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2013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的生产线,特别是一种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



背景技术:

大量的粒状、粉状货物,包括水泥、粉煤灰、矿粉、化肥、粮食、饲料、化工原料等采用袋包装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包装方式,它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等特点。目前,袋装货物的搬运、中转、装卸都是靠人工一袋一袋叠包,并搭配一定的机械设备起吊、中转、装卸的,这不仅要消耗很多人力和物力,工作强度高,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也容易造成物资包装的破损和物资的损失。用于装粉状货物的袋包,在搬运中会产生大量的扬尘,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工人的身体健康。针对袋装货物采用流水线一体化自动叠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能够将袋装货物从发货源头开始集中打捆重复包装,以达到适应现代化转运装卸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装运效率。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2337376U,公开日:2012-07-18)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叠包集装机,袋包输入装置的上方由高到低倾斜设置有袋包调直暂存滑板,袋包输入装置的输出端与叠包缓冲滑板一端连接,叠包缓冲滑板的另一端设置在由输入的袋包控制其动作的袋包集装门装置的上方,在袋包集装门装置的下方设置有叠包箱运行轨道,在运行轨道上设置有两个可在运行轨道上自动轮换作业且与袋包集装门装置配合动作的叠包箱,叠包箱的动作由袋包集装门装置的动作控制,袋包输入装置的动作由叠包箱的动作控制。

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全自动叠包集装机中也具有对开门装置,但是该对开门装置是采用袋装货物的自身重力将门打开,再通过配重块和拉绳将其复位,整个过程不容易控制,难以保证对开门装置开启和关闭动作的精准可靠,从而无法保证落料的精准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保证袋装货物落料堆叠的精准可靠。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上部设置有能够摆动的两扇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上设有具有锁止功能的驱动电机和能够带动相应门板摆动的两个转轮,两个转轮能够在驱动电机的带动下同步反向转动;所述安装架上还设有能够感应所述门板上袋装货物是否到位的传感器。

其工作原理如下:本对开门装置安装在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位于输送轨道的端部,本对开门装置的下方设有装载小车;两个门板相对设置,初始状态时,两个门板处于闭合状态,袋装货物从输送轨道的端部进入到两个门板上,两个门板对袋装货物起到支撑作用,此时由于驱动电机具有锁止功能,与驱动电机相连接的门板不会搬动,袋装货物完全到位后,通过传感器感应得到袋装货物到位的信号,驱动电机带动两个转轮同步反向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门板相邻的一侧均向下摆动,袋装货物顺畅落料进入装载小车中,实现装载;袋装货物落料堆叠完成后,驱动电机再带动转轮逆向动作,从而实现两个门板的闭合。本技术方案中的门板开启是通过驱动电机进行控制的,门板开启和关闭的动作可靠无误,通过设置传感器能够精确获知袋装货物到位的时机,从而控制驱动电机带动门板动作,实现门板的精准开启,袋装货物落料堆叠的位置更加精准可靠;本技术方案中利用一个驱动电机实现两个转轮同步反向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门板同步动作,门板上的袋装货物均从两个门板正中间的位置下落,不会出现跑偏现象,进一步保证了袋装货物落料堆叠的位置精准可靠。

本技术方案中的驱动电机可以通过安装自锁功能的相关结构实现锁止,作为优先,本技术方案中的驱动电机采用伺服电机。

在上述的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中,两个门板分别为门板一和门板二,所述门板一的侧边具有转筒一,所述门板二的侧边具有转筒二,两个转轮分别为转轮一和转轮二,所述转轮一能够带动转筒一往复转动,所述转轮二能够带动转筒二往复转动。转轮一和转轮二转动分别带动转筒一和转筒二转动一定的角度,从而实现门板一和门板二的摆动,一个驱动电机通过两个传动结构分别控制门板一和门板二同步动作,实现了袋装货物从本对开门装置中顺次精准可靠的落料。

在上述的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中,所述转筒一的端部位置固设有偏心块一,所述转轮一与所述偏心块一之间设有连杆一,所述连杆一的一端与所述偏心块一的端部相铰接,所述连杆一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转轮一端面的偏心位置处;所述转筒二的端部位置固设有偏心块二,所述转轮二与所述偏心块二之间设有连杆二,所述连杆二的一端与所述偏心块二的端部相铰接,所述连杆二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转轮二端面的偏心位置处。驱动电机同时驱动转轮一和转轮二转动,从而带动连杆一和连杆二摆动,再通过偏心结构将摆动转化为转筒一和转筒二的转动,从时间上和动作幅度上精准实现门板一和门板二的开启和关闭,从而保证了袋装货物落料堆叠的精准可靠。

作为替代方案,还可以采用链条传动或齿轮传动的方式来带动门板一和门板二的摆动。

在上述的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中,所述转轮一固设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还固设有主动齿轮,所述安装架上设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上固设有与所述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所述转轮二固设在所述传动轴上。进一步的,传动轴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平行间隔设置,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靠近转筒一,传动轴靠近转筒二。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一个驱动电机同时带动门板一和门板二动作,利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啮合传动,能够保证动作的精准可靠。

在上述的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中,所述传感器包括感应触点和呈长条状的感应片,所述感应片的中部铰接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感应片的一端能够与所述感应触点相抵靠,所述感应片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转筒一和转筒二之间且位于所述门板一以及门板二的上方。当转筒一和转筒二之间没有袋装货物时,感应片的一端端部抵靠在感应触点,感应信号为常闭信号,驱动电机不动作;当袋装货物卸在门板一和门板二上时,会压向感应片的另一端,使得感应片绕铰接点摆动,这时候感应触点与感应片脱离,通过传递感应信号使驱动电机动作,打开门板一和门板二,袋装货物顺畅落下;感应片最后重新复位,本技术方案中,感应片的复位既可以采用复位弹簧进行复位,还可以通过其自身重力完成复位动作。本技术方案中采用机械接触式感应器感应袋装货物是否到位,能够保证在这种复杂环境中的精准度,避免灰尘等外界因素产生的干扰和误动作,实现驱动电机带动门板开启的精准可靠性,进而提高袋装货物落料堆叠的精准可靠性。

作为其它方案,上述的传感器可以采用对射式的光电传感器代替。

在上述的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中,初始状态时,所述门板一与门板二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门板一和门板二均朝对向方向斜向下设置。门板一与门板二之间的间隙较小,袋装货物不会从该间隙掉落,通过将门板一与门板二倾斜设置,这样与间隙结合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袋装货物落下时能够尽可能的靠向转筒一和转筒二的正中间位置,当门板一与门板二打开时,保证袋装货物落料位置的精准。

在上述的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中,所述门板一和门板二在初始状态时的倾斜角度相同且均为15°~45°。优选为30°,这一角度设置既能够保证袋装货物顺利进入到门板一和门板二上,又能保证袋装货物通过门板一和门板二的导向作用到达正确位置,从而保证袋装货物落料时位置的精准。

在上述的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中,所述安装架包括由两根横梁和两根纵梁合围成的矩形框架,所述转筒一和转筒二分设在两根纵梁上且相互平行设置。这样门板一与门板二能够同步动作,且保持两者之间的间距均匀。

在上述的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中,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其中一根横梁上且位于所述横梁的中部位置。驱动电机的安装位置与转筒一以及转筒二之间的间距大致相同,这样动力的传递路径和距离也大致相同,保证了门板一与门板二的步调一致,动作精准可靠。

在上述的用于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的对开门装置中,所述转筒一与转筒二的规格相同,所述门板一与门板二的规格相同,所述转筒一和转筒二的直径是门板一和/或门板二的厚度的十倍以上且所述转筒一和转筒二的直径为转筒一和转筒二之间间距的1/10~1/3。这样的结构中转筒一和转筒二既可以带动门板一和门板二做摆动运动,同时还可以在两侧起到围栏的作用,防止袋装货物抛落出本装置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中的门板开启是通过驱动电机进行控制的,门板开启和关闭的动作可靠无误,通过设置传感器能够精确获知袋装货物到位的时机,从而控制驱动电机带动门板动作,实现门板的精准开启,袋装货物落料堆叠的位置更加精准可靠。

2、本发明中利用一个驱动电机实现两个转轮同步反向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门板同步动作,门板上的袋装货物均从两个门板正中间的位置下落,不会出现跑偏现象,进一步保证了袋装货物落料堆叠的位置精准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对开门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对开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对开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安装架;1a、横梁;1b、纵梁;2、转筒一;3、转筒二;4、门板;4a、门板一;4b、门板二;5、转轮;5a、转轮一;5b、转轮二;6、驱动电机;9、传感器;9a、感应触点;9b、感应片;10、偏心块一;11、偏心块二;12、连杆一;13、连杆二;14、主动齿轮;15、从动齿轮;16、传动轴;17、输送轨道;18、装载小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对开门装置安装在袋装货物叠装生产线上,位于输送轨道17的端部下方,本对开门装置的下方设有装载小车18;如图2和图3所示,本对开门装置包括安装架1,安装架1的上部设置有能够摆动的两扇门板4;安装架1上设有具有锁止功能的驱动电机6和能够带动相应门板4摆动的两个转轮5,两个转轮5能够在驱动电机6的带动下同步反向转动;安装架1上还设有能够感应门板4上袋装货物是否到位的传感器9。进一步来说,两个门板4分别为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门板一4a的侧边具有转筒一2,门板二4b的侧边具有转筒二3,两个转轮5分别为转轮一5a和转轮二5b,转轮一5a能够带动转筒一2往复转动,转轮二5b能够带动转筒二3往复转动;安装架1包括由两根横梁1a和两根纵梁1b合围成的矩形框架,转筒一2和转筒二3分设在两根纵梁1b上且相互平行设置;驱动电机6安装在其中一根横梁1a上且位于横梁1a的中部位置;传感器9包括感应触点9a和呈长条状的感应片9b,感应片9b的中部铰接在安装架1上,感应片9b的一端能够与感应触点9a相抵靠,感应片9b的另一端延伸至转筒一2和转筒二3之间且位于门板一4a以及门板二4b的上方。初始状态时,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处于闭合状态,门板一4a与门板二4b之间具有间隙且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均朝对向方向斜向下设置,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在初始状态时的倾斜角度相同且均为15°~45°,优选为30°;门板一4a与门板二4b之间的间隙较小,袋装货物不会从该间隙掉落。当转筒一2和转筒二3之间没有袋装货物时,感应片9b的一端端部抵靠在感应触点9a,感应信号为常闭信号,驱动电机6不动作;当袋装货物从输送轨道17的端部落入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上时,会压向感应片9b的另一端,使得感应片9b绕铰接点摆动,这时候感应触点9a与感应片9b脱离,通过传递感应信号使驱动电机6动作,驱动电机6带动转轮一5a和转轮二5b转动,转轮一5a和转轮二5b在分别带动转筒一2和转筒二3转动一定的角度,从而实现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均向下摆动,袋装货物顺畅落料进入装载小车18,实现装载;袋装货物落料完成后,驱动电机6再带动转轮一5a、转轮二5b逆向动作,从而实现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的闭合;通过驱动电机6控制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的动作,并利用传感器9感应袋装货物是否到位,从而实现了袋装货物从本对开门装置中顺次精准可靠的落料。

如图2所示,转筒一2的端部位置固设有偏心块一10,转轮一5a与偏心块一10之间设有连杆一12,连杆一12的一端与偏心块一10的端部相铰接,连杆一12的另一端铰接在转轮一5a端面的偏心位置处;转筒二3的端部位置固设有偏心块二11,转轮二5b与偏心块二11之间设有连杆二13,连杆二13的一端与偏心块二11的端部相铰接,连杆二13的另一端铰接在转轮二5b端面的偏心位置处,驱动电机6同时驱动转轮一5a和转轮二5b转动,从而带动连杆一12和连杆二13摆动,再通过偏心结构将摆动转化为转筒一2和转筒二3的转动,实现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的开启和关闭;转轮一5a固设在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上,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上还固设有主动齿轮14,安装架1上设有传动轴16,传动轴16上固设有与主动齿轮14相啮合的从动齿轮15,转轮二5b固设在传动轴16上,进一步的,传动轴16与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平行间隔设置,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靠近转筒一2,传动轴16靠近转筒二3;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个驱动电机6同时带动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动作,利用主动齿轮14和从动齿轮15啮合传动,能够保证动作的精准可靠。

本实施例中转筒一2与转筒二3的规格相同,门板一4a与门板二4b的规格相同,转筒一2和转筒二3的直径是门板一4a和/或门板二4b的厚度的十倍以上且转筒一2和转筒二3的直径为转筒一2和转筒二3之间间距的1/10~1/3,作为优选,转筒一2和转筒二3的直径是门板一4a和/或门板二4b的厚度的15倍,转筒一2和转筒二3的直径为转筒一2和转筒二3之间间距的1/5,这样的结构中转筒一2和转筒二3既可以带动门板一4a和门板二4b做摆动运动,同时还可以在两侧起到围栏的作用,防止袋装货物抛落出本装置外;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电机6为伺服电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安装架;1a、横梁;1b、纵梁;2、转筒一;3、转筒二;4、门板;4a、门板一;4b、门板二;5、转轮;5a、转轮一;5b、转轮二;6、驱动电机;9、传感器;9a、感应触点;9b、感应片;10、偏心块一;11、偏心块二;12、连杆一;13、连杆二;14、主动齿轮;15、从动齿轮;16、传动轴;17、输送轨道;18、装载小车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