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2261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饮用水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人们的饮食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饮水方面,目前市场上的桶装饮用水由于干净、卫生、饮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在市场占据着较大的份额。随着桶装饮用水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将资金投入饮用水的生产中,与此同时,饮用水市场也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很显然,这对消费者带来不利。作为盛水容器,饮用水桶是保障桶装饮用水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的饮用水桶密封性能较差,外部灰尘很容易进入到桶内,进而污染桶装饮用水的质量。另外,饮用水桶是饮用水公司的主要成本开销。但是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为了节约成本,许多中小型水厂直接仿制其它品牌、大型水厂的饮用水桶,这无疑会造成市场混乱,消费者无法较好地区分较好的生产厂家。由此可知,如何提高饮用水桶的密封性以确保桶装饮用水的质量,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饮用水桶,以解决目前饮用水桶的密封性较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如下技术方案:饮用水桶,包括桶体和桶盖;所述桶盖固定在所述桶体的桶口上;所述桶口包括出水口和固定圈;所述桶盖封套在所述桶口上,且与所述固定圈固定相连;所述桶盖的内壁具有外凸的第一道密封圈;所述第一道密封圈用于与所述出水口的底部密封贴合;所述桶盖的顶壁和侧壁的衔接处设置有外凸的第二道密封圈和第三道密封圈;所述第二道密封圈和第三道密封圈并排分布,且均与所述出水口的顶部密封贴合;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固定圈的外径在56.5mm-65.5mm之间或45.5mm-54.5mm之间。优选的,上述饮用水桶中,所述桶盖的饮水机进水腔的底端设置有密封撕裂膜;所述密封撕裂膜的边缘为撕裂边缘,所述撕裂边缘与所述饮水机进水腔的内壁密封相连。优选的,上述饮用水桶中,所述密封撕裂膜的一侧边缘通过加强筋与所述饮水机进水腔的内壁相连。优选的,上述饮用水桶中,所述饮水机进水腔的顶端粘贴有密封包装膜以封堵所述饮水机进水腔的顶端。优选的,上述饮用水桶中,所述密封包装膜的一侧设置有撕扯拉手。优选的,上述饮用水桶中,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固定圈的外径在56.8mm-65.3mm之间或者45.8mm-54.3mm之间。优选的,上述饮用水桶中,所述桶盖的外径在58.3mm-67.8mm之间或者47.3mm-56.8mm之间。优选的,上述饮用水桶中,所述桶盖的外径在58.5mm-67.5mm之间或者47.5mm-56.5mm之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饮用水桶中,桶盖的内壁设置有三道密封圈,分别是第一道密封圈、第二道密封圈和第三道密封圈,第一道密封圈与出水口的底端密封贴合,第二道密封圈和第三道密封圈设置在桶盖的顶壁与侧壁的衔接处,能够实现与出水口的顶端密封贴合。可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饮用水桶中桶盖与桶体之间通过三道密封圈密封能避免灰尘进入饮用水桶内,进而能提高饮用水桶的密封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背景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桶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桶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半剖示意图;图4是粘贴有密封包装膜的桶盖的半剖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桶体、110-桶口、111-出水口、112-固定圈、200-桶盖、210-第一道密封圈、220-第二道密封圈、230-第三道密封圈、240-下压辅助圈、250-饮水机进水腔、260-密封撕裂膜、270-加强筋、280-密封包装膜。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饮用水桶。所公开的饮用水桶包括桶体100和桶盖200。其中,桶盖200固定在桶体100的桶口110上以实现对桶口110的密封。桶体100是饮用水桶容纳饮用水的容器,其桶口110通常为圆柱形结构,包括出水口111和固定圈112。桶盖200封套在桶口110上,且与固定圈112固定相连。可以理解桶盖200与固定圈112过盈配合以实现两者的固定。桶盖200通常通过压合的方式装配到固定圈112上,为了便于对桶盖200施加压力,桶盖20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下压辅助圈240,装配仪器可以以下压辅助圈240作为着力点来对桶盖200施力。与桶口110相匹配,桶盖200通常也为圆柱形结构,桶盖200的内壁具有外凸的第一道密封圈210,第一道密封圈210用于与出水口111的底部密封贴合。桶盖200的顶壁和侧壁之间的衔接处设置有外凸的第二道密封圈220和第三道密封圈230。第二道密封圈220和第三道密封圈230并排分布,且均与出水口111的顶部密封贴合。第二道密封圈230和第三道密封圈230均与出水口111的顶部密封贴合,出水口111或固定圈112的外径在56.5mm-65.5mm之间或45.5mm-54.5mm之间。具体的,出水口111或固定圈112的外径可以在56.8mm-65.3mm之间或者45.8mm-54.3mm之间。上述出水口111与固定圈112的外径比目前市场上的饮用水桶相对饮部分的尺寸大,不便于其它水厂模仿制造。本实施例公开的饮用水桶中,桶盖200的内壁设置有三道密封圈,分别是第一道密封圈210、第二道密封圈220和第三道密封圈230,第一道密封圈210与出水口111的底端密封贴合,第二道密封圈220和第三道密封圈230设置在桶盖200的顶壁与侧壁之间的衔接处,能够实现与出水口111的顶端密封贴合。可见,本实施例公开的饮用水桶中桶盖200与桶体100之间通过三道密封圈密封能较好地避免灰尘进入饮用水桶内,进而能提高饮用水桶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对桶体100和桶盖200的改进,使得特定的桶装水生产厂家使用,防止假冒水桶流入市场。由于本实施例公开的饮用水桶密封性较好,因此能杜绝有害物质对桶装水的污染,进而能保证消费者使用安全。与其它类型的饮用水桶相同,本实施例公开的饮用水桶的桶盖200具有饮用水进水腔250,饮用水进水腔250用于连通饮水机和桶体100的内腔。在包装状态下,饮用水进水腔250处于隔断状态,通过人工撕裂或施加压力撑破隔离片达到饮用水进水腔250与桶体100内腔连通的目的。请再次参考图3,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为:饮水机进水腔250的底端设置有密封撕裂膜260。密封撕裂膜260的边缘为撕裂边缘,撕裂边缘与饮水机进水腔250的内壁密封相连。为了达到撕裂边缘在外力作用下能被撕裂,密封撕裂膜260的撕裂边缘相比于密封撕裂膜260的其它部位厚度较薄或强度较小,通常厚度有0.05mm-0.3mm。通过使用证明,上述密封撕裂膜260比较容易被撕破,便于用户使用。在将桶装水搬运到饮水机上时,饮水机通常设置有插头,该插头与饮水机进水腔250相对布置,用户直接将桶装水放置在饮水机上时,插头插入饮水机进水腔250,密封撕裂膜260在插头的作用下被捅破,达到桶体100的内腔与饮水机的水腔连通供水的目的。为了避免密封撕裂膜260完全撕裂而落入桶体100的内腔,优选的,密封撕裂膜260的一侧通过加强筋270与饮水机进水腔250的内壁相连。加强筋270起到加强密封撕裂膜260的某一部分与饮水机进水腔250连接的目的。此种情况下,密封撕裂膜260被撕裂后,密封撕裂膜260相当于是打开的一扇门而实现桶体100的内腔与饮水机的连通,同时又使得密封撕裂膜260不会脱落至桶体100的内腔中,避免饮用水桶后续使用时对密封撕裂膜260的捡拾。本实施例公开的桶盖200为一次性产品,当密封撕裂膜260被撕破后,整个桶盖200也就随之报废,这能够防止使用后的桶盖200再次流入市场,造成对桶装水的二次污染,同时还可以防止仿冒的桶装水的生产,保证了正常生产厂家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为了避免桶装水搬运过程中饮水机进水腔250中落入污物,优选的,饮水机进水腔250的顶端粘贴有密封包装膜280,密封包装膜280用于封堵饮水机进水腔250的顶端。当然,密封包装膜280可以印制有广告等标识,以起到宣传的作用。在使用的过程中,用户只需要将密封包装膜280撕掉即可。为了便于撕扯,优选的,密封包装膜280的一侧设置有撕扯拉手,撕扯拉手处于未粘结状态,且外伸于整个密封包装膜280。用户可以抓住撕扯拉手来实施撕拉操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饮用水桶中,桶盖200的外径在58.3mm-67.8mm之间或者47.3mm-56.8mm之间。更为具体的,桶盖200的外径可以在58.5mm-67.5mm之间或者47.5mm-56.5mm之间。本文中,各个优选方案仅仅重点描述的是与其它方案的不同,各个优选方案只要不冲突,都可以任意组合,组合后所形成的实施例也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范畴之内,考虑到文本简洁,本文就不再对组合所形成的实施例进行单独描述。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