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9499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水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矿泉水瓶,尤其是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



背景技术:

现代生活中,瓶装矿泉水随处可见,品种、品牌也各式各样,这种瓶装矿泉水由瓶体和装于瓶体中的矿泉水组成,瓶体为一次性,瓶中的矿泉水饮用完后,瓶体多半被扔弃,使得瓶体使用周期较短,不仅浪费,对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即使回收再利用,其回收和加工成本也较高。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调模装置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使用周期长且能重复利用的多功能矿泉水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周期长且能重复利用的多功能矿泉水瓶。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包括

瓶体;

外瓶嘴,其设置于瓶体顶部并与瓶体相通;

内瓶嘴,其位于外瓶嘴内并与外瓶嘴相连;

瓶盖,其盖设于外瓶嘴上并与外瓶嘴活动连接,所述瓶盖与内瓶嘴接触;

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内瓶嘴能与外瓶嘴分离。

在上述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中,在瓶盖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抵圈,所述抵圈抵在内瓶嘴上,所述抵圈能随瓶盖同步移动并使内瓶嘴与外瓶嘴分离。

在上述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中,在内瓶嘴上设置有预接部,所述预接部位于外瓶嘴的顶部以下,所述预接部由内而外弯曲设置并与外瓶嘴相连。

在上述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中,所述预接部的厚度由内瓶嘴向外瓶嘴逐渐缩小。

在上述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中,所述外瓶嘴的内侧壁上凸设有钩部,所述钩部的厚度由其后端向前端逐渐缩小,所述预接部的端部与钩部的端部相连。

在上述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中,在抵圈的下端凸设有与内瓶嘴活动连接的内接部,所述内接部与抵圈之间形成有内凸台且内瓶嘴抵在内凸台上,当内瓶嘴与外瓶嘴分离时,所述内瓶嘴与内接部相连。

在上述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中,所述外瓶嘴的底部套设有垫圈,所述垫圈分别抵在瓶体与瓶盖上,当垫圈与外瓶嘴分离时,所述瓶盖相对瓶体移动并能使内瓶嘴与外瓶嘴分离。

在上述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中,所述瓶体与外瓶嘴间设置有分别与二者相连的径向连接部,所述垫圈的下端抵在径向连接部上。

在上述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中,所述内接部与内瓶嘴螺纹连接。

在上述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中,所述瓶盖的底部设置有外接部,所述外接部与瓶盖间形成有外凸台且外瓶嘴能抵在外凸台上,所述外接部与外瓶嘴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矿泉水瓶在瓶体上设置口径不同的两个瓶嘴,口径较小的内瓶嘴用于饮用瓶体中的矿泉水,矿泉水饮用完后,通过外力可将内瓶嘴与瓶体分离,此时,口径较大的外瓶嘴可使瓶体当作大口的水杯或者茶杯使用,扩大了矿泉水瓶的使用范围,延长了矿泉水瓶的使用周期,避免了浪费,使得本水瓶使用更加环保。

2、内外两瓶嘴的设计,在外瓶嘴与内瓶嘴之间形成一阶梯状结构,瓶体内的矿泉水流经该阶梯状结构时受到阻挡,使得矿泉水流出时形成缓冲,避免使用者喝水时矿泉水一涌而出,防止矿泉水洒漏而溅到身体或衣服上,使得矿泉水瓶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00、瓶体;110、外瓶嘴;111、钩部;112、垫圈;120、内瓶嘴;121、预接部;130、径向连接部;

200、瓶盖;210、抵圈;211、内接部;212、内凸台;220、外接部;221、外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一种多功能矿泉水瓶,包括瓶体100与瓶盖200,在瓶体100的顶部设置有与其相通的外瓶嘴110,在外瓶嘴110内设置有与其相连的内瓶嘴120,该内瓶嘴120的口径小于外瓶嘴110的口径,瓶盖200盖设于外瓶嘴110上并与外瓶嘴110活动连接,优选的,该瓶盖200与外瓶嘴110螺纹连接,内瓶嘴120位于瓶盖200内且瓶盖200与内瓶嘴120的上端接触,当瓶盖200转动并相对瓶体100移动时,此时,瓶盖200对内瓶嘴120产生作用力,当该作用力大于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的连接强度时,内瓶嘴120能与外瓶嘴110分离。

初次使用时,拧开瓶盖200,瓶体100上具有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两个瓶嘴,但瓶体100内的矿泉水只能通过内瓶嘴120向外流出,当瓶体100内的矿泉水使用完后,通过外力使口径较小的内瓶嘴120脱离外瓶嘴110,此时,瓶体100上只剩下外瓶嘴110,由于外瓶嘴110的口径较大,便于往瓶体100内放果汁粉或茶叶等物品,使得瓶体100可当成大口水杯或茶杯使用,采用这种结构,使得本矿泉水瓶可持续使用,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同时也起到了环保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瓶体100内的矿泉水使用完后,根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若不需要将内瓶嘴120去掉,则依然可以将该内瓶嘴120保留在外瓶嘴110上,此时,本矿泉水瓶依然可以当矿泉水瓶使用,可见本矿泉水瓶的使用相当的灵活。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本发明对其作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内瓶嘴120上设置有预接部121,该预接部121位于外瓶嘴110的顶部以下,所述预接部121由内而外弯曲设置并与外瓶嘴110相连,优选的,该预接部121与内瓶嘴120一体成型。

预接部121低于外瓶嘴110的顶部以下,是根据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时的移动方向而设置的,如此设置,使得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的阻力较小,便于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由内而外弯曲设置的预接部121,是在常规自然状态下成型的,无需通过模具使预接部121成型,使得预接部121的成型更加简单、方便,同时,弯曲的形状使得整个预接部121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避免内瓶嘴120随意与外瓶嘴110分离,而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来决定是否分离,提高了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的可控性。

另外,整个预接部121使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形成轴向阶梯状结构,该阶梯状结构在瓶体100内的矿泉水经过时起到缓冲作用,减缓了水流出瓶体100的速度,避免矿泉水洒漏而溅到衣服或身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预接部121的厚度由内瓶嘴120向外瓶嘴110逐渐缩小。

本发明中,预接部121的结构对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的的连接与分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需分离时,预接部121要承担连接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的作用,分离时,该预接部121在一定推力下需要能快速的与外瓶嘴110分离,因此,对预接部121的结构要求较高,而通过将预接部121的厚度设置成由内向外逐渐缩小的结构,使得该预接部121的强度刚好适中,既满足连接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内瓶嘴120在一定的受力情况下能迅速与外瓶嘴110分离。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外瓶嘴110的内侧壁上凸设有钩部111,所述钩部111的厚度由其后端向前端逐渐缩小,所述预接部121的端部与钩部111的端部相连。

此处设置钩部111,使得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通过预接部121和钩部111相连,而钩部111的端部厚度较小,而刚好预接部121的端部厚度也较小,当钩部111的端部与预接部121的端部相连时,二者的连接强度较小,便于内瓶嘴120受到一定推力后能与外瓶嘴110分离,当然,在常规状态下,该连接强度足够支撑内瓶嘴120。

如图1至图3所示,在瓶盖20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抵圈210,该抵圈210位于瓶盖200的圆形侧壁内并与圆形侧壁相隔开,抵圈210的中心与圆形侧壁的中心重合,当瓶盖200盖设在外瓶嘴110上并向瓶体100移动时,该抵圈210的底部能抵在内瓶嘴120上,如此,当瓶体100内的矿泉水使用完后,继续使瓶盖200向瓶体100移动,此时,抵圈210对内瓶嘴120产生推力且当该推力逐渐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预接部121与钩部111分离,从而使得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

此处,通过瓶盖200相对瓶体100移动使抵圈210对内瓶嘴120产生推力,从而方便的将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无需借助其它的工具,更无需手部直接与内瓶嘴120接触,使得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时更加省力,效率更高。

当然,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的分离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一种,例如,通过使用者手部的拉力或者向瓶体100内按压内瓶嘴120,或者通过诸如小刀等工具破环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之间的连接部分,也能使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抵圈210的下端凸设有与内瓶嘴120活动连接的内接部211,所述内接部211与抵圈210之间形成有内凸台212且内瓶嘴120抵在内凸台212上,当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时,所述内瓶嘴120与内接部211相连,优选的,所述内接部211与内瓶嘴120螺纹连接,也就是说,当瓶盖200与外瓶嘴110分离时,内瓶嘴120也同时与瓶盖200分离,当瓶盖200拧紧在外瓶嘴110上时,内瓶嘴120也与瓶盖200连接。

采用这种结构后,当瓶盖200在外瓶嘴110上转动时,内凸台212能抵住内瓶嘴120并使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此时,内瓶嘴120与瓶盖200连接,内瓶嘴120能随瓶盖200一起脱离瓶体100,避免了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后内瓶嘴120落入瓶体100内部,保证了瓶体100的持续使用。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外瓶嘴110的底部套设有垫圈112,所述垫圈112分别抵在瓶体100与瓶盖200上,当垫圈112与外瓶嘴110分离且瓶盖200向瓶体100的方向移动时,内瓶嘴120能与外瓶嘴110分离,也就是说,当垫圈112安装在外瓶嘴110上时,瓶盖200抵在垫圈112上,由于垫圈112的抵挡,瓶盖200无法进一步向瓶体100移动,此时,内瓶嘴120无法与外瓶嘴110分离,当垫圈112与外瓶嘴110分离时,瓶盖200可进一步向瓶体100移动,从而对内瓶嘴120施加推力并使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

值得说明的是,垫圈112上设置有断裂部,正常情况下,该断裂部不易断裂,当拉动垫圈112的一端时,该断裂部受力后断裂并能使垫圈112与外瓶嘴110脱离。

增设垫圈112结构,使得瓶盖200移动至与垫圈112接触时则无法继续移动,从而在无需使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时,避免瓶盖200的移动而造成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而当需要将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时,只需拉动垫圈112,使垫圈112与外瓶嘴110分离,即能通过瓶盖200的移动,使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使用非常灵活。

进一步的,所述瓶体100与外瓶嘴110间设置有分别与二者相连的径向连接部130,所述垫圈112的下端抵在径向连接部130上,通过在瓶体100上设置径向连接部130,使得垫圈112的轴向定位效果更好,提高了垫圈112对瓶盖200的阻挡作用,避免瓶盖200过度移动而导致内瓶嘴120在非需要的情况下与外瓶嘴110分离。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瓶盖200的圆形侧壁的底部设置有外接部220,所述外接部220与瓶盖200间形成有外凸台221且外瓶嘴110能抵在外凸台221上,所述外接部220与外瓶嘴110螺纹连接。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使得瓶盖200在转动时,外凸台221能抵在外瓶嘴110上,起到限制瓶盖200转动的作用,避免瓶盖200过度转动而延长瓶盖200的旋转行程,提高了瓶盖200与外瓶嘴110的连接效率与分离效率。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初次使用时,先将瓶盖200拧开,瓶盖200同时与内瓶嘴120和外瓶嘴110分离,瓶体100内的矿泉水流经外瓶嘴110并通过内瓶嘴120流出。

当瓶体100内的矿泉水使用完后,若要去掉内瓶嘴120,则拉动垫圈112的端部,使垫圈112与外瓶嘴110分离,然后将瓶盖200盖在外瓶嘴110上,持续拧动瓶盖200,使瓶盖200向瓶体100方向移动,内接部211与内瓶嘴120相连,而瓶盖200上的抵圈210抵在内瓶嘴120上并对内瓶嘴120产生推力,当推力大于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的连接强度时,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此时,拧下瓶盖200,内瓶嘴120随瓶盖200一同与瓶体100分离,随后,可将内瓶嘴120从瓶盖200内取下。

内瓶嘴120与外瓶嘴110分离后,瓶体100上只剩下外瓶嘴110,由于外瓶嘴110的口径较大,便于往瓶体100内放果汁粉或茶叶等物品,使得瓶体100可当成大口水杯或茶杯使用。

再次声明,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本矿泉水瓶可持续使用,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同时也起到了环保的作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