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1821阅读:910来源:国知局
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领域,尤其是一种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



背景技术:

工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涉及有多个加工工序,由于不同的工序需采用不同的设备,故工件在实际加工过程中需涉及多个加工设备之间的转挂处理。现有的转挂工艺往往需由人工将工件取下,转运至相应设备之上再进行悬挂与安装,其致使工件在整体传输过程中的效率得以显著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其在悬挂工件传输过程中,自动实现工件在不同的传输设备之间的转挂处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其包括有悬挂链以及滚床,其均在水平方向中进行延伸,其中,悬挂链设置于滚床上方;所述悬挂链下方设置有挂具,挂具包括有平行于悬挂链延伸且固定于悬挂链之上的挂具本体,挂具本体下方设置有多个悬挂钩体,悬挂钩体包括有沿竖直方向连接于挂具本体之上的连接部分,以及设置在连接部分端部,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悬挂部分;所述滚床之上设置有用于悬挂工件的滑撬,滑撬包括有设置于滚床之上,且平行于滚床延伸的撬体,撬体的上端面设置有多个悬挂槽体,其与悬挂钩体彼此一一对应,悬挂槽体的轴线平行于悬挂钩体中悬挂部分进行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之中悬挂链与滚床彼此同向延伸,所述悬挂钩体之中,悬挂部分的延伸方向与悬挂链的延伸方向相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使得悬挂链与滚床在同向运动的过程中实现悬挂钩体与悬挂槽体的悬挂连接,致使挂具与滑撬之间在其前行运输的过程中即可完成连接,从而使得挂具与滑撬连同工件之间的连接效率得以显著改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挂具之中,每一个悬挂钩体与挂具本体之间的连接位置均设置有连接端体,其固定于挂具本体之上,连接端体之上设置有连接孔,其轴线沿挂具本体的宽度方向进行延伸,连接孔内设置有连接转轴,所述悬挂钩体的连接部分连接于连接转轴之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使得悬挂钩体可相对于其与挂具的连接位置进行旋转,从而使得悬挂钩体可在悬挂槽体的作用下进行转动,致使悬挂槽体相对于悬挂钩体的位置可进行变化,进而避免挂具与滑撬连同工件的初始相对位置对于其彼此间的连接造成影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滚床包括有沿其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渡滚床、第一变速滚床、第二变速滚床、第二过渡滚床;所述第一过渡滚床与第二过渡滚床之中,悬挂链与滚床的延伸速度相同,第一变速滚床之中,悬挂链的延伸速度小于滚床的延伸速度,第二变速滚床之中,悬挂链的延伸速度大于滚床的延伸速度;所述第一过渡滚床、第一变速滚床、第二变速滚床、第二过渡滚床之中,悬挂钩体中悬挂部分与悬挂槽体位于同一高度位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在第一变速滚床与第二变速滚床之中,悬挂链与滚床之间的传输速度的变化关系使得滑撬可在第一变速滚床之上相对于挂具进行运动,当滑撬之上的悬挂槽体驱使悬挂钩体旋转,以使得滑撬运动至挂具前方时,通过调整悬挂链与滚床的速度,使得挂具在第二变速滚床之上相对于滑撬进行移动,致使悬挂钩体中的悬挂部分进入悬挂槽体之中,以完成挂具与滑撬之间的连接;上述悬挂链与滚床之间的运行速度设置致使其可在避免外部人工或设备的介入下,自动实现挂具与滑撬之间的连接,以使其连接成本与效率均得以改善;与此同时,第一过渡滚床与第二过渡滚床可使得挂具与滑撬在进行连接前与连接后分别相对静止进行传输,以使其进行连接的过程更为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过渡滚床、第一变速滚床、第二变速滚床、第二过渡滚床的端部分别设置有接近开关,其相对于挂具进行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根据接近开关对挂具的位置进行检测,以对滚床的传输速度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本申请中的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整体运作效率得以改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其可在悬挂链与滚床彼此平行传输的过程中,通过悬挂链之上的挂具连同悬挂钩体,以及滚床之上滑撬连同悬挂槽体的彼此相对设置,在对于悬挂链与滚床传输速度的控制基础上,使得滑撬可在前行运输过程中完成与挂具的连接,从而完成滑撬连同工件完成自滚床至悬挂链的转挂。上述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在实现滑撬连同工件的自动转挂,致使其转挂效率得以改善的同时,使得滑撬连同工件在前行过程中实现其转挂,以避免传统传输系统中的停机转挂,致使系统整体的传输效率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过渡滚床之上挂具与滑撬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变速滚床之上挂具与滑撬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变速滚床之上挂具与滑撬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过渡滚床之上挂具与滑撬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端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悬挂链、2—滚床、201—第一过渡滚床、202—第一变速滚床、203—第二变速滚床、204—第二过渡滚床、3—挂具本体、4—悬挂钩体、401—连接部分、402—悬挂部分、5—撬体、6—悬挂槽体、7—连接端体、8—连接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其包括有悬挂链1以及滚床2,其均在水平方向中进行延伸,其中,悬挂链1设置于滚床2上方;所述悬挂链1下方设置有挂具,挂具包括有平行于悬挂链延伸且固定于悬挂链1之上的挂具本体3,挂具本体3下方设置有多个悬挂钩体4,悬挂钩体4包括有沿竖直方向连接于挂具本体3之上的连接部分401,以及设置在连接部分401端部,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悬挂部分402;所述滚床2之上设置有用于悬挂工件的滑撬,滑撬包括有设置于滚床2之上,且平行于滚床延伸的撬体5,撬体5的上端面设置有多个悬挂槽体6,其与悬挂钩体彼4此一一对应,悬挂槽体6的轴线平行于悬挂钩体4中悬挂部分402进行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之中悬挂链1与滚床2彼此同向延伸,所述悬挂钩体4之中,悬挂部分402的延伸方向与悬挂链1的延伸方向相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使得悬挂链与滚床在同向运动的过程中实现悬挂钩体与悬挂槽体的悬挂连接,致使挂具与滑撬之间在其前行运输的过程中即可完成连接,从而使得挂具与滑撬连同工件之间的连接效率得以显著改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如图5所示,所述挂具之中,每一个悬挂钩体4与挂具本体3之间的连接位置均设置有连接端体7,其固定于挂具本体3之上,连接端体7之上设置有连接孔,其轴线沿挂具本体3的宽度方向进行延伸,连接孔内设置有连接转轴8,所述悬挂钩体4的连接部分401连接于连接转轴8之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使得悬挂钩体可相对于其与挂具的连接位置进行旋转,从而使得悬挂钩体可在悬挂槽体的作用下进行转动,致使悬挂槽体相对于悬挂钩体的位置可进行变化,进而避免挂具与滑撬连同工件的初始相对位置对于其彼此间的连接造成影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滚床2包括有沿其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渡滚床201、第一变速滚床202、第二变速滚床203、第二过渡滚床204;所述第一过渡滚床201与第二过渡滚床204之中,悬挂链1与滚床2的延伸速度相同,第一变速滚床202之中,悬挂链1的延伸速度小于滚床2的延伸速度,第二变速滚床203之中,悬挂链1的延伸速度大于滚床2的延伸速度;所述第一过渡滚床201、第一变速滚床202、第二变速滚床203、第二过渡滚床204之中,悬挂钩体4中悬挂部分402与悬挂槽体6位于同一高度位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在第一变速滚床与第二变速滚床之中,悬挂链与滚床之间的传输速度的变化关系使得滑撬可在第一变速滚床之上相对于挂具进行运动,当滑撬之上的悬挂槽体驱使悬挂钩体旋转,以使得滑撬运动至挂具前方时,通过调整悬挂链与滚床的速度,使得挂具在第二变速滚床之上相对于滑撬进行移动,致使悬挂钩体中的悬挂部分进入悬挂槽体之中,以完成挂具与滑撬之间的连接,其分别如图2与图3所示;上述悬挂链与滚床之间的运行速度设置致使其可在避免外部人工或设备的介入下,自动实现挂具与滑撬之间的连接,以使其连接成本与效率均得以改善;与此同时,第一过渡滚床与第二过渡滚床可使得挂具与滑撬在进行连接前与连接后分别相对静止进行传输,以使其进行连接的过程更为稳定。

本申请之中的图1至图4按照悬挂链的传输方向依次分布,即图1至图4为悬挂链之上的挂具对于滚床之上的滑撬连同工件完成转挂处理的整体过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其可在悬挂链与滚床彼此平行传输的过程中,通过悬挂链之上的挂具连同悬挂钩体,以及滚床之上滑撬连同悬挂槽体的彼此相对设置,在对于悬挂链与滚床传输速度的控制基础上,使得滑撬可在前行运输过程中完成与挂具的连接,从而完成滑撬连同工件完成自滚床至悬挂链的转挂。上述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在实现滑撬连同工件的自动转挂,致使其转挂效率得以改善的同时,使得滑撬连同工件在前行过程中实现其转挂,以避免传统传输系统中的停机转挂,致使系统整体的传输效率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实施例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过渡滚床201、第一变速滚床202、第二变速滚床203、第二过渡滚床204的端部分别设置有接近开关,其相对于挂具进行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根据接近开关对挂具的位置进行检测,以对滚床的传输速度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本申请中的普通悬挂链自动挂钩系统整体运作效率得以改善。

本实施例其余特征与优点均与实施例1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