换,十分方便快捷,很容易实现。

一个实施例中(图未示),所述自由接线模块包括第一按键开关、第二按键开关、第三按键开关、第四按键开关、第五按键开关、第六按键开关、第七按键开关和第八按键开关;

第一接线端通过所述第一按键开关与第二接线端连接,第二接线端通过所述第二按键开关和第三接线端连接,第一接线端通过所述第三按键开关和第四接线端连接,第二接线端通过所述第四按键开关和第五接线端连接,第三接线端通过所述第五按键开关和第六接线端连接,第四接线端通过所述第六按键开关与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连接,第五接线端通过所述第七按键开关与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连接,第六接线端通过所述第八按键开关与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连接;

选择第一按键开关、第二按键开关、第六按键开关、第七按键开关和第八按键开关导通时,所述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相互连接,所述第四接线端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所述第五接线端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所述第六接线端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

选择第三按键开关、第四按键开关和第五按键开关导通时,所述第四接线端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端断开,所述第五接线端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端断开,所述第六接线端与所述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端断开,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四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五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三接线端与所述第六接线端连接。

应当理解,所有的按键开关初始都是断开的,只有选择其导通时,才会导通。比如按键开关按下时,导通相应的接线端,按键开关再按一下时,则与相应的接线端没有电气连接关系。

通过按键开关就可以实现相应接线端之间的导通与断开,从而实现自由接线模块的两种接线模式,实现电梯的主机的转矩的转换,十分方便快捷,很容易实现。

一种电梯,包括以上所述的电梯的主机。

所述电梯具备包括自由接线模块的主机,当所述自由接线模块为第一接线模式时,所述主机可获得第一种转矩;当所述自由接线模块为第二接线模式时,所述主机可获得第二种转矩;通过转换所述电梯的所述主机的接线模式,无需更换电梯的主机即可获取不同的转矩,降低了硬件成本。

所述电梯通过所述自由接线模块可根据所需的转矩切换为第一接线模式或第二接线模式,具备灵活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例,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